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溫病論》新書分享公益講座

【李大夫第十三本著作】

跟大家分享一個非常令人鼓舞的消息, 李大夫花了三年跟十幾位中醫學生編寫的《傷寒溫病論》出版了!

將於一連兩週的晚上7:30~9:30舉辦兩個主題的新書分享公益講座,歡迎報名參加,也把這喜訊分享給身邊的朋友,讓大家一起健康生活!

從中醫經典理論認識生命之道

主題一

「甚麼是虛火?——虛火的成因以及對應防治方法」

許多人也聽過「虛火」,例如熬夜、休息不足的時候,容易出現口瘡(飛滋)、痤瘡、風疹、咽喉乾痛、眼紅、脫髮、耳鳴、便秘,睡眠易醒、多夢甚至失眠等的不適。虛火的症狀十分常見,如果沒有及時處理,可以演變成慢性的體質狀態。

究竟虛火的機理為何?虛火跟實火有甚麼區別?即使在古今中醫的論著中,虛火的解釋眾說紛紜,有各家理論解釋。

正值李宇銘博士新作《傷寒溫病論》正式出版之喜,李大夫將會舉辦新書講座,介紹中醫經典中的虛火理論,是一種簡單明瞭、容易掌握的中醫思維,讓你認識虛火產生的機理,以及如何在生活上預防與舒緩虛火不適。

?普通話場次 2023年6月26日(週一)晚上 7:30-9:30

?廣東話場次 2023年6月29日(週四)晚上 7:30-9:30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SXUxft3LeeeBH9xY7

主題二 「甚麼是「寒熱相兼」感冒?——感冒的中醫成因與自我療癒」

感冒了要怎樣正確處理?什麼時候可以自癒、什麼時候需要看醫生?在中醫上,感冒有不同的成因,需要判斷感冒的寒熱屬性與淺深層次,才能夠避免誤治傷身。常言:「小病是福」,如果感冒時能夠正確處理,除了能夠幫助身體康復外,也能夠幫助身體排出毒素,甚至變得比感冒前更健康!

中醫的教科書上一般說感冒有「風寒」與「風熱」兩大類,這屬於理論層面的簡化分類,若從中醫經典的理論上看,各種感冒也是寒熱相兼、寒熱錯雜!單純的寒或熱的感冒是較少出現的;而且就算是有熱氣的感冒,也可能是屬於虛火,這與風熱感冒容易相混淆。

正值李宇銘博士新作《傷寒溫病論》正式出版之喜,李大夫將會舉辦新書講座,介紹中醫經典之中診治感冒的理論,幫助我們學習辨別感冒,以及如何幫助自己加快療癒。

?普通話場次 2023年7月3日(週一)晚上 7:30-9:30

?廣東話場次 2023年7月6日(週四)晚上 7:30-9:30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SXUxft3LeeeBH9xY7

《傷寒溫病論——以《傷寒論》角度講解溫病學》

本書是李宇銘博士對“寒溫統一”的思考研究,是2020年新型肺炎疫情期間作者給一批中醫學生講授的一門課。本書站在作者多年來研究仲景醫學與《傷寒論》的基礎,嘗試貫通後世溫病學的理論,本書的基本觀點認為,《傷寒論》之中已經有系統的溫病學診治理論,只要明白其本源理論,可以與後世溫病學溝通,補充溫病學發展不足,加深對仲景醫學的認識。

閱讀更多新書詳情︰https://leeyuming.com/shanghanwenbinglun/

【圖書基本信息】

定價149元(人民幣)
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版次第一版
出版時間2023年01月
開本16開
作者李宇銘
ISBN編碼9787513278355
頁數463頁
字數61.1萬字

如欲訂購,可以在大陸網站如「淘寶網」、「當當網」、「京東商城」等網站訂購。

台灣讀者,亦可在「博客來」、「三民網絡書店」、「天龍圖書」、「台灣大書城」等網站訂購。

《傷寒溫病論》

正值李宇銘博士新書出版之喜,在2023年6-7月將會安排兩個主題的新書分享會,歡迎報名參加!

進入連結報名:https://forms.gle/mDiBn3xJnz6ZCaoF6

《傷寒溫病論——以《傷寒論》角度講解溫病學》

本書是李宇銘博士對“寒溫統一”的思考研究,是2020年新型肺炎疫情期間作者給一批中醫學生講授的一門課。本書站在作者多年來研究仲景醫學與《傷寒論》的基礎,嘗試貫通後世溫病學的理論,本書的基本觀點認為,《傷寒論》之中已經有系統的溫病學診治理論,只要明白其本源理論,可以與後世溫病學溝通,補充溫病學發展不足,加深對仲景醫學的認識。

【圖書基本信息】

定價149元(人民幣)
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版次第一版
出版時間2023年01月
開本16開
作者李宇銘
ISBN編碼9787513278355
頁數463頁
字數61.1萬字

如欲訂購,可以在大陸網站如「淘寶網」、「當當網」、「京東商城」等網站訂購。

台灣讀者,亦可在「博客來」、「三民網絡書店」、「天龍圖書」、「台灣大書城」等網站訂購。

【目錄】

【自序:正本清源,消融寒温之争】

伤寒与温病,自古争论不休,看似寒热水火不容。从《内经》开始论述温病,一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已经产生歧义。《伤寒论》之中明确提出温病的概念,却被后世医家认为文字讹误或错简,误以为温病理论不全。自此产生了持续千余年的争议,历代医家希望补充《伤寒论》论述的不足,做出注解、补充,产生了许多温病的“新理论”。一直到清代达至顶峰,形成了温病学的新流派,并将温病提升到经典的高度,过去认为四大经典是《素问》《灵枢》《伤寒论》《金匮要略》(或包括其他古医经如《神农本草经》《难经》),而到了清代温病学的兴起,温病学被奉为“四大经典”之一,但有趣的是温病学被认为是经典,而非其中一部温病学著作,与其他经典体例不符,在普遍医者心目中,温病学还未有一部著作可以与其他经典著作并肩。

一、从误解到解误

温病学的发展过程,从某程度来说是一个“误解的历史”,即对于《内经》和《伤寒论》的错误解读导致歧义的发展史。

首先需要说明,说是“误解的历史”,并非说这个发展过程一无是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既有误解的成分,也有创新的成分,积累了许多新的诊治经验;而且就算是误解,针对前人的错误,勇敢提出修正的看法,这也是中医学发展的自然现象,理论的发展也会经历曲折,才能逐步完善。因此整个中医学发展的历史,也是不断糾正前人错误的历史,我们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走到今天。这里说“误解的历史”,是带着敬仰之心,感谢历代医家为医学发展付出的努力和勇敢尝试。

