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吃素会导致怕冷吗?

 

不少人认为,素食里大部份食物属寒凉,那么长期吃素会导致身体虚寒?当然,这是一种对素食的误解,有必要作澄清。

互相取暖

食物的寒热,与中药的寒热概念不同 

 

在笔者《素食湿重寒凉吗?》一文中已经指出,食物的寒热不等于身体的寒热,这里更想进一步的说,食物的寒热并不等于中药的寒热。

 

中药上有「寒热温凉」的不同属性,「寒与凉、热与温」是程度轻重的不同,实际上就是只有两大类。中医认为「凡药皆毒」,这里的「毒」不是「毒品」,不是中毒让人死亡的那种意思,传统上「毒」是指「偏性」,所谓「凡药皆毒」,其实就是指「以偏纠偏」,透过中药的寒热偏性,以纠正人体的寒热之偏,所谓「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就是这个道理。

 

中药跟食物虽然也可以有「寒热」区分,但显然两者有所差异。中药是用来治病的,一般只是短期运用,假如人体的寒热偏性已经纠正过来了,就无需要再吃;食物是用来养生、维持生命的,供我们天天食用的,能够称得上食物,大都是性味平和,大部份食物都是「性平」的,就是不寒不热、或者微寒微热。假如是寒热之性较强的食物,就会成为「药食两用」的(例如生姜、百合、龙眼、大枣),或者更倾向于成为「药物」了(例如肉桂、桂枝、甘草、枸杞、人参)。

 

虽然中药与食物同样可以区分「寒热」属性,但是难说清楚寒热程度的不同。例如说西瓜、苦瓜、雪梨、芹菜性凉;生姜、荔枝、龙眼、茴香性温,这里所说的寒热属性,其实没有指明寒热的轻重,这虽然与中药所说的名字相同,但实际上其寒热之性,要比中药所说的寒热温凉都要轻得多了。再者,寒热轻重也有一个「量」的问题,就好像开中药多少剂量吧,食物的寒热属性一般较轻,要吃较大量、天天吃才会出现反应。

 

食物的寒热,其实没有经过严格研究!

 

坊间有不少饮食养生的书,甚至列出了每一种食物的寒热属性,有些非常关注健康的人,甚至会在选择食物的时候,对每一种食物都先「查表」,好像查找「营养成份」、「热量」的做法那样,查找食物的「寒热属性」,找符合体质的才敢选择食用,十分「挑食」。对于上述这一种做法,可以说,传统中医并不完全支持。

 

这种把食物区分寒热之性的想法,可以称作「食品中药化」,尝试将每一种食物都找出药物的性味功效。这种做法虽然在古代已经开始尝试了,但是各家有争议,就算每一种中药在本草古籍上的记载,亦常有各家说法不一致,现代这些养生书上对食物寒热的记载,实际上大部份都没有经过严格的考证研究,未必经得起考验。
再者,食物的寒热属性是怎样获得的呢?是某些人自己尝过的感觉吗?是某些修道的人的感觉?是根据病人吃下去的感觉吗?是根据现代食物的「热量」多少来判断吗?……其实,都没有人说清楚。实际上,除了最古代如《神农本草经》等经典医著所记载的中药以外,就算很多后来发现的「新中药」,其中的寒热属性也常有争议,那么食物的寒热属性是怎样,在中医界依然是一个具争议的话题。

 

对于这些食物寒热的记载,大都没有经过严格的考证,而且撰写这些书的人亦非素食者,受到了现代营养学观点的强烈影响,他们大多保持着素食并不够营养的观点,那么当然也会批评蔬菜水果是寒凉的,最后得出了不宜多吃的主观结论。这只是代表了某些个别专家的想法吧,观点往往出现偏差。

 

这种现象,就好像笔者在《素食不够营养?》一文中提到,由于营养学缺乏对素食的研究,往往用非素食者的标准评价素食,于是容易得出素食不够营养的错误结论了。

5736135_115937208137_2

健康人体有自我调节寒热的能力,生病了才难以调节

 

由于食物也有「微寒微温」之性,有些聪明的人也会追问:长期天天吃不也会影响人的阴阳平衡吗?对,这一个问题提得非常好,回答这问题要从三个角度说起:

 

第一:健康人不怕寒热

 

人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能够保持自身的内在平衡,即使外在环境有寒热温度的变化,越是健康的人,所能承受的温度差距则越大,健康人就算突然进入一个冷气房间,或者冬天突然坐飞机到热带地区去,也可以不生病。

 

从这个角度看,人体胃肠对于食物的「寒热」属性也是一样,假如人体本身健康气血充足,饮食每一顿饭里面,即使寒热食物兼夹,身体也能够承受得住,可以自行调节。这就是所以有些人吃很多辣椒也不会「上火」、有些人吃很多寒凉饮料身体也没有毛病的原因。

 

换句话说,假如身体本身强壮健康,纵使食物有寒热的偏颇,也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第二:生病人注重寒热

 

假如生病了,人的内在平衡被打破了,则很难承受外在环境的变化。很简答吧,例如人感冒了,就算没有风吹,身体也可以觉得怕冷,走几步路也觉得乏力。

 

生病时人的饮食就非常需要注意了,中医上这方面有很多知识,例如饮食的禁忌,生病不可以吃甚么,饮食必须注意寒热,生病的时候尤其需要吃性平的食物。所以,中医时常嘱咐患者饮食清淡、禁忌油腻、不吃肉类奶酪等难消化的食物。

 

第三:体质偏虚又如何?

 

假如是在上述两种状态之间,就是从生病过后变成健康人的过程,俗称为「亚健康」的状态,体质偏虚的人该如何饮食?很多人在这一个过程里面,单纯运用「生病的饮食法则」,一直还是保持着饮食清淡、非常注重寒热,例如煮菜觉得寒凉就加点生姜、枸杞子,希望在食物之间已经能够达到「寒热平衡」。
这种饮食方式,可以让你继续维持这样的健康状态,但未必能够帮助你恢复到正常健康。长久保持这种平和的饮食方式,肠胃不够锻炼,那就很难恢复到最佳的健康状态去。

 

 

要让身体长久不怕冷,反而要吃点寒凉食物!

 

这一种「饮食锻炼」观点,比较少人提到,但其实传统饮食文化非常注重这种思想。例如说,传统文化强调要吃「粗粮」例如吃大米最好吃带壳的糙米,吃苹果土豆最好连皮吃,目的就是希望整个胃肠能够得到适当的锻炼,让身体有足够能力去消化食物。假如经常饮食「精细」不用消化的食物,就好像肉类、牛奶那样,本身含有丰富的「营养」(也同时含有有害物质),好像很容易能够吸收得到,但是肠胃反而缺少了锻炼,久而久之身体就变得虚弱了。
想要让身体不怕冷?吃温热的食品,只能够帮助你得到短暂的舒适,但是却不能让你得到长久的温暖,假如天天吃温热的更甚至会使人更加怕冷!!为何会有这种情况?道理很简答吧,就好像冬天的时候,一个怕冷的人天天呆在家里面享受暖气,洗澡也用非常热的水,穿很多衣服,但是每到户外的时候依然怕冷。原因很简单吧,就是因为外在提供给你的「热力」,无法帮助你身体自身制造热能,甚至进一步来说,假如经常在很温暖的室内生存,身体觉得不用制造热能也可以足够生活,反而将体温调节更低,让你变得更舒适,那么出到户外就更冷了!
饮食也是一样,当我们经常吃喝温热的食物,久而久之,我们的胃就不需要这么多阳气了,不然我们就容易「上火」。长期吃温热的食物,一方面不能帮助我们自身恢复阳气感到温暖,另一方面更有可能削弱人体的阳气!就是说,若我们希望获得长久健康不怕冷,并非透过饮食温热可以获得,而是要锻炼身体的阳气,让我们变得强壮。

 

如何锻炼呢?就像好些北方生活的人,冬天天寒地冻的时候依然去游冬泳、洗冷水澡!这样看起来很变态是不是?但是却让这些人不怕冷、少感冒、身体强壮。饮食上也是一致的,想让自己变得更强壮,能够在饮食上有更广泛的「寒热耐受性」:想让自己不怕冷,那么就要吃点「寒凉」的食物,让肠胃得到锻炼;想让自己不容易「上火」,则要逐渐吃多点辛辣的食物,让自己变得越来越能吃辣!

