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醒飲食

李大夫與Club O、香港素食會,多年來推廣「禪食」、「覺醒飲食」的飲食方式,本頁收錄了相關講座——

 

2016年素食嘉年華「覺醒飲食」講座

 

 

 

2016年11月26日,於「世界和平飲食亞洲巡迴演講(香港站)」活動中,李大夫主持禪食午餐

 

在2017年3月19日,香港中文大學舉辦的「正念DIY博覽」之中,主持「正念飲食」工作坊,以下為工作坊的宣傳片: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感恩天地》李大夫專訪

李大夫在2017年1月到HKFEEL網台《感恩天地》節目,接受Happy媽、哈比訪問,分為四節,見以下YouTube片段——

第一節:逆境學中醫
第二節:斷食養生
第三節:養心及養身
第四節:中醫到底學什麼呢?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生病要戒蔬果?

【醫博知源 · 李博士《信報》專欄】

 

有些人以為,生病時不可吃蔬菜水果,覺得蔬菜水果屬於「生冷寒涼」的東西,生病的時候要禁忌。這種說法看似來自中醫,但這與現代醫學的常識不符合,蔬菜水果是富有營養的食物,生病時應該多吃才對!實際上,中醫也沒有反對人生病時吃蔬果,這是一些人對「生冷」的誤解。

 

1481821_df5321b818666b577400d87171d9d35f

 

生病的時候,中醫的確會囑咐人戒口,生冷的食物是其中之列。可是蔬菜水果不等於生冷!這裡需要說明「生冷」的概念,生冷是指未經煮熟以及冰冷之食物。生和冷是兩類食物,以下分別說明。

首先說「冷」。冷就是指寒冷、冰冷,冷熱是相對而言,指溫度高低,這是相對於人體體溫而言的高低。比如在冰箱拿出來的食物,冷飲、雪糕等,又或者冬季天氣寒冷,即使沒有放進冰箱的水果蔬菜麵包糕點,都可以是冷的食物。另外,冷亦可指食物的「寒涼」屬性,例如西瓜、雪梨性涼,但是在中醫上「冷」的表述多指溫度寒冷,如果是寒涼屬性則直接稱為寒涼。

冷是否會傷腸胃,也要看怎麼吃、吃多少。如果一下子猛灌一杯冷水,胃就容易受傷,但是如果慢慢吃、慢慢喝,尤其是將冷的食物在口中充分嘴嚼,冷水在口中含暖,這樣吃下去胃中已經不冷了,那就未必有問題。

 

生不一定寒涼

 

然後說「生」。生的食物主要指必須要煮熟的食物,沒有煮熟就吃了,例如肉類必須煮熟,生吃很容易出問題;米飯必須煮熟,生米飯難消化。至於水果蔬菜,如果本身是「成熟」了,它就不是生的,可供食用,尤其是水果是各種食物之中最容易消化的,生病時宜多吃。只是不同水果有不同屬性,個別病情有不同水果的宜忌考慮。

水果不等於「生冷」食物!「生」不一定就是「冷」的,冷是指食物的冷暖,生的食物也可以冷或暖的;就算從寒熱屬性來說,生的水果也有許多是溫熱性的,荔枝、龍眼、榴蓮、芒果等等,生吃水果不會說就變得寒涼。再者,就算寒涼的水果,例如西瓜、雪梨,不會因為煮熟了而改變其寒涼屬性(除非煎炸),如果煮過就變溫熱,那麼中醫就無法處方了!寒性中藥經過煎煮了也還是寒性的。

蔬菜也並非寒涼的,蔬菜也有寒熱屬性之分,而更準確的說,大部分蔬菜都是平和的,就是不寒不熱,適合人食用。有人以為蔬菜是綠色的,那就是寒涼的吧!實際上中醫區分寒熱,不是用顏色區分的,例如蔥、韭菜、芫西等也有綠的葉子,也是溫性的蔬菜。當然,的確有寒涼的蔬果,但不代表生病的時候就一定不可以吃,病也有寒熱之分,如果屬於「熱」的病,吃寒涼的食物也可能有幫助。

 

載於2017年1月27日《信報》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你有濕熱嗎?

【醫博知源 · 李博士《信報》專欄】

 

很多南方人經常認為自己有濕熱,但是細問下去:這感覺是什麼?卻未必說得出來,或者人人說的特徵都不一樣。究竟濕熱是什麼?

1465943923_e4add09dca_z

圖:Flickr

在中醫上濕熱兩種邪氣結合,病情相當繁複,需要看濕和熱兩者的比重,也需要看濕熱的部位。比較多人講的是「脾胃濕熱」,一般怎麼去判斷?通常有四大方面:一,身體疲乏、四肢沉重;二,大便不通暢、粘滯;三,口乾渴、但是不想飲水;四,小便黃,舌苔見黃色厚膩苔等等。

細想一下,這些身體不適,很多人都有出現啊!繁忙的社會生活,誰不覺得疲乏?如果再加點大小便不通暢,那就會給自己標籤有「濕熱」了!可是吃清熱利濕的東西後,問題還是經常反覆發作,這是為什麼呢?

 

濕熱並非原因

 

上述的濕熱表現,雖然也是正確的,但如果只是以「濕熱」去處理,那就是「治標不治本」!因為「濕熱」並非根本原因,以下逐一分析。

第一,疲乏、沉重,這雖然可以是濕氣的特徵,但是各種正氣虛、氣血虛弱之人,也可以有這感覺!如果要說身體有濕,那就需要考慮身體正氣虛弱。

第二,大便不暢、粘滯,這雖然看上去有濕,但如果再問:為甚麼大便有濕?這就跟胃腸虛弱有關,胃腸虛弱了不能「運化水濕」,喝水下去的水不能化成人體能使用之水氣,那就變成濕了。

第三,口渴不欲飲,這也是代表胃虛弱了,胃不能「化水」,於是水就停留在胃,水不能上升就口渴,水停留在胃就不欲飲。當然這表面看是有水濕,但根本處也反映胃虛弱。

第四,尿黃、舌苔黃,這顯然是一種熱象,可是在中醫上,熱還需要分虛實,如果屬於「虛熱」,那麼這個熱的原因就是因為正氣虛弱所引起的,治療的時候不一定要清熱,更重要是補虛,甚至需要用溫補藥。

以上說明均是強調,濕和熱,可以只是一種「現象」,他們未必是根本原因,如果見到有濕熱就清熱利濕,那只是治療了表層的問題,沒解決根本。根本的原因要考慮哪種正氣的虛弱、哪裡虛弱,這就是中醫「治病必求於本」的思想。

《漢書·藝文志》中有一段話:「及失其宜者,以熱益熱,以寒增寒,精氣內傷,不見於外,是所獨失也。故諺曰:『有病不治,常得中醫。』」文中提到,見到寒病卻用了寒藥治療,是由於中等水平的中醫,診斷不全面所導致。尤其是濕熱患者,如果根本原因是正氣虛寒,卻只用了苦寒的藥物治療,雖然或可能治標,但是苦寒藥卻加重了正虛和寒氣!其實,這種誤治經常發生,我們都要對自己的健康負責,不要傷害自己,那就要從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開始。

 

載於2016年12月2日《信報》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感冒有什麼忌口?——感冒的飲食調養

李宇銘博士撰文

 

  • 中醫在患者生病時會提到不少飲食禁忌,常常要人「戒口」,這是否正確?又有哪些要食物禁忌?
  • 在中醫經典漢代的《傷寒論》之中,對於感冒時的飲食禁忌,有明確清晰的記載,而且這禁忌是對各種疾病也有同樣適用的,簡單來說就是生病也應該要戒口的食物。
  • 這方面的食物一共有六大類,《傷寒論》的原文說:「禁生冷、粘滑、肉麵、五辛、酒酪、臭惡等物」,以下分別說明。

 

1.生冷

 

