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不科學?」──淺談科學主義下對中醫的誤解

 

引言

中醫是否科學?我們往往不能直接回答,心裡充滿著許多疑惑,有人認為:「中醫屬於傳統文化,是古老的,而『科學』是現代的,因此不能以科學來形容中醫」;也有人認為:「中醫越來越能夠被現代『科學』所解釋了,因此中醫是科學的!」這些似是而非的說話,應該怎麼理解?近百年來,中醫不斷受到「科學主義」的衝擊,中醫本身的科學性備受質疑。中醫要衝出困擾,求得發展,必先走出科學主義的困惑。

 

甚麼是科學?中醫是否科學?

「科學」一詞,是從英文science翻譯過來的,源自拉丁語scientia,意思是「知識」。科學這兩個字引用到中國來後,最初的意思是「分科之學」,是形容西方知識的眾多不同門類。如果從「科學」一詞的含義來說,按照《辭海》的解釋:「科學是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的知識體系」,強調現代的科學是指是有系統性知識的體系。

清晰了科學的含意,對於中醫是否科學這問題,我們便能夠很清楚地回答:是。中醫學有數千年歷史,在兩千年前的《黃帝內經》時期已經奠定了自己的理論體系,有著豐富的醫學內容。由於中醫具有系統性,是一個龐大的知識體系,因此其科學性也是肯定的。

這時,我們腦海很容易會出現下一個問題:中醫始終不像西醫的那種科學?是,這問題十分正確!因為中西醫兩者的確不同,是兩種不同的醫學體系,所以有著不同的科學性。這其實是分類的問題,科學有許多分類,西醫屬於還原性科學,中醫屬於系統性科學,兩者都是科學。如果堅持自然科學、還原科學才是真正的科學,是科學中的科學(或稱狹義科學),而把其他科學排除於外,這就開始走向「科學主義」了。

 

甚麼是科學主義?科學主義有甚麼問題?

「科學主義」Scientism,或稱唯科學主義、泛科學主義,是「一種哲學主張,認為只有科學才是真知識,只有科學方法才是通往客觀真理的路」[1],科學主義者「對科學抱著一種狂熱和迷信的態度,認為科學是萬能的,可以解決人類所有的問題,除科學外,一切都不可信。」[2]「按照科學主義的理解,世界似乎可以被還原為數學、物理、化學等規定,而這種規定同時又成為以科學構造世界的前提。」[3]

「科學主義」中的「科學」一詞,不是科學的本意,而是指以數理化為主的還原性科學,這類科學是在文藝復興後才得到長足發展,所以我們也習慣稱之為「近代科學」。科學主義,簡單來說就是認為還原科學是通往真理的唯一道路,以其觀念來解釋評價世界一切事物的思想。科學主義者認為科學的實證性是「找尋真理的最佳方法」,但這前提卻是怎也不能被實證的,科學主義其實也是一種信仰。

究竟科學主義有甚麼問題?舉一個簡單例子,按照科學主義者的思想,如果母親的母愛,不能用還原科學的實驗方法來證實,那母愛就並不存在!有沒有母愛,是可以用我們的感知來判斷,世界上有許多的事情,是還原性科學不能解釋、或者不用解釋的。如果因為母愛不能被還原性科學所證實,便說「母愛不科學」,這又有何意義?「中醫不科學」這句話也是相同地無實質意義,只是告訴了我們,中醫並不是還原性科學而已,並不能說明中醫不是科學。

還原性的科學方法的確帶來了現代社會不少突破,讓人類在這幾百年工業革命後獲得了許多物質上的方便。但我們也要明白,還原性科學只是科學的一個分支,它本身也有局限性。比如還原科學所證明的「有」,卻不一定真的是「有」,經過了一段時間後可以被推翻,而且還原科學更沒有能力證明「無」;還原性科學是隨著時代的技術水平而進步,今天看不到的東西,不等於明天看不到,今天不能證明某理論,不可以說該理論不成立。一切科學所證明的都只是「相對真理」,如果把科學等於「絕對真理」,那就是科學主義了。

還有一點要說明的,科學不等於技術。近代中國在鴉片戰爭中所輸的,是輸在西方的船堅炮利,是輸在技術上,而不是科學。那些太空船、飛機大砲、中國四大發明等等,都屬於技術。從科學發展的層次上看,科學是由經驗,到技術,最後才到理論,技術只是科學發展到理論層次的一個階段。我們不可以看到技術的成果而誤解為科學的成果。

 

科學主義下對中醫的錯誤認識

科學主義在近百年來,對中醫造成了巨大的影響,不單讓中醫發展停滯不前,更讓中醫自身出現了許多錯誤觀念,不單影響了大眾對中醫的信心,更阻礙了中醫對自己的正確認識。科學主義對中醫的影響甚為廣泛,這裡提綱挈領地舉一些例子。

