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療效」只是中醫發展的基本條件

【李博士撰文】

許多中醫也認為,中醫發展是要靠「彰顯療效」,例如多治好疑難病、治好西醫治不好的病,用效果證明給人看到中醫的優勢。可是,筆者不贊成以此路徑推進中醫發展。

10f547e47f287a3f32b032c7cf256aef20140109093141

當然中醫看病必須要有療效吧!沒有療效,誰會找你看病?療效是中醫「生存」的基本條件,可是,療效進步未必可以促進中醫發展。


 1. 有療效未必是中醫的進步

這裡說的發展,是中醫整體的學術和社會地位的進步,而不是指中醫師個人的進步。無可否認,有療效的中醫,患者多、收入增,聲譽提升,但這也只是個人發展,而非中醫整體進步的直接證明,有療效未必能證明這是「中醫」的好。

舉例說:「一位中醫給患者處方,吃完藥之後,患者說好了。」這一個過程,病是治好了,但未必能夠證明該中醫所用的理論正確。同樣患者如果找別的醫師看,他用別的藥方,也可能可以治好病,甚至同一個患者,找一百位不同的醫師看病,有一百個不同的處方,其中肯定也有不少能夠治好病。每一位醫師都用自己的觀點去解釋「療效」,旁人就只會覺得無所適從、難以重複,反而讓中醫變得更加撲朔迷離,叫人怎樣相信?


 

 2.開錯藥也能治好病?

更嚴重的問題,就是有時候醫師處方並不正確,可是也能治好病!例如一個「風寒感冒」,假若醫師誤診為「風熱」,於是用上辛涼性味藥物的處方,可是卻依然可以治愈!這種情況臨床上這種誤治十分多見,從中醫理論上看,「以寒治寒」本身應該屬於誤治,為何病能夠痊愈?這是由於藥方的寒熱雖錯,但藥中依然有辛味藥,即是對錯參半,辛味仍能祛風,感冒之外證雖能治愈,可是寒邪入裏,感冒好了,卻演變成了咳嗽、怕冷、疲乏、腸胃不適等諸證。

不要忘記,人是一個活的生命體,人本身有自愈的能力,許多病就算不吃藥也能夠好過來,吃了藥之後疾病痊愈了,未必是治療的效果。這在西醫的研究上十分講究,「安慰劑」往往十分「有效」。


 

3. 療效快慢才是問題

不同中醫所說的「有療效」,當中所指的意義不同。 例如你問一位醫師,中醫能夠治愈「癌症」嗎?不同醫師所說的「有療效」,有人指連續吃藥三年有效、也可以是指吃藥三劑就有效!怎樣才叫做有療效?這根本難以釐定標準。就像做中藥的「臨床研究」,往往會將病人吃藥後的情況分為:顯效、有效、無效,其中所謂「有效」是甚麼?其實各有不同。

比如治療一個感冒,需要吃藥一週才能夠治愈,這根本不能說是「有效」,感冒一般一週也能自愈嘛!在傳統中醫上看,所謂「有效」,應當如《黃帝內經》中所說的:「如桴鼓相應」、「猶拔刺雪汗」、「猶解結決閉」,淺白一點的講,即是吃藥或針灸以後能立即好過來,「一劑知、兩劑已」,那樣才能夠說是「中醫的療效」。


 

4. 以方測證的謬誤

中醫上有一句術語,叫作「以方測證」*,是指從藥方的療效,反推其病的原因。從上文所言,病愈往往未必能夠說明其「診斷正確」,就像誤用辛涼藥物治好了風寒感冒,於是卻反過來說,這病情就屬於「風熱感冒」,甚至如某地方普遍醫師認為該地氣候炎熱,猜測大部分感冒應該也是風熱,也都處方寒涼藥物,最後總有不少感冒「治愈」了,於是就說該地區大部分感冒屬熱…… 這種「理論發展」,就好像是「自我實現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其實只是先入為主的想法,並非客觀地面對真實世界。

又例如說,一個人的病情是,是由於身體「氣血偏虛、體內有寒,虛火上升」導致,在這種情況之下,病情「有虛、有寒、有熱」,如果醫師診察能力不足,只看到其中一面的「火」,於是只是用清熱的方法,後來病情「治愈」了,因此醫師就判斷,這種病只是由於「火」導致!——看這例子,即使「有療效」,但卻看不到病情的全部,這對中醫發展其實是倒退。

我們總是以為,吃藥之後治好病,這就是解決了核心問題,但由於人體有自愈能力,解決了周邊問題,也可能使病情自解。「以方測證」並非解釋疾病成因的最好方法。


 

5.「粗工」也能治病!

在《黃帝內經》中多處記載了「粗工」一詞,意思是指一些給人看病的人,不懂醫術,給人診治十分「粗糙」、經常誤治的人。這種人不能列入傳統中醫的「上工、中工、下工」之列,是比下工更低層次之的醫者,算不上是「醫師」。

值得我們思考的,既然粗工這麼差,為何也有人願意給他看病?大家可能有所不知,不懂醫術的人,給人治病也常有療效的!君不見社會上,許多並非醫生的人,總是介紹著各種治療的經驗和方法?例如教人自己怎樣吃藥?喝湯水、刮痧、拔罐、按摩、拍打……?這些人雖然沒有教你,為甚麼這些方法有效?可是總有人的病會被治好,這就是由於,病的好與不好,其實只是「百分之五十」的隨機機會,如果你「不小心」用對了方法,那就誤打誤撞動用了自愈能力。

粗工用現代的語言來說,可稱為「民間經驗」。粗工也能治病,但也隨時害人不淺,就好像玩「俄羅斯輪盤」那樣,將生命操控在隨機手上。


 

6. 提防以療效名義發展中醫!