生冷是指未經煮熟以及冰冷之食物。生和冷是兩類食物,這方面需要多加解釋。

首先說「冷」。冷就是指寒冷、冰冷,冷熱是相對而言,指食物的溫度高低,這是相對於人體體溫來說而言的高低。比如在冰箱拿出來的食物,冷飲、雪糕等,又或者冬季天氣寒冷,即使沒有放進冰箱的水果蔬菜麵包蛋糕,都可以是冷的食物。

冷是否會傷腸胃,也要看怎麼吃、吃多少。如果一下子猛灌一杯冷水,胃就容易受傷,但是如果慢慢吃、慢慢喝,尤其是將冷的食物在口中充分嘴嚼,冷水在口中含暖,這吃下去胃中已經不冷了,這就未必有問題。

另外,亦說指冷是指食物的屬性「寒涼」,例如西瓜、雪梨性涼。《傷寒論》之中的「冷」是專門指溫度冷熱而言的,沒有包含食物屬性的解釋。當然後來對於食物的寒熱屬性認識深入了,這方面也可參考。

 

然後說「生」。生的食物主要指必須要煮熟的食物,沒有煮熟就吃了,例如肉類必須煮熟,生吃很容易出問題;例如米飯必須煮熟,生米飯難消化。

但是水果蔬菜不等於「生冷」食物!現在有些人誤認為水果是生冷的,生病時不宜吃水果,這並不正確。首先「生」不一定就是「冷」的,冷是指食物的冷暖,生的食物也可以冷或暖的,而如果從寒熱屬性來說,生的西瓜不會因為煮熟了而改變其寒涼屬性。水果自身如果是「成熟」了,它就不是生的,可供食用,尤其是水果是各種食物之中最容易消化的,生病時宜多吃。只是不同水果有不同屬性,個別病情有不同水果的考慮。

 

 10981357_aa87733e59_o(圖:Flickr

 

 

2.粘滑

 

粘滑是指膠粘或柔滑不容易消化之食物。

糯米是這類食物的典型例子,糯米飯是較難消化的食物,一般人健康人多吃也容易覺得飽滯。感冒或者生病的時候腸胃容易變弱,那就不宜吃難消化的食物了。除了糯米之外,其實許多穀類、豆類食物都一樣,例如高粱米、粘黃米等,但這些米主要在北方多吃。

實際上,不少穀類如果精製加工之後,也會變成粘滑之品。例如普通的米飯,如果是糙米的話並非粘滑,但是去殼精製成白米,白米飯本身也可算是粘滑的食物!只是相比糯米沒那麼難消化(故此有些人生病的時候,吃白飯也不舒服,更喜歡吃稀粥)。例如燕麥做成粥,如果水不多、水乾涸的時候,甚至可以粘貼在牆壁久久不掉下!甚至說,如果將稻米、麥做成麵粉,加水混成一團之後,那也可以是粘滑的食物。所以,不少麵粉類的製品,例如麵條、麵包、蛋糕、糕點、餅乾,也可以是粘滑食物。這主要問題,如果水分不足,粘滑食物粘連停滯在胃腸道,不利消化與排走。

 

 

3.肉麵

 

肉麵是指肉類與麵粉製品。麵粉的製品剛剛在粘滑類別中已經提到,本節專門談肉類。

感冒或者生病的時候,適宜吃素,不宜吃肉。這也是所謂「飲食清淡」的標準之一,不吃肉的原因,《黃帝內經》之中有說:「血食之君,身體柔脆,肌肉軟弱,血氣慓悍滑利」,吃肉會導致「血氣慓悍滑利」,就是血氣通行太過,干擾自身血氣的流通。

另外更重要的原因,凡是發熱的病情也不宜吃肉。在《黃帝內經》說:「帝曰:病熱當何禁之?歧伯曰: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這裡提到,一個人得了發燒,如果稍為退燒的時候吃肉,那病情就會復發,如果吃多了更會出現各種後遺症,故此食肉是發熱病的禁忌。

為甚麼不能吃肉?過去有人解釋因為肉類性溫熱,這可能是一個原因,但是中醫上對肉類的認識,認為也有寒涼的肉,故此肉類的寒熱並非最佳解釋。主要原因,是肉類難消化,肉類也可算是「粘滑」的食物之一(想想看肉類的質感),肉類是各種食物之中,需要最長消化時間的食物,因此吃肉之後氣血集中在腸胃消化食物,自然難以對抗外邪,加重病情。

 

11307416763_ceb2338a2b_z

(圖:Flickr

 

4.五辛

 

五辛指一類辛味的食物,在《本草綱目》以韭、薤、蒜、芸苔、胡荽為五辛。但五辛味亦非一定只有五種,可泛指辛香刺激性之食物。

實際上不少治療感冒的藥方,都是由辛味的藥物組成,辛味能夠祛風,那麼為何不可吃五辛食物?這是在《黃帝內經》種也有解釋:「黃帝曰: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何也?少俞曰:辛入於胃,其氣走於上焦,上焦者,受氣而營諸陽者也,薑韭之氣薰之,營衞之氣,不時受之,久留心下,故洞心。辛與氣俱行,故辛入而與汗俱出。」這裡提到一種「洞心」的病情,即是指心中好像有一個洞的空虛感,那就是心煩吧,所以傳統說「五辛令人煩」,原因是生薑、韭菜等辛味食物,它會將胃消化好的氣往上升,但它升的力量不夠高,只能夠到達心的下面,故此導致這種不適;如果辛味充足能夠通暢一身氣血,那才能出汗而感冒得愈。

因此在感冒的時候,一般宜清淡飲食,不吃各種辛味食品。如果要透過吃辛味食品來幫助出汗以治感冒,就需要注意劑量和吃法了。

 

 

5.酒酪

 

酒酪是指酒與乳漿、乳製品等食物,是兩類食物。

先說酒。《黃帝內經》說:「黃帝曰:人飲酒,酒亦入胃,穀未熟而小便獨先下,何也?酒者,熟穀之液也,其氣悍以清,故後穀而入,先穀而液出焉」;「酒者,水穀之精,熟穀之液也。其氣慓悍,其入於胃中,則胃脹氣上逆,滿於胸中……」

酒也屬於辛散之物,但其性通行太過稱為「剽悍」,可以上下通行周身,故此可以導致利小便、亦容易出現胃脹氣上逆、胸部氣滿等情況,生病之時容易因此擾動氣血,影響自身痊愈。

再說酪。《說文解字》說:「酪,乳漿也」,酪即是奶,泛指各種動物的乳汁,例如現在常喝之牛奶,以及其製成品如芝士、乳酪等食物。在中醫上,牛乳具有滋陰潤燥之功,例如清代經典《溫病條辨》說:「胃液乾燥,外感已淨者,牛乳飲主之」,就是指牛乳可以滋養津液,如果外感發熱剛愈,胃乾燥而出現口渴,可飲牛奶緩解;但是如果正在感冒或生病之中,喝下滋潤的牛乳,那就容易導致胃滋潤太過,難以消化,加重病情。

 

 

6.臭惡

 

臭惡是指具有異味、變壞之食物。當然這類食物其實任何時候也不應該吃吧!吃了容易壞肚子、消化不良。但很多人喜歡尋求刺激,吃一些有怪味的食物,例如臭豆腐、納豆,還有一些醃製的食物等。

從中醫上看,食物的氣味會有不同屬性,例如腐臭的食物五行中屬水,腥臭則屬金,焦臭則屬火,騷臭則屬木等等,這些氣味都有不同的走向,尤其是腐臭和焦臭的氣味分別屬於水和火,一者上行一者下行,就像上述酒氣一樣影響氣血流通,對病者來說會干擾自身康復,故為不宜。

 

 

總結

 

面對感冒,以及各種疾病的飲食禁忌也有一個共同大原則,很簡單的兩個字:「少吃」!

