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剂量经方带教录》新书分享讲座

?《原剂量经方带教录》?

「经方」是指经典的药方,是专门指汉代医圣张仲景的著作、即两大中医经典《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之中所记载的药方,其方有「一剂知,两剂已」的速效美誉,为古今中医所必修。


李宇铭博士在2014年出版了《原剂量经方治验录》,以汉代一两等于15g的折算方式使用经方原方,以300个病案展现了「一剂知、两剂已」的神奇速效,至今经常收到读者回馈,多方赞赏好评,至今成为长销著作。近年李博士继续精益求精,完成了《原剂量经方带教录》一书,于2022年9月正式出版!

李大夫临床诊治善用经方,且其处方中全部使用经方原方、不加减、不合方,或只按照原书加减化裁,让经典穿越时空,展现其原有面貌。

《原剂量经方带教录》精选了李大夫临床运用经方的病案100例,并与徒弟陈皓天医师以师徒对话的形式,比较经方与时方的理论异同,同时对每一个病案与教材的诊治思路做研讨,有助读者理解仲景医学原意,是进入经方医学的捷径!


正值新书出版之喜,李宇铭博士将会安排两个新书分享讲座,欢迎各方希望认识中医的朋友参加,尤其适合中医师、中医学生一起交流研讨。


新书分享讲座

??‍?主题一︰「遇见经方医学——原剂量经方治疗神效的奥秘」

?讲座内容?:
–中医方药治病的基本概念
–为何古代医家没有用原剂量经方?
–经方的理论特点,经方与时方之别
–为何经方治病有「一剂知、两剂已」的速效?
–古代经方剂量为何让人感觉是大剂量?
?广东话场次 :2022年10月2日(周日)晚上 7:30-9:30
?普通话场次 :2022年10月3日(周一)晚上 7:30-9:30

?️网上讲座,将会透过Zoom平台举行?️


??‍?主题二:「古中医剂量失传之秘——原剂量经方临床应用要诀」

?讲座内容?:
–为何处方用药可以不加减、不合方?
–剂量累积是原剂量疗效迅速的关键
–经方效果迅速,为何未必受医师喜爱?
–为何使用原剂量经方却未必有速效?
–如何透过学习经方进入医道?
?广东话场次 :2022年10月30日(周日)晚上 7:30-9:30
?普通话场次 :2022年10月31日(周一)晚上 7:30-9:30

?️网上讲座,将会透过Zoom平台举行?️


内地朋友报名讲座,请加入以下微信群组,将会讲座前一天发送Zoom连结:

内地读者如欲订购新书,可以在当当网淘宝网京东等订购。

《原剂量经方带教录》刚出版,登上当当网医学馆的首页宣传——

香港与海外朋友报名讲座与订书:https://forms.gle/NvDG7D3NMC5QbJVM7

(新书分享讲座连结将于活动前一天发送到登记电邮)?️

? 新书内容介绍,可参阅网页介绍:https://leeyuming.com/originaldoseteaching/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中秋為何這麼有feel?——從中醫角度看

每逢佳節,都讓人心往神馳,特別是中秋,是在一年眾多節日中,最讓人感到舒服、圓滿的,為什麼會這樣?這除了跟節日氣氛有關外,更重要是天人相應的關係,所產生的身心變化。


中秋是從陰曆上,到了秋季的一半了,一年之中,凡是春秋季節的,也是氣候平和怡人舒暢的時候;


如果從陽曆去看,春分與秋分節氣,皆是一年之中陰氣與陽氣兩者平等的時間,亦即是一天之中日照時間,日夜時間相等之時,這時候整個環境的氣比較平順,到了秋分節氣(一般在每年9月23日前後),人體也自然會感覺到這舒服的感覺。


可是,這也只是秋季輕鬆舒服的感受部分,為何中秋節特別有一種喜悅的感受?