說了這麼多「療效」的問題,我想大家也明白得到,有療效是不夠的,如果中醫要發展,必須要清楚「獲得療效的背後機理」。傳統上說,這就是要得到「醫道」、得「生命之道」。

可是,現代社會對中醫的發展方式,往往是以療效代替醫道。比如說,研究「針灸對治療中風後遺症的療效」,研究「中藥治療糖尿病的療效」等,這種以西醫角度研究中醫的方式,那就是只看中醫的療效,卻忽視中醫的理論。研究最後雖然可能證明了「中醫有效」,實際上卻對中醫發展沒有實質幫助,這是由於證明了「有效」,無法提高中醫理論發展。

這種「廢醫存藥」、「廢醫存針」的問題,幾十年前已經出現了,至今還一直存在,就是因為人們還看不清「療效」的海市蜃樓,原來療效並非中醫發展的終極目標。中醫要發展,必須要從其根本之「理」上去提高,而理論並非不斷透過實踐就能夠獲得的,理論發展是需要透過「思想」的提升——至於具體如何?下回再議。

 


 

*「以方測證」還有另有一種解釋,是指《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原文的解釋方法,是指一些條文的文字內容簡練,透過藥方的組成,去反推其病機。這種解釋原文方式,亦往往會出現謬誤。典型例子如《傷寒論》中的四逆散,《金匱要略》中的厚朴七物湯,可參筆者《傷寒解外方證原意》。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給中醫新生的信

【李博士撰文】

又到了放榜的時候了,恭喜各位能入讀中醫的新生!想起當年我得知取錄時,實在感到中了頭獎!

我在大學讀中醫,從本科到博士,一路十二年,回想假若自己一開始能夠有一些提點,就可以少走點冤枉路了,願跟大家分享一二。

IMG-20140808-WA0006

繼續閱讀

「健脾」細分許多種,先要知「脾虛」為何

【李博士撰文】

 

「健脾」是中醫的術語,實際上等同於「補脾」,是指恢復脾的健運、健康的意思,是一種治療方法。其實「健脾」一詞相當籠統,健脾並非「一種方法」,其中包括了許多方法在內。

genglib90344a1da0947f58f2b97ca8096cb25 繼續閱讀

吃飯也能健脾!非一定吃淮山北耆……

【李博士撰文】

「健脾」一詞大家耳熟能詳,普羅大眾總以為「健脾」就等於健康,覺得健脾就是指食物或中藥的補益作用。尤其是香港人,總喜歡煲湯水時加入北耆、淮山*、黨參、白朮、茯苓等「健脾」中藥,真的有這需要嗎?

 

OLYMPUS DIGITAL CAMERA

(圖片引用自《蘋果日報》

繼續閱讀

肥胖與心理有關?

 

上一回講了肥胖與「需要保護」的心理問題,這次再談一些這方面的思考。

 

為甚麼肥胖會讓人感覺「安全一點」? 

 

從人類發展的過程來看,在原始人的生活中,人類需要面對自然界中的各種敵人,包括動物、其他不同族群的人們,如何嚇退敵人讓自己安全?擁有龐大體型的動物,看起來比較有力氣,在自然界中比較能夠適者生存。

可是龐大的體型不是每一個人也能會擁有,除了透過鍛煉可使身體變得壯實外,變得肥胖也是一個方法。因此肥胖能使人有安全感。

即使到了今天,假如一個肥胖的人壓在一個瘦骨如柴的人身上,也可有很大的威力!(說明瞭牛頓力學,力量等於=質量+速度的原理)肥胖的人如果加上了一點霸氣,確實比較讓人害怕。(典型的「肥仔」印象,讓我想起叮噹卡通中的「技安」,一個霸道的角色自然會選用肥胖為代表。)

可是,肥胖在今天的社會中,已經不像過去的作用。因為我們不太需要考身體去嚇怕敵人,相反,肥胖的人反而讓人感覺比較懶惰、無力、愛吃、軟弱、不美麗……因此,肥胖不是建立起安全感的好方法。

 

 

吃東西能有助提升安全感 

 

另一方面,假如我們肚子餓的時候,身體就會感覺軟弱無力,我們也會失去安全感。這一點在我們去旅行或者郊遊遠足的時候,特別有體會,因此去旅行的時候準備食物是多麼重要。吃飽了之後會感到安全,我們能有氣力活動。

因此,吃東西變成了一種獲得「安全感」的途徑,即使不是真的肚子餓,假如出現了安全感不足的時候,自然會想吃東西以獲得飽肚感覺。

所以,不少人在面對壓力、悲傷、面對問題的時候,會選擇多吃東西,「化悲憤為食量」,不斷吃東西可以增加安全感覺。多吃東西,自然會變胖了。

當然,這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治標不治本。讓自己增加安全感,才是解決愛吃東西、肥胖的問題。

 

 

小孩子的肥胖也是心理原因導致? 

 

現在香港的小孩子,越來越肥胖,飲食結構當然是主要的原因。但是我們也不可忽略,小孩子的肥胖也有心理因素。

曾經有朋友告訴我,他身邊肥胖的人,都是從小家庭出現問題的:父母離異、與家人關係不好、獨居,這些朋友通常感情比較細膩。看孩子肥胖的問題,我們往往要將這種缺乏「安全感」的問題追溯向他家庭的關係中,看看是何種原因導致他的心理需要。往往小孩子何時開始肥胖,就是他家庭出現問題之時。

另一方面,不少父母不懂得照顧孩子。有一位兒科的護士長說,在病房中觀察,每當小孩子在「扭計」的時候,家長往往奉上零食以撫慰孩子。其實孩子需要的不是食物,更需要的是父母的關愛、陪伴。可是父母卻以為這種方式能「堵塞」孩子的口,那麼孩子就不哭了、不鬧了。

所以說,孩子的肥胖,其實是由家長造成的。

 

 

「心廣體胖」又如何解釋? 

 

首先要指出,中國成語中的「心廣體胖」,不是指心廣之後就會體胖,而是指心身舒泰,舒適自若的意思,跟發胖沒關係。

一般來說,擁有開心愉快寬廣的心情,當然不會讓人變胖。一個人心情好,沒有壓力,消化能力好,往往是吃得很多也不會變胖。

可是假如因為開心而吃得開懷、吃得太多,加上懶惰不勞動,變胖是自然正常的了。

其實肥胖的心理因素頗多,中醫來說憂思可傷脾,脾虛可致肥胖,其實各臟腑與各種情志也會有關係,安全感是其中一個可能,我們也不可以看到肥胖的人,就說他一定是沒安全感呢。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肥胖如何解決?中醫如何瘦身?

 

經常有人問我:「中醫有沒有方法減肥?」

 

由於我不是在美容院駐診的中醫師,實際上面對減肥的病人不多,未能談上許多實戰經驗,實在抱歉。在此談談一些中醫理論上的看法吧!