以上六大類飲食禁忌,都是要避免傷腸胃、難消化的食物。生病時無論吃甚麼,也應該要少吃一點,因為如果腸胃要努力去消化食物,消化本身就要耗損氣血,因此就缺少氣血去抵禦外邪,身體未能專心一致療愈疾病。

在自然界也是一樣,當動物生病時會自己少吃,甚至斷食、不吃,人生病時也一樣,很多時會沒胃口,那就是身體想少吃不吃,是專心治病的信號。

在《黃帝內經》中說:「帝曰:熱病已愈,時有所遺者,何也。歧伯曰:諸遺者,熱甚而強食之,故有所遺也。」面對發燒的病情,經常在病後出現後遺症,例如出現疲乏欲睡、咳嗽咯痰,甚至腸胃不適等各種病證,這裡解釋了原因,就是因為發熱嚴重的時候強迫自己吃得太多所致!

在《傷寒論》的最後一句更特別提醒:「病人脈已解,而日暮微煩,以病新差,人強與穀,脾胃氣尚弱,不能消穀,故令微煩,損穀則愈。」這裡提醒病初癒的時候,脾胃虛弱,如果勉強自己吃太多了,一方面容易有腸胃不適,更容易令人覺得煩躁。因此,尤其是感冒發熱的時候,記得要「少吃為妙!」

 

重溫香港電台《精靈1點》節目:「2016年9月21日 感冒的飲食調養」 文字版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感冒要不要出汗?——感冒的生活調養

李宇銘博士撰文

 

  • 不少老一輩認為,感冒應該「焗一身汗」,究竟是否應該如此?

這可以說對、又不一定對!因為有不同情況。

在中醫經典漢代的《傷寒論》之中,對治療感冒,的確提出了用出汗的方法來治療後世「感冒」的病證,還仔細論述到如何幫助汗出的方法,可見「焗汗」治療感冒是有依據的。

7181664286_d862a6ed63_z

(圖:Flickr

 

「焗汗」在中醫上的術語稱為「發汗」。並非所有感冒也必須要出汗才能治愈,有一些感冒是不可以出汗,又有一些感冒是不需要出汗也能治愈的,如此可以分三種情況:

  • 可以發汗而病愈
  • 不可以發汗而病愈
  • 不需要發汗而病愈

 

要說甚麼時候可以汗出,首先要說明甚麼情況不可以、不需要發汗?

 

不可以發汗

如果是典型的外感風熱感冒,是不適宜採取主動發汗的方法。感冒見發燒、口渴,不怕冷為主要特徵。本身已經出現口渴,代表身體的津液不足,繼續發汗容易加重病情。

此外,如果病情轉變深入,出現明顯的熱盛的病情,例如見高熱、心煩口渴多飲,汗出多,不怕冷、怕熱,便秘等。繼續發汗恐怕加重病情。

 

不需要發汗

如果身體相對虛弱,感冒的過程病情同時深入了,要痊愈就不一定能見到出汗。這種情況十分多變,在感冒的過程中見到一些非感冒的專有不適,例如咽乾、口苦、眼花、頭暈、心悸、失眠、嘔吐、胃腹不適、腹瀉,小便不通等等,如果身體較為虛弱也不適宜發汗。這表示正氣偏虛,邪氣同時入內,故此就不能單純治療體表的問題。

這種情況也可以採取「發汗」的步驟(見後文),主要目的是讓身體變得溫熱,但是不一定要見到出汗。

 

可以發汗

發汗主要是針對典型的外感風寒感冒,病情必須見發燒(或自覺發燒),同時見怕冷怕吹風,可有出汗或者不能出汗,或有鼻塞流涕、頭痛、頸緊膊痛、氣喘等不適。(需要鑒別沒有上述不需要發汗的病證)

 

22043002_0ba8cc9222_o

(圖:Flickr

發汗的方法

發汗一般是透過溫熱的藥物、食物和環境,幫助身體出汗。

基本的發汗方式,有三個步驟:

  • 喝藥(發汗治感冒的藥方),或家庭一般可使用生薑湯,或者生薑配紅棗煮水。
  • 接著喝熱稀粥,要比較快的喝下去,一次大概喝下一碗。
  • 上床全身蓋被子,覆蓋周身使之溫暖而汗出。蓋被子需要多久,視乎汗出程度。一般需要1-2小時。過程亦可同時睡覺。

 

發汗的要求與禁忌

  • 因為汗出的時候容易再受涼,發汗前首先要注意環境避免寒冷。例如夏天不要在冷氣房間發汗,不要同時吹風扇等。
  • 若要汗出病愈,需要遍身持續汗出一段時間,即是並非局部汗出,也非只是一陣汗出。
  • 汗出需要微微汗出,皮膚濕潤即可,不可「如水流般」,如果見到皮膚上有水珠,或者見到水滴出來則是太過了,容易傷害正氣,反而加重病情。必須注意出汗程度!
  • 出汗之後,適宜擦乾身,或更換衣被,或用爽身粉擦身。病愈之後容易「邪去正虛」,需要避免再度著涼復發。
  • 汗出之後可適當喝水、或喝熱稀粥補充,但不宜猛灌,宜逐口喝下。
  • 發汗期間注意休息,別勞累,飲食宜清淡,宜保持溫暖。
  • 小孩尤其注意,發汗過程中,如果遇到抽筋、神志不清,需要趕快就醫。

 

FAQ 常見問題

  • 可否透過運動出汗?

也不是不可的,的確運動的出汗有時候也可以治好感冒,但是運動的出汗容易「大汗淋漓」,另外運動的時候也容易受風著涼,所以未必穩妥。

 

  • 冬天太冷難以出汗,可否用暖爐、電熱氈幫助發汗?

透過外在熱力幫助出汗,也是可以的,這就類似營造夏季天熱的環境。但是這種方式一般比較乾燥,也容易發汗太過,所以尤其要注重熱力的程度。

 

  • 可否透過熱洗澡、熱水浴、泡溫泉、焗桑拿來出汗?

這也是一類可以幫助發汗的方法,總體讓身體更為溫熱是好的,但這些方法也容易「過熱」,有時候不好控制溫度;離開熱水浴的時候,因為溫差大而容易受涼;而且在水濕的環境之中,比較難察覺皮膚出汗的程度,所以需要謹慎使用的。

 

重溫香港電台《精靈1點》節目:「2016年9月7日 感冒的生活調養」 (文字版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迎風追夢【復興仲景醫學】

 

近幾年來,我經常問身邊的朋友:「你人生最想做的是什麼?」「你怎樣才死而無憾?」這問題我也一直問自己,直到最近這一個多月,我終於知道自己的答案。

photo_2016-12-27_20-07-43

我的人生使命——復興仲景醫學!

 

自從學中醫以來,受到師長的熏陶,我一直將「復興中醫」作為自己的重要任務。就如恩師李致重教授在《中醫復興論》說:「中醫正處在即將消亡的邊緣,也處在新的突破的前夜。」【中醫為何消亡?可參考:香港人第三隻眼看中醫存亡

李致重教授年輕時已有復興中醫之抱負,為中醫奉獻所有生命,即使退休後仍為中醫奮力呼籲,我深受感動!我們深信中醫定能在當代復興,是救治時代各種問題的「靈丹妙藥」之一,例如環境、心靈、政治等之問題,復興中醫亦即復興中庸之道的中國文化思想,亦為修身治國之一途。

doc04350720160407131516_001

doc04350620160407131445_001

 

至於復興中醫的進路,自從大學三年級後,我就一直鍾情於研究漢代張仲景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醫有四大經典,而張仲景的著作佔了其中兩部,可見這書在中醫界的地位,可以說,如果要復興中醫,復興仲景醫學是其攻關要塞。

尤其是在大四之後,我額外花一年時間,到了南京中醫藥大學成為交換生,專心研讀《傷寒論》;一直到讀博士時一口氣寫了四部學術著作,至今我仍專注在《傷寒》經方的研究,已經有十多年了。過程中我經常在問自己,到底為什麼我如此迷醉在這研究上?
三書未命名

 

 


【靈魂使命】

 

最近有朋友告訴我,怎樣確定自己的靈魂使命?他說有三個條件:

  1. 這件事情你一直都堅持在做,並不是新的事情;
  2. 這件事情是利益眾生的事情;
  3. 要做這件事情的過程雖然會面對艱苦,但會越做越感覺正確。

最後補充一點,當你找到這個靈魂使命,結果會怎樣?如果你全身投入去這件事之中,上天一定會讓你足夠生活下去,甚至生活比以前更為富足!