我们需要认清中医学发展的事实。中国医学史认为,中医的诞生有“经验累积说”和“圣人说”,前者认为是人民实践经验累积而成,而后者认为是圣人创立了医学理论。中医学作为庞大的体系,有经验、技术和理论等三个层层递进的知识层次,经验累积说是指前二者,需要累积而成,可是“理论”的部分,并非不断累积经验就可以达到。

例如阴阳五行的理论,给你一辈子不断去尝百草、观察天地,你可以总结出五行的规律吗?古今中外还有其他地方出现了同样的理论吗?比如《灵枢》记载了脸部二十四部位与脏腑肢节的对应关系,如果没有这幅“地图”指引,就算你不断去观察人脸,你能发现这些关系吗?又如《内经》所提到的各种正气、营气卫气,以至于《伤寒论》的三阴三阳六经理论,这些庞大的理论体系,自古以来有谁可以不读经典,直接得出相同的结论?

医学有经验累积的部分,可是要成为一门“医学”专业学科,需要有独立、完整、庞大的理论体系,这并非谁都可以做到的,因为上古之时有不少高明之人能够通达天地之道,直接知道这个天地背后的“奥秘”,他们将观察得到的世界,借助语言文字告诉后人,“以文载道”,因为爱己爱人,希望能够守护人民的健康。这些人就被称为“圣人”,因为他们无私地将奥秘记载下来,公开给后人,自然得到千古传颂。

回到温病的发展历史,《内经》和《伤寒论》已经有清晰的温病概念,尤其是到了《伤寒论》建立了系统的疾病辨证论治体系,温病亦在其中,只是因为后人不理解张仲景的写作手法,怀疑书中的理论不够完整,因此希望补充、修正。经过千余年的发展,后世在经典基础上增加了许多解释,不断“创新”理论,形成了新的体系。圣人之道何其渊博!可是凡夫俗子未必能看懂,当未能一窥全貌就诠释,认为有不足而去改造,这就像出土文物一样,上面覆盖了一层又一层的泥土,本来面貌反被掩盖了。

“寒温之争”就是这个过程,要解开争论,就要针对症结,直接回到争论的源头,拨开层层面纱,才能看清楚问题所在。

二、探求经典原貌之路

这就是正本清源,也是笔者多年来的研究方向,以“内证”的研究方法,以经解经,提倡以张仲景自己去解释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笔者在香港读本科,大四之后,因为自觉中医根基不好,申请到内地交流,额外花了一年时间到南京中医药大学做交换生,当年无须修学分,全年主要学习《伤寒论》。南京中医药大学对《伤寒论》研究很深,他们对注家的研究非常深入,针对条文比对注家解释,看过了诸多注家的观点,你会发现注家之间认识的差异颇大,有些注解得比较好,有些是借题发挥,有些是牵强附会,可是无论如何,没有一本注家书能够完全地解释清楚整部《伤寒论》。这让我明白一个道理,看注家书是无法让你完全理解经典的,虽然每位注家或许有部分精辟见解,但是却创造了更多错误观念,未必能功过相抵,如果去努力研读注家书,反而可能成为理解的障碍,无法看清原文真义!

因此,笔者就开始走上了自己的路,放下注家,直接面对原文,花了几年时间,每天拿着原文研读,先背诵,继而慢慢细嚼体会,上下文前后比较,将每一个相近的名词术语、病名、药物、剂量等都拿出来比较,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之后逐渐发现《伤寒论》的背后,存在着一套庞大而精密的理论体系,有时候真的不禁赞叹,这或者不是“地球人”的医学,张仲景真乃医圣也!古今医家无法比拟,我们最多只是去诠释和理解他的思想,他则是整个医学体系的“创造者”和“发现者”。

在这个直接研读原文的过程中,为什么我能够有这么多“新发现”,写成了三部《伤寒原意》著作,2019年我又出版了《仲景医学原理》一书,发现了《伤寒论》背后的“中医核心理论”,这都是因为一个信念:我完全相信中医!我相信古人的智慧,相信经典是“活人之书”。有这种类似于“迷信”的执着,完全相信它,才能够深入它、读懂它。

因为这种全然相信,我能够全心身地浸泡在经典之中,就好像做文物考古挖掘过程一样,仔细地将后世添加的理论一层一层剥开,这个过程真是不容易!这好像是从岸上跳进水里,从些许已知却又跳进未知之中。跟着主流中医的理论去走,可以让你安心行医,要跳进那古人浩瀚智慧的经典医学之中,需要勇气,放下手上紧抓的东西,才能让你抓起新的东西。基于对张仲景的信任,我个人在临床上,敢于使用经方原方与原方剂量,并出版了《原剂量经方治验录》与《原剂量经方带教录》二书。这样行医至今已有十年,临床几乎全部只用经方原方,不会合方、也不会随意加减,加减用药也必须按照原书加减法。这种“坚持”,一开始是为了尝试,希望亲身验证圣人的智慧,其后则是因为习惯,觉得这样诊治实在太容易了!既然这样已经足以应付临床诊疗,何须要再“创新”去使用其他诊治方法。既然经典的大道已经让你通行天下,何须还要不断向外找寻。

基于我的个人经历,我更加深信,张仲景并非不懂温病,甚至《伤寒论》已经形成诊治温病的完整理论体系。并非因原文讹误或错简,而是因为“不信任”,总是以为后来发展一定比古人好的心态看问题,带了一副有色眼镜,看不到《伤寒论》的真义。这就好像使用经方,不少人认为“古方不能今用”,必须要灵活加减、需要合方,临床必须要使用时方,经方剂量过大等,而在我的《原剂量经方治验录》之中,已经纠正了此等误解。这也是同样的道理,因为我对古人没有偏见,致使我能够体验到古人的智慧。

自古以来对于经典的“误解”,究其原因,也是因为“先入为主”的概念,带着主观的成见去读古人的书,你也一定能够从哪里找到自己的证据,例如引用《内经》或者某经典的一些话去证明自己,自圆其说。要看到经典的真貌,首先需要“虚心”,把自己的心清空,避免先入为主,而且还要不断打破自己的框框限制,不断反观质疑,向自己提问:“我这个解释的想法,是从哪里来的?”就像老子《道德经》所说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学习经验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可是学习经典的大道,就是一个不断减少、破坏、剥落的过程,去除了历代和现时中医的各种见解,才能够进入经典的殿堂。