jpg

吃寒凉以补阳气,需要掌握法度

 

以上的这种「锻炼」强身的建议,可能很多人觉得很难接受,其实,这是受到了现代的养生文化所影响。由于民众普遍希望在「付出最少」的前提下获得健康,那么中医的「养生」逐渐变成只有「调养」而忘记了「锻炼」。提倡要「锻炼身体」,并不适合大部份人的口味。

 

可是,我们看看那些长寿百岁的老人?他们大都是坚持到老一直锻炼身体、勤劳干活,自己洗衣做饭种田,其实锻炼才是身体强壮的硬道理。

 

当然了,千万不要歪曲锻炼的意义,中医不强调走极端,而是要随着自己的个人能力,逐渐的锻炼上去。假如一个人平常没有跑步的,不可能一下子就去跑马拉松;假如一个人平常不能吃寒凉食物,当然不是一下子让他天天吃冰冻西瓜了。锻炼需要有一个过程,讲求循序渐进。

 

锻炼的目的并非挑战极端,中医依然鼓励人要避免各种致病因素,例如天气寒冷当然要穿衣服,只是锻炼的角度就是要穿少一点而已,例如中医的一句名言说:「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寒」,小孩子也要提倡不要过分保暖了,更何况成人呢?又例如,虽然可以锻炼自己吃各种食品,那么可能有人问:是否应该锻炼自己吃肉?吃各种零食和奇怪的东西?或者锻炼自己吃含有不良添加剂的「黑心食品」?当然,有些食物的害处是多于好处的(例如在《中医如何看素食?》指出了肉食的种种问题),假如这种锻炼带来的害处更多,那就没必要作无谓的牺牲了。

 

另外,生病时不要锻炼。生病的时候还要坚持做运动是不明智的选择,锻炼当然要选择适当的时候,假如身体本身有各种疾病,就不是锻炼饮食寒热的好时候,生病了在中医来看应该用中药去纠正其寒热之偏了。待病情已经缓解,身体逐渐恢复之后,保持和平饮食之余,逐渐尝试增加「锻炼量」,让自己吃粗粮、吃生食、吃素食、偶尔断食少吃、吃寒凉——「粗、生、素、少、凉」这五个字,就是锻炼肠胃的健康法则了。

 

d7cfd3d7094a4c0ab34c885a5786240e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13. 素食湿重寒凉吗?

 

人们对素食有不少误解,例如认为素食「湿重」和「寒凉」,由于这些好像是中医的术语,所以有必要澄清一下。

Baodyyin

食物的寒热不等于身体的寒热

 

第一个概念要澄清的,食物的寒热属性,不一定「吃得多」之后,你身体就变成食物的那样。就是说吃得多寒凉食物,身体不一定就会寒凉。身体的偏寒偏热体质,饮食只是其中一方面的因素,除此之外,情志因素、生活习惯、先天体质、四时气候、生活环境等等,都有影响,我们不能将身体的寒热偏颇简单「怪罪」于食物。

 

另一方面,很多时候吃素的人体质偏于寒凉,本身就是因为他吃素以前就偏于寒凉,因此吃一些平和的食物,身体都会偏于寒凉。素食也就是如此,有些人在转向素食的时候,身体本身就是处于疾病的状态,希望以素食来调养自己,于是吃素的时候出现问题,就跟许多因素有关了。

 

还有,也不见得吃肉的人身体就不会寒凉,从临床一般观察,假如一个病人体质寒凉,中医不可能直接归咎于就是「素食」让你这样,而是会跟上述各种因素有关系。

 

素食非寒凉,寒热分程度

 

进深一点说,认为素食比较「湿重」和寒凉,其实中医是没有这种理论的。

 

先说素食「寒凉」的说法,素食的食物里面,的确有比较寒凉的,例如蔬菜里头,苦瓜、西芹是相对寒凉一点的,水果里面西瓜、雪梨是比较寒的。但是素食也有温热的食物啊,例如不少调味料的生姜、辣椒,又或者水果里头荔枝、龙眼都是,大家都知道啊。而且应该说,大部份素食都是比较平和的,就是不热不寒,寒热平衡,是最适合我们平常天天食用的。我们怎样可以「一支竹竿打一船人」,只是有少部份素食寒凉,就说全部「素食」都寒凉呢?

 

我们要有一个概念,寒凉温热是有程度之分。假设以一条线来比喻,0分是最寒,1分就是最热,中间的0.5分是寒热平衡的话:

 

0————-0.5————1

大部份食物,其实都是在中间0.5,就是说称得上食物,能够给我们每天吃的,一般都是比较平和的,寒热平衡的。即使有一些寒热的偏性,食物的寒热不会太过极端,例如大约在0.7热或者0.3寒的程度。假如是到了0寒1热的程度,这肯定不可以叫作食物,而叫做药物。这是中医对于寒热的理解。

 

中医里没有「湿重」的食物?

 

关于「湿重」,中医本身没有这种术语。不过中医有时会说「湿气较重」、「寒湿、湿热较重」等,但是要注意的是,这些「湿气较重」的术语,一般是指体质状况或者疾病的诊断,而不是指食物的属性。

 

一般来说,认为素食「湿重」,是指素食比较寒凉,而中医认为寒凉容易「留湿」,就好像结冰那样,有寒气就会让身体的水凝结成湿气。的确,体质较湿的人不宜多吃寒凉食品,但素食不是一定就寒凉,这点上面已经说过。而且,更加准确的说,其实寒热偏性比较极端的食品,普通人都不宜多吃,正常饮食应该多吃平性的食物。

 

除了寒凉食物容易「留湿」之外,油腻煎炸的食物也会容易留湿,还有一些粘滞的食物容易也容易留湿,例如糯米、一些蕨菜、一些鱼类等,粘滞其实广义来说,是指难消化的食物,容易伤脾胃,因此容易留湿。

 

还有没有甚么食物本身是比较「湿」的呢?也有,一般是指一些生长在阴暗潮湿环境的食物,主要是菌类(菰)。所以中国人传统上多吃晒干了的冬菇,就是希望以阳光去除湿气,确是有一些智慧。所以体质偏湿的人适宜少吃菌类。除此之外,直接是属于「湿」的食物,其实不多。

139754797262474148

吃芒果很湿热?

 

举例说,有些人认为吃「芒果」是比较湿热,但其实芒果不是湿热的,而是健脾益气的,没有「湿」的问题,但是为甚么有些人认为它湿热呢?这需要用医理去理解。因为芒果补气,稍为偏于温性,假如体质本身有湿或者湿热的人吃了补气的药物或者食物,就会容易化热了,就产生湿热。所以吃芒果之后湿热,这不是芒果本身的问题,而是体质本身不适合的问题,千万别怪罪芒果了。

 

其实各种食物也是如此,例如刚才说香菇比较湿,但是假如体质本身比较「干」燥的人,缺乏滋润的人,那么多吃「湿」的食物是没有问题的。中医认为各种食物药物都有其特性,用得对的话就对身体好,用得不对就反而有害,所谓水能覆舟亦能载舟,就是如此。

 

(本文原刊载于香港素食学会《茹素》杂志:http://www.vegsochk.org/yueso/ys165/ys16502.php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12. 中医如何看「素食够不够营养?」

 

在上文《素食不够营养?》中,已经从营养学的角度,反驳素食不够营养的说法。这里打算从中医的角度,进一步讨论「素食够不够营养」的问题。

1325488314-2267321722

 

不讲「营养」讲甚么?

 

首先,传统中医的角度,基本上没有「营养」的概念。自古中国人都不讲「营养的成份」,而只会讲食物够不够丰富、是否充足,够不够饱,好不好吃…… 营养学是近代西医学的附带产物,随着微观还原论研究的发展,能够分析每一种东西的「成份」,这就叫作营养了。古代无法作这种「分析」,就无法从这个角度讨论问题了。

 

古代饮食不讲「营养」的话,还可以讲甚么?中医更强调另一个问题,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叫「吸收」能力,古代中医则叫「受纳运化」。试想看,就算是在现代,很多在农村生活的人,饮食哪里有这么讲究?哪里按照营养学来选择食物?他们就是种出甚么了,就吃甚么吧;又例如古代的人,肯定没有营养学的概念,他们怎么吃饭的?就是好吃的就吃吧,尽量选择能找到、喜欢好吃的食物,哪里会想这个食物含有甚么成份?