我明白到,恢復張仲景的醫學,是我此生的使命!仲景之書,自從一千八百年前面世至今,一直未被完全理解,有如珍寶藏在土裡,雖然只是嶄露頭角,已經令醫學界神魂顛倒,若果這寶藏全盤挖出,這將會是何等影響深遠。

張仲景被尊稱為醫聖,是中醫界的第一人物。如果《黃帝內經》是奠定中醫基礎理論的著作,那麼《傷寒論》就是統一中醫理論、使中醫理論標準化的著作,建立整套中醫整套理法方藥、辨證論治體系之經典,至今仍未有醫家能出其右。

 

2011122015115020627

 

仲景之書有「活人之書」、「眾方之祖」的美譽,是「中醫之魂」,若要復興中醫,使中醫重新興盛,全面解讀《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是最為關鍵。

只因為這事情難度太大,千百年來,仲景書是最多註家的中醫古籍,單是《傷寒論》的註家已達千家,現代研究亦以仲景學說最為活躍,可是至今依然未有滿意答案,反因解釋繁雜,令後學如墜五里雲霧之中。

余專於研究仲景學說多年,一直以來力求鑽入仲景之初心,使我的研究有了許多新的發現,只能不住讚嘆仲景醫學之奧妙,「未嘗不慨然嘆其才秀也!」

吾人以復興中醫為使命,而我的進路,是透過復興仲景醫學,誓願此生復興中醫之輝煌!

 

DSC08016

 


 

【實踐夢想之計劃】

 

要復興仲景醫學,並不是一個人能夠完成的,需要眾人參與才能成事。而我在當中的角色,主要為研究與教育,我替自己訂立了以下兩項目標,而以目標一為關鍵:

【目標一】

在未來2-3年,完成最少10部仲景醫學的研究著作

 

出版著作題目包括:

1-2.《仲景原理——張仲景基礎理論研究》(預計出版著作2部)

3-6.《仲景內科學——張仲景病證理論研究》(預算出版系列著作約4部)

7.《仲景脈學——張仲景脈法理論研究》(預算出版著作1部)

8.《仲景量效——張仲景14種常用藥劑量功效關係研究》(預算出版著作1部)

9-10.《傷寒原意》、《金匱原意》(預算出版著作2部)入門讀物、對原文直接解讀

11.《傷寒溫病論》(預算出版著作1部),以張仲景理論解釋後世溫病學理論

12.《仲景虛熱論》(預算出版著作1部),以張仲景理論解釋後世各種火熱理論

 

另外,尚有多部《黃帝內經》理論研究、望診研究,以及其他中醫大眾著作計劃,待適當時機努力完成出版。

photo_2016-12-27_20-51-14

 

【目標二】

建立仲景學派,凝聚上百人的仲景醫學研習、應用群體

 

除了上述學術研究之外,期間亦會積極推動教育、推廣工作,例如:

  1. 拍攝網上免費課堂,讓人人也可以進入《傷寒》之門
  2. 開設facebook討論群組,促進學習交流
  3. 開辦課程,講授仲景醫學精髓,提升水平
  4. 師承授徒,與門生一起研習仲景醫學
  5. 臨床實踐,將仲景醫學全面應用於今天

 

此外,我還有另一個夢想,創立「中醫身心靈醫學會」,旗下設立「中醫生活書院」、「身心靈整合中心」、「中醫經典研究所」。由於這夢想更大更遠,而實踐這夢的前提,必須要讓仲景學派全面恢復,因此這夢將在未來兩三年醞釀,凝聚更多有志者共同完成。

photo_2016-12-27_20-50-42

 


【如何達成?】

 

為了完成夢想,我已經遞交辭職信,將於2017年3月中旬離開大學工作。未來2-3年,我要專心實踐夢想!

 

每週工作安排具體計劃:

每星期最少有3-4天專心閉關研究,其餘1-2天門診,或其他講學、社會服務等工作。

 

大學老師雖然是一份不錯的工作,可是當中繁雜事情太多,各種行政工作,以及外來加諸的框框,實在難以有時間專心研究。若要今生完成此夢,就必須要跳出來,專心才能事成,如《醫門補要·自序》云:「醫貴乎精;業貴乎專」。

為了完成這目標,我已做了充足準備。十多年來研究的基礎,出版了超過一百萬字的學術著作和發表四十多篇論文,喜見我的書已成為長銷書多次翻印(李大夫著作);前幾年更以仲景醫學為題完成博士後研究,而以上計劃撰寫著作的題目,皆是博士後研究課題的延伸計劃,只待進一步完成。過去這一切,均為我的夢想打下堅實基礎,清晰指引我邁向下一步的人生路。

photo_2016-12-27_20-51-34

 

 

現在離開的決定,就好像當初花三年時間去北京讀博士那樣,專心追求學問,只是現在不同的地方,當初讀博士是要為了進入框框,而現在則是跳出框框,創造自己人生。

2017年我將到36歲,這是我的本命年(雞年),趁這時機,勇敢踏出一步,實現自己夢想。孔子云:「四十而不惑」,願我能在四十歲之前,在仲景醫學上進入不惑之境,完成使命,死而無憾。

 


 

【呼籲你的參與支持!】

 

誠心邀請您和您身邊的朋友,支持我這個夢想!無論是經濟上、物質上的支持,人脈關係、學術交流、經驗分享等支持,你也可以為我祈禱,一起想象這個願景實現,又或一兩句祝福鼓勵,這些都對我相當重要!

在此先感謝各位朋友的支持,您的信念投入,定必帶來更大的力量,共同創造更美好的世界!

 

P_20161222_123605_vHDR_Auto

 

李宇銘

2016年12月27日

 


 

最後送上Prince Ea的短片,鼓勵你也追尋自己的夢想!

 

「你人生最想做的是什麼?」

「你怎樣才死而無憾?」

Prince Ea – Everybody Dies, But Not Everybody Lives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香港人第三隻眼看中醫存亡

2012年《一讀就懂的18堂中醫入門課》一書在大陸出版,其中的後記,撰寫了李大夫對中醫發展的看法,如果你關心中醫界的現狀,這篇文章能夠能給你一個全面的概述。

 

一讀就懂的18堂中醫入門課

《一讀就懂的18堂中醫入門課》——後記

第三隻眼看中醫

 

兩年前在香港出版了一本書,名字叫做《中醫不切西瓜》,很高興今天這本書(較香港版擴充和修訂不少)能與內地讀者見面,當我再次閱讀書稿時,提醒我中醫如此迷人的原因——中醫和中國文化緊密的融合,中醫的理論又是那麼的「早熟」而完美,一直守護著中華兒女的健康;竟然在兩千多年前,中醫已經屹立在世界的文明之林,正當各種古代文明早已煙消雲散,唯獨中醫和中國文化能夠延綿不斷至今。

我生於香港,在一個中西文化混雜的背景下學習中醫,從本來對中醫充滿懷疑,後來卻變成了尋根之旅,徹底成了中國文化的忠實「粉絲」,對中國人的身份日益認同。但也因為這港人的身份,對於內地的中醫發展狀況,總是有一種既內且外、若遠若近的感覺─要學好中醫必須要回到內地去,又抱著一種「局外人」的角度冷眼旁觀。

不知道會否「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到了本書的最後,想分享一些我對中醫現狀與展望的看法,看看這第三隻眼的角度,能否給您帶來一點啟發?