【月圓氣盛】

這就跟月圓有關了!《黃帝內經》提到月圓對人體的影響:


「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故月滿則海水西盛,人血氣積,肌肉充,皮膚緻,毛髮堅,腠理郄,煙垢著,當是之時,雖遇賊風,其入淺不深。」

就像月圓的時候潮汐差會增大,人體之中七成也是由水構成,也自然會受到月亮的影響,在月圓的日子氣血相對充盈,身體較為健康,因此各種感受比較強烈和細緻;相對身體虛弱的時候,各種感受都比較弱。


其實每個月的月圓時候也會有這種狀態,特別在中秋節時,是自然界陰陽氣平順的時候,因此感受就特別舒服,其他時節可能會加強了不適的感受。


【春分 vs 秋分】

仔細比較一下春分與秋分時節的區別,這兩個時節看似相同,也是陰陽氣平等,可是兩者也截然相反,春分之後陽氣持續生長,秋分之後陽氣繼續收藏。在人體而言,人體之氣在春分之後是持續外散,而在秋分之後就要好好收斂向內。


這就是秋季養生的重點!《黃帝內經》提到秋季養生的有三大心法:「使志安寧;收斂神氣;無外其志」。


【秋季心要】

第一、使自己的心志安寧下來,是因為秋季陰陽氣平的特點,人體自然能容易做到心中安寧;


第二、在中秋、秋分之後,人體之氣順應自然,持續內收,而不如春夏季節向外散,因此人的覺知能力,容易從向外去觀察各種事物,轉而入內,回到自己體內了,故稱為「收斂神氣」。經過前半年的辛勞,是時候好好休息,照顧好自己了;


第三、不用再向外尋找!向內去感受、檢討、總結,看清自己的心志需要。真正的喜悅,是從心而來的,而不是從外在的人事物。

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滿足你的心,唯有認識自己的心神,知道自己的需要,才能感到真正的喜悅。


中秋節前後的日子,正好是這個機會,讓你可以有一個平順舒服的環境,感受到內在的喜悅!這就是為什麼中秋節特別有feel了。

【人月團圓在心中】

傳統上,秋季是一年慶祝豐收的時候,經過了前半年的努力耕耘,是時候收割,慶賀之前努力的成果。

但無論成果如何,也沒關係吧,自然會有安排。就在中秋節的時候,好好感受跟自己一起的喜悅吧!

李宇銘中醫學博士撰文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為什麼說「恐懼是最大的疫情」?

【李宇銘博士撰文】

有人說:「解決疫情的最快方法,是不再恐懼疫情。」

這段話真是蘊含智慧!

(圖:flickr

現在有很多國家地區,已經宣佈取消各種防疫政策,即使仍然有疫情流行,接受「與病毒共存」,這就是克服了這恐懼。

那就是說,我們接受了疫情是自然的規律,就不會覺得這有什麼特別需要恐懼。

就像有些人會怕黑的,到鄉郊地方旅行會感到害怕,可是如果漸漸熟悉這黑暗的感覺,就不再恐懼了。

只要接受疫情與你共存了,那麼疫情就不存在。

為什麼疫情要拖延這麼久?就是因為人需要時間,去適應、接受這生活上的變化。

有些地區一直死守防疫措施,堅持要「清零」,往往代表該地區的集體意識比較多恐懼,不容易接受變化。


可是有人會追問:「不是啊!就算不恐懼,但還是會生病啊!」

是的,疫情依然存在,還是有不少人染病,也的確要改變生活,做防疫工作……可是這又如何?

