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士撰文】
許多中醫也認為,中醫發展是要靠「彰顯療效」,例如多治好疑難病、治好西醫治不好的病,用效果證明給人看到中醫的優勢。可是,筆者不贊成以此路徑推進中醫發展。
當然中醫看病必須要有療效吧!沒有療效,誰會找你看病?療效是中醫「生存」的基本條件,可是,療效進步未必可以促進中醫發展。
1. 有療效未必是中醫的進步
這裡說的發展,是中醫整體的學術和社會地位的進步,而不是指中醫師個人的進步。無可否認,有療效的中醫,患者多、收入增,聲譽提升,但這也只是個人發展,而非中醫整體進步的直接證明,有療效未必能證明這是「中醫」的好。
舉例說:「一位中醫給患者處方,吃完藥之後,患者說好了。」這一個過程,病是治好了,但未必能夠證明該中醫所用的理論正確。同樣患者如果找別的醫師看,他用別的藥方,也可能可以治好病,甚至同一個患者,找一百位不同的醫師看病,有一百個不同的處方,其中肯定也有不少能夠治好病。每一位醫師都用自己的觀點去解釋「療效」,旁人就只會覺得無所適從、難以重複,反而讓中醫變得更加撲朔迷離,叫人怎樣相信?
2.開錯藥也能治好病?
更嚴重的問題,就是有時候醫師處方並不正確,可是也能治好病!例如一個「風寒感冒」,假若醫師誤診為「風熱」,於是用上辛涼性味藥物的處方,可是卻依然可以治愈!這種情況臨床上這種誤治十分多見,從中醫理論上看,「以寒治寒」本身應該屬於誤治,為何病能夠痊愈?這是由於藥方的寒熱雖錯,但藥中依然有辛味藥,即是對錯參半,辛味仍能祛風,感冒之外證雖能治愈,可是寒邪入裏,感冒好了,卻演變成了咳嗽、怕冷、疲乏、腸胃不適等諸證。
不要忘記,人是一個活的生命體,人本身有自愈的能力,許多病就算不吃藥也能夠好過來,吃了藥之後疾病痊愈了,未必是治療的效果。這在西醫的研究上十分講究,「安慰劑」往往十分「有效」。
3. 療效快慢才是問題
不同中醫所說的「有療效」,當中所指的意義不同。 例如你問一位醫師,中醫能夠治愈「癌症」嗎?不同醫師所說的「有療效」,有人指連續吃藥三年有效、也可以是指吃藥三劑就有效!怎樣才叫做有療效?這根本難以釐定標準。就像做中藥的「臨床研究」,往往會將病人吃藥後的情況分為:顯效、有效、無效,其中所謂「有效」是甚麼?其實各有不同。
比如治療一個感冒,需要吃藥一週才能夠治愈,這根本不能說是「有效」,感冒一般一週也能自愈嘛!在傳統中醫上看,所謂「有效」,應當如《黃帝內經》中所說的:「如桴鼓相應」、「猶拔刺雪汗」、「猶解結決閉」,淺白一點的講,即是吃藥或針灸以後能立即好過來,「一劑知、兩劑已」,那樣才能夠說是「中醫的療效」。
4. 以方測證的謬誤
中醫上有一句術語,叫作「以方測證」*,是指從藥方的療效,反推其病的原因。從上文所言,病愈往往未必能夠說明其「診斷正確」,就像誤用辛涼藥物治好了風寒感冒,於是卻反過來說,這病情就屬於「風熱感冒」,甚至如某地方普遍醫師認為該地氣候炎熱,猜測大部分感冒應該也是風熱,也都處方寒涼藥物,最後總有不少感冒「治愈」了,於是就說該地區大部分感冒屬熱…… 這種「理論發展」,就好像是「自我實現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其實只是先入為主的想法,並非客觀地面對真實世界。
又例如說,一個人的病情是,是由於身體「氣血偏虛、體內有寒,虛火上升」導致,在這種情況之下,病情「有虛、有寒、有熱」,如果醫師診察能力不足,只看到其中一面的「火」,於是只是用清熱的方法,後來病情「治愈」了,因此醫師就判斷,這種病只是由於「火」導致!——看這例子,即使「有療效」,但卻看不到病情的全部,這對中醫發展其實是倒退。
我們總是以為,吃藥之後治好病,這就是解決了核心問題,但由於人體有自愈能力,解決了周邊問題,也可能使病情自解。「以方測證」並非解釋疾病成因的最好方法。
5.「粗工」也能治病!
在《黃帝內經》中多處記載了「粗工」一詞,意思是指一些給人看病的人,不懂醫術,給人診治十分「粗糙」、經常誤治的人。這種人不能列入傳統中醫的「上工、中工、下工」之列,是比下工更低層次之的醫者,算不上是「醫師」。
值得我們思考的,既然粗工這麼差,為何也有人願意給他看病?大家可能有所不知,不懂醫術的人,給人治病也常有療效的!君不見社會上,許多並非醫生的人,總是介紹著各種治療的經驗和方法?例如教人自己怎樣吃藥?喝湯水、刮痧、拔罐、按摩、拍打……?這些人雖然沒有教你,為甚麼這些方法有效?可是總有人的病會被治好,這就是由於,病的好與不好,其實只是「百分之五十」的隨機機會,如果你「不小心」用對了方法,那就誤打誤撞動用了自愈能力。
粗工用現代的語言來說,可稱為「民間經驗」。粗工也能治病,但也隨時害人不淺,就好像玩「俄羅斯輪盤」那樣,將生命操控在隨機手上。
6. 提防以療效名義發展中醫!
說了這麼多「療效」的問題,我想大家也明白得到,有療效是不夠的,如果中醫要發展,必須要清楚「獲得療效的背後機理」。傳統上說,這就是要得到「醫道」、得「生命之道」。
可是,現代社會對中醫的發展方式,往往是以療效代替醫道。比如說,研究「針灸對治療中風後遺症的療效」,研究「中藥治療糖尿病的療效」等,這種以西醫角度研究中醫的方式,那就是只看中醫的療效,卻忽視中醫的理論。研究最後雖然可能證明了「中醫有效」,實際上卻對中醫發展沒有實質幫助,這是由於證明了「有效」,無法提高中醫理論發展。
這種「廢醫存藥」、「廢醫存針」的問題,幾十年前已經出現了,至今還一直存在,就是因為人們還看不清「療效」的海市蜃樓,原來療效並非中醫發展的終極目標。中醫要發展,必須要從其根本之「理」上去提高,而理論並非不斷透過實踐就能夠獲得的,理論發展是需要透過「思想」的提升——至於具體如何?下回再議。
*「以方測證」還有另有一種解釋,是指《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原文的解釋方法,是指一些條文的文字內容簡練,透過藥方的組成,去反推其病機。這種解釋原文方式,亦往往會出現謬誤。典型例子如《傷寒論》中的四逆散,《金匱要略》中的厚朴七物湯,可參筆者《傷寒解外方證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