 

从中医和传统中国文化的角度看,更重视「内在」自身的修养。这就好像学习那样,比如像「填鸭式教育」,天天给你灌输大量有益知识,可是学生本身接受不了、或者知识程度未够,如何花钱去上课补习也没用;但是,假如学生本身非常聪明勤奋,即使你在穷困的农村山区,没有很好的教育环境,你也可以学有所成。

 


 

「素食不够营养」的问题来自来「推卸责任」

 

说到这儿,或许大家也明白中医怎么看「素食够不够营养」这个问题了。「营养」是外来的东西,而中医更强调人本身能否「吸收」营养,而不太在意营养本身。假如身体健康,清茶淡饭也足够养生,假如身体本身不好,多么补的下去都没用。这也是中医有说「虚不受补」的说法,身体虚弱吃甚么都未必能够补上。
不是这样吗?很多长寿老人,其实饮食也是相当随便简单,又或者深山里面的和尚,吃饭也极其清淡,不也是健康的生存著?素食够不够营养,中医从根本处就不这样提问,而是反问:「你身体是否健康,能够吸收足够营养?」一个人够不够营养,中医不把责任交给食物,而更着重自身健康与否。
这是中西医学文化的差异。举例说,例如西医上的甲状腺病,西医比较倾向于用「碘质」吸收的太过或缺乏来解释这种病,与沿海地区或内陆地区生活,食物含碘太过或太少有关。中医则不这样看问题,不会单纯用外在因素来解释疾病,例如同样生活在沿海地区的人,人们的饮食习惯相约,但为甚么有人会得大颈泡,有人不得?中医更倾向于从自身去找寻答案,例如这一种病,就多与自身的情志、体质因素有关。

 

 


 

中医不讲营养讲味道

 

 

再进一步讨论,中医不讲「营养」,但是讲「五味」,就是「酸苦甘辛咸」。五味是各种食物的基本味道,人人都吃,中医认为「过犹不及」,五味都可以吃,只要不太过就行。假如是身体不健康了,则可以从五味的角度上,建议特别侧重吃某一些方面的饮食,以帮助身体调整回正常状态。
从这个角度看,五味的饮食调养,也是强调需要按个体的情况作建议,这是中医强调「内在因素」的饮食养生特点。

 

但是,传统中医没有说,必须要每一顿饭五味俱全,五味不等于「五种营养」,现在有一些养生书强调每一顿饭都要吃「五味」食物、「五色」食物,其实中医没有这样的严格要求。再高层次一点说,中医养生提倡饮食宜「清淡」,五味都不要浓烈,朴素简单就是长寿的饮食方式了。

 

b01a956e89e76ba80e6d864a8e694d67


 

越是担心会越不够营养!

 

 

有些人刚开始吃素,只要身体出现一些小毛病,都会怪罪素食不够营养所致。在这里想指出一种现象——「越担心素食不够营养的人,则越容易出现不够营养」,相反,假如不担心自己营养不够的人,则没有这种问题。为甚么会这样呢?这里尝试用中医的角度作一回答。

 

在饮食上,中医强调「脾胃」关系,但很多人未必知道「脾胃」两者各自做什么工作。(中医的脾胃,与西医解剖学的脾脏胃脏的脏器概念完全不同呢。)

 

在中医来看,「胃」是负责「腐熟水谷」的,就好像一个锅一样,当食物进入肠胃里面了,胃就负责将食物「变熟」,变化成为「水谷精微」,通俗一点讲就是变成人体的「气血」、「营养」了。

 

但是,胃产生了这些气血、营养以后,要带走去周身才行,那就需要「脾」的帮助。《黄帝内经》指出「脾气散精」,脾是负责将胃所产生的精气、气血、营养,输送到全身去,负责运输、疏通的工作。换句话说,脾和胃的关系,用现在的话来说,有点像「消化」和「吸收」的两方面功能,胃负责消化食物,而脾帮助周身去吸收。

 

重点来了,一个人经常担心的话,原来会影响整个「吸收」能力!在《黄帝内经》有两句话说:「思伤脾」,思为何会伤脾呢?就是另一句话解释了「思则气结」。就好像一个人很集中的想事情时,人的呼吸就不畅顺,身体凝注不活动了。当一个人常常思虑过多,则使「脾气散精」的功能受阻,就是说,尽管胃的消化能力没有问题,但是脾帮助疏通气血的功能受阻了,脾气不能将气血带到全身去,那么自然吸收受阻,造成「不够营养」的问题。中医上说,这就叫「胃不虚而脾虚」、「虚不受补」,或者现代的话可以说「能消化但不能吸收」。

 

总而言之,一个人本身容易担心、思虑的人,开始吃素往往就会更加忧心忡忡、思前想后,后来造成营养不良,于是怪责素食不好。其实,这本身未必是食物的问题,而只是吃素这个选择反而加重了自己的思虑而已,实际根本原因在于自信不足。

 

成语说「心广体胖」,如不担心吃素不够营养的人,其实吃饭生活都很随便,尽管吃得少也容易长胖。从这个角度看,担心是没用的,越是担心素食不够营养,则真的会越不够营养!素食不单是饮食问题,素食讲求朴素、内心清净,原来我们心想甚么,与饮食健康有密切关系。

p4281117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11.素食不够营养?

pic204

近年素食逐渐流行,越来越多人加入到素食者的行列,素食不单有益健康,更对环境保护十分有帮助,是一种「低碳」的绿色生活。有些人心中希望尝试素食,可是却不敢迈出第一步的原因,往往是担心素食「不够营养」。

 

例如说素食不够蛋白质、维生素B12、缺铁缺锌缺钙缺碘……这些说法对于入门的素食者来说,可说是一种「恐吓」,是一种挥之不去的阴霾。初尝素食者一方面觉得素食对健康好,但又总担心自己健康走下坡,在这种吊诡的心态下,每当见到身体有甚么不适,都会心虚以为营养不够,萌生放弃素食的想法。
这里想说的第一件事,其实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是完全没有「素食不够营养」这种说法的!

 

道理很简单,就算是杂食者或者肉食主义者,假如饮食不当,也可以有营养不足、不良、过盛,或者营养不均衡吧。这首先是看吃甚么的问题,素食的食材五花百门,够不够营养是视乎你怎么吃。

 

不过,面对这种常见问题,本文还想从一个「最彻底的」的角度作深入剖析——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根本无法说明素食的营养问题!

 

 

「营养摄取量」是怎么一回事?

 

首先来看看,「不够营养」是怎么一种概念。一般的理解,就是每人每天对各种营养有一个「摄取量」,例如成年人每天对热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微量元素、维生素等的摄取量,而且仔细的说,对于不同年龄阶段,或者特殊人群如孕妇、婴儿、老人、病人、慢性病患者等,各种营养素都有不同标准范围,假若在范围之内就叫做「足够营养」,假若低于摄取量范围就叫做「营养不足」。

 

一般人都明白上述概念,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些「摄取量」是如何研究出来的?每一种营养素的研究方法不同,但总的来说,都是以健康人作实验研究,给他们吃某些东西进去,看看之后排泄代谢的变化,从而推测人体究竟吸收应用了多少营养素。

 

这种营养摄取量的标准研究,对于「素食」的最大误解,就是没有将「素食者」作为特殊人群来研究

130806145542-large-560x420

错误地以「杂食者」的营养标准来评价「素食者」

 

在实验研究中,这些「健康人」绝大多数都是「杂食者」,没有将各种不同类别的「素食者」区别出来,现在对于「素食不够营养」的说法,都是从某些营养师的口中,凭著这些摄取量标准,再基于素食者无法从肉类获得某些营养素,因此推断素食不够营养。这一种「推论」、「假想」,是没有实证研究基础的,并非透过对素食者进行实验研究的结果,亦非流行病学调查统计所得。

 

大部份长期素食者都有一些亲身感受,就是素食者身心有别于常人。例如素食者身体感觉轻松、精神较佳、体力较强、耐力持久、二便畅通、头脑灵活、心境平静、性情温和、朴素节俭、欲望较少、善良坚韧、慈悲爱人、轻松自在……这些一大堆的话,是大量素食者的亲身感受,也有大量素食名人作证。