其實就算沒有疫情,每天都有人生病,也有不少傳染病(如感冒)在流行的,例如每年全球得到流感重症的有幾百萬人,死於流感的人也有幾十萬人啊!怎麼大家就不那麼恐懼?因為這變成常態了,大家就覺得這是自然的了。

其實一開始疫情散播,也是因為恐懼散播,因此也有人說:

「最大的疫情是——恐懼」。

《黃帝內經》說:「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

如果有恐懼、驚慌、思慮、擔憂,就會影響人體氣的運行,正氣虛弱則更容易染病。因此如果各種情志平和了,人體就不那麼容易染病,或者染病後比較容易康復。

這也是為什麼疫情經過兩、三年之後,死亡率和重症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因為人們已經不那麼恐懼了。


《黃帝內經》說:「恐傷腎」。

反過來也可以說,腎虛的人,往往較為容易恐懼。簡單一點說,通常恐懼疫情的人,也是身體比較弱的人。

那怎麼可以克服對疫情恐懼?很簡單,在平時生活之中,讓自己變得健康,學習照顧好自己的身體,而不是臨渴才掘井。

《黃帝內經》也說:「思勝恐」。

克服恐懼的方法,就是用人的理性、思想,去克服恐懼。就好像有人會怕黑,在黑暗陌生的房間睡不著,如果熟悉了這環境,就算關燈了也就沒那麼害怕了。

如果疫情期間,你有感到恐懼,不妨詢問清楚自己:「我在害怕什麼?」可以一直追問下去,例如:

  • 「害怕失去健康?」失去了又如何?——
  • 「害怕無法工作」那又如何?——
  • 「害怕無法照顧家人」那又如何?——
  • 「害怕無法完成責任」那又如何?——
  • 「害怕無法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那又如何?——
  • 「我不知道我喜歡的是什麼……」

看清楚自己,究竟真正恐懼的是什麼。

疫情並不可怕,是因為外在的誘因,激發起心底的恐懼。

就像有學生恐懼考試不合格,其實不合格也沒甚麼啊!可是不合格可能會被家人批評、被老師同學看不起、擔心日後升學、就業…… 這些才是真正恐懼的地方。

藉著疫情的機會,認識自己內心,這就是疫情給我們學習的功課。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人們都渴望疫情爆發?

【李宇銘博士撰文】

表面看,大家都不希望有疫情,可是這是否實情?

就像上班工作,人們都被訓練成要「喜歡工作」,勤勞上班才是好員工,可是我每次問身邊的朋友,假如你有無限資源,你還會不會上班?大部分人都說不會。

身體很誠實。我們的意識有表層、有深層,你所想的,未必是心底話,而身體就會呈現出心底所想。

例如不想上班的時候,就會拖著疲倦的身軀起床,工作效率低,甚至容易生病,那就可以請假不用上班了!

疫情來臨,會否是社會集體想生病了?

(圖:上海疫情街上空無一人/三立新聞網

疫情的爆發,也有可能是大家心底的祈願。

疫情最流行的地方,都是最密集人口的城市,工作最「奴隸化」的地方,人們大都是為了賺錢謀生,甚少為了自己而活。

這樣的環境下,人們早已習慣遠離己心,過著營營役役,行尸走肉的生活,失去了靈魂。

可是人的內心,還有活出真我的渴望!

如果問,有什麼方法,可以讓你放下工作,重新回到自己的身心?而且還要加上一個前提——「我還是一個勤勞工作的員工,不用我放棄工作。」(這心態是不是很矛盾?)

疫情爆發,就是最佳的方式,幫你實現這個夢想!

整個社會一起停頓,那你就可以減少工作一段時間。你還是一個勤勞工作的人,你只不過受環境影響而已,不是你不想正常上班。

這真是集體意識的「心想事成」了!


如果這是真的,想深一點,這真是很變態啊!

一個人不去活出真我,就要外力來敲醒自己,那就會帶來更多代價,會有有些人醒不過來,重病甚至死亡。

從這個角度去看,疫情會不會過去?會不會捲土重來?

那就要看人們在「後疫情時代」的生活,會否只是回到過去,每天上班下班,還是願意做回自己,活出心底的渴望了。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很難遇到好醫師,怎麼辦?