常常有人說:「西醫有實驗比較客觀,中醫沒有實驗,所以不夠客觀。」實驗,基本意思是實踐和檢驗,能夠重複實踐證明的,就是客觀。難道中醫沒有實驗嗎?只有西醫的實驗才是實驗?就像剛才提到「母愛」的問題,母愛是可以用我們的感知和生活的實踐來證明。世界上不是任何問題也可以、也需要用西醫的還原性實驗方式來證實的。中醫辨證論治過程的每一步,都是經過思維的反覆判斷,從四診收集臨床表現資料開始,到逐一分析病因病機,到最後決定治則治法方藥,每一步也是經過理性的思考,這個思考過程,是客觀實在的,是可以重複的,怎可以說中醫沒有實驗?如果說西醫的實驗方法才是唯一的實驗,這就是科學主義的思想。

或問:「中醫的名詞術語十分抽象和古老,可否用現代的語言來解釋?」這就是希望「中醫現代化」的背後思想,但其實這當中反映了許多相關問題,這裡讓我們一一思考:第一,「現代化」是甚麼?今天我們所理解的現代化,往往是「西醫化」,就是以西醫的概念來解釋中醫;第二,一些深奧的概念,有時候的確不能容易理解,但,不理解就不是科學?現代化不應是簡單化,不是說淺白了就是好,相反,一個學科的發展,應該是越來來越深入的;第三,在病人的角度看,其實也不一定明白西醫上的所有概念,病人聽不懂西醫的說話就覺得是專業,聽不懂中醫術語就覺得不科學?比如西醫上說你患了風濕性心臟病,這是心臟病我知道,但甚麼是風濕性?跟中醫的風濕有沒有關係?對於病人來說,很多時是一知半解。但這不要緊,我知道我得了心臟病、我知道我該怎麼吃藥、怎麼預防養生,在於病人來說已經足夠,不一定要尋根究底;第四,關於普及教育問題,現代人普遍接受的是數理化的教育,一般人對西醫上的概念比較容易理解,但由於中國的文史哲基礎薄弱,對於陰陽五行等概念一竅不通,又怎能容易理解中醫的概念?第五,中醫跟西醫在學科特性上的不同,中醫用的是類比概念,西醫用的是具體概念,中醫說的是「像甚麼」,西醫說的是「是甚麼」,其實類比概念所說的十分容易明白,但如果堅持以具體概念來理解類比概念所表達的問題,當然會覺得抽象難明;第六,翻譯問題,「準確、完美的譯文,深入詳盡的注釋,以至創造性的闡釋和發展,是只能接近而難以完全達到的理想境界。」[4]中醫的文字古老難懂,但如果翻譯了變成白話,是好是壞?凡由一種文字轉化到另外一種文字的過程,必然會損失一些信息、一些背後的文化,這就是之所以中醫到現在還不能離開學習經典古籍的原因。

還有人說:「社會是進步的,現代當然比以前好!」「中醫這古老傳統的東西,已經是過去的,現代的西醫當然更好。」這可能是受到了進化論物競天擇的思想所影響,但進化論的思想可應用在某個範圍,卻不代表世界上一切的事情也能適用,如果將之泛化,這就變成類似科學主義的思想了。傳統跟現代怎麼分界?傳統的東西,在現代還能夠應用的時候,這是傳統還是現代?如陳之藩所說:「有些知識,好像是變得很少,是越來越值錢;有些知識卻是變得很快,變得很多,是越新越可貴。」[5]傳統的京劇和現代的電影,我們不會因為新舊的問題而說那個好那個不好,這是兩種不同文化,只可以說各有各好,中西醫關係也是如此。文化是這樣,科學更是這樣,應該是無分國界、超越時空的,我們怎能說現代的必然比以前好?

中醫現代化,應該是指用更準確的語言來表達中醫的概念。其實每一個學科在發展的過程中,也是在不斷修正自己的概念術語,所以在中醫裡,最重要的事情應該是釐清自己的概念,正本清源,然後再努力用準確的現代術語來表達,這才是中醫發展的正確路向。