 

由此理解,素食者当属一种「特殊人群」,就像孕妇婴儿那样需要另外处理。现在却将杂食者的标准,加诸素食者的身上,这是「营养学」研究设计不合理之处。

Cara-G-Save-the-Planet-TC-300

素食者就好像一个特殊民族,有其独特饮食文化

 

除此之外,在营养学的研究设计之中,也讲求不同人种、不同地域的人,营养摄取量有所不同。例如说,中国人的身体状况不等同于美国人,因此不可用美国的摄取标准来应用在中国人之中。而且就算是中国一个国家,地方这么大,不同小数民族的人体质可有差异,一个标准亦难以通用全国。故此摄取量的研究,需要按照每一个地区和人种来个别研究,没有一个全世界的统一标准。

 

由此角度理解,素食者这种「特殊人群」,他们的饮食方式特殊,就好像某一个部落、村庄、国家具有某一种特殊的饮食方式,假若他们能够健康的生存,当然有必要将他们独立出来研究吧。

 

再者,素食之中也分为不同种类的素食者,有不吃牛羊的素食者,有吃鱼但不吃其他肉类的素食者,有吃奶蛋的素食者,有奶蛋也不吃的素食者,有生机饮食素食者,有只吃水果的素食者……假若要研究的话,也应当将不同类别的素食者分别出来研究。

 

只是很可惜,至今还没见到专门给素食者的「营养摄取量」研究。所谓素食「不够营养」的说法,反映了当今营养学发展还未够成熟,只能以杂食者的标准来评价素食者,这就像用美国的标准来规范中国人的饮食一样,这显然是不够科学了。

 

1966116_1480515668828105_1900872716_o

 

从营养学的枷锁中解放出来

 

抽身一点的看,营养学是有其局限的。就算各种营养学的实验研究,它都会列出每一种研究的不足之处,尤其是各种实验都是短期的,长期的饮食观察难以研究,经费太高,受试验者也难以忍受;营养学将人的饮食营养与各种因素割裂开来,例如所谓「心广体胖」,心情好营养吸收快,紧张的话容易拉肚子消化不良,这些都是健康常识,人的心理因素对于营养吸收的作用,营养学都不太关注。

 

植物性饮食较肉类容易消化,且在消化食物时付出较少能量就能够消化完成,就是说减少内耗而增加吸收,整个吸收过程更有效率;另一方面,素食者内心平和,精神虚耗减少,这些都可以是素食者总体需要营养偏低的原因(这就是素食无论在体外与体内一样环保,同样减少消耗资源)。既然如此,以杂食者的营养标准放诸素食者身上,要求素食者要相同的营养要求,就好像以城市人的标准来看到农村人一样,本身农村人生活简朴而自在,但却强迫他们要达到城市人的物质生活水平,这不就是浪费吗?

 

要知道,营养学只有约一百年的历史,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还只是最近一、二十年的事,而且基本上只是城市人或者富人特别关注,农村人或穷人都不太讲究。反观素食的文化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了,相比营养学哪一个更有智慧?这是见仁见智了。营养学相比素食的历史,就好像一个初生婴儿一样,尚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而素食的文化却是一个智慧老人,经得起历史的考验;那么素食不够营养的误解,就好像婴孩反过来要求老人的饮食必须要跟我一样,婴孩天天喝人奶十分健康,老人不喝人奶是否不够营养?

 

想想看,在营养学还未兴起的时候,历史上大部份的日子里,没有「营养学」的标准,人们是否就不懂得如何健康饮食?就没有人能够得到健康?显然不是。健康的饮食,是可以从传统的饮食文化中,得到最佳的饮食智慧

 

素食者健康生存就是最好证明

 

很简单的道理,世界上有大量素食者能够健康的生存,在各种领域上作出贡献,这足以说明素食没有营养不足的问题。

 

进一步说,例如在寺庙里面的和尚,他们的饮食非常清淡,甚至吃很少东西,从这些营养学的角度来看,他们完全是偏食,肯定营养不良吧!可是有些和尚更是武功非凡、长命百岁,请问营养学如何解释这些情况?还有,有一种素食方式叫「生机饮食」,他们完全不吃煮熟的食物,只吃生的植物食品,而这些人还是十分健康的生存著,请问营养学如何解释这种「严重偏食」的情况?没有经过这方面研究的话,根本无法解释,其实,没有必要用营养学的观点去评价这些人,反而应该努力研究另一个问题——为何素食者能够获得足够营养?回答这比批评素食不够营养来得更有意义。

 

面对「素食不够营养」的误解,我们不必怪罪营养学,这毕竟只是科学还未发展成熟;这只能怪罪某些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的营养学者,胡乱渲染错误思想,抱持肉食的霸权主义,迷信人必须要吃肉才能生存,同时帮助肉蛋奶工业卖广告。

1231190_627834313915142_38145913_n

 

批评素食前不妨先亲身体会

 

 

听了上述原因的讨论,或许还有一些肉食者或杂食者会辩驳:既然大家都是人类,体质应该相同,应该用相同标准!这种想法,主要是由于「非素食者」对于「素食」还没有亲身体会,无法站在素食者的角度去明白素食者的身心独特之处。

 

解决其实方法很简单,「要评价一件事先要了解」,例如你要批评《论语》你就必须先要读懂它,不然你就没资格去评论吧。要评论素食够不够营养,不妨尝试连续吃素七年,相信你也自然会体会到素食的好处了。

 

 

 

 


 

注:

本文旨在反驳「素食不够营养」的错误观点,而非说明「素食必然够营养」,素食是否健康,仍需要视乎您怎么吃、还有您的身体状态如何。在目前营养学研究的前提下,似乎难以从科学的角度说明素食的营养摄取量标准,故此就连「素食够不够营养」的问题也无法客观讨论。不过,素食如何可以让人「健康」,这则是每一位素食者自我的身心感受,是可以从传统素食文化之中不断学习而获得的。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10. 中医如何看素食?

 

随着素食日益普及,人们逐渐知道素食对健康的好处,不过这方面的资讯大都来自西方营养学的知识,反而很少从中国传统医学的角度探讨此一问题,是否中医反对素食呢?中医认为人应该吃甚么?

0023ae99e0150c4f601a0c

动物药非危急时不用

 

 

自古以来,不少著名医家非常提倡素食,例如尊称「药王」的唐代大医孙思邈,他说「常须少食肉,多食饭……」他以素食为主的饮食方式,活到了一百多岁。他有一篇著名的文章叫《大医精诚》,传诵千古,每一个中医皆会看过,里面有一段名言说:

 

「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呼!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只如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开,必有大段要急之处,不得已隐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为大哲,亦所不能及也。」

 

 

大医孙思邈认为人与动物平等,提倡使用动物药要非常谨慎,应当用自然死亡的动物而不是刻意杀生的;再者,就连鸡蛋一个看似很普通的东西,他都认为要在危急关头才能使用,大家就可以想到,孙思邈平常不怎么吃鸡蛋了。

 

 

人应该吃甚么?

 

 

在中医第一经典《黄帝内经》之中,虽然并不反对吃肉,但应该说是较为支持素食的,亦没有说人必须要吃肉才能生存。在《素问·藏气法时论》有一段话说: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311194927981

这很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营养学」概念!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已经有类似营养金字塔的说法了。(但这实际上不是讲「营养」问题,只是指出食物种类)

 

仔细看这四大类,严格来讲不是平等地位,而是有不同层次的,不是说每天四类各占一份就最好。谷类是「供养」人生命的,所以最为基本、必须吃!水果是「辅助」的,而蔬菜则是让人「充满」,给我们吃饱的。所以按等次说,谷类应该吃最多,蔬菜水果为其次。

 

至于肉类,其作用是「益」,这个字用得非常巧妙!益是指「有益」,是好的意思,这样看肉类似乎不是必需品,就好像现在的「营养补充剂」那样,它对身体可以有益处,但是并非没有它就会死掉,其他三类食物就更为必须。

 

值得指出的地方,「益」在古文的本意是「溢」,即「满溢」,水满泻出水库外,是好是坏?当然是浪费了、太多了!所以「益」字在《内经》中有时候也属贬义,有「水能覆舟,亦能载舟」的过犹不及思想,它虽然有益处,可是很容易走到反面。

 

 

 