【李宇銘博士撰文】

不少朋友表示:「看中醫要找到好醫師,很不容易!」這樣說,其實只是自己的信念限制自己。

容易與否是相對的,而且醫師的好壞難有明確標準,這樣的想法,只是一種負面思想而已。

(圖:flickr

比如有人說:「要找到好的伴侶,很難啊!」真的很難嗎?找伴侶這事情,你要在茫茫人海之中找到一位適合自己的,看似很難,可是你需要的只是找到一位伴侶,而不是要所有人都成為伴侶啊!如果每個人都適合你,這反而是另一種困擾。

找醫師也是一樣,你只需要找到一位適合自己的就可以了。

其中的「難點」究竟在哪裡?我們用伴侶作為例子,通常找伴侶困難有兩類原因:

第一,不知道自己的需要

如果連自己的需要都不清楚,當然很難找到適合的伴侶啊!於是你就要不斷嘗試、不斷碰壁了,所以你會感到沮喪、失敗,於是就有「很難」的感概。

找醫師也一樣,因為中醫師有不同學識、門派、治療手段,如果你不熟悉中醫的特點,當然很難找到合適的醫師,於是只能靠運氣。

要找到好醫師,需要自己對中醫有一定的認識,你才會知道自己的需要。

這方面就要經過學習了,了解中醫的基本知識、診療方法特點,會讓你減少走彎路。在現代社會,資訊流通,已經比古代容易得多了。

第二,自己沒有準備好

如果你本身不是一個「好伴侶」,你又怎樣要求伴侶對你好?戀愛是雙向的,就算有一位完美伴侶來到你面前,可是你不懂珍惜,你也未必享受到快樂。

找醫師也一樣,就算一位多好的醫師,如果你不明白他的行醫理念,他本來是在幫助你的,到頭來你也可能會誤解他。

很多中醫治療手段也是類似的,例如骨傷、針灸的醫師治療時會讓患者感到疼痛不適,又或者服藥時可能出現腹瀉、嘔吐、發燒等好轉反應,病情看似加重了,如果病人不明白這是正常的過程,就會反過來誤會他是在傷害自己,以怨報德。


以上兩點,其實都是一致的,怎樣才能找到好醫師?有一句話說:「學生準備好,老師自然出現」。

因此也可以說:「病人準備好,好醫師也會自然出現。」

為什麼有些朋友,總是覺得自己找不到好醫師呢?原因很簡單,相信大家都明白了。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信任醫師是治療關鍵

【李宇銘博士撰文】

一位中醫師的治療療效,未必在於他的水平,而在於你是否相信。

這樣說好像很神怪,為什麼要相信?這是要我盲目相信嗎?不妨靜心下來,聽一下這故事。

(圖:2010年到菲律賓義診的地方)

在十年多前,我和幾位中醫好友,成立了「全仁中醫」組織,特別到海外貧困地區做義診服務。我自己曾經去過菲律賓大概三個月服務。

通常參與義診的中醫師,都是年輕、新畢業的醫師,其實都沒有很多經驗,水平也未必很高吧,可是我們都有一個體驗——我們都變成了「神醫」!

我自己在那邊行醫,給人開藥,很多病都是吃一兩劑藥,就完全好過來!就算是重病、慢性病,也有這個效果;我也看過不少醫師,給病人做針灸,做完之後病痛立刻解決,甚至比如中風病人,本身走動不了,針了一次之後就站起來了。

好像是耶穌即時療癒到病人的場景,竟然發生在我們身上。

這些神奇的療效,天天發生。剛開始的時候,每天看到這樣神奇療癒發生,我們不斷在驚訝,每次都睜大眼睛、張大嘴巴:哇、哇、哇!

後來就覺得,這根本就是正常的中醫效果,因為古代就是這樣記載的。

可是,同樣的治療手段,如果用在城市人身上,效果就總是沒那麼好,甚至用對方法也沒有效果,為什麼會這樣?