 

「會挑西瓜」的人怎麼了?

自新中國成立以後,中醫藥一直受到重視,甚至在90年代初時已將「中西醫並重」列入國家衛生工作的方針之一,受到政府和民眾的日益喜愛。那麼,夾在其間的「中醫人」怎麼了?不妨看看一些宏觀的統計資料:

先說西醫的人數。根據註冊執業醫師數位,1952年的西醫人數為5.2萬;1963年14.3萬;1978年35.9萬;1985年60.2萬;1990年105.8萬;2000年119.5萬。西醫的人數,在近六十年來一直以倍數遞增,愈發壯大。

中醫又如何了?據了解,在1911年清末民初的時候,當時中醫大約有80萬左右,到了1949年新中國時,中醫約剩下約50萬(正式註冊的約有27萬),到了從2002年到2008年,註冊執業中醫人數一直保持在23-25萬人水準而略有升跌。從總體趨勢來看,中醫團隊日益萎縮,與西醫正好成對比,此消彼長。

再看2010年的最新統計,全國一共有241.3萬執業醫師(包括中西醫、以及助理醫師),其中中醫占15.4%即37.2萬,其餘西醫一共有204.2萬,中西醫的比例約為1:5.5。雖然中醫人數看似比過去有所回升,但由於這一資料與前述資料統計方式或有不同,未必能夠直接進行比較。(顯然中醫人數不太可能從08年25萬,兩年之後突然增加到37萬吧?)不管怎樣吧,假如這一個資料已經反映了「中西醫並重「,那麼中國的中醫夠厲害了,1個中醫「抵得上」5.5個西醫!難怪中醫可以愈來愈少了……

別以為全中國還有二、三十萬中醫,那樣還挺多的吧?不妨再聽聽一個殘酷的事實,由於「中醫師」可以允許開西藥用西醫治病,在2011年的一項調查顯示,在縣級基層中醫院之中,仍然會開湯藥治病的中醫大夫只占30%,說明大部分中醫已經不開湯藥。其實這個數字已經比較寬鬆了,過去更有調查顯示,現在真正懂得運用中醫理論來看病的中醫,大概只有10%,換句話說,聲稱自己是中醫、可是頭腦卻想著西醫的占90%,全國十三億人口裡面,真中醫大約只有兩、三萬人。

中醫就好像國寶大熊貓一樣,數量甚少、瀕臨絕種,需要花很大力氣去保護,不然以後要見到大熊貓的話,都只能在動物園裡,難以在野外自然生存了。甚至有名老中醫說過:「全國現在有熊貓300餘隻,而拿得出手的名老中醫比熊貓還少。」就是說這兩、三萬的真中醫裡面,要談上「高水準」的,不夠幾百個。

究竟中醫出現了什麼問題?以上資料有點死板,不妨再聽一個有血有肉的真實故事:

我有一位中醫博士朋友,人品很好,聰明勤快,在學期間一直都是名列前茅,讀碩士的時候也因為成績優秀而提前攻博。他在博士畢業之前,人人都以為他前途無限,他卻籌算著如何「改行」,不想當中醫。問他為何不想幹呢?這樣不是很浪費了嗎?他說:對自己的中醫水準沒有信心。雖然讀了這麼多年中醫,但是一直以來都是學西醫的多,假如說要獨立用中醫看病,我沒信心;再者從工作環境來說,畢業後假如要在大醫院行醫,在病房必須主要用西醫看病,實際上用不了多少中醫,與自己本身學中醫的意願有所違背;假如到小診所工作,那麼我花這麼多年讀博士來幹什麼?想來想去,不如早點換別的工作更好了。

這一個例子,是大部分學中醫者的心聲,只不過很多人沒這勇氣毅然改行而已。試想想,假如連中醫博士也不想當中醫的話,本科畢業的也必然有同樣問題。這也是中醫人數日益下降的原因,中醫界「乏人乏術」,老中醫大聲呼喊要挽救中醫,並非是杞人憂天,而是關乎中華文明未來的重要問題,中醫的文明延續了兩千多年之後,難道就斷送在這一輩人的手裡?

當政府與人民都大力支持中醫的時候,為何中醫人卻不願意當中醫?欲了解這吊詭的現象,先從「中西醫結合」說起。

 

「切開西瓜」與「不切西瓜」能夠結合嗎?

「中西醫結合」這一句話,在老百姓心目中已經耳熟能詳,一般人可能以為,經過幾十年了,現在的中醫發展該很成熟了吧,兩種醫學已經互相融合了,亦即所謂「中西合璧」。可是,老百姓可能從未想過,原來中醫與西醫其實沒有融合,「結合」只是「一起」的意思,就是兩種療法「一起上吧」!

這也是中文裡面「一詞多義」的問題,「結合」一詞可以指融為一體、合一永不分離;又可一指結伴同遊、兩者相依相隨。即是有「是一」還「是二」的兩種情況:這就好像精子與卵子結合成了胚胎,再無精卵之分,只有「一」了;一男一女結婚了,兩個人「結合」在一起組織家庭,但其實二人沒有融為一體,還是「二」。中醫與西醫,現在是「一」還是「二」呢?大家不妨想想看。

究竟中醫和西醫,可否融化為一體?讀者在看了本書以後,應該有一些想法了。道理很簡單吧,例如挑西瓜有兩大類方法,一類是「切開西瓜」的,一類是「不切西瓜」的,若問「兩大類方法可否融合為一種方法?」如果是「先拍西瓜」、「後切西瓜」,分開先後次序當然可以;但是從方法上看,切開與不切開,本身就是相對的,怎樣同時切開又不切開?從方法上看,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對立的方法;兩種方法各有好處、亦無必要合二為一。同樣地,「打開人體」與「不打開人體」的兩大類醫學方法,永遠也是無法融合的,最多只能夠分開先後應用。

現在所說的「中西醫結合」,實質內涵是「中西醫配合」,兩者從理論上從未融合過,而是在臨床技術與經驗上互相補充,以達致更好的療效。

互相配合的觀念十分有價值!大家不用替兩者「無法融合」而感到可惜,每一種醫學也有它的局限性,大家一起來互相幫助,體現了醫學界的和諧共融。外國很少提倡中西醫結合,而中國則十分推崇,這亦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包容性,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中庸思想。

這裡還有一個問題,中西醫互相配合,目的是希望在「一個患者身上」結合治療,以達致最佳療效,不過到了後來,中西醫結合卻引申了另一種概念─中西醫學兩者在「一個醫生身上」結合。這種想法有甚麼問題呢?這是一個關鍵點,是中醫人數不斷下降的最主要原因。

 

「切開西瓜」與「不切西瓜」一起練習行不行?

如果中醫很容易學的話,肯定很多人願意投身其中吧!可是大家都知道,學中醫要背的東西很多、學習時間長、要懂得深奧的古文、還要有悟性、融會貫通,真是少點毅力也不行。

不過,學醫的難度自古皆有,難道現代人比古代人要笨嗎?不是。現代學中醫的環境,產生了巨大的變化,自民國至今,學中醫的已經不可以單純學中醫了,必須要同時學西醫。對此到現在,大家都習以為常,認為這是合理的事,卻有多少人反思過,為何在中醫必須要學習西醫的同時,可是西醫沒有要求學習中醫?