各位读者,在阅读这本《伤寒温病论》的时候,也鼓励你用这种心态来研读,如果你学中医已经有一段时间,本书之中许多观点可能与你的观点不一致,那么就要“清空”你原有的观点,明白先入不一定为主,让自己的心胸打开,接纳各种可能性。尝试建立信任,才能明了全书的面貌。

三、从寒温偏颇回到中道

中医发展历史的过程就是“寒热失衡”的过程。历代各家学说中总有医家提倡用药重视温热、温补,然后又会有医家提倡寒凉、清热,这好像钟摆,摇来摇去。这也跟气候环境等历史因素有关,例如中国历史上经历过多次寒冷时期、旱灾温热等时期,因此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医家,认为用药有寒热的偏颇。而当某个时代的医家特别提倡寒热的一方面,到了下一个时代,另一批医家就会出来纠正过去的偏颇。

这种寒热摇摆到了今天依然存在,例如在清代的时候,虽然温病学盛行,可是《伤寒论》的研究也因此更为活跃;现在是有史以来温病学最为广泛传播的时代,各中医院校都教授温病学,这是自古以来从未有的现象。也因为温病学的普及,因此不少现代医者用药偏于寒凉,例如每当见到热气上火之象,咽痛长疮,就认为属热需要清热,甚至认为各种病证也可以是热邪导致,这样就会造成大量误治。在《内经》之中也有从治法“寒者寒之,热者热之”的诊治提醒,并非见到热就一定需要清热。现代医者为了纠正这种偏颇,出现了“火神派”“扶阳派”,就算不是善用附子、肉桂、干姜,如果临床上善用补益药物,也可以属于“温补派”。

历史不断重复,这种寒热摇摆,至今还是出现。经典中医学本身并无门派之分,大家都是“辨证论治派”,全面客观的辨别寒热,回到“中道”,以平为期,是每一位中医应有的态度。

可是这里所说的“中”,就值得我们花一辈子去研究斟酌了!“中庸之道”的中,并非就是中间的意思,不是“不寒不热”就是中,中庸的中,发音念“众”,是指最佳点,就是阴阳平和的最佳点,这个最佳点在哪里?

这是人体最妙的地方了!人体并非是一个不寒不热的个体,凡是生命必然是温暖的,死亡了就变冷了。现代医学认为人体的核心温度在37°C左右,是生命力的表现,只要离开这个“中”上下改变一度,人就会出现失衡而生病。因此,广义来说,凡是人类都是“喜温而恶寒”的,这个“恶寒”不是说凡是人都会怕冷,而是指凡是人都要让自己的体温到了一个最佳点,不宜过低或过高。

这样说,或许大家就更容易明白,为什么《伤寒论》这么侧重“伤寒”,伤于寒邪,是因为“人以阳气为本”,人的生命就是需要有适当的温热,如果温热不足了,人就生病。当然温热又不可以太过,太过亦会让人生病。但是在寒热之中,寒最伤害人的生命,因为生命完全没有温热了,就代表这个人的躯体已经变成了尸体,没有生命了。说到这里,或者你会想问:难道生命就不怕热?热邪不也同样伤人?这些都是重要的问题,将于本书中篇深入讨论。

这就是为什么《伤寒论》以寒邪作为主题的原因,是因为寒气伤人最重,是使人失去生命的根本原因。寒与热,其实是同一个问题的两端,一体两面,一提到寒的时候,也必然要提到热,因此《伤寒论》同样重视热。有不少人认为《伤寒论》“详于寒而略于温”,笔者并不赞同,如果你仔细去读《伤寒论》,其中讲了多少实热、虚热的病证,使用了多少寒凉药,你就可以知道张仲景是寒温都十分重视,甚至你在读完了这本《伤寒温病论》之中,你会惊讶张仲景对于虚热实热的辨证精妙,竟然比清代温病学有过之而无不及。

寒热既然是两端,因此在诊治寒热的时候,更重要的是看到整个寒热的演变过程。如果将《伤寒论》和温病学当作两种体系来看,认为有一种病叫作“伤寒”就是完全寒病而没有热,有一种病叫作“温病”就是完全热病而没有寒,那就是一种严重的偏见!理论上可以这样区分寒热的病,但是临床上的病人都是活的,大都是寒热错杂,只要有虚就会受寒,有实就可能化热,有虚也会生虚火,寒热并存是永远的议题,因此寒热的辨证也是医学之中最为复杂的问题。

这就是学习《伤寒论》和温病学的重要性,虽然每一位医者从一开始就学习辨别阴阳寒热,可是落实到具体临床,寒热如何辨别?寒热如何演变,错综复杂。《伤寒论》整部书,就是教导如何“辨证”,通过临床各种脉证现象,观察判断背后的寒热机理,故此张仲景说“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古代有些人认为《伤寒论》是一部“方书”,主要记载诊治药方,其实张仲景高明之处是教导我们如何“识证”,辨识病证背后的寒热虚实等原因。

四、《伤寒论》与温病学必然复兴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流行,影响全球,重新唤醒人们对中医药的重视。新的病毒当前,我们明白到现代医学的局限,而对于中医来说,可以说这疫情并非“新病”,《伤寒论》以及后世的温病学,早已建立起系统的辨证论治体系,足以应付各种新疫情的需要。

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易经》六十四卦象足以解释天地人的规律,各种事物的发展也离不开这大道。中医也是一样,各种外感病、传染病的规律,也离不开《伤寒论》的三阴三阳六经之道,只要明白人体的生理病理规律,今后出现各种新病,亦无须惊惶。

本书的写作缘起,正值新冠肺炎疫情流行,社会各处停业,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五年级学生也暂停实习,于是就有机会给他们系统讲授“伤寒温病论”课程,帮助他们更加清晰地理解中医对伤寒温病的诊治,也希望此书稿问世,可以帮助更多医者提升诊治能力。在此特别感谢同学们的热心参与,提问讨论,深化这部书的内容,并参与后期制作,包括录音整理、编辑绘图、校对修订,最后整理成《伤寒温病论》书稿,在此过程中,深感年轻中医学子的热忱。