關鍵在於——信心。


這信心有兩方面:

第一,病人對醫者的信心

在義診的地方,因為貧窮落後,一般病人連看醫生的機會都沒有,當我們到那邊做義診,他們就覺得這些人像天使一樣降臨,覺得他們都是厲害的醫師,感覺他們年輕、有活力、有學問,因此很願意配合治療。

他們沒有一般華人對中醫的看法:老中醫才值錢、年輕的沒用、中醫比不上西醫、要找專家、專科、大醫院、有名氣的醫師…… 他們對中醫沒有懷疑,因為他們都不知道這是甚麼,有當地可信的組織推薦,就把握機會來嘗試了。

《黃帝內經》說:「思則氣結」

當然一個人有思慮,就會導致氣血不通;倒過來當人有信任、不懷疑,他的氣血就流暢起來,就能夠容易產生自癒能力。

第二,病人對自己的信心

其實更重要的,不是病人向外的信心,而是因著醫師的來到,他感受到自己可以有能力解決自己的疾苦。

我們去義診的醫師,知道一次的服務不能解決他們多少問題,於是我們都會細心給病人解釋,是什麼原因導致這病情,生活上要怎樣改變。

病人聽完了,都會回去如實地聽從的意見,實踐出來。因為他知道,如果他不做就不會好,他做了就會好過來。

就是這麼單純的信任。

因此,與其說病人信任醫師,更重要是病人相信自己,只要改正問題,病就可以好過來。


為何我的病總是不好?

以上的經驗,讓我們反思,為何在大城市生活的人,通常看中醫都沒有那麼快的療效?

首先,我們通常沒那麼信任醫師。其實不只是醫師,城市人之間的互相信任比較低,因為社會複雜就會懷疑不認識的人。在鄉村比較人少,簡單的生活,人與人的信任比較單純。

更重要的,是病人都不太信任自己。總是覺得生病一定要看醫生,必須要用最好的治療,很難自己好過來。

有些病人說:看過不少醫師也沒有好過來,於是就不相信中醫了。

面對這樣的問題,通常問題的根源不在於醫師的水平,看這麼多醫師,不會每一個都不行吧。大城市的醫師,通常都比鄉村的學問更高。很多時背後真正的原因,是我們不信任自己,沒有改變自己的生活,將自己的問題都交給別人了。

要得到療癒,首先從信任自己開始。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地球發生什麼事?——從第三次元到第五次元的平行分離

【李宇銘博士撰文】

近幾年一直有聽到這個說法:「地球從第三次元提升到第五次元,分離成為平行宇宙的地球」。就這樣聽我本來不太理解,直到今年的香港發生的社會運動、全球的疫情,終於領略到這是什麼一回事,這是 實 在 地 發生了!這裡嘗試落地的解說一下我的體悟。

(圖:知乎

什麼是三、四、五次元?

三次元(三維度)就是指3 dimension、3D,即是指這個立體世界,亦即是物質世界。活在三次元的人,以「物質生活」作為人生的重心,所以每當物質被破壞,影響到自己的工作生活,就會容易觸動情緒。例如因為政治、疫情影響上班,就會覺得生氣、憂慮。

四次元就是 4 dimension、4D,四維度就是三維度加上時間。活在四次元的人,因為有時間觀念,所以會看到事情的前因後果,明白事情發生總有原因,所以會更容易明白過去現在未來。例如就算影響了工作生活,知道事情發生的原因,能夠預料事情怎樣發展,內在較容易平安。

五次元就是四次元的基礎上加上「愛」。活在第五次元的人,以追求更高價值作為生命重心,除了看到因果之外,會明白萬事萬物背後存在著愛。例如疫情影響工作,會明白這是天地給人們的愛,讓人和大自然修復。而活在第四次元的人,雖然會看到因果,但是不一定會能夠包容,還可以各種負向的情緒;活在第三次元的人就更加缺乏愛了。

五次元以上還有更多的,據說宇宙有十三個次元,這就不作討論。

甚麼是地球平衡分離?