《黄帝内经》指出吃肉的种种问题

 

 

因此,《内经》还记载了很多吃肉所导致的疾病,例如说:

 

「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素问·热论篇》

 

 

这是说一个人刚感冒初愈,千万不要给他吃肉,吃了容易使病情复发。可是我们很多时都是倒过来的,刚感冒好了,稍有点胃口,就立刻吃肉;又或者刚生孩子的妇女,天天喝鸡汤,其实都对身体不好。

 

「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素问·通评虚实论》

 

 

 

这里的高梁是指「膏粱」,是脂膏、细粮的意思(并非指谷类里面的高梁米),传统解释为「肥甘厚味」。仔细而言,「膏」是指肉食,尤其指肉食里面含有脂肪较多的一类;「梁」指精细的食品,细粮可理解为经过加工,就像在超市里能面买到的各种食品:蛋糕、罐头、薯片、糖果、冰淇淋……

 

 

这段话作出严厉的警告!例如消渴、中风、半身不遂、身体痿弱、气喘等病,是肥胖、富贵人才得的,都是因为吃「膏粱」太多引起吧。值得要注意的是,很多人说吃肉「太多」才有问题,但是《内经》不是这样说,而是说吃「膏粱」就有这些病!再来看看吃肉有甚么问题?

 

 

「高梁之变,足生大丁」《素问·生气通天论》

「夫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今禁高梁,是不合其心」《素问·腹中论》

「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身体柔脆,肌肉软弱,血气慓悍滑利,其刺之徐疾浅深多少,可得同之乎。歧伯答曰:膏梁菽藿之味,何可同也,气滑即出疾,其气濇则出迟……」《灵枢·根结》

「且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骄恣从欲轻人,而无能禁之,禁之则逆其志,顺之则加其病,便之奈何?治之何先?」《灵枢·师传》

 

2195-120209102J543

 

 

 

《内经》有这么多的记载,可以知道当时已经知道饮食血肉的坏处,相反,吃五谷蔬菜水果,在《内经》之中则没多少这样的问题。看来历史还是不断重复,即使到了今天,为何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的人这么多?原因很简单吧,都是富贵病、文明病,是吃出来的。

 

 

上面的最后两段《内经》引文,有一个挺有趣的地方,还指出了吃肉的人的体质和性格:身体脆弱、肌肉软弱,骄傲放纵、轻视别人,不可以说反对他的话,就像暴君那样。想想看,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朋友?是否形容自己「无肉不欢」?

 

 

人体本来最适合吃素

 

 

在《黄帝内经》之中,经常指出人的「胃」的功能,是用来腐熟「水谷」的。例如:

 

 

「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素问·五藏别论》

「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素问·平人气象论》

「四支皆禀气于胃……四支不得禀水谷气」《素问·太阴阳明论》

「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藏,洒陈于六府……衞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素问·痹论篇》

「胃者,五谷之府」《灵枢·本输》

「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灵枢·经脉》

「胃中热则消谷……六府者,胃为之海……五谷乃容」《灵枢·师传》

「余愿闻六府传谷者,肠胃之小大长短,受谷之多少奈何?」《灵枢·肠胃》

「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满」《灵枢·平人绝谷》

 

Stomach

 

类似的记载在《内经》中十分常见,认为人身的气血是从水谷化成的,就算最后一段用解剖的角度去观察肠胃的大小,也不忘用水谷的多少作容量单位,可见肠胃最佳的消化对象是五谷。《内经》时代认为人最应该吃的,就是喝水和以五谷为主的饮食方式。
《黄帝内经》没有绝对的说「人不可吃肉」,而是指出了许多吃肉的问题,也一再强调食物以水谷为最重要。这一种观点,与现在的情况相近,现代不少研究发现,人体生理结构表明人应该是素食动物,那么人究竟可不可以吃肉呢?可以,但是「可以」不代表「健康」。人有自由决定自己的行为,就好像你可以选择抽烟、吸毒、滥药,但这不代表对你有好处。既然有更健康的饮食方式,我们都应该懂得如何选择了。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9. 怎么证明人是素食动物?

rabbit_mouth_450

对于素食的另一种争论,在于人类是「素食动物」还是「杂食动物」?

 

其实,这本来是一个科学的问题,而且应该早有定论,只是很多人不知道而已——人类肯定是素食动物。

 

这是从人体的生理结构,与各种动物的生理结构作比较之后,所得出的结果。这些研究可多了!不想在这里赘述,有兴趣者不妨看看这个《拯救地球》网页的前两篇:「人类原本应该吃甚么?」和「我们是杂食动物吗?」,也可以看看《食物知情权》的:「我们天生吃素」一文。

 

不少人会用一些中学的生物常识,造成人是杂食的动物的印象,例如说:人类有「犬齿」,证明人的牙齿可以用来撕开肉类,当然这个误会,比较一下自己的牙和小狗的犬齿就自然知道答案了;又例如说人类的盲肠退化了,就说明人不是像兔子那样吃素(兔子有很大的盲肠),但这只是证明了人类不是兔子那种吃草的素食动物,要知道素食动物之中有很多种类,而人类是最接近灵长类动物的,有谁见过猩猩会趴在地上吃草?

comparison_final_1500

不过持平一点的讲,我觉得用生理结构去说明人类是素食动物,还有不足之处。例如以大熊猫为例子,熊猫的身体结构是肉食动物,可是他后来「改吃素」了!变了喜欢吃竹子;又例如猫狗都是肉食动物,可是现在不少养猫狗的人,也将他们「改吃素」了,素食的猫狗非常潮流,他们也活得很健康。因此,单纯用身体结构来说明人的饮食,还是有不足之处。

 

在这里,还想说一个我认为最刺激的方法,证明人类是素食动物!

 

接受挑战,来证明你是杂食者吧!

 

这方法我是从「加里尤乐夫斯基」的素食讲座之中学习得来的,我觉得这个论证确实厉害,且人人可尝试!假如你认为自己是杂食或者是肉食动物,挑战你做以下实验,去证明自己的饮食方式,实验的「三部曲」如下:

7679_1280x800

第一步,手捕:到公园去,尝试发现一只松鼠(找不到松鼠就找一只麻雀吧),然后你要亲手去抓住它,过程不可使用任何工具、要追捕;

 

第二步,口杀:抓住以后,在松鼠还没死之前,你就要用你的牙咬死他,咬的过程中要张开眼睛看着,要有一副很享受的样子;

 

第三步,全吃:你要一口一口的吃,且不可挑食,不可选择只吃某些部份,要将皮毛、眼睛、内脏也全吃下去,流出来的血要喝下不要浪费,咬破装着粪便的肠子,骨头吃不下也要咬碎慢慢吸啜,直至全部吃完为止。

 

 

当然,我相信这个世界上,只有极极极少数的人能够完成这个「实验」。大部份人就连第一步「抓到松鼠」已经投降了,更莫说亲口咬下去。

 

人皆有恻隐之心?

 

这个论证,就像孟子的「孺子入井」一样,在《孟子·论四端》中说: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假如你见到别人的孩子快要掉下井里面,你肯定会忍不住要去救他吧。这一个哲学上有名的论证,用来说明人人皆有善心,自古传诵,而上述吃松鼠实验正有异曲同工之妙,证明了人的本性。

i1960705 (1)
自然界里的肉食或者杂食动物,他们对于鲜血、猎杀,都是毫不留情的,吃肉的动物确实是喜欢吃鲜肉,享受鲜血淋淋场面。人类呢?假如肉类没有经过煮熟,生吃牛肉鸡肉猪肉,大部份人都顶不住了,更何况是用自己的口咬下去?往后的都不用说了。
现在的人喜欢吃肉,其实不是真的喜欢杀动物,只不过误将「肉」变成了一种「食品」,从而忘记了它的出处——来自有生命的动物
由于现代的职业分工仔细了,已经甚少人需要自己亲手屠杀动物,假如给你另一个挑战——以后吃肉都必须要自己亲手屠宰,你觉得你能吃得到多少种肉类?

 

(不是胡说的,Facebook的创办人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在曾为自己定下一个挑战,说以后只会吃自己亲手宰杀动物的肉,让自己吃得更负责任。这改变让他基本上成了素食者。)

 


 

上文提到的《加里尤乐夫斯基》讲座,很多人形容为「将会是你听过最棒的演讲」!