吴鞠通写作《温病条辨》,也是被他的朋友汪瑟庵先生催促,预计即将会出现疫症,因此“速成是书,或者有益于民生”;张仲景撰写了《伤寒卒病论》,也是因为当时疫症流行,死伤众多;王叔和搜集仲景旧论也说是“拟防世急也”。在这个时代,相信新冠肺炎疫情终会过去,可是随着全球变暖导致南北极冰雪融化,不少科学家已经提醒,各种新型病毒将会出现。英国《每日邮报》亦曾报道,科学家警告太阳黑子在2030年进入休眠状态,地球气温大幅下降,或引致“小冰河时期”来临,就像张仲景时代的寒冷期,除了人体容易受寒,农作物失收,导致饥荒、社会恐慌,也更容易导致人体虚弱而生病。温室效应和小冰河时期的变换,地球正在经历“往来寒热”,也就像中医历史的寒热摇摆过程,作为医者必须做好准备,体现上工治未病的精神。

学习如何诊治预防疫症,是这时代每一个医者急需补上的一课。但愿仲景医道能够广为流传,造福众生,远离疾病痛苦,享受生命快乐。

李宇铭

2020年5月1日

【試讀】

【《黃帝內經》情志療法理論與應用課程 】| 上醫治心・不藥而癒 | 李宇銘中醫學博士講授 | 香港場

情志療法也像針灸療法、中藥療法、推拿療法等一樣,是能夠治療各種疾病的方法。每個人身上也有一把「鑰匙」,擁有天賦的自癒力,是能夠解開各種疾病痛苦、邁向終極健康的「心藥」。


「情志療法」是以《黃帝內經》情志理論作為核心的系統診治方法。「情」與「志」的基本含義是指情緒與思想,情志療法即是以心神情志理論為主軸的診療方法。

《黃帝內經》是中醫第一經典,成書約在二、三千年前的春秋戰國至秦漢時代,其書除了奠定了中醫基礎理論之外,更確立了中醫的針灸療法,對人類醫學發展有重要貢獻。情志療法,也是源自《黃帝內經》的醫學理論。

值得注意,情志療法並非只是針對情志病、情緒病,而是能夠應用在各種疾病上,除了可作為獨立應用的診治方法,亦可配合各種療法輔助應用,以提升各種療法的療效。

學習情志療法,更可以防病養生,認識情志療法的理論,可以作為自我療癒、養生、修行的指引。

在李宇銘博士所著的《向癒》一書中,介紹了情志療法的原理。李大夫研究應用情志療法多年,認為凡病皆與情志相關,故此治病不單在處方用藥,治心才是治本之道,主張「不用藥能治好病,則一味藥也不用」的精神,能發揮人體自癒能力,是更高層次的醫術目標。

本次課程是李大夫首次公開講授情志療法的理論與應用,歡迎關注身心整體健康的人士參與,一起來學習療癒自己、療癒他人!

?課程特色?

  • 獨特的課程內容與教學設計,將古代智慧活現眼前;
  • 透過導師深入淺出講授,課堂輕鬆有趣,容易學習;
  • 課程透過實例示範與互動練習,掌握經典理論意義;
  • 學員可加入學習群組,課後彼此持續交流,學習提升。

?課程資料?

共四天課程、八節課堂,共24小時課程。

課程日期時間如下:

日期︰2023年8月19-20,26-27日(週六、日)

時間︰上午9:30 – 下午5:30

地點:香港九龍 – 旺角站附近(地址將於報名及繳費確認後以電郵通知)

授課語言:中文(廣東話)

學費:港幣6,400元

?早鳥優惠 :港幣5,400元(於2023年7月27日前報名及繳費可享此優惠)

?二人同行優惠: 每位港幣4,950元  (於2023年7月27日前報名及繳費可享此優惠)

?全日制中醫本科學生優惠:港幣3,300元(於2023年7月27日前繳費報名及提交學生證證明可享此優惠)

⚠️— 名額有限,額滿即止 —⚠️

?課程內容?

課程分為三大部分:

  • 一、情志療法的基本概念
    • 情志與情志療法的概念;情志療法的特點;情志療法的應用範疇、分類。
  • 二、情志致病理論
    • 情志致病與情志養生的重要性;情志養生的兩種層次;情志與五藏對應理論;情志對應一身之氣理論;情志與性格的關係;心神演化情緒的血氣虛實理論;情與志的相互關係;形神與情志的關係;情志與療效的關係;意志與疾病的關係。
  • 三、情志治病理論
    • 情志療法的機理;醫患關係的以人為本;情志療法與自身修行;情志療法與通曉人事;情志療法的框架;情志相勝、心神勝情與直面情志法;各種情志療法的適應證、運用技巧與注意事項;情志療法的最終目標。

 ?對象?

  • 適合對中醫有興趣人士;
  • 希望透過中醫學習認識身心運作原理,提升自己健康狀態的各界人士參與;
  • 推薦給醫療工作者、治療師、護士、身心療癒導師等專業人士,有助職業上提升溝通與療效;
  • 適合中醫師、中醫學生、不同層次的中醫愛好者,均能從中獲益啟發,提升醫術水平與經典理論的認識。

 ??‍?導師簡介 ??‍?

李宇銘中醫博士

  • 北京中醫藥大學醫學博士
  • 中國中醫科學院博士後
  • 香港註冊中醫師
  • 曾任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講師
  • 橘井流芳中醫診所創辦人
  • 現為大醫道創辦人、總監
  • 著有13部學術與大眾著作
  • 更多介紹請參閱「李大夫簡介」

⏱️優惠報名及匯款截止期限及注意事項⏱️ 

  • 所有優惠必須於7月17日(週一)前完成報名及匯款
  • 同行優惠鼓勵同行結伴一起學習與實踐,請於報名表Q16填寫已完成報名及繳費的同行者姓名
  • 全日制中醫本科學生優惠,請提交學生證明到:touchmhi@gmail.com

?報名方法

請點擊進入以下網頁連結報名,填寫報名表格:

https://bit.ly/20230819_course_register

?如有任何查詢,可透過以下方法與我們聯絡?