說到底,科學主義對中醫的影響,就是我們常說的「西化中醫」,就是以西醫觀點來評價中醫的思想。就以「水」為例,歷代中醫運用不同的水作為治病的甚多,《傷寒雜病論》中載有甘瀾水、清漿水、潦水、泉水、井花水等,《本草綱目》收載藥食用的水如雨水、露水、冬霜、夏冰、流水、節氣水、溫湯等達43種之多,各有不同功效。現代中醫所用的水是甚麼?只有「自來水」。可能是因為化學上認為水只是有兩個氫分子和一個氧分子組成,水就是水,怎可能有這麼多功效?因此,中醫界在近代對水的研究完全輕視,絕大部分中醫對《傷寒論》中甘瀾水「以勺揚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這個做法甚為質疑,即使有相信者,有誰會在苓桂草棗湯上這樣用水?但反看國外,如日本的江本 勝博士所研究,從水結晶的實驗中發現水是有記憶力的,這跟水份子的波動有關;[6]源於德國的順勢療法(homeopathy),其所用的藥物是植物、動物和礦物溶在水的稀釋液,稀釋到水中再找不到任何原始物質分子的程度,但這種藥物卻是十分有效,即使在動物身上也有效果,說明不是安慰劑的效應。

這些外國的研究,一再說明「水」這東西,不是只有H2O這個物質,而是還有很多其他信息、能量,有待我們去研究。更可況,就連西醫也明白,雨水、泉水等含有不同礦物質,當然有不同功效,為甚麼中醫比西醫更迷信科學主義,只剩下一個「自來水」?我們中醫卻放棄自己幾千年來累計的知識,對水的認識甚至退步到張仲景兩千年前的水平,這又何苦呢?顯然,這都是科學主義的影響。近百年來,中醫中藥被西醫的思想所影響,不斷被驗證、被改造,中藥以西藥的方法作研究,中醫理論需要西醫作解釋才是科學!如果中醫不能走出科學主義的影響,中醫將難以復興。

 

結語

怎麼正確認識中醫?學習或者研究某一個學科的時候,必須按照該學科的特色、研究方法,把它放在該歷史文化背景下去研究學習。如學習英文,必須用英文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切忌用中文的語法來套用在英語上;比如研究《傷寒論》必須以張仲景時代的文化歷史背景去研究,切忌用現代的東西來解釋過去。在我們學習認識中醫的時候,切忌用近代科學的思維、用西醫的理論去評價、去理解中醫,就是不應該把中醫當作研究對象來以西醫的方法去「研究中醫」;我們要清楚了解中醫本身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用中醫自己的理論特點來學習、來做「中醫研究」,這才能讓我們對中醫有正確的理解。

中西醫是兩種不同「範式」,是從兩種不同的角度去認識人體,就如玩撲克牌的那樣:撲克牌固定有52張,但不同國家有不同玩法,不同人數有不同規則,玩法千變萬化。今天我玩「鋤大地」,但你卻堅持「橋牌」才是最正統的玩法?更堅持以「橋牌」的規則來套在「鋤大地」上!不同牌類遊戲的玩法,也是按照不同牌的排列或者分數來計算,但都不能離開這52張牌的範圍。同理,中醫和西醫兩者雖然都離不開這個人體,但兩者有著不同「範式」,有不同的研究對象,運用不同研究方法,從不同角度來去認識人,兩者是不可通約的,怎麼硬要用西醫的理論來解釋中醫?為甚麼堅持只有西醫才是科學,中醫就不是科學?

 

參考文獻

 

[1]關啟文:《我信故我思──真理路上的摯誠探索》(香港:學生福音團契出版社,1999年第三版),頁127。

[2]台灣教育部:國語辭典,http://140.111.34.46/dict/,民國八十七年四月版。

[3]楊國榮:《科學主義:演進與超越──中國近代的科學主義思潮》(台灣:洪葉文化,2000年第一版),頁6。

[4]亞里士多德著.苗力田譯:〈出版說明〉《形而上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頁2。

[5]陳之藩:《一星如月》(台灣:遠東圖書公司,1995年第一版),頁21-22。

[6]江本 勝著.長安靜美譯:《生命的答案,水知道》(台灣:如何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李宇銘.〈「中醫不科學?」──淺談科學主義下對中醫的誤解〉. 《杏林新綠》第7期,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會,頁23-25, 2006.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不抱怨」的中醫

 

 

世界上有一個熱潮叫「不抱怨運動」,而在我學中醫十年以後,也深切體會得到,做一個「不抱怨的中醫」,才是中醫走向未來的最佳方法。
613a05fatbf9466f02b4f&690

 

在我身邊的中醫朋友,幾乎無一例外的,人人都對中醫的狀況感到不滿:學中醫的時候對課程設計感到不滿、醫院實習環境不滿、未來找工作不滿,對於沒有「好老師」感到不滿、抱怨中醫西化;行醫的時候又感覺診所醫院環境不好、賺錢不夠、患者質素不好、社會對中醫充滿誤解、中醫發展並不如意……這些東西,每當幾個中醫一起碰面,總是會說上一大堆,大吐苦水。