大陆朋友请看土豆视频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8. 吃植物也是杀生啊?!

rdn_4f8cc9f571ed1

有一些反对素食的人,常常会用一种特殊的命题,驳斥吃素的人「伪善」。他们反问素食者一个问题:「难道植物就没有生命?吃植物就不是杀生?」我可以明确的回应:

 

「对,吃植物也是杀生。」

 

植物也有生命,这当然是肯定的,植物有情、甚至说万物皆有情,我也觉得很合理。假若连「杀植物」也要避免,有人问,那么人类还有甚么东西可吃?当然有!

 

解决这种杀生问题的终极饮食方式,可以说是素食的最高层次叫——「果子素」,就是饮食只吃水果,这是一种最慈悲的饮食方式,吃水果不会伤害植物本身,植物制造水果就是希望给动物吃,希望动物帮助传播种子,给植物与动物营造一种互助生态。《圣经》的创世纪中,一开始就记载了伊甸园中的人类只吃水果;而人类最接近的动物近亲,灵长类动物如猩猩,他们就是以水果为主要粮食的,抑或也会吃花、树叶、树皮,但吃这些都不会摧毁整棵植物。

 

素食是为了「不杀生」的问题,抽身一点看,本身并非一个「0」和「1」的问题,而是一个「0-1」的过程。严格一点讲,甚么叫「生命」,细菌病毒算不算是生命?但是当我们喝一口水进去,不多不少我们口腔里面也有细菌死掉,这是不是杀生?一脚踏出去,走在山野上,有多少小草或蚂蚁昆虫因你而死掉?人生在世,无可避免随时误杀,但是,若有慈悲的心,我们可以减少这种杀戮的发生。

 

从素食上看,会否杀生可以是一个不断深入的层次问题。例如一些人刚刚从肉食转变为素食,在转变的初期先戒掉红肉,后来慢慢戒掉白肉、鱼肉、海产,到慢慢什么肉类都不吃;然后也逐渐的不吃含有动物成份的制品如「啫喱」(用鱼胶粉制造)、「芝士」(加工过程需要用牛胃的消化液制成)、某些「核桃酥」和「月饼」(用猪油制成);逐渐地连奶蛋、酸奶、牛油、蜂蜜等动物制品也不吃;再逐渐地连动物制品也不使用,如皮鞋、皮带、皮包、羽绒服、羊毛衣、驼绒被、皮草;再逐渐地也不用经过动物实验的化妆品、药物、疫苗、医疗技术等……

 

这样逐步减少自己能够吃下食物的范围,其实也是逐步「放下」的过程,也就是从肉食者的「1」逐渐减少杀生到接近「0」的一个过程。

 

虽然能吃能用能选择的东西好像减少了,但是自己能够活得更加简单,同时减少杀害生命,让自己活得轻松自在。从素食者的角度来看,不吃动物是为了不杀生,但是吃植物本身并非就不是杀生,而是尽力让自己减少杀生而已。

 

要知道,动物是在食物链里面的最高层次,动物需要吃很多植物才能养活自己。例如有研究说鸡吃2公斤饲料才能长1公斤肉;猪吃3-4公斤饲料才长1公斤肉;牛吃8公斤饲料才长1公斤肉,假如去掉牛身上不能吃的部位,实际上要30公斤饲料才长出1公斤的牛肉。从这个角度用简单的数学算一下,假如人类吃动物,就间接等于吃掉很多植物,这要杀害的生命更多!

 

非素食者批评素食者「吃植物是杀生」这种说法,我不否认这是事实,但这不是「伪善」,只是素食者内心希望「向善」的过程而已。

 

我心底里还有一个良好的愿望,就是当有人这样质疑素食者的时候,是因为他们内心真的认为「杀生是不对的」,才质疑素食者为何认为吃植物没问题。假如他们一边认为杀生是不对,可是在批评了素食者以后,却一边继续让自己任意杀动物,恐怕他们真会人格分裂,该如何面对自己的表里言行不一?

 

veganextreme

图片引用自「食物知情权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7. 开始素食必须循序渐进?

 

the idea!

不少开始尝试素食的人,也认为弃肉茹素应该要一步一步来,逐渐的戒肉,例如先戒掉红肉,其后也戒掉白肉、戒掉海产、戒掉鱼肉、戒掉鸡蛋、戒掉牛奶芝士奶酪、戒掉蜂蜜燕窝……
又或者是按日子逐渐减少吃肉,例如每一个月的初一、十五吃素,或如所谓「六斋期」、「十斋期」,意思就是一个月中吃六天或者十天素,又如有人提倡每周吃素一天、三天,又或者是短期连续吃素一个月、几个月吃素,生病调养时吃素等等。当然最终极的目标,就是天天吃素了。

 

很多人都认为素食开始应该要这样,但我不赞同这种观点,我和我认识不少素食的朋友,也是当天决定吃素了,就立刻所有肉都不吃!也没有内心想吃肉的「心瘾」,究竟这是如何做到的?

 

这其实是素食的「顿悟」与「修行」的问题,这篇文章与您分享两者区别。

 

 

甚么东西需要逐步戒除?

 

 

在戒除恶习的时候,往往视乎要戒除的是甚么东西,给予「逐步戒除」或「立刻戒除」的建议。

037_Hypnotherapy2_002
有甚么要「逐步戒除」的?例如戒烟,往往是建议逐步戒除,假如本身每天吃一包烟的,每天减少吃一根,直至完全戒除为止;又如戒毒,往往是先找寻代替品,例如先用美沙酮作为替代海洛英的方法,帮助患者逐渐减少吸毒的剂量,直至完全戒除。

 

但有一些东西,比较建议立刻完全戒除。例如戒赌,应该下定决心完全戒掉,而不是逐步的减少,所谓「少赌怡情」,这句话只是对于没有成瘾的人来说的,但对于成瘾者来说则并非如此,少赌也是不断唤醒他赌钱的欲望;又例如戒酒,喝酒成瘾的人往往很难控制自己「适量」的喝,喝了一点点,就会想继续喝下去。

 

 

身瘾与心瘾的对策不同?

 

为何有这两种戒除方法的不同?实际上是一个「身瘾」与「心瘾」的问题。就像戒烟戒毒,通常成瘾者也会有「身瘾」,一下子不吃的话,就会周身乏力,甚么事情也提不起劲,甚至出现各种不适症状。这也像一些吃西药激素的患者,假如停药的话,突然完全不吃就可能出现反弹,身体未必一下子能够适应,故此要逐步的减量。

 

至于能建议一下子戒除的,主要在心瘾而不在身瘾。就好像戒酒时,身体未必有甚么不适反应;戒赌就更加没有身瘾吧。假如说因为心思思想赌钱,觉得「身痕」,这完全不是身体不适,而是一种直接的心理反应。

 

心瘾跟身瘾有时候很难截然分开。例如很多人喜欢喝咖啡奶茶来提神,觉得不喝咖啡就觉得不够精神。咖啡会对生理造成影响,但这个影响多少也跟心瘾有关。举例如一些人习惯天天喝豆浆果汁,不喝也觉得不够精神,但豆浆没有咖啡那种提神的作用,这能够提神就完全是心瘾了。

 

应该说,所有瘾其实都是「心瘾」!不是说否定有身体的成瘾,而是指身瘾也是在心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没有独立的身瘾存在,身瘾也总是包含着心瘾的。本身「瘾」就是指心中的不良嗜好,自己控制不住自己吧。况且,很多时候身瘾就算不照顾也能够「撑过去」,比如有一些戒毒的方法,也是一下子就坚持不吸毒,纵使身体很难受,但是只要熬过几天,也会适应过来。

 

 

素食应该「顿悟」还是「修行」?