 

中醫看減肥 

 

據我了解,假如是屬於癡肥的病人,即是真的肥胖得很嚴重的情況,中藥和針灸,確實能夠有幫助的。更神奇的,我聽過一個醫師曾說,有一個病人,針灸前磅重了一下,針灸後再磅,發覺體重就下降了!真是神奇!(值得思考的是,病人沒有活動,那些脂肪重量,跑去哪裡了?從呼吸帶走了?!)甚至我也不太能解釋。但是針灸和中藥能幫助減肥,這是不容置疑的。

但大家也明白,中醫講求「辨證論治」,簡單來說就是每一個人的體質、疾病的成因也不同,需要透過個別的診察分析,才能得知結果。不能只見「肥胖」就只有一種治療方法,治療肯定是因人而異的。

但是,傳統中醫對於肥胖的觀念,肯定比現代人來得寬鬆。許多現在覺得自己胖的人,其實在中醫眼中或許覺得正常。每個人有適當的體格,在一定範圍來說,是可以接受的。

 

營養學的局限 

 

從現代營養學的概念來說,肥胖的問題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供求問題,由於「供過於求」,飲食營養太多,但是運動支出太少,日積月累所以就出現肥胖。因此減肥的方法很簡單,只要轉變成「求大於供」,多做運動,少吃點東西,自然會減肥。

這種觀念雖然某程度上算是正確的,多做運動的確能減肥,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我們許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有一種體驗:有兩個朋友,每天吃差不多分量的東西,有差不多的活動量,但是一個人總是吃不胖,一個人卻吃一點點也胖了。(尤其是在大工廠工作過的人就更加有體會了。)

這正是中醫強調「辨證施治」的優點,由於每一個人的體質情況不一樣,所以要談「如何減肥」的問題,仍需要個別的研究,不能空談。

 

肥胖代表「需要保護」 

 

雖然如何治療肥胖比較難說,但是從養生上,只要少吃肥甘厚味,少吃東西(定期斷食),多勞動,減少憂思等等的方法,確實是恒久不變的道理。這些方面我想大家也耳熟能詳。

這裡我想分享一個中醫以外的觀點,前陣子看了一本書《生命的重建》(是內地版書,繁體版叫《創造生命的奇跡》,英文原版是:You can heal your life),這本書中解釋肥胖的原因,是跟心理因素有關。是因為覺得需要被保護,避免受到傷害、輕視、責備,身體就會給你在身體外部形成一層保護,那就是肥胖了,以增加安全感。

換句話說,肥胖的原因是因為感到不安全、緊張、恐懼、過於敏感等,而隱藏在恐懼下面的,可能是憤怒和拒絕寬恕。

所以要解決肥胖的問題,只是節食不一定有用,還是要從心態著手。書中建議要改變思維模式,要感覺自己是被愛所保護,願意自我成長,對自己的生活負責,願意寬恕其他人,總之要找回安全感。

我看,這也符合臨床常見的現象,我認識的一些「肥仔」,他們一般都比較缺乏自信。而中醫認為,有一部分肥胖的人,體質是偏於「脾虛」的,而中醫認為「憂思傷脾」,沒信心的人往往思慮過多,而思慮過多又會再傷脾,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我也比較贊同,解決肥胖,不應該只是從飲食、運動入手,改變心態,也是重要的途徑。

分享到這裡,不知道對您有沒有幫助?

 

PS:《生命的重建》是一本值得推薦的書,當中講到了每一種疾病的心理成因,值得一看。網上有免費下載可供閱讀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回答《一虎一席談:中醫還能信任嗎?》

 

 

在2006年,中國社會發生了一場熱熱鬧鬧的事,叫「廢除中醫」。當時有一位叫張功耀的人,提出要「告別中醫中藥」,引起了廣泛的輿論。後來還有一位叫方舟子的人,也是同樣以科學的名義,認為中醫沒有被科學驗證,不可以相信,因此反對中醫。

 

這事情已經過了四年了,這事情已經成為歷史了,現在回看,才能夠比較清晰的看到當時的問題。當時這一個「廢除中醫」的討論,其中一個高峰,是在「鳳凰衛視」的《一虎一席談》上演了一場辯論,題目叫作《中醫還能信任嗎?》

 

(如連結損壞,請點擊進入此處收看:「土豆網」,共有四節。)
其中請了一位敬愛的中醫老師裴永清教授來當正方,還有救活了劉海若的周德安中醫;反方的就有張功耀和方舟子了,最後還請了一個外國人也算中立的,實際上也是支持中醫的。

 

 

實際上那一次討論,可以說完全是一次鬧劇!討論不是客觀的討論,每一句話都帶有感性,現場氣氛也不適宜冷靜討論。很多時候大家的問題與回答,都並不對題。

 

 

以下列出了節目中提到的主要問題,我想嘗試作一些回答:

 


 

 

1)中藥有毒?例如牛黃解毒片引起胃粘膜損傷、肝功能損傷、支氣管哮喘,也容易成癮;六神丸新生兒不能夠吃、孕婦不能吃;雲南白藥導致血小板減少和一些過敏反應。
答:喝水也會中毒。西藥藥理學中有一個常識,有沒有中毒需要看「量」的多少,即一次服用多少、服用多長時間,這才構成毒的概念。一天喝水100公升的話也可以立刻中毒身亡。那麼這些「中藥*」是否有毒,需要看用量與服用法等問題。西藥當中也有不少藥物含有劇毒的。

 

*中藥必須要按照中藥理論使用,可是絕大部份人使用這些藥並非按照中醫理論,理論上不算中藥。

 


 

 

2)觀眾問:這些藥都不是處方藥,說明書上都沒有寫清楚,很難避免病人錯吃藥。

 

答:假如這些藥的說明書上沒有寫清楚用量與禁忌問題,確實應該要改善。不過,即使說明書上寫清楚,病人是否懂得判斷自己是否適合是另一回事。比如說牛黃解毒片適應證是熱毒證,那麼怎樣判斷自己有熱毒?這是一個複雜的中醫診斷問題。即使是所謂的「非處方藥」,但實際上不等於可以給民眾隨便購買,自行斷證的。

 


 

 

3)觀眾問:我就是吃同仁堂龍膽瀉肝丸得了尿毒症的患者,就是這龍膽瀉肝丸沒有指出這藥有那個副作用,只是在藥的背面上寫著孕婦不能用,其他的都沒有寫。
答:一方面這尿毒症是否吃中藥引起的,需要更多證據。另一方面假設肯定這病是吃這藥所導致的,也有如何服用、有沒有錯誤斷證等問題,沒有經過具體考究,實難知道其原因。

 

 


 

 

4)服用龍膽瀉肝丸(含有馬兜鈴酸中藥)而出現腎病,證明中藥有毒?