這個平衡分離,不一定是指多了一個地球出來「細胞分裂」,因為不同次元可以同時共存。比如說,一次元就是點、 二次元就是平面,三次元就是立體,在現在的世界之中,也是包含了點、面和立體的,當然一二三次元本身是同時存在的。

三、四、五次元的人,本身都是同時存在。

過去這些不同次元的人,沒有分別得很清楚,大家都是混合在一起生活的。可是宇宙希望促進地球提升,因此現在的社會分裂,其實就是將五次元的人,跟三次元的人分裂出來。

我們現在已經很明顯看到,社會有兩批人好像活在兩個完全不同的宇宙之中(好多人都聽過「平行宇宙」這個名詞),有些人著重物質層面生活,他們會對於破壞自己物質生活層面的問題,例如阻礙工作、阻礙交通、影響食物空氣環境等,都會嫉惡如仇,這就是活在第三次元的人。

有些人會很有愛,對於各種社會問題都能夠包容、寬恕,理解別人的痛苦,理解事情背後都有原因,努力去改變自己,那就是活在第五次元了。

記住!三次元跟五次元,並不是用「政見」去作區分的。無論是不同顏色的人士、不同種族、膚色,都會有兩類次元的人,有些人或者會說這追求高層次的價值,可是還是充滿憤怒怨恨,這或者只是「跟大隊」而已,還是停留在第三、四次元。

分裂是為了成長進步

「分裂」並非就是壞事,就好像孩子長大了,都要離開父母,自己成家和工作。地球要提升,如果有人不願意提升的話,那也沒關係吧,就允許他們停留在自己喜歡的層次。

我們沒有必要強迫第三次元的人,一定要到第五次元,允許每一個人的層次階段不同,尊重每個人的選擇。這個人選擇停留在第三次元,也一定是有原因——是因為他還未體驗夠。

就好像打遊戲那樣,打遊戲通常都是要不斷挑戰過關,要逐步去「打大佬」(挑戰最難一關)。如果一開始就帶你用秘技,直接跳去最後那一關然後就「打爆機」(闖完了所有關卡),那不好玩啊!還是要一步一步來體驗。

現今社會問題的根本原因,就是兩個次元的人,都還是很想拉著對方,想統一、不想分裂,這才是矛盾的關鍵。

道不同不相為謀。我們可以學習尊重彼此,每一個人的生命階梯到了不同的階段,無需要改變對方。

就好像上帝允許人有自由意志一樣,如果一個人不願意離開自己的舒適區,你勉強他要走,不是自願的話,他還是希望回去;如果你想離開家裡出去闖,但是家人不支持你,你不想家人不開心卻被拖著了,始終要學習不用改變家人,學習做真正的自己,真誠聆聽內心聲音。

「放下不等於放棄」,就是放下心中對改變別人的執著。

「分裂不等於分離」,就好像細胞分裂就是為了成長一樣,雖然每個細胞也不同功能、有不同層次,大家也是一體的。

原文寫於2019年11月23日

2022年4月2日修改在此網頁發佈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沒有經過診斷,不宜亂服中藥

【李宇銘中醫博士撰文】

就算有人送你某種中藥,說這可以幫助預防或治療這疫情的,除非他是中醫師,給你詳細診斷了,不然最好不要胡亂吃藥。

在《漢書》之中,提到一段名言叫做:「有病不治,常得中醫」,這裡的「中醫」並非指中醫師,而是指中等水平的醫師。這段話意思就是說:「如果要找中等水平的醫師看病,倒不如不要看!」因為生病都可能會自己好,但是治療錯誤可能反而延誤病情,傷害身體!不妨來看一看這段話的原文:

「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藥味之滋,因氣感之宜,辯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齊,以通閉解結,反之於平。及失其宜者,以熱益熱,以寒增寒,精氣內傷,不見於外,是所獨失也。故諺曰:『有病不治,常得中醫。』」——《漢書・藝文志》