WhatsApp: https://bit.ly/course_reg_2023 

Email: touchmhi@gmail.com


以下為李大夫將於2023年暑期舉辦的另一個課程,分別有台灣場與香港場次:

【中醫望診基礎:《黃帝內經》明堂診法 】

| 望診入門,氣色與形神診察 | 李宇銘中醫學博士講授 | 台中場

?課程內容?
第1節課 :基本望診原理;觀察主色、三部
第2節課 :氣色主病理論;觀察心肺、咽喉
第3節課 :五色主病理論;觀察肝藏、膽、膺乳
第4節課 :明堂診法24部位定位;觀察脾胃、大小腸
第5節課 :其他診察臟腑皮肉的方法;觀察腎、膀胱、肢節
第6節課 :形神診法;觀察七情對應眼神與面容表情
第7節課 :辨別臉部左右男女陰陽
第8節課 :望診綜合應用

共四天課程、八節課堂,共24小時課程。
【台中場】課程日期時間如下:
日期︰2023年7月15 – 16,29 – 30日(週六、日)
時間︰上午9:00 – 下午5:30
地點:台中 – 台灣大道二段(地址將於報名及繳費確認後以電郵通知)
授課語言:中文(國語)
?台中場 – 詳情? https://bit.ly/facialdiagnosiscourse202307
?台中場 – 報名連結 ? https://bit.ly/S_Facialdiagnosis2023

【香港場】課程日期時間如下:
日期︰2023年8月5-6, 12-13日(週六、日)
時間︰上午9:30 – 下午5:30 
地點:香港九龍 – 旺角站步行3分鐘(地址將於報名及繳費確認後以電郵通知)
授課語言:中文(廣東話)
?香港場 – 詳情? https://bit.ly/facialdiagnosis202308_hk
?香港場 – 報名連結 ? https://bit.ly/hk_reg_cmed2023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古代中醫望診的珍貴傳承

【李宇銘博士撰文】

中醫的望診技術,從古代流傳到現在,幾乎都在失傳的狀態,就算現在大學中醫教育的診斷學,都只提到望診的皮毛。

中醫的望診,在兩三千年前寫成的《黃帝內經》,已經有專篇《靈樞・五色》詳細論述,清晰記載了面部對應人體五臟六腑與頭面肢節的24個部位,可是在歷代醫家之中,能夠運用望診知病的少之又少,究竟望診為何會難以傳承?

基本的成因,由於望診的主軸是觀看臉上的氣色,這像是圖畫難以用文字傳遞一樣,古代沒有現在的拍照技術,因此難以流傳下去,就像沒多少上古的圖畫能夠流傳到今天一樣。

古代要學習望診,必須要有老師直接傳授訓練,才能懂得觀察。可是經過戰爭、天災等因素,只要掌握此技術的老師離去了,技術也同時失傳了。

以上只是一個層面的原因,事實上望診很容易學習!只要讀懂《黃帝內經》的原文,願意親身實踐體會,也可以掌握其中之理。

可是為何還會失傳?這跟醫學發展的方向有關,那就要講一下扁鵲的故事了!

扁鵲的望診神技

在中國歷史上記載,望診技藝超卓的醫者有兩位,一是春秋戰國的名醫扁鵲,另一是漢代醫聖張仲景。

其中扁鵲是最早記載運用望診的醫者,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之中,記載到扁鵲的能力:

「視見垣一方人,以此視病,盡見五藏癥結,特以診脈為名耳……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

這段文字描述扁鵲擁有了「X光眼」的能力!他能夠看穿牆壁,看到牆後面之人,當然他也能看穿人體的五臟六腑了,一眼就能夠看清楚病的癥結所在。

但是想想看,如果現在有一個人,只是看了你一眼,就跟你說:「你的肺有病」「你的肝裡面有腫瘤」「妳的子宮有瘀血」…… 這樣你會怎麼想?一般人首先也會懷疑,甚至會覺得對方是詐騙,在圖謀什麼。

扁鵲當時也遇到這樣的問題,雖然自己有這種高超的望診神技,但是他卻不可直接運用。為了讓人更加信任,他用望診的技術研發出脈診的技術,他能夠看穿人體,自然可以知道人體的血脈如何反映體內的氣血與病情。

扁鵲為何要把脈?

《扁鵲倉公列傳》提到「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就是指中醫的脈學是來源於扁鵲。有一部著名的中醫經典《難經》,其中記載了許多脈學理論,一般認為就是來自扁鵲的知識。

這就是說,扁鵲行醫,首先會用把脈去給人看病,「特以診脈為名耳」,就是想讓人家以為,我是用把脈看出你的病情所在,因為有接觸了病人的身體,讓對方覺得你是有一些獨到根據的。

但扁鵲根本不需要把脈!他只要望診,就可以知道這個人的全部了,把脈其實是一種包裝、一種溝通技巧,是為了與人建立信任的方式。

可是後來的中醫發展,就從望診轉向脈診了。現在每個人看到中醫師的時候,通常都會想要給他「把把脈」,一般人心中覺得「中醫=把脈」,就好像中醫只有把脈這種診斷方法。

因為把脈比較容易從外看得見,望診「觀人於無形」看不見醫者做了什麼,反而不容易讓人相信。所以後來的中醫發展,就變成重視脈診多於望診了。

這也是望診失傳的主要成因。就像是需求的問題,大眾認為醫者要懂得脈診,於是醫者就提供脈診服務,久而久之就忘記了脈診其實源自於望診。

現代學望診如囊中取物

只要重新認識望診的價值,你會發現望診是相當容易學習的!就算是沒有學習過中醫的人,也可以從幾堂課就開始掌握。

現在是人人都有手機的時代,有拍照的幫助,讓望診技術可以更容易應用;加上網絡發達,可以方便地用視像在線上做望診診斷,加快了學習與應用。

除此之外,由於現在人們生活在大城市比較集中,可以讓許多人一起上課學習,這是學習望診的一大優勢!在我們過去的望診課程中,一般都是採取大班上課,幾十人一起學習,有許多張臉可以讓大家迅速比較,一下子就將經典中的文字內容活現出來,從實例之中得到對應。

古代的生活沒那麼密集,學醫往往都是家傳、師徒的方式,因此就比較難用這種大班學習的方式學習望診了。

現在是多麼幸福的時代啊!有機會可以恢復古代的望診技藝,讓今天的你可以享受聖人流傳下來的智慧,人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醫生。

【中醫望診基礎:《黃帝內經》明堂診法 】

| 望診入門,氣色與形神診察 | 李宇銘中醫學博士講授 | 台中場

?課程內容?
第1節課 :基本望診原理;觀察主色、三部
第2節課 :氣色主病理論;觀察心肺、咽喉
第3節課 :五色主病理論;觀察肝藏、膽、膺乳
第4節課 :明堂診法24部位定位;觀察脾胃、大小腸
第5節課 :其他診察臟腑皮肉的方法;觀察腎、膀胱、肢節
第6節課 :形神診法;觀察七情對應眼神與面容表情
第7節課 :辨別臉部左右男女陰陽
第8節課 :望診綜合應用