 

不妨抽身想一想,中醫從古到今幾千年,要說煩惱的事,古代的中醫更多吧。過去不容易學到中醫知識、很難拜訪名師,就連買一本中醫書也不容易啊!藥物也更不容易找全了,中醫要賺大錢更不可能……古今的中醫各有各的煩惱,不單是現代中醫才獨有的問題。

 

在我們初學中醫的時候,就是一心覺得中醫好,看到他正面的地方,認為傳統醫學淵博深厚,值得我們終身學習。可是,當我們被磨練洗刷過後,美好的原始動機卻逐漸遠離;當我們在談中醫、學中醫、想中醫的時候,假如大部份時間都是在想著負面的事情,不單浪費了光陰,更對中醫越感氣餒,沉溺在陰沉的感覺之中。這就好像人的陽氣不足,陰寒自然內盛了。

 

坦白說,我覺得中醫的現狀,悲觀實在是太奢侈了!我們沒太多時間,允許我們放縱感概。一方面中醫的人數已經到了危急存亡之秋,全中國懂得開中藥處方的中醫只剩下大概2、3萬人,能夠算得上高水平的中醫不到2、3百,比大熊貓還要少啊;另一方面,人生有多少個十年?我們還有多少青春來學中醫?與其浪費時間嗟歎,不如珍惜光陰,積極進取。

 

這就好像一張白紙,上面沾了一些墨水,弄髒了,但它還有很大一片白色可以用;又好像半杯水的道理,一個杯裏面有半杯水,是感到「只剩下半杯了,真可惜」,還是覺得「我還有半杯啊,真好」,同樣的事情,只看我們選擇哪一種態度了。假如每一天起床問一問自己:我想愉快的過一天,還是抱怨的過一天?有選擇的話大家都喜歡選擇快樂。

 

我提議,中醫界也是時候,來一個「不抱怨的中醫」運動了!我想到一些基本「守則」——

 

1)中醫不再爭論,不指出別人的問題,提倡中醫自身的價值、夢想未來;

 

2)可以談論中醫界的各種問題、學術爭鳴,但只指出「事實」,不以抱怨的態度,積極尋找解決方法;

 

3)對中醫界以外的人(例如病人、大眾),不訴苦,中醫界團結一致營造正面形象。

 

每一次見到中醫朋友的時候,都習慣說正面的話。堅持21天,自然能夠改變自己的態度了。

 

就好像一個人要學好中醫,就先要有積極的學習態度一樣,假如想要發展中醫,就先要有正面積極的心態,中醫才能夠走上另一個高峰!

 

您有沒有興趣,一起來參與這個不抱怨運動?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香港建立中醫院的極大挑戰

 

如果說,香港要建立中醫院,我們要面臨甚麼最大的挑戰?不是土地、不是資金,也不是如何建立醫院的架構,其中最Mission Impossible的事,是人才。

 

關於中醫人才短缺的問題,我想說一個真實故事:

 

話說我在北京念博士的最後一年,我有幸在北京一家高級中醫診所駐診,這一家中醫門診叫「平心堂中醫門診部」,是北京數一數二的中醫診所,堅持傳統中醫,其規模與配套,都完美得可讓中醫發揮得最好,例如他們的診所藥材全都是質量最高的(比北京同仁堂的還要好),藥房可以製作各種傳統劑型丸劑散劑,給醫者最大便利。(還有很多,不在這裡賣廣告了)

 

診所有大約五十多位中醫專家輪流駐診,而當今中醫界剩下最老的那一批,很多就都在那裡。他們的診金收費非常貴,每一位醫師最少收250元診金(不算藥費),最貴550元,相比內地中醫院一般掛號費才十幾塊錢,那邊可以說是天文數字。

 

但是,這家診所也遇到一個嚴峻問題,自從開辦以來十多年,老中醫大概以「一年死一個」的速度,已經有十多位年邁的老中醫過世了,診所面臨青黃不接,難以找到高水平中醫來坐鎮。

 

他們曾經嘗試找過一些所謂「中西醫結合」專家來坐診,可是發現,這些專家「留不住」患者,為甚麼會這樣?因為中西醫結合的專家,看病都習慣中西醫的治療方法並用,很多時中醫則成爲了輔助或者安慰劑。當這些「專家」到了這傳統中醫門診,由於診所不允許開西藥、做西醫治療,於是他們就沒辦法「發揮」自己了,看不好病。因此,診所最後還是決定不再聘請中西醫結合的專家,而面對「明醫」短缺的問題,還是難以解決。

 