這段文字前部分提到用中藥治療的原則,而後半段就提到「及失其宜者」,就是指沒有用對中醫藥的診治理論,用錯治療方法,例如熱病卻用了熱藥,寒病卻用寒藥,這樣會導致體內的精氣受傷,可是這些受傷,是「不見於外」的!意思是說,吃錯藥未必會在外面見得到。有時候病人以為自己表面症狀反而減輕了,但是可能卻是因為吃錯藥所導致的。

例如不少這類「抗病毒」的中藥,是偏於寒涼的。比如很多新冠病毒感染的患者,無論有哪些症狀,中醫上都可以理解為人體正氣抵抗病情的現象。可是使用了寒涼藥之後,不管你體內是有寒氣還是熱氣,這些寒藥都會作用在人體的正氣上,有可能會削弱體內的正氣。而當正氣減弱之後,抵抗病情的力量也會降低了,結果症狀也會減輕!因此表面好像病情好了,可是實際上病情是更嚴重了。

臨床上經常看到,不少病人雖然病毒檢測轉陰性了,可是因為之前用了錯誤方法治療,於是身體變得更虛弱了,反而變成了其他病情,得不償失。身體本身已經虛弱、患有多種疾病的人,如果在這個時候感染病毒,還選用了錯誤的方法去預防治療,那就有可能在這時候賠上自己的性命。

趁著疫情,重新學習找回健康

一般人的心目中,都是想找到一種藥、一個藥方去預防某種病毒,這種「簡單的思維」,往往才是導致我們容易反覆生病的原因!這種想法,往往會導致自己生病的時候,例如感冒,總是想找一種簡單的藥去壓抑它、解決它,而不想去找尋自己感冒生病的原因。

凡藥三分毒,藥物一般是生病的時候才應該服用的。如果還未生病的話,更應該從生活作息、飲食、情志上幫助提升健康,預防生病。

趁著這次疫情的機會,好好學習正確面對生病的預防和治療方式,不要再壓抑自己的正氣了!人體本身擁有做好的抵抗力,就好像大自然的各種動物,生病都是靠自己好過來的。

所謂「邪不能勝正」,只要不傷害自己的正氣,每個人都有自癒能力,面對疾病的挑戰。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你相信中醫嗎?

【李宇銘中醫博士撰文】

這個題目說來奇怪,中醫不是宗教信仰,其實不需要相信的,比如我們一般不用相信物理學、生物學、歷史學,只需要談自己有沒有興趣。

我相信中醫的、我不信中醫的。這些問題經常掛在許多人的口邊。

這要分開兩方面來說:相信中醫學這學問,相信中醫師這個人。

(圖:flickr


第一,相信中醫師

這跟中醫學未必有直接關係,中醫師也可以有好人、有壞人,可以有高低水平。

這其實是能否信任一個人的問題,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在現代社會之中變得複雜。如果在農村社會,人口不多,如果村中只有一位醫師,就算他水平不怎麼樣,通常人們都會相信他,或者說只可以相信他,因為沒其他人了。

有句話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在大城市之中,因為有很多醫師選擇,有中醫、西醫,甚至不同療法的醫師選擇,因此看病時總是會覺得,這位醫師未必是最好的。

多選擇反而造成了自己的煩惱,容易患上「選擇困難症」。

有趣的是,一個人不信任自己、自信不足,往往不容易信任他人。因此,對一位中醫師信任程度,有時不在醫師自身。

此外,有些人曾經看過某醫師,被他傷害過,於是就不信任中醫學了,以後都不看中醫。

其實就算是西醫都會有這種情況,不過由於中醫學的歷史悠久,有非常豐富的學說理論,中醫比較難標準化、規範化,因此這方面的問題比較多。

這牽涉到「什麼是中醫學」的問題了!