 

答:服用龍膽瀉肝丸而出現腎病,這是因為由於藥方中的木通誤用了馬兜鈴酸科木通而引起的,這是藥方中其中一個藥出問題,不應該一支杆打一船人。另外,即使是一般中成藥,無論是否含有馬兜鈴酸,也不鼓勵長期服用的。

 

 


 

《一虎一席談:中醫還能信任嗎?》第二段:

 

5)中醫必須要經過現代醫學的考核,才能讓人安心?

 

答:安心不安心不是透過西醫考核就得到的,西醫許多療法本身都不能讓人安心。這問題的本質,西醫的檢驗是否必然真理?當然不是了。目前西醫大部份的臨床療法也沒有經過嚴格的科學驗證,可是仍然繼續使用的。是否能讓人安心,需要有法制規管,而且在醫患關係的層面上需要深入溝通。

 


 

 

6)現代醫學原則:個案不能說明問題?

 

 
答:這是循證醫學的原則,而不是整個西醫學的原則。西醫也經常使用個案,例如手術的案例。個案能說明問題,可是在循證醫學的眼中,其可信程度相對較低而已。
《一虎一席談:中醫還能信任嗎?》第三段:

 

 

《一虎一席談:中醫還能信任嗎?》第四段(最後一段):

 

 

7)中醫的優勢要不要得到國際醫學界的承認?
答:甚麼是「國際醫學界」,指的是哪一個醫學部門?假若說是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同,這是由於期望中醫需要走出國際所致,假若中醫沒有這麼大的野心,只是說在中國範圍內做好本分,也不需要得到國際醫學界的承認。

 


 

 

8)「能治病,但是說不出為甚麼?能說出百種理由,但是還治不好病。」你會選擇哪一種醫學?
答:以這種說法比喻中西醫學不恰當。中醫能治病,其實也能說出為甚麼,只不過起解釋方法,跟西醫學的理論不同;說西醫能說出百種理由,但治不好病,這樣恐怕有點詆毀西醫學。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真正意義上的「同病異治」

 

【引言】

中醫界一般認為「同病異治」是辨證論治的特色,可是由於「病」的含義不清晰,以致「同病異治」的概念變得模糊,失去了實際意義。從另外一角度看,假如同一個病人,找不同的醫師看病,卻有不同的治療,可否有這種真正意義上的「同病異治」?

 

歷來中醫界把「同病異治」提升到中醫的主要特色來看待,究其內涵是甚麼?這種說法有何不足?以下先從「病」的含意說起。

  1. 「病」的含意:

六版教材《中醫基礎理論》中指出:「病是有特定病因、發病形式、病機、發展規律和轉歸的一種完整的過程[1]」,這種說法是參照西醫對「病」的定義而提出,可是從中醫的角度看,假如「病」是有特定的規律和轉歸,則應當能夠預測每一種病的未來變化,但實際上卻並非如此,中醫看病最多只能從現階段的病機來判斷下一階段的病情,卻無法準確預測疾病的全過程。況且,即使是在《中醫內科學》教材中,也沒有一種疾病能夠說清整個過程,例如感冒一章,最多可分風寒、風熱、暑濕、虛人感冒等類型,但這些是空間上的劃分,而非時間上的劃分,可见即使一個簡單的感冒,也無法脫離具體病人談其發展規律,更莫說其他疾病。

這種認為「病」是疾病發展的全過程,而「證」則是階段性的說法,並非中醫本身的概念。其實「病」跟「證」、「病證」的意思本是相通[2],都是指臨床表現。「疾」、「病」二字在《說文》中互訓,字義上除了是病情輕重的分別外,基本含義相同,是一個泛義的詞語,表示人有不舒服,身體不適而已。在《黃帝內經》中的「病形」、「病態」和「病狀」,其實也是「證候」之意;《內經》中的病名與證名從未嚴格分開,某一名稱常一身二任[3]。例如咳嗽,可說是病,也可是證,就算《傷寒論》中太陽病也可以說成太陽證,病跟證並非嚴格區分。

哲學上一句名言說:「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意思指客觀世界千變萬化,而時間不斷前進,我們不能回到過去,因此每一件事情也不可能相同。以此角度,因為每一個人的體質、所在環境、時間也不同,因此世界上也沒有兩個相同的病人。平常說兩個人都患上同一種疾病,在中醫上是指一些相似的臨床表現,亦即證候相似,而不可能是疾病的全過程都相同。但如果說「同證」,也是概念不清,證即臨床表現,例如「咽痛」是一證,但咽痛還可以細分多種表現形式,例如晚間痛甚、白天較輕,或整天俱痛,或咽養痛輕,或咽腫痛,或咽潰爛等,這些都可算是不同的臨床表現,很難說兩個人的咽痛完全相同。

如此理解「同病異治」,便變得失去原有的意義。《中基》指「同病異治」即是「同一種疾病當中,由於在疾病發展的不同階段,病理變化不同,即證不相同,根據辨證論治的原則,治法也就不同1」,病跟證一樣必然是階段性的,如果按哲學上的嚴格理解,兩個人的病不可能完全相同,既然沒有「同病」,「同病異治」理論上是沒可能發生。

「同病異治」一詞在《黃帝內經》中已經提出,當中的「同病」亦非真正相同。在《素問·病能論篇》中說:「有病頸癰者,或石治之,或鍼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歧伯曰:此同名異等者也。夫廱氣之息者,宜以鍼開除去之;夫氣盛血聚者,宜石而瀉之,此所謂同病異治也」,這裡說的同病異治,實際上也不是「同病」,岐伯解釋是「同名異等」,只是同名而已,病機有所不同,因而選擇用不同治療手段。另外,在《素問·異法方宜論篇》亦討論過類似問題,說:「醫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這一篇所討論的,是由於人生活在不同方位的地域,產生不同的體質,因而得不同的疾病,故產生了不同的治療手段。從原文中說:「東方之域……其病皆為癰瘍」;「西方者……其病生於內」;「北方者……藏寒生滿病」;「南方者……其病攣痺」;「中央者……其病多痿厥寒熱」,可以明確的看到,本篇並非指「一病」,而是因為病不同所以有不同治療。當然,對於「同病異治」一說,我們應該了解其精神,就是辨證論治不可以單看「病」、「證」等現象,而是要看「病機」的本質。

討論到這,希望引申討論一個更有意義的問題:即使是同一個病人,給不同的中醫診治,到最後也會開出不同的方藥、不同的治法、更甚至有不同的病機診斷,這在臨床上確是可以出現的情況,是甚麼一回事?可否說是真正意義上的「同病異治」?