這一個故事,告訴我們,儘管是在天子腳下的北京,到處都是「名中醫」,可是真中醫還是非常短缺。已故名老中醫陳瑞春指出:「全國現在有熊貓300餘隻,而拿得出手的名老中醫比熊貓還少。」根據2011年的全國調查,發現中醫院裏中藥飲片處方佔24.2%,那就是說,大部份在中醫院裏面的中醫,都已經不開中藥了。

 

當我們要在香港建立中醫院,除了本地尚未有足夠的年輕中醫,可以進去當「主任醫師」之外,即使以高薪在內地挖角,其實都是難以登天,除非——你請下來的是「中西醫結合」專家,這些「人才」多的是,可是當你真的要請他們下來,香港的中醫、甚至是內地的中醫,也可能到了「車毀人亡」的時候!當他們來到香港,「留不住」病人、發揮不了中醫的療效,香港市民深受其害,香港百年來建立的中醫形象(雖然不是高水平的形象,但起碼是傳統中醫),恐怕就被徹底打破了。

 

這不是為危言聳聽,問一問各位在政府中醫門診工作的年輕中醫,就可以知道,這事情已經在發生了。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香港建立中醫院的先決條件

 

近日香港鬧得熱烘烘的浸大爭取地皮興建中醫院事件,一直以來都有所關注,作為一個校友,這問題究竟怎樣,這當然是想表達意見的,但是這已經成為一個非常政治化的問題,敏感得你說甚麼都好像有點背後目的,所以一直以來都是靜觀其變。但細想,如果今天不說點看法,若果日後這中醫院走了歪路,我不想因為沉默而背負共同罪孽,不想到時才說馬後炮的話。

 

(首先聲明我在中大中醫工作,以下意見與中大無關,純屬個人以校友角度的見解。)

 


 

 

香港要不要中醫院?抽身一點說,這問題在一眾香港年輕中醫的心目中,都是渴望需要的,中醫院就好像中醫的家、中醫的代表,沒有這東西,中醫就好像總是缺點甚麼。只是,為何不少中醫都未必敢於說「香港一定需要有中醫院」?這原因在於「中醫院」三個字的內涵。

 

眾所周知,現在全世界,都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中醫院」。內地每一個縣級以上的地方都有中醫院,在全國約兩千八百家的中醫院裏,中醫「不中」已是公開的秘密。當我們說香港要建立「中醫院」的時候,這東西究竟是甚麼?這必然是一種獨創的新設計,沒有直接複製的可能;在大學層面來說,這設計應該也是一種經過科學研究得出來的結果。這計劃是大家最希望關注的。

 

如果浸大校方,今天能夠拿出一個完整的計劃出來,這計劃是大家一眼看上去,都說:「這就是我們理想的中醫院!」那當然能夠得到整個中醫界的支持。可惜,至今還未看到這計劃,或者他們已有計劃,但基於某些原因不願意全盤公開,只能透過「擠牙膏」的方式聽到一些。

 

我們擔心的是,如果這個香港的中醫院,是基本參照內地中醫院的模式、思想,搬到香港來,那香港的中醫未來、甚至說中國中醫的未來,就毀於一旦了!香港很可能是最後能夠保留傳統中醫的地方,如果這第一家中醫院做不好,那麼以後要糾正過來,就難上加難。所以大家對此開頭如何,都非常重視。

 

其實,有一個簡單的推論,現在香港本地已培養出來的中醫,相信還沒有幾位,敢於說我能走進中醫院當「主任醫師」,那麼,帶領著香港未來中醫院的專家學者,都必然是從內地來了。既然他們從內地來,自然會帶著內地的思維和方式,移植過來香港,因此沒有理由相信,香港的中醫院能夠與眾不同。

 

我們心急的想辦好一件事情,最緊要記住一條原則,學Google說的話:“don’t be evil”,切勿因為好心而做壞事。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提升療效」是指甚麼?

 

 

要說發展中醫最重要的是提升臨床療效,究竟這個「提升療效」是想說甚麼?不妨一起來想想看,中醫希望得到的「最好療效」是指甚麼?

 

 

現在在「提升療效」的研究之中,通常是在某種病證上,使用某中醫方法(例如中藥、針灸)治療,研究其療效是否比一般西醫的治療要好多少百分點,又或者比另一種中醫治療方法要好。這種「提高療效」的研究方式,可以說是主流在做的「臨床研究」方向,希望透過證明中醫某種方法的療效比另一種方法更好,然後推廣這種方法,以提高療效。

 

 

當然,這種「提升臨床」療效的研究方式也確實可以證明一點東西,可是對於不少中醫來說,會認為這其實是浪費時間和金錢,為何這樣想?就是因為這樣的研究,主要是爲為了證明給外人看中醫治病有療效,如果是一個高水平的中醫,一種治療手段的療效如何,其實一早心裡有數,不用外求方法去驗證。