第二,相信中醫學

中醫學是「氣」的醫學,以「氣」為核心,如果失去了氣,那就失去了中醫的靈魂。

「氣」是什麼?中醫上「氣」是無形的,由於「氣化形」,是無形之氣化成了有形的肉體、天地萬物。

《道德經》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中醫也是認為有形肉體的問題,需要從無形的世界找尋根本原因。

如果以現代的物理學理論來說,氣是指「能量」,相對於「物質」而言,氣化形就是「能量產生物質」。

西醫是側重物質層次的醫學,因此比較簡單直觀看到,眼見為憑,因此容易讓人相信;中醫則是側重能量層次醫學,「氣」這無形的東西,一般人看不見、摸不著,於是大家就覺得要先相信。

可是,比如物理學也講能量,大家是否要相信物理學?大家不會覺得這是要講信不信任,因為這就是客觀的知識,為什麼覺得這比較客觀?因為物理學有觀測能量的理論與方法。

那麼中醫上有沒有觀察氣的方法?當然有!可是古代沒有現代科技儀器,怎樣檢測?就是用天下間最精密的儀器——人體。

人體可以感受到氣,練習氣功的人都有體驗過;中藥講求藥物的「氣味」,也是要醫者去品嘗觀察出來的;針灸講求「得氣」,扎針進去身體內,就很快感受得到了。

要認識中醫學這無形的理論知識,就必須要透過「中醫師」這個載體,醫者引導你去認識人體之「氣」。

這就回到第一點上了!這就是為什麼中醫需要談信任的問題,就像你是否相信面前這一位老師,可以引導你客觀認識這個世界。

這就是中醫學「物我不分」的特殊性,無法將主體和客體分開、難以將學科知識與醫師分開。分開了,就無法觀測到氣了。

最後總結一下,哪些人比較容易信任和不信任中醫?如果相信這個世界只有物質的人,他們就比較傾向相信西醫而不信中醫;如果明白除了有物質之外,還有非物質的世界,這些人就會比較相信中醫了。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中醫愈老愈值錢?

【李宇銘中醫博士撰文】

先說一個趣事。以前任教過一個大學中醫碩士課程,其中有不少學生都是年老才來學中醫,入學時已經60歲以上了。

曾經在我出門診帶教學生時,旁邊坐著三位實習生,年紀都比我大很多,他們都有白頭髮,就只有我是黑頭髮的。

試過有病人走進來的時候,看著幾位同學坐在我旁邊,就說:「今天難得幾位老師一起來,帶領實習生看病!」(翻譯一下,他覺得我是實習生,幾位老者是帶領我學習的老師)

有中醫朋友說:怎樣可以成為老中醫?就是到老的時候才去學,你就會一下子變成老中醫了!

(圖:freepik

這個現耐人尋味,就是很多人都相信,中醫是愈老愈值錢。

我自己剛出道的時候,一直在「裝老中醫」,以前總是穿唐裝,一副學究的樣子。後來年紀大一點,就倒過來裝年輕。

其實這都是以貌取人啦!那究竟怎樣的中醫更「值錢」?這樣想也是很市儈啊!很多事情不是用錢來算的,高明的醫師也不一定就事業有成,有可能大隱於市。

人們很多時都只看表面,例如看學歷、頭銜,或者穿著衣服、外表形象。其實更重要的是內在,可是內在不容易看清,就連我們中醫師去看其他同道,也很難判斷他的醫術如何。

那怎樣推薦醫師給朋友呢?我自己有一個簡單方式,傳統中醫有種觀念,叫做「德重於術」,醫德重於醫術。醫術高低不是最重要的,他是否一個可信賴的人、是否一個善良的人,這些更為重要。

再具體一點,中醫重視「治人」而不只是「治病」,看病的時候,這位醫師有沒有把你當做是一個人來看待?你有沒有聽得懂醫師給你說的話?有沒有感受到他的真誠?

這些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比說起冷漠的專業術語更有溫度。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