 

说到这里,究竟弃肉茹素,应该要一下子改变,还是逐渐的改变?这当然没法一概而论了,就看这个人之前吃肉的程度,有没有达到有「身瘾」的问题了。有些无肉不欢的人,吃肉吃得过多,一下子不吃肉而改吃全素,身体不能一下子适应,可能出现周身乏力、精神萎靡,消化不良。让身体从吃肉的饮食结构,转变为吃素的方式,身体是需要一个改变的适应期的。

 

但是「适应期」有长有短,而这里更想指出,弃肉茹素的过程,往往是心瘾比身瘾要大。不吃肉,一般对身体没多少影响,吃素本身可以让人足够健康,往往刚刚开始吃素的人,因为对素食缺乏信心,担心吃素不够营养,这种担心所造成的「心瘾」,造成了身体虚弱的感觉,就好像不喝咖啡的人就觉得不够精神那样了。

 

这也是所以很多素食者,初起吃素的时候,总是喜欢找「代替品」的原因,也总是希望问,不吃肉如何可以获得足够钙质?蛋白质?铁质?维生素?……想在各种素食里面找寻代替肉食的食物。这些想法,其实是误以为肉类都含有丰富营养,总是不太愿意放弃这瘾吧。还如觉得吃肉的口感不错,于是就喜欢吃「素肉」,这就像一种素食的「美沙酮」吧,是帮助人逐步的调整完全吃素。

 

可是,有些戒毒的人,吃美沙酮也会造成依赖,虽然没有毒瘾但却变成美沙酮瘾了。其实,所谓「长痛不如短痛」,逐渐的戒除恶习可以说是「藕断丝连」,比一下子戒掉更难,守戒的过程并不好受啊!初吃素时却仍偶尔吃一下肉,其实是提醒著自己吃肉的美味,甚至变成珍惜吃肉的机会,那样就很难彻底戒除心瘾了。

0521cover

如何「顿悟」吃素,放下心瘾?

 

那么,有没有方法能够让自己「顿悟」?无痛地一下子变成彻底的素食者?
方法当然有!笔者就是一个例子,我小时候也是无肉不欢,但在决定素食之前,阅读了大量素食的书籍与资讯,完全明白了素食是甚么一回事,为甚么要这样做?该这样吃?心中彻底知道自己是为了甚么,到决定吃素的那一天起,内心就再没有想吃肉的心瘾了。
我也有一位朋友,看了一套短片叫《从农场到冰箱》,知道了肉蛋奶是如何「制成」以后,他和他的全家都决定素食,他说就连一点肉欲都没有。

 

 

You tube《从农场到冰箱》短片

大陆朋友请看土豆视频

 

想彻底素食,必须要「情理兼备」

 

想让自己很快进入全素食的状态,其实很容易!要做到两方面,情与理俱备——

 

第一,让情绪感受到吃肉的坏处

 

假如你知道厨房里面给你做饭的人,是给你用地沟油、添加剂、染色素、致癌物质,卫生极度恶劣,食物都是过期腐烂的,没有清洗就下锅,𩠌菜里面有蟑螂苍蝇,含有大量致病细菌……当你了解了这些真相,还有人会愿意吃这道菜吗?

 

想要让自己不想吃肉,方法很简单,首先是先让自己厌恶吃肉吧!假如你还不知道吃肉的祸害,不妨多点看看那些影片吧!(看影片比看文字要更震撼)例如上述 《从农场到冰箱》 的那类虐待动物片子,不妨在决定素食的时候,把心一横,找大量片段来看吧!又例如看看《微妙的平衡-真相》等的健康纪录片,让自己明确知道肉食对于身体造成的祸害,明白到癌症、心脏病、血压高、糖尿病等疾病,如何跟吃肉有关?看完了,感受到吃肉的问题,唤醒了自己的良心,就知道不可以这样吃下去了。

 

Youtube《微妙的平衡:真相》

大陆朋友请看土豆视频

 

很多人喜欢吃肉,其实只是被外表的包装所蒙蔽了,假如揭开了吃肉的种种问题,看到真相去,就能够恢复人类的理智。

 

 

第二,理性地知道素食的好处

 

在清扫了旧习之后,就要重新输入正确的知识。在吃素初期,需要学习好各样吃素的求生本能,例如该怎么吃素才健康?吃些甚么、怎样吃,就是整套的健康饮食方法。

 

知道怎么吃还不够,怎样才可以让自己吃素长久?所谓「动机+方法+行动=成功」,学习了吃素的方法以后,假如单纯以不想吃肉作为「动机」,这难以让人坚持下去,必须让自己知道吃素的各种好处,才能够持之以恒。不妨在决定素食之初,找寻大量书籍和上网阅读资讯,理性认识素食的各种优点。

 

例如了解人类本身是素食动物,素食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对「内心情绪」的帮助、对「激发创意」的帮助;还有素食的「利他主义」,吃素如何帮助环境?减少温室效应、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素食如何帮助人类解决粮食不足问题,帮助减少饥荒;素食如何帮助动物,减少动物受苦;素食如何帮助心灵,不杀生减少杀戮,让人类达到真正的和平。

 

很多人以为吃素是一种苦行,其实不然,苦不苦全在一心,当我们知道自己为甚么这样做,心念一转,那就能够离苦得乐了。这就是所谓「放在屠刀、立地成佛」,愿意放下杀死动物的屠刀,立刻觉悟成为有智慧的素食者。

95114958

 


 

附:三部值得安坐细看的素食影片

 

《地球上众生Earthlings》(必看!经典动物纪录片)

 

《关爱生命》Making the Connection 2010 (由英国Vegan society拍摄,有英国议员、厨师、运动员、营业师、母亲的分享,很精彩!)

 

素食的101个理由(The Animals Rights Foundation of Florida 给学生的讲座)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6. 素食是极端行为?

 

有些抗拒素食的人,会说素食是极端的,正常人应该甚么都要吃才好、百无禁忌。

 

这或许是不少非素食者心底的想法,认为素食是一种偏激的行为,不符合主流社会的价值。这种想法其实十分奇怪,细心想想看,素食的极端在哪里?甚么都吃难道就不极端?

 

怎样的饮食方式才叫极端?

 

自古以来,没有一种医学或健康的知识,强调人应该「甚么都吃」,人吃食物肯定是要有所选择的,比如人要选择优质的、新鲜的、健康的食物;食物也有高级低级之分,有营养、没营养之别,好吃、不好吃之选;食物有许多不同种类选择,谷类、豆类、果仁、瓜类、水果、蔬菜、油盐调料等;还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机食品、天然食品、加工食品、黑心食品等等的区分,假如说,我们应该甚么食物都吃的话,其实这种想法才是非常极端!人的肚子并非储物柜,收藏东西应该是有所选择的,而不是随意的甚么都放进去肚子。

 

「甚么都应该吃」的想法,其实来自过去没东西吃的年代。当一个人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才会甚么都吃,例如在战乱、天灾、饥荒的时候,草根树皮,各种动物尸体、蛇虫鼠蚁,甚至纸张泥土石头都要拿来吃。由于没法选择,就不能甚么都要求最好的了。可是,现今社会的环境比较富裕了,假如我们还是抱着这种旧思想,这就不合时宜。
要说极端,其实现代的饮食方式更极端!中国人过去大部份人的饮食都都十分清淡,甚少吃肉,农村的饮食都以吃素为主,可是近代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肉蛋奶的消耗突然倍数增长,同时给中国人带来了许许多多的文明病,这种饮食方式的改变才是真正的走向极端,人们逐渐遗忘了过去千百年来的传统饮食方式为何。
早前世界卫生组织评选了「十大垃圾食品」,其中包括了:1.油炸类;2.腌制类;3.加工类;4.饼干类;5.汽水可乐类;6.方便类;7.罐头类;8.话梅蜜饯类;9.冷冻甜品类;10.烧烤类。从这十大类食物来看,恐怕现代社会的人,天天都把「垃圾」放进肚子里面,可是人们还习以为常,说这是「正常的」,认为无法避免;更甚者认为中国人吃了这么多黑心食品以后,身体就像一个化学工厂一样,已经炼成百毒不侵了!这种思想,想起来真有点心寒,大家说这极端不极端?中国人的饮食观是否十分可怕?