 

  1. 同一個病人,卻有不同治療?

對於這問題,可以從三個層次逐步深入討論:

2.1.       方藥層次

同一個病人,不同醫生在具體用藥有所不同。這比較容易理解,一般解釋,對於同一病機,中藥的選擇十分多,例如「氣滯」,有不少理氣藥可供選擇,不選陳皮可以選木香、還可以有橘皮、香附等等;理氣的方也可以選四逆散、柴胡疏肝散、良附丸等等。雖然這些方藥仔細分析必然有所區別,但大方向是一致的,臨床上經常出現某藥不方便時,則用他藥取代。

2.2.       治則治法層次

同一個病人,卻有不同的治則治法。這也不難理解,因為按照中醫理論,治病時有許多治則上的規定,例如《內經》提出「大小便不利治其標」、《傷寒論》中提出先表後裏等先後緩急治則。而有些治則是相對沒有這麼嚴格規定,例如幾種內傷雜病同時出現時,該先治療哪一個,則視乎病人的意願、病機的複雜性、醫生的習慣等等。至於具體治法,因為中醫治法上有許多選擇,以補法為舉例,可以選擇直接補虛臟,或者虛則補其母,補先後天,甚至有隔一、隔二臟補的說法,還有以通為補,以清為補等間接補益方法;治療手段更是多樣化,例如藥物劑型的丸散膏丹,其他手段還有針灸、推拿、拔罐、外治等方法,醫生可按專長選擇可行、方便而合適的方法。

2.3.       病機層次

同一個病人,會否有不同的病機診斷?這是最受爭議的一環,問題在於對「病機」的理解,以下詳細討論。

 

  1. 為甚麼可以「同病異診」?

按照筆者在《辨證論治的思維過程》[4]一文所述,辨證論治的過程中,病機可細分為三步,分別爲:第一步:初步病機。醫者對疾病本質的模糊印象,是對病機的初步假設;第二步:臨床病機。醫者仔細辨別證侯,發現病人身上的多種個別病機,可稱為「多病機共存」的機體;第三步:核心病機。在各種臨床病機之中,找出與主訴最為密切關係的病機,判斷各種病機的標本先後緩急。

「同一個病人,可否有不同的病機診斷?」就此問題,中醫界多不敢面對,如果回答「可以」的話,好像表示中醫的診斷並無標準可循。其實,一般「病機」的說法較為籠統,從以上三個層面去理解,則能回答此一問題。

初步病機並非最後診斷,而只是診斷的開始。因為一個人可以同時存在多種病機,例如一個人素體脾陽不足,最近多了肝氣鬱結,還得了外感風寒,病機就相對複雜,多病機共存在老人身上更加常見,因此,能否將所有臨床病機都找出,要視乎醫生的水平。事實上,找出臨床病機的目的是為了找到核心病機,有時不需要找到所有臨床病機才可以到下一步,只要資料足以診斷核心病機即可。

臨床診斷的關鍵是找尋核心病機,理論上一個疾病該最少有一個核心病機,但有時候解決核心病機時,我們必須同時兼顧其他相關臨床病機。就像素體陽虛的人,如果得了表證,在《傷寒論》中認為不可單純發汗,視乎陽虛的不同程度,考慮兼顧溫陽解表,甚至單純治裏。兼顧各種病機,有時候並不嚴謹,醫者可視乎病情的緩急,考慮兼顧臨床病機的多少,也因此說,除了核心病機診斷應該相同外,其他兼顧病機,可以有所差別。

以上討論指出臨床病機的先後緩急判斷可以有所不同,若再進深一步討論,為甚麼臨床上可以出現同一個病人,不同醫生可以有完全不同的「核心病機」診斷?這是在學習「各家學說」的中經常遇到的問題,歷代醫家在面對相類似的疾病上,可以有各種不同的病機解釋,這讓初學中醫者造成學習上的困難,該怎麼理解這種情況?

 

  1. 各家學說造成「同病異治」?

古代大醫家的學說能夠流傳下來,反映他們的方法具有臨床療效,才受後世推崇,因此在討論之前,可假設他們誤診機會較低。按照前文所述,沒有兩個人的病是一樣的,歷代醫家也不可能醫治同一個病人,因此難以等同的去比較。

從大體上看,在歷代醫家治療相類似的疾病時,可以存在很大差別,例如李東垣治療脾胃氣虛發熱證,這種發熱如果從張從正、劉元素的角度,可會認為是邪氣是主要致病因素,需清熱攻邪;朱丹溪在治療虛損病時特別重視陰氣,認為「陽有餘陰不足」,而張介賓則更重視陽氣,認為「陽常不足,陰本無餘」;而即使現在的臨床上,也有扶陽派醫家主張以陽氣為本,即使是陰虛之證,按「陽主陰從」也認為陽虛為根本。造成這些種種差異,是甚麼原因?

如前所論,可以從核心病機的角度去分析。因為各醫家對於中醫理論詮釋不一致,在臨床病機中判斷核心病機時,有所側重自己的學術觀點,造成不同的選擇。還有問題是,核心病機可否不只一個?可否同時存在兩個以上的核心病機?即是解決其中一方面的病機,另一核心病機會則迎刃而解?例如一個「陰陽兩虛」的虛勞病人,陽虛和陰虛均是其核心病機,或許最好的治則是陰陽並補,但如果只治療其中一方面,單純補陽或者單純滋陰,會否都能痊癒?很難排除這種可能,不然的話,則難以解釋為甚麼歷代醫家可以發展出這麼多的學說。

應該指出,中醫的理論主體沒有因為各家不同而改變,核心病機的診斷仍然是不變的。但是因為治則治法有「殊途同歸」的可能,就算用不同治則,也可能達到最後治愈的目的。正因如此,醫家們則容易「以效測證」,按照自己的經驗而揣測病人的病機,更化身成自己的學術觀點。例如上述陰陽兩虛的例子,如果某醫家嘗試以溫陽的方法來治療,其實中醫理論也認為陰陽可互生,能夠獲效並不奇怪,但該醫家可能因為獲效,而推論出這病人只有「陽虛」的結論,更甚可發展出「純陽學派」,認為一切虛損病都只是陽虛,實際上這只是反映了中醫理論的一個側面。

 

  1. 進深討論

5.1.       為甚麼治則治法可有「殊途同歸」的可能?