共四天課程、八節課堂,共24小時課程。
【台中場】課程日期時間如下:
日期︰2023年7月15 – 16,29 – 30日(週六、日)
時間︰上午9:00 – 下午5:30
地點:台中 – 台灣大道二段(地址將於報名及繳費確認後以電郵通知)
授課語言:中文(國語)
?台中場 – 詳情? https://bit.ly/facialdiagnosiscourse202307
?台中場 – 報名連結 ? https://bit.ly/S_Facialdiagnosis2023

【香港場】課程日期時間如下:
日期︰2023年8月5-6, 12-13日(週六、日)
時間︰上午9:30 – 下午5:30 
地點:香港九龍 – 旺角站步行3分鐘(地址將於報名及繳費確認後以電郵通知)
授課語言:中文(廣東話)
?香港場 – 詳情? https://bit.ly/facialdiagnosis202308_hk
?香港場 – 報名連結 ? https://bit.ly/hk_reg_cmed2023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中醫望診基礎:《黃帝內經》明堂診法 】| 望診入門,氣色與形神診察 | 李宇銘中醫學博士講授 | 香港場 

中醫學認為「診斷先於治療」,學習望診可以讓每一個人「成為自己的醫生」, 每天觀看自己的臉部氣色,就可以知道身體整體狀態,選擇適合自己的養生與治療方法。


中醫看病透過「望聞問切」診察病情,其中望診為中醫診法之首。李宇銘博士研究望面診法多年,恢復了古代中醫望診的技術,從望診直接推斷體質與疾病性質,甚至預測健康發展狀態。

李大夫曾開設多屆望診課程,現重新編制於香港開課,歡迎各方人士參與,無論是中醫師、中醫學生,或是未學習過中醫的大眾人士,均可學習到望診的精髓。

課程主要講授《黃帝內經》中記載的明堂診法,以及李大夫對望診的經驗心得。主要內容包括:面部氣色主病,面部24個部位的定位與臟腑肢節對應關係,以及面形眼神與五臟情志對應關係。課程介紹望診的基礎理論與應用方法,課堂著重實踐練習,務求讓學員「開竅」,掌握望診的觀察與訓練方法,獲得初步的診斷能力。

?課程特色?

  • 獨特的課程內容與教學設計,將古代智慧活現眼前;
  • 透過導師深入淺出講授,課堂輕鬆有趣,容易學習;
  • 實體課程透過大量實例示範與互動練習,快速掌握技巧;
  • 學員可加入學習群組,課後彼此持續交流,學習提升。

?課程資料?

共四天課程、八節課堂,共24小時課程。
課程日期時間如下:
日期︰2023年8月5-6,12-13日(週六、日)
時間︰上午9:30 – 下午5:30 
地點:香港九龍 – 旺角站步行3分鐘(地址將於報名及繳費確認後以電郵通知)
授課語言:中文(廣東話)
學費:港幣6,400元
?早鳥優惠 :港幣5,200元(於2023年6月15日前報名及繳費可享此優惠)
?二人同行優惠 :  每位港幣4,800元  (於2023年6月15日前報名及繳費可享此優惠)
?全日制中醫本科學生優惠:港幣3,300元(於2023年6月15日前繳費報名及提交學生證證明可享此優惠)
⚠️— 名額有限,額滿即止 —⚠️

?課程內容?

第1節課  :基本望診原理;觀察主色、三部
第2節課  :氣色主病理論;觀察心肺、咽喉
第3節課  :五色主病理論;觀察肝藏、膽、膺乳
第4節課  :明堂診法24部位定位;觀察脾胃、大小腸
第5節課  :其他診察臟腑皮肉的方法;觀察腎、膀胱、肢節
第6節課  :形神診法;觀察七情對應眼神與面容表情
第7節課  :辨別臉部左右男女陰陽
第8節課  :望診綜合應用

李大夫經常舉行望診講座與工作坊,如欲了解他的望診理論,歡迎收看講座影片,以下是李大夫2016年在中國醫藥大學的望診演講:

望而知之謂之神——《靈樞》明堂診法的原理與示範(點擊進入)

 ?對象?

  • 適合對中醫有興趣人士
  • 希望透過中醫學習認識身體運行原理,掌握自己健康狀態的各界人士參與;
  • 推薦給醫療工作者、治療師、護士、身心療癒導師等專業人士,有助職業上認識對方身心狀況;
  • 適合中醫師、中醫學生、不同層次的中醫愛好者,均能從中獲益啟發,提升醫術水平與經典理論的認識。

 ??‍?導師簡介 ??‍?

李宇銘中醫博士

  • 北京中醫藥大學醫學博士
  • 中國中醫科學院博士後
  • 香港註冊中醫師
  • 曾任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講師
  • 橘井流芳中醫診所創辦人
  • 現為大醫道創辦人、總監
  • 著有13部學術與大眾著作

更多介紹請參閱「李大夫簡介

⏱️優惠報名及匯款截止期限及注意事項⏱️  

  • 所有優惠必須於6月15日(週四)前完成報名及匯款
  • 同行優惠鼓勵同行結伴一起學習與實踐,請於報名表Q16填寫已完成報名及繳費的同行者姓名
  • 全日制中醫本科學生優惠,請提交學生證明到:touchmhi@gmail.com

?報名方法

請點擊進入以下網頁連結報名,填寫報名表格:
https://bit.ly/hk_reg_cmed2023

?如有任何查詢,可透過以下方法與我們聯絡?

WhatsApphttps://bit.ly/cmedhk_2023
Emailtouchmhi@gmail.com


學員感想

過往「中醫望診基礎課程」學員課後問卷調查,96% 以上學員對整體學習內容和課程實用性表示十分滿意和滿意。以下為學員感想節錄:

「每一堂都帶著興奮又期待的心情,因為每一堂課都能讓我有所發現。最開心是懂得看自己臉上的顏色後,我多了一個愛照鏡的習慣,每次照鏡就能知道自己的身體狀況,照顧自已就更有方向了。」

「最深刻是每堂的練習時段,可以跟著老師的觀察步伐和引導去比對每個人的臉色,讓我掌握更多觀察和分析技巧。」

「經驗課堂的學習和練習認識臉上不同部位和顏色對照身體不同部位所顯示的密碼,對『相由心生』的意思更有體會。」

「李大夫在課堂分享的方法和步驟實用性高,能有效幫助自我檢測個人健康狀況又能幫助身體的人。」

「老師用深入易明的方法讓我更易理解望診的原理,剪裁恰當。」

「本人十分佩服老師課程設計和盡力用心解答同學不同的提問,讓我獲益良多。」

「喜愛免費網上重溫課後問答環節,啟發性很大。」

「感謝李大夫透過課堂學習讓我看到自己真正要處理的問題,讓我更勇敢重建自己的健康快活人生。」

「課程對我最大的幫助是學會看自己的面色與思考相關問題,學習善用情志和生活習慣。」

「本來想學習望面色來看別人、了解別人,之後發現原來自己、了解自己更有趣。」


FAQ 常見問答

1.我對中醫完全沒有認識,是否適合學習?

