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濕熱嗎?

【醫博知源 · 李博士《信報》專欄】

 

很多南方人經常認為自己有濕熱,但是細問下去:這感覺是什麼?卻未必說得出來,或者人人說的特徵都不一樣。究竟濕熱是什麼?

1465943923_e4add09dca_z

圖:Flickr

在中醫上濕熱兩種邪氣結合,病情相當繁複,需要看濕和熱兩者的比重,也需要看濕熱的部位。比較多人講的是「脾胃濕熱」,一般怎麼去判斷?通常有四大方面:一,身體疲乏、四肢沉重;二,大便不通暢、粘滯;三,口乾渴、但是不想飲水;四,小便黃,舌苔見黃色厚膩苔等等。

細想一下,這些身體不適,很多人都有出現啊!繁忙的社會生活,誰不覺得疲乏?如果再加點大小便不通暢,那就會給自己標籤有「濕熱」了!可是吃清熱利濕的東西後,問題還是經常反覆發作,這是為什麼呢?

 

濕熱並非原因

 

上述的濕熱表現,雖然也是正確的,但如果只是以「濕熱」去處理,那就是「治標不治本」!因為「濕熱」並非根本原因,以下逐一分析。

第一,疲乏、沉重,這雖然可以是濕氣的特徵,但是各種正氣虛、氣血虛弱之人,也可以有這感覺!如果要說身體有濕,那就需要考慮身體正氣虛弱。

第二,大便不暢、粘滯,這雖然看上去有濕,但如果再問:為甚麼大便有濕?這就跟胃腸虛弱有關,胃腸虛弱了不能「運化水濕」,喝水下去的水不能化成人體能使用之水氣,那就變成濕了。

第三,口渴不欲飲,這也是代表胃虛弱了,胃不能「化水」,於是水就停留在胃,水不能上升就口渴,水停留在胃就不欲飲。當然這表面看是有水濕,但根本處也反映胃虛弱。

第四,尿黃、舌苔黃,這顯然是一種熱象,可是在中醫上,熱還需要分虛實,如果屬於「虛熱」,那麼這個熱的原因就是因為正氣虛弱所引起的,治療的時候不一定要清熱,更重要是補虛,甚至需要用溫補藥。

以上說明均是強調,濕和熱,可以只是一種「現象」,他們未必是根本原因,如果見到有濕熱就清熱利濕,那只是治療了表層的問題,沒解決根本。根本的原因要考慮哪種正氣的虛弱、哪裡虛弱,這就是中醫「治病必求於本」的思想。

《漢書·藝文志》中有一段話:「及失其宜者,以熱益熱,以寒增寒,精氣內傷,不見於外,是所獨失也。故諺曰:『有病不治,常得中醫。』」文中提到,見到寒病卻用了寒藥治療,是由於中等水平的中醫,診斷不全面所導致。尤其是濕熱患者,如果根本原因是正氣虛寒,卻只用了苦寒的藥物治療,雖然或可能治標,但是苦寒藥卻加重了正虛和寒氣!其實,這種誤治經常發生,我們都要對自己的健康負責,不要傷害自己,那就要從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開始。

 

載於2016年12月2日《信報》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