 

 1238786_378583435604458_689019468_n

百无禁忌才是极端的饮食方式

 

「极端」一词,本身就是事物发展到极点,但同时带有负面之意,例如「乐极生悲」,就是一种快乐太过极端了,就出现悲伤。假如单纯说做事情做得非常极致,可是没有负面情况发生,这就不叫极端。例如得了奥运会金牌的选手,有谁会说他们是搞「极端」?又例如牛顿、爱恩斯坦这些科学家,科学研究水平超卓无人能及,难道他们就是极端份子?又如孔子提出了理想的道德与治国思想,虽然到最后未必能够实现,但是没有人会说他搞极端活动。

 

素食本身就是人类的正常饮食方式,素食符合人体结构、生理功能(参考《怎么证明人是素食动物?》一文),素食本身含有给人体需要的充足营养,能够让人健康生存;素食没有肉食那样的各种毒素,导致人体生病不健康;素食同时对动物有益处,减少杀戮;素食对地球环境有帮助,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素食有助解决全球贫穷饥饿的问题,让世人都有足够食物…… 素食有一大堆的好处,假若说素食是极端行为的话,这是掩耳盗铃,没有看到各种事实。

 

相反,由于人类吃肉蛋奶的需要日益大增,全世界每年上百亿的动物被杀(看看这个可怖的数据吧!打开这个网页,就知道当下立刻有多少动物死亡),大部份饲养动物都是被关在工厂式的农场里时刻被虐待,屠宰场天天出现血腥场面。为甚么就连吃鸡蛋也是杀生?因为所有雄性的小鸡由于不会生蛋,在出生的第一天就被粉身碎骨。由此可知,肉蛋奶的饮食方式,是人类文明的倒退、一种异常极端的暴力行为,看不见的杀戮战场天天都在上演。

 

自古中国文化强调「中庸之道」,中庸就是强调不搞极端,强调凡事恰到好处,每每找到最佳点。中庸并非「平庸」,并非做人甚么都要吃,不是吃饭随便「百无禁忌」就是中庸,而是应该选择最佳的饮食方式,让人自己得到健康,也让社会发展得以持续。显然,素食就是中庸的饮食方法,现代的饮食方式才是走了极端。

 

素食就是和平革命、不走极端

 

可是,为何许多人还会认为素食是偏激、极端?这其实是素食者的「善」,触动了许多人的神经。其实人们都明白,素食是一种善良的行为,素食者希望不要杀生,本身没有干扰其他人,但是当素食者跟非素食者相遇时,非素食者因为有所「对比」,自我感觉映衬出自己「不够善良」、甚至突然感到自己是「恶人」、道德有所缺失,非素食者为了反驳「我并非坏人」,就反过来说「素食是极端」。这就是素食者容易引起别人反感的原因。
这就好像一种情况,例如一个学校里面,考试时大部份学生都作弊,当中只有少数学生坚持不要作弊,却反而被其他学生所唾弃,认为他们自命清高,还反过来说:「作弊是正常的,既然人人都这样做了,你们为甚么这么极端呢?过来跟随主流吧!」
素食是一种「非暴力」的抗争,面对整个文化的变迁,素食者感到无法以一己之力改变社会,但是仍能够以自己的行动,说明素食是足以生存,是一种健康的生活饮食方式。素食者被人说是极端其实也已经习以为常,这对于素食者本身并非一件值得生气的事,只是当主流社会逐渐走向极端的时候,素食却在全世界逐渐成为一种新潮流,这就值得我们反思,究竟甚么才是真正极端?

 

veganextreme

(图片引用自「食物知情权」)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5. 吃素还有甚么人生乐趣?

1394522444-3231894974

 

不少人觉得,放弃吃肉,人生就失去了很多美食,甚至严重的说「活下去还有甚么意义?」

 

这句话其实十分极端,反而应该问他:「您的人生意义就在于吃肉吗?」这样的妙问妙答,弄得素食者和非素食者僵持不下。

 

饮食并非「人生意义」

 

饮食只是人生基本层次的东西。以前高中念书时,读过一篇文章是殷海光的《人生的意义》,他就说人生有四种层次,从低层到高层分别是:物理层、生物逻辑层、生物文化层,最后是真善美、理想、道德的层次。其中,饮食就是「生物逻辑层」的内容。

 

人必需要满足这一层次的需要的,但是当一个人满足了这一层次以后,还会想更上一层,例如做一些有「文化」的事,甚至追求美好的、真善的事。

 

当一个人说「不吃肉不能活下去」,这句话其实反映了他十分重视「生物逻辑层」,认为人的生命就在于吃。对此可有两种理解:

 

一:误以为不吃肉就等于不吃「食物」:

人当然是要饮食才能够生存的,只不过很多人误以为不吃肉人就不够「营养」,所以就不能生存了。这样想只是一种误解,其实不吃肉人还是可以健康生存的。(可参考《素食不够营养?》一文)

 

二:误以为人生的意义仅在于吃:

当然人生还有很多比饮食更高尚的意义,但是有一些老百姓,生活上没发现到更有意义的事情,例如天天生活营营役役,假如不在饮食上作文章,那就连他人生美好的事情都失去了。对于这一类朋友,其实并非真的认为饮食是人生最重要的事,只不过在人生某一阶段里头,还未找到他更值得追求的事吧。

 

谚语说:「有情饮水饱」、「废枕忘餐」,当一个人专心的去追求更有价值的事,饮食自然变得次要。吃素也是一样,当一个人明白了吃素的背后意义,希望追求素食背后的那种价值,自然就会转变成吃素了。(可参考《素食目的不在吃?》、《素食为何能够「激发创意」?》等文章)

 

 

饮食之美不在食物,而在一心

 

上述两个解释或者不够完全,有些人还会说:「不是哦,饮食也可以很有文化,追求各种美食、享受人生,不就是一种更高尚的意义吗?」

 

其实,推崇素食并非反对美食,素食亦有很多美味的食品呢,只是素食更提醒了我们一个问题:「怎样才是真正的美?」

 

一种食物好吃与否,往往不在于食材本身,而在于吃下去的状态。例如说,当我们到一家普通的餐馆点菜,选了一道「家常豆腐」,若这小菜的价钱十分便宜,尽管做得不怎么样,一般人都会觉得好吃;但是,当同样一道菜到了高级餐厅去,售价提高了,环境不同了,人们对于这道菜的要求也提高了,即使它做得跟普通餐厅味道一样,一般人都会批评这餐厅为何做出这低水平的菜式。

 

这就是说,我们对于食物的美味与否,受到各种外在因素影响,例如社会文化、餐厅装修、价格,甚至是气候、心情、厨师的样子、侍应生的衣着,老板的态度,各样事情都影响我们对味道的评价。

 

世间上最美味的食物是什么?有一个观点,说起来大家一定都会认同——「十分饥饿时所吃的食物,就是最美味的。」人人都有这个体会:口渴非常,只是喝普通清水也十分可口;非常饥饿、手脚乏力,只要吃上馒头白饭也觉得很好吃。相反,假如吃饱了,给你甚么山珍海味、名贵食品,也没胃口吃下去。

 

提倡素食,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提醒我们回归到食物的本身去,透过朴素的饮食而获得快乐。由于这个世界,太多事情干扰我们对味觉的享受,即使吃得很丰富,内心依然不满足。吃素就是强调「简单的美」、「朴素的美」,回归自然的真善美。素食并非主张人要「禁欲主义」,而是希望我们透过简单的饮食,足以得到满足的人生。

vegetarian-diet1

 

素食要学习的,其实是素心

 

当一个人能够说出「吃素还有甚么人生意义?」这样的一句话,正反映他的人生真没甚么乐趣,又或者他不懂得享受食物的美味,要透过加强刺激来麻醉自己。

 

真正的快乐,应该是持久的、发自内心的,不为外在因素所干扰的。从饮食上得到的快乐,只是短暂的快乐,要透过每天不断的吃来维持,假如某天吃的不好,我们就不快乐了吗?吃素就不同了,素食者认为人生还有很多其他乐趣,不需要透过饮食来让自己生活美好,就算天天饮食清淡,抑或到餐厅去却没甚么菜式可选,亦不会生气抱怨。

 

有一句名言说:「快乐不在于拥有得多,而在乎需要的少。」又或者说:「快乐不在于环境,而在乎心境」,素食就是一种这样的锻炼,让我们在饮食上实践朴素简单,追寻真正满足内心的人生意义,而不需要执著在食物上,使生活变得更美更好!当我们在饮食上所花的心思越少,我们就能够花更多精神时间,放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人生就更自由了。

 

素食,虽然好像是谈论饮食的问题,其实素食背后的哲学思想,才是吸引人坚持素食的重要原因。素食是一种人生修炼、是回归身心喜悦的第一步,只要你开始尝试素食,人生将会不断改变,天天有惊喜,素食者甚至会说——「不吃肉,才让我找到了人生的意义!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