從系統論的角度則比較容易理解。人是一有機整體,五臟系統互有關連,不能割裂,即使影響五臟中任何一個子系統,也會對其他子系統造成影響。現代臨床上有種情況:某醫家特別喜用柴胡劑,病人中十居其七也用小柴胡湯,不論當中有沒有誤診,卻也時有療效,為甚麼會這樣?首先人的系統是有機的,具有自我修復能力,生病時即使不治療亦有自愈之機,再者,系統各部份互有關聯,即使沒有對準特定系統作調整,而只給整個系統作一個隨意的「震盪」,或許足以讓其他子系統也達到自我修復,間接治好疾病。

當然,不是說中醫不需要辨證論治,亂開方藥也能治病,如此則沒有中醫理論的必要。這種「震盪」的方法是隨機性的、經驗性的,不需理論,而中醫經典記載的治法,則是直接找到問題的根源作出調整。「殊途」雖然可以「同歸」,也可能治好病,但沒有找到核心病機的隨機治法,則不一定能治愈疾病,療效有所差別,這就像走不同的路到達目的地一樣,路程自然有所不同,假若能抓準核心病機,自然是最快的捷徑。

5.2.       中醫診斷存在諸多變化,是否反映中醫「不可重複」?

從具體病人上看,沒有兩個病人能有相同的病,因為客觀實在的世界是複雜的、多因素的,因此完全沒有重複的可能。而西醫上的「可重複」,則是因為西醫研究排除一切其他因素,單獨研究兩件事物的關係,這樣雖然能夠重複,但卻把客觀世界簡單化,排除了眾多因素後,世界也變得不真實。「可重複」不應該是科學的唯一標準,「不可重複」正反映著中醫整體性的特點,亦是中醫的優勢。

不過,雖然「病」不能重複,但是中醫理論卻可以。中醫經典和歷代醫家所奠定的理論,如能通過實踐檢驗,後世可以學習而使之再現,醫者的臨床思維,假若是按照中醫經典理論嚴格思考,當然是可以重複的。

 

  1. 結語

「同病異治」的說法本身含義不清晰,本文試提出「同一個病人卻有不同治療」,這種真正意義上的「同病異治」,實際上是對於病機診斷的不同理解,因而造成後世的各家學說。深入思考「同病異治」發生的原因,對於中醫診治思維有更深刻的認識。

 

【參考文獻】

 

[1]吳敦序. 中醫基礎理論[M].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7.

[2]符友豐. 證候著論訓詁一瞥[J]. 醫學與哲學,1993,14(5):19-21.

[3]王洪圖. 內經選讀[M].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8.

[4]李宇銘. 辨證論治的思維過程[J]. 時珍國醫過藥,2008,19(10):2550~2551.

 

 

李宇銘.〈真正意義上的同病異治〉.《杏林新綠》第12期,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會, 頁23-27, 2011.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中醫不科學?」──淺談科學主義下對中醫的誤解

 

引言

中醫是否科學?我們往往不能直接回答,心裡充滿著許多疑惑,有人認為:「中醫屬於傳統文化,是古老的,而『科學』是現代的,因此不能以科學來形容中醫」;也有人認為:「中醫越來越能夠被現代『科學』所解釋了,因此中醫是科學的!」這些似是而非的說話,應該怎麼理解?近百年來,中醫不斷受到「科學主義」的衝擊,中醫本身的科學性備受質疑。中醫要衝出困擾,求得發展,必先走出科學主義的困惑。

 

甚麼是科學?中醫是否科學?

「科學」一詞,是從英文science翻譯過來的,源自拉丁語scientia,意思是「知識」。科學這兩個字引用到中國來後,最初的意思是「分科之學」,是形容西方知識的眾多不同門類。如果從「科學」一詞的含義來說,按照《辭海》的解釋:「科學是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的知識體系」,強調現代的科學是指是有系統性知識的體系。

清晰了科學的含意,對於中醫是否科學這問題,我們便能夠很清楚地回答:是。中醫學有數千年歷史,在兩千年前的《黃帝內經》時期已經奠定了自己的理論體系,有著豐富的醫學內容。由於中醫具有系統性,是一個龐大的知識體系,因此其科學性也是肯定的。

這時,我們腦海很容易會出現下一個問題:中醫始終不像西醫的那種科學?是,這問題十分正確!因為中西醫兩者的確不同,是兩種不同的醫學體系,所以有著不同的科學性。這其實是分類的問題,科學有許多分類,西醫屬於還原性科學,中醫屬於系統性科學,兩者都是科學。如果堅持自然科學、還原科學才是真正的科學,是科學中的科學(或稱狹義科學),而把其他科學排除於外,這就開始走向「科學主義」了。

 

甚麼是科學主義?科學主義有甚麼問題?

「科學主義」Scientism,或稱唯科學主義、泛科學主義,是「一種哲學主張,認為只有科學才是真知識,只有科學方法才是通往客觀真理的路」[1],科學主義者「對科學抱著一種狂熱和迷信的態度,認為科學是萬能的,可以解決人類所有的問題,除科學外,一切都不可信。」[2]「按照科學主義的理解,世界似乎可以被還原為數學、物理、化學等規定,而這種規定同時又成為以科學構造世界的前提。」[3]

「科學主義」中的「科學」一詞,不是科學的本意,而是指以數理化為主的還原性科學,這類科學是在文藝復興後才得到長足發展,所以我們也習慣稱之為「近代科學」。科學主義,簡單來說就是認為還原科學是通往真理的唯一道路,以其觀念來解釋評價世界一切事物的思想。科學主義者認為科學的實證性是「找尋真理的最佳方法」,但這前提卻是怎也不能被實證的,科學主義其實也是一種信仰。

究竟科學主義有甚麼問題?舉一個簡單例子,按照科學主義者的思想,如果母親的母愛,不能用還原科學的實驗方法來證實,那母愛就並不存在!有沒有母愛,是可以用我們的感知來判斷,世界上有許多的事情,是還原性科學不能解釋、或者不用解釋的。如果因為母愛不能被還原性科學所證實,便說「母愛不科學」,這又有何意義?「中醫不科學」這句話也是相同地無實質意義,只是告訴了我們,中醫並不是還原性科學而已,並不能說明中醫不是科學。