同時左手用毛筆寫字,右手用鋼筆寫字,恐怕大部分人做不到;如果老師要求你從整體的去觀察一幅圖畫,同時又叫你用放大鏡看某一部分,你肯定會說「怎麼可能」?當一個中醫學生,要同時學習中醫和西醫,腦袋常常會打架。

這裡不是排除一個人同時掌握兩套醫學知識的可能,但這往往只出現在絕少數的精英身上,而且這一類醫師,都是先學會某一套醫學之後,再學另一套醫學,過去一些高水準的老中醫,就是這樣走過來的。再者,就算是能夠把握兩套醫學的高明大夫,在診治疾病的時候,也必然是分開先後的,兩種醫學理論分開思考,而不可能同時進行。

應用與學習是兩件差別很大的事情,現在的中醫學生,由於中西醫一起學習,混淆迷惑占了大部分學習時間,頭腦沒怎麼清醒過,導致學習停滯不前。舉例說,中醫「心肝脾肺腎」的概念與西醫的臟器完全不同,由於西醫形下的概念比較容易理解,而中醫的形上概念較難把握,到最後,總是西醫「學」進去了、中醫「啃」進去了,老師美其言說「先背誦、後理解」,縱使到畢業了,大部分中醫學生也是迷迷糊糊。由於中醫學生未必能夠清楚理解中醫與西醫的思維差異,傾向用西醫的角度理解中醫,或用中醫角度評價西醫,整個學習過程充滿懷疑;反觀西醫學生,則甚少有人懷疑自己的醫學理論,專心一致求學。在這樣的環境下,現在學習中醫,可謂難上加難。

這裡也不是反對人應該有「懷疑精神」,科學的態度應該是實事求是,對事物保持懷疑的態度加以研究,是值得推崇的。可是這裡有一個「研究」與「學習」的區別問題,研究強調懷疑是對的,但是學習則需要先相信,不相信一種知識,就算能記住也不想應用。

中西醫一起學習的問題,我深有體會。在港澳台、以及全世界大部分有中醫的國家,其實都是不允許中醫開西藥、不允許中醫使用任何西醫的治療方法,換句話說,中醫就是要乖乖的只用你的中醫,西醫也只可以用西醫,河水不犯井水。

香港這種做法,得到了本地中醫的認同,大家覺得這樣很合理,中醫也不希望西醫「踩過界」來開中藥吧。身為中醫,本應該只做好自己的分內事。就好像做建築師的,哪會要求做測量師的工作?就算是西醫,精神病科的就不會爭取同時幹婦科。

可是,當我跟內地的中醫學生分享這種情況,得到了兩種極端反應:一,這真好啊!中醫本身就應該這樣吧,那樣才能夠學好中醫!二,這不就局限了療效嘛?既然西醫有效,不給中醫用西醫方法,這是對中醫的不公平啊!不管是哪一種反應,實際上大部分內地的中醫學生,在臨床看病時候,無法不採取西醫的角度思考,亦即無法單純用中醫解決問題、診斷疾病,腦袋裡籠罩著西醫的陰影卻不自知。

進一步說,其實問題也不是來自學習西醫的知識。我們在香港學中醫時,課程跟內地的相約,也是中西醫兩者一起學,可是我們跟內地學生有一個很重要的差異─學習態度。我們知道,學習西醫的知識,是為了方便與西醫溝通,了解患者病情,由於我們日後卻無法運用西醫看病,因此對待西醫知識的態度,「了解」就可以,迫使自己必須學會單純用中醫看病;可是內地的中醫學生,無法像我們那樣輕鬆了,由於他們畢業以後,無論在哪一個醫療單位工作,西醫都是必須掌握的知識,就算中醫學不好也不要緊,假如學好了西醫,起碼可以生存,避免醫療糾紛,即使「治不好也治不死」。這就決定了普遍內地中醫學生的學習態度,必須先「掌握」西醫,先西後中。

這就歸咎到根本處了!為何現在中醫人數愈來愈少?為何學中醫的人之中,沒多少人學好中醫?這雖然與很多方面都有關係:法規、制度、教育、臨床、科研……而這些因素最後共同加力在一個作用點上,形成了如斯的學習的態度。

 

如何練好「不切西瓜」的方法?

這不能怪罪中醫學生,「天下無不是的孩子,而只有不是的父母」,有這種態度,不是他們所想,也是為世所迫。年輕人本來高高興興報讀中醫院校,希望學好中醫,到頭來卻發現並非這麼簡單,在學好中醫之前必須滿足許多先決條件,既然沒有另一條路,就只能順應了。這也是中國文化的一大特點吧,順勢而行,不喜歡搞對抗。

不妨問一個問題:為何中醫必須要學習西醫?難道中醫本身無法成為獨立的醫學?沒有西醫的幫助中醫無法看病?難道西醫比中醫要高明得多?統統都不是。這有一個歷史背景,在清末民初之時,列強入侵中國,中國人的自信都被西方的船堅炮利所攻破了,人人都感染了「文化自卑症」,當時更加提出了廢止中醫的議案,雖被中醫界強烈的反對,可是中醫要在這樣的環境下生存,必須要妥協,後來就開始了所有中醫必須學習西醫的要求,目的是要「改造中醫」,讓中醫變得「現代」一點,這種思想一直延續至今。

現在不少中醫強調臨床可以運用西醫,原因是可以補充中醫的不足。這種想法就好像一個說中文的人,口中混雜幾句英語,感覺很時尚,但卻遭人批評這是中文水準的退步,其實兩種語言也沒學好。難道單純用中文不足以表達自己?其實,強調中醫應該要用西醫的人,往往是自我安慰,在這種環境下,假如還堅持純用中醫,反而成為異類了。

中醫被矮化,原因是文化自卑、自信不足,西醫剛傳入中國之時,中醫還未認識清楚西醫為何物,無法講清楚中西醫之間的差別、中醫自身的特點,無力抵抗外來文化的強勢入侵。可是時至今天,隨著中國的地位在國際上日益提提升,中醫也逐漸地抬起頭來,愈來愈多外國人相信中醫、學習中醫,中醫也清楚了自身的優勢,既然如此,中醫是否依然必須學習西醫?必須同時應用兩套醫學?

現今社會講求「分工」,每一種職業愈是仔細則愈是專業,為何唯獨到了醫學就出現例外?其實,「中西醫結合」(配合)最佳的方法,就是一個專業的西醫與一個專業的中醫,兩個人誠懇地互相合作,為患者制定最佳的醫療方案。一個人同時扮演兩個角色,顯然就不夠專業了。尤其在現代的中國,缺乏的不是西醫(西醫已經有兩百萬大軍了),而是嚴重缺乏純正的中醫大夫,在中醫瀕臨消亡之時,還要求中醫要懂得西醫,而不是反過來要求西醫懂得中醫,這樣當中醫怎教人不累?

當代中國人的「文化自卑症」,其實已經治癒得七七八八了,對自己文化的信心漸增,是時候冷靜下來重新考慮,給中醫從當初的改造束縛中解放開來,讓中醫可以好好的展現真我、活得自在。

無論學習任何東西,怎樣能夠學習得好?最重要的是貴乎「專」。假如一個人能夠專心一致的去學習一件新的事物,無論它有多大難度,都必然能夠學好。

學習中醫也是一樣呢,有一句話說:「環境改變不了,就改變自己心態吧!」,也像是中醫對疾病發生的看法:「內外因之中以內因為主導」,中醫學生只要「頓悟」明白這一狀況,擺正自己的心態「正心誠意、格物致知」,一心直搗黃龍,成功指日可待!

 

不切開就能夠挑好西瓜,為何還要將它切開來?