本課程內容深入淺出,容易掌握,適合初學者學習,歡迎未學過中醫的人士,可以作為中醫入門課學習。從望診開始學習中醫,將中醫理論直接體驗其應用,是學習中醫的捷徑,更容易明白中醫的智慧。

2.我是中醫師/中醫學生,這課程對我來說會否太過簡單?

本課程十分適合中醫師和中醫學生參與。在一般大學的中醫教育中,望診的教學是缺失的一環,《黃帝內經》的望診法到了現代,幾乎失傳。本課程的內容是經過李宇銘博士多年研究《黃帝內經》基礎上,加上親身實踐與教學累積的成果,有清晰理論以及經驗的老師帶領,是學習望診的捷徑。

過往李大夫的課堂的設計安排,也是大眾人士與中醫師一起學習,不同層次的思維撞擊,能夠促進學習,互相提升。

3.我有近視/遠視/色盲,是否可以學習望診?

只要能夠有一般視力,或者佩戴眼鏡後能夠看清眼前視物,就適合學習望診;至於色盲,只要能夠辨別青、紅、黃三色者,就可以學習望診。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為什麼每個人也該學一點中醫?

【李宇銘博士撰文】

古代的中醫經典,是給每一個人也可以學習的,不只是給醫師、醫學生學習。

現代卻倒過來,覺得學醫是醫學生、醫者的責任,大部分人心中都覺得「生病就要看醫生」;可是古時一般人會覺得,生病要學習自己讓好過來,而不是依賴他人。

這樣說不是反對生病看醫生,而是很多的病,其實可以自己好過來的。可是現在人們習慣將自己的責任交給醫者,除了會加重社會的醫療負擔,也可能讓自己反覆生病!

為什麼看醫生會導致人反覆生病?這不是說醫生的診治有問題,而是當我們有生病就交給醫生的心態,往往就不重視了解生病的成因,於是缺乏預防的意識,如臨渴掘井;而且更重要的,生病習慣了吃藥才好,就比較少發揮天生的自癒力,缺乏自然康復的鍛煉,結果造成體弱多病的體質。

諺語說:「病向淺中醫」,這句話的意思,是病要趁著病在淺層的時候及早醫治,但醫治並不一定是看醫生,也包括了懂得自我療癒。

「生病就要看醫生」這種想法,雖然也是提醒不要諱疾忌醫,可是如果誤解了生病一定要看醫生才能解決,這就反而變成了自我局限的思想,不信任身體的自癒力,將健康的責任交出去了,身體反而變得不健康。

要獲得健康,應該是每一個人自己的責任。

【成為自己的醫生】

在中醫第一經典《黃帝內經》之中,提到這些醫道經典篇章,是教導給「眾庶」的,意思是給眾人、一般人都可以學習的!

古代中醫沒有走上「專業化」的道路,醫學知識並非專門給部分人學習應用;相反,中醫經典將這些珍貴的智慧無私公開,就是希望賦予每一個人力量,讓人人也可以「成為自己的醫生」!

古代的中醫,不只是治病的醫學,而是一門整體的生命科學,幫助你認識自己的生命,怎樣獲得健康。

人出生的時候,沒有附上一本《人體使用說明書》,不知道該怎樣使用這身體,而中醫的經典,其實就是這樣一部說明書,幫助我們活出健康人生。

為了提升自己的健康,每個人也應該學一點中醫。

【中醫從望診學起】

想要學習中醫,一般覺得要從基礎理論學習,這雖然是一個途徑,可是我們認為,更好的是直接從「診法」學起。中醫是一個強調「體用不二」的學科,從應用之中體驗其理,會更加有趣和具體。

中醫的診斷方法,大家都聽過「望、聞、問、切」四診,其中望診是四診之首,觀察人的臉部氣色、形態。高水平的醫者,往往透過望診可以足以診斷疾病,有「望而知之謂之神」的美譽。

從望診開始學習中醫,是最快的捷徑!因為望診相當直觀,只要具備基本視力,就可以學習得到了;相對脈診,就算是資深的醫者有時也感覺「指下難明」,難以表達清楚。

《黃帝內經》記載臉部有24個部位,對應人體五臟六腑和各肢體部位,只要懂得觀察,那就像是做一次全身掃描檢查那樣,非常簡便地每天觀察自己健康狀態。

試想想看,如果要有一台診斷儀器,每天給你所全身檢查,或者找一位醫師每天跟著你生活,密切監測你的健康狀態,這都肯定是價值不菲了!而只要學會望診,不單可以省卻一大筆費用,更可以幫助你從生活之中,發現各種生活習慣如何影響自己健康,從細微觀察中學會預防疾病發生。

因此,從學習望診中自然體驗到中醫理論,就會發現原來中醫是那麼「大道至簡」,容易學習!