還原性的科學方法的確帶來了現代社會不少突破,讓人類在這幾百年工業革命後獲得了許多物質上的方便。但我們也要明白,還原性科學只是科學的一個分支,它本身也有局限性。比如還原科學所證明的「有」,卻不一定真的是「有」,經過了一段時間後可以被推翻,而且還原科學更沒有能力證明「無」;還原性科學是隨著時代的技術水平而進步,今天看不到的東西,不等於明天看不到,今天不能證明某理論,不可以說該理論不成立。一切科學所證明的都只是「相對真理」,如果把科學等於「絕對真理」,那就是科學主義了。

還有一點要說明的,科學不等於技術。近代中國在鴉片戰爭中所輸的,是輸在西方的船堅炮利,是輸在技術上,而不是科學。那些太空船、飛機大砲、中國四大發明等等,都屬於技術。從科學發展的層次上看,科學是由經驗,到技術,最後才到理論,技術只是科學發展到理論層次的一個階段。我們不可以看到技術的成果而誤解為科學的成果。

 

科學主義下對中醫的錯誤認識

科學主義在近百年來,對中醫造成了巨大的影響,不單讓中醫發展停滯不前,更讓中醫自身出現了許多錯誤觀念,不單影響了大眾對中醫的信心,更阻礙了中醫對自己的正確認識。科學主義對中醫的影響甚為廣泛,這裡提綱挈領地舉一些例子。

常常有人說:「西醫有實驗比較客觀,中醫沒有實驗,所以不夠客觀。」實驗,基本意思是實踐和檢驗,能夠重複實踐證明的,就是客觀。難道中醫沒有實驗嗎?只有西醫的實驗才是實驗?就像剛才提到「母愛」的問題,母愛是可以用我們的感知和生活的實踐來證明。世界上不是任何問題也可以、也需要用西醫的還原性實驗方式來證實的。中醫辨證論治過程的每一步,都是經過思維的反覆判斷,從四診收集臨床表現資料開始,到逐一分析病因病機,到最後決定治則治法方藥,每一步也是經過理性的思考,這個思考過程,是客觀實在的,是可以重複的,怎可以說中醫沒有實驗?如果說西醫的實驗方法才是唯一的實驗,這就是科學主義的思想。

或問:「中醫的名詞術語十分抽象和古老,可否用現代的語言來解釋?」這就是希望「中醫現代化」的背後思想,但其實這當中反映了許多相關問題,這裡讓我們一一思考:第一,「現代化」是甚麼?今天我們所理解的現代化,往往是「西醫化」,就是以西醫的概念來解釋中醫;第二,一些深奧的概念,有時候的確不能容易理解,但,不理解就不是科學?現代化不應是簡單化,不是說淺白了就是好,相反,一個學科的發展,應該是越來來越深入的;第三,在病人的角度看,其實也不一定明白西醫上的所有概念,病人聽不懂西醫的說話就覺得是專業,聽不懂中醫術語就覺得不科學?比如西醫上說你患了風濕性心臟病,這是心臟病我知道,但甚麼是風濕性?跟中醫的風濕有沒有關係?對於病人來說,很多時是一知半解。但這不要緊,我知道我得了心臟病、我知道我該怎麼吃藥、怎麼預防養生,在於病人來說已經足夠,不一定要尋根究底;第四,關於普及教育問題,現代人普遍接受的是數理化的教育,一般人對西醫上的概念比較容易理解,但由於中國的文史哲基礎薄弱,對於陰陽五行等概念一竅不通,又怎能容易理解中醫的概念?第五,中醫跟西醫在學科特性上的不同,中醫用的是類比概念,西醫用的是具體概念,中醫說的是「像甚麼」,西醫說的是「是甚麼」,其實類比概念所說的十分容易明白,但如果堅持以具體概念來理解類比概念所表達的問題,當然會覺得抽象難明;第六,翻譯問題,「準確、完美的譯文,深入詳盡的注釋,以至創造性的闡釋和發展,是只能接近而難以完全達到的理想境界。」[4]中醫的文字古老難懂,但如果翻譯了變成白話,是好是壞?凡由一種文字轉化到另外一種文字的過程,必然會損失一些信息、一些背後的文化,這就是之所以中醫到現在還不能離開學習經典古籍的原因。

還有人說:「社會是進步的,現代當然比以前好!」「中醫這古老傳統的東西,已經是過去的,現代的西醫當然更好。」這可能是受到了進化論物競天擇的思想所影響,但進化論的思想可應用在某個範圍,卻不代表世界上一切的事情也能適用,如果將之泛化,這就變成類似科學主義的思想了。傳統跟現代怎麼分界?傳統的東西,在現代還能夠應用的時候,這是傳統還是現代?如陳之藩所說:「有些知識,好像是變得很少,是越來越值錢;有些知識卻是變得很快,變得很多,是越新越可貴。」[5]傳統的京劇和現代的電影,我們不會因為新舊的問題而說那個好那個不好,這是兩種不同文化,只可以說各有各好,中西醫關係也是如此。文化是這樣,科學更是這樣,應該是無分國界、超越時空的,我們怎能說現代的必然比以前好?

中醫現代化,應該是指用更準確的語言來表達中醫的概念。其實每一個學科在發展的過程中,也是在不斷修正自己的概念術語,所以在中醫裡,最重要的事情應該是釐清自己的概念,正本清源,然後再努力用準確的現代術語來表達,這才是中醫發展的正確路向。

說到底,科學主義對中醫的影響,就是我們常說的「西化中醫」,就是以西醫觀點來評價中醫的思想。就以「水」為例,歷代中醫運用不同的水作為治病的甚多,《傷寒雜病論》中載有甘瀾水、清漿水、潦水、泉水、井花水等,《本草綱目》收載藥食用的水如雨水、露水、冬霜、夏冰、流水、節氣水、溫湯等達43種之多,各有不同功效。現代中醫所用的水是甚麼?只有「自來水」。可能是因為化學上認為水只是有兩個氫分子和一個氧分子組成,水就是水,怎可能有這麼多功效?因此,中醫界在近代對水的研究完全輕視,絕大部分中醫對《傷寒論》中甘瀾水「以勺揚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這個做法甚為質疑,即使有相信者,有誰會在苓桂草棗湯上這樣用水?但反看國外,如日本的江本 勝博士所研究,從水結晶的實驗中發現水是有記憶力的,這跟水份子的波動有關;[6]源於德國的順勢療法(homeopathy),其所用的藥物是植物、動物和礦物溶在水的稀釋液,稀釋到水中再找不到任何原始物質分子的程度,但這種藥物卻是十分有效,即使在動物身上也有效果,說明不是安慰劑的效應。