 

 

更重要的一點,高水平的中醫不會只是關注在一種病證的療效上,而是如何提高診治各種病證的療效,亦即是努力去研究各種病證之間的關係,想要找尋更全面系統的理論,提高自身的臨床診治技術水平。換句話說,提高療效即是指提高醫生個人的臨床水平。

 

 

這就是中醫心目中,對於「提高療效」的想法,就好像修煉功夫那樣,希望透過自身的修為,去成為高水平的中醫,是故「老中醫」、「名中醫」,依然是中醫以及老百姓心目中的高峰。中醫心中最高療效的目標,是「上工十全九」,又或是「上工治未病」的那種臨床水平,是追求獨立一個人就能夠看懂大部份的病證,能見病知源,而不是將每一種病分給各種專科醫生去治療。

 

 

說到這裡,所謂中醫要發展,其實是如何提升個人能力的問題,又或是讓更多中醫能夠提升個人能力的問題,以達致更高的臨床療效問題。如何提高個人能力?這就牽涉教與學的問題了,下回再想。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中醫為何難發展?

 

 

中醫界如果能夠有一個大方向,就能夠比較好的去發展提高療效,那麼為何現在的中醫這麼難有共識去發展呢?我想這也容易理解,就像開會的時候,人人都說自己的一套觀點,「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那樣就無法達成共識了。

 

 

從學術一點說,從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開始,雖然那時候已經奠定了中醫的理論,可是《黃帝內經》的內容也是一本「論文集」,裏面存在「各家學說」,各篇之間內容也未必能夠溝通,後來的醫家在這基礎上不斷發揮創造,至今形成了非常「豐富」的醫學「知識」(知識未必等於理論、也未必有用)。這就與「大道至簡」的基本觀點相反了,中醫日益複雜化而不是精煉化,充斥著大量可能是沒用的理論,但又無法排除,好像寄生蟲那樣蔓延全身。

 

 

看那些清末民國時期的學者對中醫的批評,不少人對中醫的陰陽五行完全否定,初時我會覺得這樣是誤解中醫,但想深一層,這樣想也不無道理,我雖然也相信陰陽五行背後是有深層的哲學思想,但是否中醫人人都懂?還是有一大部份的中醫,其實不明白陰陽五行為何物,然後隨意發揮詮釋,無論死活都給你說得通,無法驗證,那樣中醫就無法說清楚自己了,變成了一種藝術創造而不是科學。

 

 

進深一步去想,陰陽五行是一種說理方式,而不是論證工具。例如有五個兄弟,他們每一個人都有各自的性格,在一起生活之後產生了各種關係,後來有人總結了他們生活的情況,最後將之簡化為「ABCDE」五個名字,也抽象地解釋了這ABCDE之間如何相互的剋制、幫助、影響、平衡……。好的,我們可以用這ABCDE的理論去說明他們之間的關係,但是我們不會反過來說:「是因為先有了這ABCDE的理論,才促使他們這樣相處」,我們也不可能將這種ABCDE的理論,套用到任何其他五個人的生活模式之中,這十分容易出現問題。

 

 

中醫用陰陽五行去說明思維方式,這並非問題,只是醫學家希望將複雜的理論簡化說明,但是這並非中醫理論發生的根源,我們還需要明白這陰陽五行等的抽象理論,本來是如何產生的?是如何想出來的?為了解決甚麼問題?如果不明白這產生的原理,而是只是談最後的結論,這就永遠無法找到堅實的理論基礎,中醫向前舉步維艱。

 

 

那麼,有沒有辦法找到這中醫理論的發生背後「源頭」?這與中醫能否進一步發展有密切關係,下回再來隨想。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中醫為何要發展?

 

 

現代人總是想著要「發展」,記得我在中學還未畢業,要報讀中醫之前,已經在想著中醫該如何發展的問題,就是因為感覺「中醫發展前景」不錯,也是選擇中醫的其中一個原因。

 

 

這麼多年後,有時候沉下心來,再想為何中醫要談發展呢?「發展」這個詞,總是讓人聯想在數量上的增加,例如增加人數、金錢、建設等,其實品質的提升也是發展。例如想像一下,一個有幾百年歷史的城鎮,他們會不會談發展?也會,不過他們的發展肯定不像一個沒有歷史的新市鎮一樣。當我們說要發展中醫,就不單是在中醫師的人數、工資、地位、看中醫的患者人數、中醫診所醫院的數量等問題上著墨,而更重要是在如何提升中醫的本質內涵。

 

 

