為何藥石無靈?

【醫博知源 · 李博士《信報》專欄】

為何有一些病情,會出現「藥石無靈」的情況?藥石無靈的「石」,在古代有稱為「砭石」的療法,這成語是指除了用藥之外,各種療法都不湊效、沒法治,究竟為什麼?

(圖:《信報》網頁

這種情況一般是指,在危重病的時候,已經用對了治療方法,可是有時候卻沒有效果。這在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之中有所解釋,將之稱為「神不使」,原文如下:

何謂神不使?

「帝曰:形弊血盡而功不立者何?歧伯曰:神不使也。帝曰:何謂神不使?歧伯曰:鍼石道也。精神不進,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壞神去,榮衞不可復收。何者?嗜欲無窮,而憂患不止,精氣弛壞,榮泣衞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這段文字提到,在生命垂危之時,形體和血氣都已經衰敗,可是用對治療方法卻沒有效果,這是什麼原因?回答很簡單,就三個字「神不使」,其後繼續解釋這是什麼意思,就像用針灸、砭石等的方法治療,是其中一些醫學治療方法,但是如果病人的精神沒有改進,無法治理自己的思想,病情就不可能痊癒!這樣說大家可能還不太明白,後面還繼續解釋,人體的精氣神壞去、體內的營衛之氣散亂不收,究其原因,是因為患者「嗜慾無窮、憂患不知」,在病重的時候還有各種擔心憂慮、還有各種慾望未滿足,這時候他的思緒就是無法控制,導致氣血不通,因此病難治愈,甚至導致死亡,回天乏術。

因此,一個人在病情危重的時候,怎樣避免死亡?關鍵是要學習放下執著。

為何療效不佳?

並非只是危重病有藥石無靈的情況,其實即使一般的病情,也可能會藥石無靈!用對了藥卻無效,又或者用對了藥卻沒有預期的效果、療效較慢。試想想看,以上「神不使」的這種病人,他的嗜慾、憂患,並非一朝一夕建立起來的,而是一輩子之中逐步形成,在他到了生命最後關頭,這問題就變得突顯起來,但是在生命過程之中,也總會有生病的時候,有些人的病為何變成了慢性病、長期病患,卻怎樣吃藥也無法根治?成因也與此有關!就是因為他有這各種的嗜慾、憂患。

在《黃帝內經》中說:「思則氣結」,當一個人有各種的貪念、憂慮,這就會導致氣血鬱結不通,這樣的話就算用藥去疏通血氣,也未必能夠抵消。思想可有導致氣血不通,比如患者每天生活因為煩惱太多,導致氣血堵塞了七分,如果服藥能夠幫助他通開五分,這病人服藥後就會覺得沒效果,想要更強力的藥;但是如果他懂得放下煩惱了、七分堵塞消除了,這時服藥就能夠得到效果了!療效突顯出來。這就是為什麼凡生病都宜靜養,人人都要學習放下執著,就有此奧妙道理。

載於2021年4月19日《信報》 

作者為註冊中醫師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