除了讓中醫自身發揮的角度考慮,讓中醫能夠獨立走自己的路、分清中西醫學,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節省醫療資源。

在全世界人口爆棚、人類資源缺乏的今天,大部分人依然生活在貧窮下,在缺醫少藥的環境生存,珍惜醫療資源、減輕政府的醫療開支,是當今的重要議題。世界上很多人連單純接觸西醫或中醫都不足夠了,現在談中西醫要互相配合,其實是城市人、富有人的一種奢侈。

這裡並並非說不允許醫學進步,而是不要忘記醫學的根本目的─「治病救人」。能治好病、提高臨床療效,解決民間疾苦,這就是醫學的最終目的。面對全世界這麼多貧苦大眾,只有富有者得到更多的服務、需要最好的醫術,這就不太公平了。醫療與健康是每一個人都應該擁有的基本權利,醫學的真正進步,也應該是用最簡便的方法,給人們解決問題,使人人得到保障。這也是科學的理想,科學並非以複雜為佳,而是以「簡單為美」,愈是精煉而簡明的理論愈有價值。

順帶一說中醫的「科研」問題。由於國家非常支持中醫的發展,近年投入了億萬元的科研經費,但若真幫助中醫發展了,為何現代會用中醫看病的人數還是那麼少?這反映了科研成果與臨床脫節,科研只為了科研的發展。其實,大部分的科學研究,都是運用了西醫的角度來研究中醫,目的在於說明「中醫的科學性」,通俗點講就是證明」黃大媽是姓黃的;西醫的研究,從來沒有用來證明「我是科學的」,都是幫助自己不斷向前。

由於中西兩種醫學理論的不同,中醫是在兩千多年前已經成熟的理論,而西醫則是近兩百年的產物,現在的問題可說是:西醫處於年輕時期,還未理解中醫學這老人家在想甚麼,所以抱有非常好奇的心態希望認識中醫。假若西醫希望研究中醫,這本來是好事情,只不過現在中醫這老人家,聽到年輕人說了現代的科技多麼的新潮,老人對自己一直抱持的智慧失去信心了,也希望找年輕人來幫助自己變得年輕一點。

再從「創新」的角度看,現今社會鼓勵創新,那麼醫學上要創新的目的是什麼?提高臨床療效。從中醫的角度來看,透過不斷努力的去繼承古人的醫學理論,研究清楚過去的醫家是怎麼看病,從而提高現在的臨床療效,那完全是「創新」吧!就好像我們用中醫方法,能治癒西醫治不好的病、比西醫更有療效、治療費用更廉宜,這都是創新。從這個角度看,中醫要創新不是向外尋找,而是更要向內挖掘,全面發揮自身優勢,是當今中醫的機遇與挑戰。

話說回來,這一個挑戰,嚴謹的說,一個中醫師在臨床處方的態度,應該是「能用兩味藥治好病則不用三味」。這句話還可以不斷的延伸,例如「兩根針能治好病則不用三根」、「兩劑藥能治好病則不用三劑」、「5g中藥能治好病則不用10g」……這除了是要求看病的準確性外,更多的是醫療資源的考慮,要求中醫自身節省資源。

在中西醫之間,「假如能單純用中醫治好病,則不需要用西醫」,此即所謂 「能中不西」、「先中後西」,再不行才「中西結合」。這「三步曲」在很早以前已經提出來了,可是現在中醫界似乎忘記了前面兩部,一下子就跳到第三步去,或者更遠的跳到第四步「先西後中」、更甚是第五步「能西不中」,這四、五步本應該是西醫說的,可是到了今天,只會開西藥而甚少開中藥的「中醫」,或者已經成為中醫的主流了。

怎樣能夠全面提高中醫水準呢?方法很簡單,不妨參考港澳台的中醫模式吧!就是專心在「能中不西」,不考慮第二、三步的選擇。我們在香港學習中醫,正是迫使自己,必須要單純使用中醫解決問題。這就好像在古時的中醫無法透過解剖形下的角度認識人體,繼而走上形上醫學的路一樣,由於這種環境因素,使香港的中醫必須要掌握好中醫,不可以依賴西醫的幫助,不斷提高自身水準。

內地的中醫學子們,雖然在法制上可以允許你們運用西醫,但若想提高自己的中醫水準,不妨給自己定立更高難度的目標吧!學習上可以允許自己學習西醫,但是看病時,要求自己單純運用中醫看好病,堅持能中不西,非必要時不退守「第二步」。有這學習態度,「大熊貓」的數量自然節節上升了。

 

如何將「不切西瓜」的方法推廣出去?

很多人也關心一個問題,如何將中醫「國際化」?如何讓更多外國人接受中醫?其實,中國的中醫已經不夠了,自身基礎不夠穩健,還要想著向外跑,這就只能夠出現兩種不良結果:一是,如果標明「中國製造」的東西品質不好,讓外國人感覺中國「出口」的中醫水準不高,西方更不相信中醫;二是,最高品質的東西,都被外國人買掉了,中國就留不住最好的中醫了,咱們的病誰來看?其實,這些已經在發生了。

假如中國的中醫,已經解決了前述一大堆問題了,是時候可以邁出一步,將中醫走向國際的話,我想說一個獨特的觀點,或許不是一下子可以消化,覺得不夠現實,不妨請您放開自己的內心,嘗試體會我這親身的感受,這更是我對中醫的夢想─我相信中醫的未來在「農村」。

為何這麼說?首先,在城市裡面,中醫是不太受歡迎的。城市人的特點,在於物質生活,由於人們生活富裕了,對生活各樣事情也有要求,無論起居飲食都有講究,對於健康更莫過如此。人民富裕後更加追求健康,希望花錢買長壽,結果買的是保健品、補益品,在這個層面上,已經不再是傳統治病養生的中醫了。城市人對於醫療服務,就好像購買商品一樣,認為花錢就可以買回健康,假若醫生無法給您治好病,就認為你是騙他,故此在城市裡面,醫患關係十分緊張,經常有醫療糾紛打官司,醫生每天提心吊膽地救死扶傷。可是,中醫跟西醫很不一樣,中醫的看病全在腦子裡面發生,不像西醫那樣有一些外在的資料,那麼中醫在城市裡面看病就更容易吃虧了,很容易受到病人質疑,不相信中醫。

在農村就不一樣了!我曾經多次到菲律賓一個農村去做中醫的義診服務,讓我深有體會。在農村,儘管人們不認識你中醫是誰,但是由於當地醫療資源不足,就連西醫也不足夠了,還如何談選擇?這不像城市那樣,這個醫生不行,明天就換另一個。在農村裡,醫患關係十分簡樸,縱使未必有法律來管制你,當然你看好了病,病人非常感激,以後健康性命全交到你手上,成為你長期的朋友。

還有一點更重要的,農村裡缺少醫藥,即使嚴重的病證,也可以給醫生看到,可是在城市裡,各種急危重病,中醫都基本無法插手,中醫被逼成為「慢郎中」。農村裡完全發揮到中醫「簡、便、效、廉」的四大優勢,中醫的療效更為凸顯。

城市人對於中醫的想法,每每是「退而求其次」的選擇─西醫看不好了,就看看中醫吧!對中醫抱著半信半疑的態度,多抱怨中醫煎藥不方便、扎針很痛、喝藥很苦、不明中醫口中所云……可是農村看病,得到了醫生的基本尊嚴,患者的信賴與感謝,這與我們在城市的感覺形成強烈對比,是儘管賺取多少金錢也無法獲得的滿足感!這,才是吸引中醫人堅持成為中醫的根本動力。

由於我們運用中醫給患者解決了大量問題,當地人民十分感激中醫,非常歡迎中醫的到來,完全配合中醫的各種治療。這也是為何我們這麼多年輕中醫,願意參與海外的義診服務,有人不明白我們為何這麼艱苦的跑到老遠去看病?其實,不單是患者得益,我們身為中醫的,才是最大的受惠者。

中醫的發源地,本身就是來自農村。在艱苦的環境之中,強迫著用最簡單的方法來治病。最開始,《黃帝內經》的時期,主要用針刺的方法治病,後來也逐漸使用各種草藥,這些都是簡單廉宜的方法。自古以來中醫都是生存在民間,當中醫走進去「城市」了,在古代最極端的例子就是去皇宮當太醫、御醫吧!對於醫生來說,當御醫地位雖高,卻不是一件享受的事,給皇上治病諸多制肘,為了避免人頭落地,御醫往往不敢用藥,導致用藥平和,治病效果緩慢,這也是為何古代眾多大醫家都不喜歡做御醫的原因,寧願在民間作一個普通的「赤腳醫」。那麼,當中醫走到現代去、走到城市去,實際上人人都成為了御醫了!城市裡中醫被綁手綁腳,無法自由的發揮自己。要讓中醫發揮真正優勢,必須讓中醫回到「原生態」的環境,「農村」自然是中醫的家鄉了。

當今全世界醫療資源缺乏的時候,中醫的「簡便效廉」正是解決問題的最佳答案!西方人日益重視中醫,是因為他們明白到西醫的局限性;西方在呼喚中醫,正是希望原汁原味的中醫學,能夠幫助他們解決他們解決不了的問題。用一種不太完全的比喻:西醫是有錢人的醫學,中醫是貧窮人的醫學。不是嗎?西醫是講求科技的,費用昂貴、形象新潮;中醫講求文化,廉宜,形象傳統。不是中醫無法給有錢人看病,而是說中醫更適合解決貧窮問題。

世界上八成的人還是生活在貧困當中、農村之中。既然如此,真正的國際化,必須要將中醫帶到最多人生活的地方去,讓中醫做最有意義的事。我深信,中醫藥學,能為這個世界作出更多貢獻,中醫與中國文化正是解決世界問題的妙方!