如果只是「為了發展而發展」是浪費資源的,要發展,總是要爲了解決某種問題。那麼中醫要發展,想要解決的問題當然很簡單,就是解決疾病痛苦,提升健康。如果狹義的專在臨床醫學的角度看(廣義的中醫學可包括養生、護理等範圍),那麼提高醫療水平,治癒更多疑難病證,或者在一般疾病上提高療效,都是中醫從古到今一直在解決的問題,可以說是中醫的發展歷史之路。

 

 

那麼,如何才能夠提高臨床療效?這就有許許多多的途徑了!不過想到這裡,我想不是要列出林林總總的研究門徑,而是究竟哪一種「提高療效」的角度或者方式,是最為逼切、最為重要、最有價值?如果有「一個」最重要的角度,不管難度如何、不管要花多少人力物力、不管如何艱巨,都應該要克服它、解決它,這樣才能讓整個中醫界有一致的方向,努力去推動一個「發展」的工作。不然各自為政,好聽的就說是遍地開花、兼容百家,實際上也就是各家自掃門前雪了。

 

 

究竟這個最重要的「提高療效」究竟為何?下回再來隨想。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收拾行李時想起了「分型論治」

 

有次去杭州參加一個學術會議,出發前收拾行李時,友人發來一個「旅行物品清單」,提醒以免遺漏。想起來小時候去露營宿營,之前都總得要打印一張物資清單,「照單抓藥」般收拾東西,後來去旅行次數多了,基本上不用再看這些清單,都懂得要帶什麽了。

 

去旅行要帶什麽東西?對於沒有去過旅行的人來說,當然需要一張清單幫助,但假如去過好幾次旅行了,就不用看著單子都懂得「抓藥」了。一方面是因為記住了,更背後的原因,是因為已經明白有什麽東西是必須要帶的,為甚麼要帶這些東西?什麽時候用的?東西該放在甚麼地方?甚麼東西可以在當地買?……就是說,明白了「旅行物品清單」是為甚麼這樣設計的。

 

這一件小事,讓我聯想到中醫看病的「分型論治」。分型論治就是現在中醫教材所教導的看病方法,例如感冒分四個類型:風熱、風寒、暑濕、虛人外感等,每一種病都分幾個類型。中醫界常常疚病分型論治有太多問題,把中醫簡單化、經驗化,難道中醫看感冒就這麼簡單嘛?

 

我覺得,也不用批評他們太多,確實這些教材都是老中醫用他們的體會而寫成,問題有時候不在於「教材」,而在於「如何理解教材」。

 

就好像有些人去旅行之前,完全相信「清單」上所列的東西,結果卻帶漏或帶多了東西。一張清單是否能夠適合每一個人?適合每一個地方?適合每一個時間?這當然不行了,要視乎具體情況嘛,這個清單一直以來都只是「參考」而已,不是「標準」。更何況,這個世界有千千萬萬種旅行的物品清單呢!

 

要明白為何老中醫會寫出這種「分型論治」的教材。這就好像一個人去旅行去多了,變成一個「旅遊專家」之後,你問他去旅行要帶甚麼東西?他就會跟你分析,有多少種類的東西要帶。假如我們不理解為何要分這幾個種類,以後去旅行都是看著單子來執藥,這就永遠都無法成為一個「旅遊專家」了。實際上,當我們去旅行多了,明白到旅行的需要,就懂得自己設計這個清單,以後就不需要別人給你做的分類了。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分型論治」的是與非?

 

中醫教科書上教導中醫的看病方法,叫作「分型論治」(或稱為「分證論治」、「證型」),就是每一種病會分幾個類型,例如感冒分:風寒、風熱、暑濕、虛人外感等四類。

 

「分型論治」之所以在教科書普遍出現,是因為它易學易教,讓中醫很容易普及。當然這也引申出好多爭議,例如感冒只分這麼少的幾個類型的話,那麼中醫看病的「千變萬化」到哪裡去了?生病時候的演變過程如何體現?中醫的天人整體觀如何分型?這些都不好回答。

 

為甚麼會有分型論治的出現?這需要把整個產生的故事慢慢說出來,可以按前文「老師辨認學生」的比喻進一步說:

 

假如一個班主任要休假,有另外一個新的老師要來這一班裡代課,代課老師問:「班裡面的同學有什麼特徵?」班主任知道,班上每一個同學都不一樣,你要我簡單說整個班的特徵,這沒甚麼意思;但是假如要我將全部同學的特徵都講一遍,那樣也沒甚麼可能,那麼班主任就採取了一種折衷方法,將班上的同學分成幾大類:活躍型、文靜型、懶惰型、積極性……跟代課老師分析每一個類同學要怎麼相處。

 