這些外國的研究,一再說明「水」這東西,不是只有H2O這個物質,而是還有很多其他信息、能量,有待我們去研究。更可況,就連西醫也明白,雨水、泉水等含有不同礦物質,當然有不同功效,為甚麼中醫比西醫更迷信科學主義,只剩下一個「自來水」?我們中醫卻放棄自己幾千年來累計的知識,對水的認識甚至退步到張仲景兩千年前的水平,這又何苦呢?顯然,這都是科學主義的影響。近百年來,中醫中藥被西醫的思想所影響,不斷被驗證、被改造,中藥以西藥的方法作研究,中醫理論需要西醫作解釋才是科學!如果中醫不能走出科學主義的影響,中醫將難以復興。

 

結語

怎麼正確認識中醫?學習或者研究某一個學科的時候,必須按照該學科的特色、研究方法,把它放在該歷史文化背景下去研究學習。如學習英文,必須用英文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切忌用中文的語法來套用在英語上;比如研究《傷寒論》必須以張仲景時代的文化歷史背景去研究,切忌用現代的東西來解釋過去。在我們學習認識中醫的時候,切忌用近代科學的思維、用西醫的理論去評價、去理解中醫,就是不應該把中醫當作研究對象來以西醫的方法去「研究中醫」;我們要清楚了解中醫本身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用中醫自己的理論特點來學習、來做「中醫研究」,這才能讓我們對中醫有正確的理解。

中西醫是兩種不同「範式」,是從兩種不同的角度去認識人體,就如玩撲克牌的那樣:撲克牌固定有52張,但不同國家有不同玩法,不同人數有不同規則,玩法千變萬化。今天我玩「鋤大地」,但你卻堅持「橋牌」才是最正統的玩法?更堅持以「橋牌」的規則來套在「鋤大地」上!不同牌類遊戲的玩法,也是按照不同牌的排列或者分數來計算,但都不能離開這52張牌的範圍。同理,中醫和西醫兩者雖然都離不開這個人體,但兩者有著不同「範式」,有不同的研究對象,運用不同研究方法,從不同角度來去認識人,兩者是不可通約的,怎麼硬要用西醫的理論來解釋中醫?為甚麼堅持只有西醫才是科學,中醫就不是科學?

 

參考文獻

 

[1]關啟文:《我信故我思──真理路上的摯誠探索》(香港:學生福音團契出版社,1999年第三版),頁127。

[2]台灣教育部:國語辭典,http://140.111.34.46/dict/,民國八十七年四月版。

[3]楊國榮:《科學主義:演進與超越──中國近代的科學主義思潮》(台灣:洪葉文化,2000年第一版),頁6。

[4]亞里士多德著.苗力田譯:〈出版說明〉《形而上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頁2。

[5]陳之藩:《一星如月》(台灣:遠東圖書公司,1995年第一版),頁21-22。

[6]江本 勝著.長安靜美譯:《生命的答案,水知道》(台灣:如何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李宇銘.〈「中醫不科學?」──淺談科學主義下對中醫的誤解〉. 《杏林新綠》第7期,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會,頁23-25, 2006.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不抱怨」的中醫

 

 

世界上有一個熱潮叫「不抱怨運動」,而在我學中醫十年以後,也深切體會得到,做一個「不抱怨的中醫」,才是中醫走向未來的最佳方法。
613a05fatbf9466f02b4f&690

 

在我身邊的中醫朋友,幾乎無一例外的,人人都對中醫的狀況感到不滿:學中醫的時候對課程設計感到不滿、醫院實習環境不滿、未來找工作不滿,對於沒有「好老師」感到不滿、抱怨中醫西化;行醫的時候又感覺診所醫院環境不好、賺錢不夠、患者質素不好、社會對中醫充滿誤解、中醫發展並不如意……這些東西,每當幾個中醫一起碰面,總是會說上一大堆,大吐苦水。

 

不妨抽身想一想,中醫從古到今幾千年,要說煩惱的事,古代的中醫更多吧。過去不容易學到中醫知識、很難拜訪名師,就連買一本中醫書也不容易啊!藥物也更不容易找全了,中醫要賺大錢更不可能……古今的中醫各有各的煩惱,不單是現代中醫才獨有的問題。

 

在我們初學中醫的時候,就是一心覺得中醫好,看到他正面的地方,認為傳統醫學淵博深厚,值得我們終身學習。可是,當我們被磨練洗刷過後,美好的原始動機卻逐漸遠離;當我們在談中醫、學中醫、想中醫的時候,假如大部份時間都是在想著負面的事情,不單浪費了光陰,更對中醫越感氣餒,沉溺在陰沉的感覺之中。這就好像人的陽氣不足,陰寒自然內盛了。

 

坦白說,我覺得中醫的現狀,悲觀實在是太奢侈了!我們沒太多時間,允許我們放縱感概。一方面中醫的人數已經到了危急存亡之秋,全中國懂得開中藥處方的中醫只剩下大概2、3萬人,能夠算得上高水平的中醫不到2、3百,比大熊貓還要少啊;另一方面,人生有多少個十年?我們還有多少青春來學中醫?與其浪費時間嗟歎,不如珍惜光陰,積極進取。

 

這就好像一張白紙,上面沾了一些墨水,弄髒了,但它還有很大一片白色可以用;又好像半杯水的道理,一個杯裏面有半杯水,是感到「只剩下半杯了,真可惜」,還是覺得「我還有半杯啊,真好」,同樣的事情,只看我們選擇哪一種態度了。假如每一天起床問一問自己:我想愉快的過一天,還是抱怨的過一天?有選擇的話大家都喜歡選擇快樂。

 

我提議,中醫界也是時候,來一個「不抱怨的中醫」運動了!我想到一些基本「守則」——

 

1)中醫不再爭論,不指出別人的問題,提倡中醫自身的價值、夢想未來;

 

2)可以談論中醫界的各種問題、學術爭鳴,但只指出「事實」,不以抱怨的態度,積極尋找解決方法;

 

3)對中醫界以外的人(例如病人、大眾),不訴苦,中醫界團結一致營造正面形象。

 

每一次見到中醫朋友的時候,都習慣說正面的話。堅持21天,自然能夠改變自己的態度了。

 

就好像一個人要學好中醫,就先要有積極的學習態度一樣,假如想要發展中醫,就先要有正面積極的心態,中醫才能夠走上另一個高峰!

 

您有沒有興趣,一起來參與這個不抱怨運動?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