就像當初西醫學透過傳教士傳入中國,為貧苦百姓服務,同時帶進了整個西方文化;正直中國在世界上崛起之際,如何將中華文化傳播開去?把中醫之術帶給世界上有需要的人,將優秀傳統文化的心以德服人,將是展現中華文明的重要一途。讓中醫回到自己的家鄉去,是當代中醫的真正復興,是發展中醫的最佳途徑,也是中醫走向國際的最終歸宿!

最高層次的醫生,就是未病而治的聖人、無為而治的太上統治者、隱世的僕人領袖。絕頂優秀的中醫,哪裡可找到他們?在鄉郊深山的杏林吧。

 

 

作者

壬辰年春分於北京

 

2013-01-06 16.15.58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和尚管牧師

【李宇銘博士撰文】

有一個地方,佛教是主流的宗教。有一個年輕人叫小明,他是基督徒,中學畢業後毅然報讀神學院,希望將來當一個牧師。當他第一天進入神學院,越覺奇怪,竟然神學院的裝修像一家寺院?開學後,他驚訝的發現,原來有一半的神學課程需要讀佛學!他本來想一心一意讀神學的,心想「難道要讀佛學才能當牧師嗎?」他曾經向校方申請免修佛學的學科,可是他們解釋:「現在的主流宗教是佛教,你不懂佛教的語言,則基督教也難以傳播阿!」因為其他老師同學也認同這觀點,後來他也逐漸接受了。

 

2444665771_dbf5de32ec_z

圖:Flickr

 

唸了兩年神學後,當他對神學有初步的認識,就感覺跟之前所想像的不一樣。他發覺,雖然不少老師的外表是牧師,可是內裏講的都是佛教的語言,在神學的課內混雜了許多佛教的思想。開始時他不察覺這現象,只是到了高年級的時候,有一個老牧師,他能夠講出正統的神學思想,因此才讓他頓時醒覺。可是小明在初窺了神學的真貌後,卻又感覺迷失了方向,他感嘆的問說:「究竟過去所學的,有多少是受了佛教的影響?」

幸好受了這老牧師的教導,不少同學開始醒覺過來,知道該怎麼學習神學才對。同學們想組織推動神學發展的行動,可是發現難處太多了!外在環境都是以佛教為主流,就連所有教堂的背後原來都是由和尚管轄的,政府裏頭大部分人都只相信佛學,學院裏大部分老師都是用佛學的角度去研究神學……這些都只是外在因素,還有更麻煩的,其是就連神學生之間,對於神學的發展方向也有各有己見,各執一詞,有的認為要先成立真正的教堂,有的認為自己建立小教會則可;有的認為要從政策上改變現狀,有的認為要從學術上解決問題,可是就連對神學的學術觀點,也有很多不同流派……

小明他明白到,現在面對這樣的困境,要改變談何容易呢?首要的工作,應該是先團結人群。他嘗試找了不少人幫忙,可是又讓他發現,在外工作的牧師,許多在神學院學習的時候,已經受了佛學的影響而被同化,有些人卻因為在神學院沒有學到正統的神學,你要他講真正神學的東西是不可能的,因此,要堅持推動正統的神學,那些人就不能生存下去!所以牧師反倒成為推動神學發展的主要障礙。

小明終於知道,不可以靠這些既得利益者的幫助,要改變現狀,還是要……

(這幾年前寫了一篇小品,學中醫者自然心領神會。注意,本文與宗教無關,是一則比喻。)

原文寫於2011年4月14日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豆腐寒涼嗎?

【醫博知源 · 李博士《信報》專欄】

 

有些人認為豆腐寒涼,不宜多吃,甚至說各種大豆製品例如豆漿、豆腐花、腐皮等都是寒涼,究竟是否如此?又聽過一種說法,認為豆腐寒涼,因此在吃火鍋打邊爐的時候,加一些豆腐作為湯底,好讓火鍋的「熱氣」得以緩和,這是否正確?這裡面混雜了多種問題,以下逐一釐清。

 

1425523_3aebd5518d615a0e1234c8e2c1f7ea48

 

首先需要指出,豆類並非寒涼食物。豆腐的主要成分是黃豆,傳統對黃豆的性味認識,大都認為黃豆是甘平或甘溫,黃豆本身並不寒涼,因此各種豆類製品也是寒涼的說法,這並不正確。

那麼為甚麼說豆腐寒涼?因為傳統製作豆腐、豆花的時候,一般用上石膏作為「凝固劑」,而石膏在中藥學上屬於清熱藥,因此就認為豆腐寒涼了。

這種說法雖然合理,的確石膏是寒涼的,但不要忘記,中藥上的寒熱有程度之分。在《神農本草經》上記載石膏的氣味是「辛微寒」,它雖然屬於寒涼藥,但寒涼比較輕而稱為「微寒」,故此現在一般臨床醫師使用石膏也經常大劑量使用,一般處方劑量大約30-60g。可是,在一碗200g的豆花之中,只有不到0.3g的石膏!一磚豆腐也沒有幾克。

 

豆類容易過補

 

因此,豆腐之中石膏的寒性相當輕,幾乎起不到清熱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李時珍《本草綱目》的黃大豆條上記載:「大豆有黑、青、黃、白、斑數色,惟黑者入藥,而黃、白豆炒食作腐……不可不知別其性味也……甘,溫,無毒。生溫,炒熟微毒。多食,壅氣生痰動嗽,令人身重,發面黃瘡疥。」

一般大豆的特性總體屬於「甘平」,而黃豆之性屬於「甘溫」,豆腐的主要成分是黃豆,加上少量石膏,也不會影響其總體之溫性,頂多只是制衡減輕了部分溫性,使豆腐變得平和一點。從這個角度來看,豆腐顯然不是寒涼之物!

可是,為甚麼有一些人吃多了豆腐、豆製品,身體會覺得寒涼怕冷?這並非因為石膏的寒涼,而是由於黃豆本身的問題。就像李時珍提到的「多食」可以出現各種不適:有痰咳嗽、身體重,這些也很像是寒濕所導致的問題,實際上並非黃豆本身寒濕,而是豆類屬於補益之品,可以補脾胃,甚至補益五臟,但是如果補益太過,那就容易導致脾胃氣滯,壅塞不通,故此常說的「吃豆容易導致胃氣脹」,就是這個道理。

當一個人多吃豆類,吃滯了,人的氣血就不通暢,氣血運行周身不夠,那人就自然感到怕冷,容易受寒。因此,豆腐本身雖然並非寒涼食物,但豆類補益易滯的特性,尤其是吃了容易胃脹腹脹、虛不受補之人,就應該謹慎不宜多吃了!中醫講求過猶不及,並非一味補益就對身體好呢。

 

載於2016年11月4日《信報》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