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博知源 · 李博士《信報》專欄】
如果天冷就會得寒病,那麼天氣熱的話,是否就會得熱病?這在中醫上說,其實有兩種理論。一種理論認為,自然界有六種正常之氣,分別為「風、寒、暑、濕、燥、火」,簡稱為「六氣」,如果這些氣正常,自然的氣候就正常,人的健康也較好。如果六氣太過,那就變成了「六淫」,淫即是太過之意,那就容易傷害人體。從這個角度看,即是天氣太寒就容易得寒病,天氣太熱就容易得熱病。這是傳統中醫裡的其中一套理論。
可是我們也會發現,有時候受涼不一定得寒病,甚至受涼之後可以化成熱病;又或者有些人受熱之後,也未必得熱病,首先如酷熱天時去行山,不一定會中暑,天氣太熱人未必一定生病,這需要一些前提,例如人身的水液不足,無法透過汗出而散熱;又或者有些人在大熱天時反而受涼,原因可以是天熱導致出汗太多,身體正氣虛弱了,又因貪涼就反而受寒。這算是另一套理論,認為人身體的寒熱病情,未必與氣候的寒熱成正比。
寒熱視乎正氣
上述的兩種理論,前者單純看外在因素(六氣),後者則是看外在因素加上人體正氣的相互作用,實際上後者的理論更符合中醫的整體觀念,中醫認為人的發病,是「內外因相互作用之下,而以內因為主導」而生的。
舉例說,如果一個身體很虛寒的人,就算受了一點熱、吃一些熱氣食物,這就像擦一根火柴投入進去冰海那樣,一下就沒了,未必因為外在的熱氣影響自己;相反,一個人身體壯實,如果他在不小心受了一些寒氣,正氣與寒氣抗爭,也可從寒轉化成熱。這是中醫的氣化理論,認為人體的正氣充足,能夠轉化外來的氣。
由此反觀「六氣太過化生六淫」這傳統理論,怎樣才叫「太過」呢?例如怎樣的天熱才叫過熱?實際上這因人而異,這是看自身的「正氣」而言的,如果正氣比較強、耐受的能力較好,那麼這個「太過」的程度就較高,相反正氣弱者就很容易太過。
傳統中醫強調「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如果正氣充足,即使外面的寒熱如何,都未必會影響人體。外界的寒熱,不等於人體的寒熱。並非你生活環境的氣候較熱、你經常吃熱氣東西,你的體質就一定較熱、你生的病就是熱病。一個人身體所得的寒熱,並非一種單因素、機械化的推算,而是需要看多因素、整體的內外互動結果。而最後如何判斷寒熱?那就必須透過人身體的各種現象去觀察判斷了。因此「天熱就得熱病」,這句話未必成立。
這也是所謂「天人相應」的思想,天可以影響人,但也需要考慮到「人相應」,人如何與之相應才更為重要。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
隔周五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