那麼,班上的同學究竟可否這樣分類的呢?簡單來說可以,嚴格來說不可以。從粗略而言,分類確實能夠幫助我們執簡馭繁,但是班裡面的人其實個個不同,你說一個人可否同時是文靜又活躍而又有一些懶惰的?就是因為沒有一種分類是「完美」的,於是就引申各種各樣的分類角度,去將人去分類,但假若最仔細的分類,應該就是以個人為單位了,每一個人都是不一樣,其實就等於沒有分類吧。

 

有了前兩節「抓主證」與「學病歷」的理解之後,理解「分型論治」的問題變得易如反掌。

 

就像前文說的,當一個老師熟悉了自己的學生之後,他辨認同學的時候本身就不是依靠「特徵」,而是他已經知道這個人的全部。高明的中醫也是一樣,假若他已經熟悉「醫道」、「人道」,他看到了人的整體,他一眼就看出疾病的成因,他並不是依靠甚麼「分型」的。但是,當你逼著要問他:「你是怎麼看出來的?」假若他每一次都跟你講:「這是不可說的。」或者說:「這太複雜了,難以用文字去形容!」那麼作為學生的聽上去,就會越來越覺得這沒法學,甚至懷疑這醫生是否有問題。

 

於是,為了讓中醫能夠傳承下去,「得道」的中醫也就開始想,還是應該把自己看到的東西,簡要的總結出來吧!就好像「抓主證」一樣,讓初學者先有一些東西可入門,於是對於每一種病,嘗試總結有多少種分類。高明的中醫也知道,當他一這樣總結出來,它就不是事實的全部了,可是你要每一個初學者都「頓悟」不太可能,還是先給他們一些法門慢慢「修行」吧。

 

從這個角度來看,「分型論治」本身不是錯,就好像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中,也好像是「分型」的一樣將每個病以下分多少種方藥可治,是對於圖畫的「主要特徵」的「描述」。與「抓主證」的問題一樣,初學者往往誤以為「分型論治」就是「中醫的看病方法」,其實這只是讓你有一些門徑可走,若在熟悉了中醫「見病知源」的看病方法之後,中醫水準到了另一個層次,「一眼就看出人的全部」的時候,那個時候就知道這一個世界其實不需要「主證」、「分型」,這些都只不過是人為的分類而已。

 

這就是學中醫之所以強調「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原因。就好像說香港有一座山叫「鳳凰山」,你問我這一座山是怎麼樣子的?無論我如何用文字去給你形容,也是比不上你親身去踏足它、觀察它。假如你問「岐黃之道」究竟是怎樣的?答案也是一樣的吧。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學病案」的好與壞?

 

不少中醫強調,學習中醫必須要「看病案」,認為從病案中學習是提升臨床水準的重要方法。對於這種觀點,也是有不少爭議的。就好像上文「抓主證」的對與錯一文中所說,由於病案所記錄的東西,基本上可以說是「主證」,所以就存在相同的問題。

 

或許有人認為,只要在病案中寫詳細一點,不像古人寫病案這麼精煉,那就可以了吧?要回答這個問題,我想可以用繪畫的比喻理解。

 

就好像一幅「蒙羅麗莎的微笑」,你可以用文字給她形容,是一個貴婦人,棕黑色的長髮,眼神幽怨,嘴角微微向上翹起,右手搭著左手……儘管你寫上上萬字去描述,假若你跟一個沒有看過「蒙羅麗莎的微笑」的人,去用上述文字描述無數次這一幅畫之後,他能夠在腦海裡面生成這一幅圖畫嗎?必然是不可能的。莫說是這一幅畫,即使是簡單的一些線條圖形,都不可以轉化成文字的,圖畫與文字還是兩種不同的媒介。

 

就如中醫看病,望診就好像看病人的臉當做成一幅畫,病人整個臉部的氣色,當我們用文字去說出來,例如說,當我們說這個人臉色偏黑,可是「黑」這一個概念也包括了好多不同程度的黑,幾個醫師聽到則形容之後,甲醫師與乙醫師和丙醫師,他們各自在腦子裡面所想到的黑色,都不一樣。

 

簡單一點的說,中醫在寫完病歷之後,病人的「整體」能否透過你的文字而「再現」出來?從前述「抓主證」與「圖畫與文字」的比喻來看,我們知道用文字來形容圖畫,其實只能夠描述「主要特徵」,因此圖畫的整體就無法呈現出來了。

 

所以,《道德經》所以說:「道可道,非常道」,禪宗之所以強調:「不可說」,就是指當我們用語言文字去嘗試解釋「道」,必然不是道的全部,所以一說出來就錯了。

 

那麼,究竟從「病案」裡面是否能夠學好中醫?我想大家都有了多一個角度去思考了。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