「每一個人也可以成為自己的醫生」,這不是一句空話,而是古代中醫經典的信念。鼓勵你也一起來學習療癒自己、療癒他人。

【中醫望診基礎:《黃帝內經》明堂診法 】

| 望診入門,氣色與形神診察 | 李宇銘中醫學博士講授 |

?課程內容?
第1節課 :基本望診原理;觀察主色、三部
第2節課 :氣色主病理論;觀察心肺、咽喉
第3節課 :五色主病理論;觀察肝藏、膽、膺乳
第4節課 :明堂診法24部位定位;觀察脾胃、大小腸
第5節課 :其他診察臟腑皮肉的方法;觀察腎、膀胱、肢節
第6節課 :形神診法;觀察七情對應眼神與面容表情
第7節課 :辨別臉部左右男女陰陽
第8節課 :望診綜合應用

共四天課程、八節課堂,共24小時課程。
【台中場】課程日期時間如下:
日期︰2023年7月15 – 16,29 – 30日(週六、日)
時間︰上午9:00 – 下午5:30
地點:台中 – 台灣大道二段(地址將於報名及繳費確認後以電郵通知)
授課語言:中文(國語)
?台中場 – 詳情? https://bit.ly/facialdiagnosiscourse202307
?台中場 – 報名連結 ? https://bit.ly/S_Facialdiagnosis2023

【香港場】課程日期時間如下:
日期︰2023年8月5-6, 12-13日(週六、日)
時間︰上午9:30 – 下午5:30 
地點:香港九龍 – 旺角站步行3分鐘(地址將於報名及繳費確認後以電郵通知)
授課語言:中文(廣東話)
?香港場 – 詳情? https://bit.ly/facialdiagnosis202308_hk
?香港場 – 報名連結 ? https://bit.ly/hk_reg_cmed2023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中醫望診基礎:《黃帝內經》明堂診法 】| 望診入門,氣色與形神診察 | 李宇銘中醫學博士講授 | 台中場 

中醫學認為「診斷先於治療」,學習望診可以讓每一個人「成為自己的醫生」, 每天觀看自己的臉部氣色,就可以知道身體整體狀態,選擇適合自己的養生與治療方法。


中醫看病透過「望聞問切」診察病情,其中望診為中醫診法之首。李宇銘博士研究望面診法多年,恢復了古代中醫望診的技術,從望診直接推斷體質與疾病性質,甚至預測健康發展狀態。

李大夫曾開設多屆望診課程,現首次在台灣開課,歡迎各方人士參與,無論是中醫師、中醫學生,或是未學習過中醫的大眾人士,均可學習到望診的精髓。

課程主要講授《黃帝內經》中記載的明堂診法,以及李大夫對望診的經驗心得。主要內容包括:面部氣色主病,面部24個部位的定位與臟腑肢節對應關係,以及面形眼神與五臟情志對應關係。課程介紹望診的基礎理論與應用方法,課堂著重實踐練習,務求讓學員「開竅」,掌握望診的觀察與訓練方法,獲得初步的診斷能力。

?課程特色?

  • 獨特的課程內容與教學設計,將古代智慧活現眼前;
  • 透過導師深入淺出講授,課堂輕鬆有趣,容易學習;
  • 實體課程透過大量實例示範與互動練習,快速掌握技巧;
  • 學員可加入學習群組,課後彼此持續交流,學習提升。

?課程資料?

共四天課程、八節課堂,共24小時課程。
課程日期時間如下:
日期︰2023年7月15 – 16,29 – 30日(週六、日)
時間︰上午9:00 – 下午5:30 (請提前15分鐘報到,中午休息1.5小時)
地點:台中 – 台灣大道二段(地址將於報名及繳費確認後以電郵通知)
授課語言:中文(國語)
學費:台幣24,000元
新書分享講坐參加者優惠 : 台幣19,000元 (輸入《傷寒溫病論》新書分享講座優惠碼)
PGY或中醫系、學士後中醫系在學學生優惠學費:台幣13,000元(提交證明可享此優惠)
⚠️— 名額有限,額滿即止 —⚠️

?課程內容?

第1節課  :基本望診原理;觀察主色、三部
第2節課  :氣色主病理論;觀察心肺、咽喉
第3節課  :五色主病理論;觀察肝藏、膽、膺乳
第4節課  :明堂診法24部位定位;觀察脾胃、大小腸
第5節課  :其他診察臟腑皮肉的方法;觀察腎、膀胱、肢節
第6節課  :形神診法;觀察七情對應眼神與面容表情
第7節課  :辨別臉部左右男女陰陽
第8節課  :望診綜合應用

李大夫經常舉行望診講座與工作坊,如欲了解他的望診理論,歡迎收看講座影片,以下是李大夫2016年在中國醫藥大學的望診演講:

望而知之謂之神——《靈樞》明堂診法的原理與示範(點擊進入)

 ?對象?

  • 適合對中醫有興趣人士
  • 希望透過中醫學習認識身體運行原理,掌握自己健康狀態的各界人士參與;
  • 推薦給醫療工作者、治療師、護士、身心療癒導師等專業人士,有助職業上認識對方身心狀況;
  • 適合中醫師、中醫學生、不同層次的中醫愛好者,均能從中獲益啟發,提升醫術水平與經典理論的認識。

 ??‍?導師簡介 ??‍?

李宇銘中醫博士

  • 北京中醫藥大學醫學博士
  • 中國中醫科學院博士後
  • 香港註冊中醫師
  • 曾任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講師
  • 橘井流芳中醫診所創辦人
  • 現為大醫道創辦人、總監
  • 著有13部學術與大眾著作

更多介紹請參閱「李大夫簡介

⏱️優惠報名及匯款截止期限及注意事項⏱️  

  • 同行優惠學費或全日制中醫學生優惠學費必須於6月15日(周四)前完成報名及匯款
  • 同行優惠適合二人或以上參加者,鼓勵同行結伴一起學習與實踐, 請於報名表填寫已完成報名及繳費的同行者姓名
  • PGY或中醫系、學士後中醫系在學學生優惠學費:早鳥優惠請提交證明到:touchmhi@gmail.com

報名方法

請點擊進入以下網頁連結報名,填寫報名表格:

https://forms.gle/KD26V1rnqDPTbMRa8

?如有任何查詢,可透過以下方法與我們聯絡?

Linehttps://lin.ee/Ceo95rd
Emailtouchmhi@gmail.com


學員感想

過往「中醫望診基礎課程」學員課後問卷調查,96% 以上學員對整體學習內容和課程實用性表示十分滿意和滿意。以下為學員感想節錄:

「每一堂都帶著興奮又期待的心情,因為每一堂課都能讓我有所發現。最開心是懂得看自己臉上的顏色後,我多了一個愛照鏡的習慣,每次照鏡就能知道自己的身體狀況,照顧自已就更有方向了。」

「最深刻是每堂的練習時段,可以跟著老師的觀察步伐和引導去比對每個人的臉色,讓我掌握更多觀察和分析技巧。」

「經驗課堂的學習和練習認識臉上不同部位和顏色對照身體不同部位所顯示的密碼,對『相由心生』的意思更有體會。」

「李大夫在課堂分享的方法和步驟實用性高,能有效幫助自我檢測個人健康狀況又能幫助身體的人。」

「老師用深入易明的方法讓我更易理解望診的原理,剪裁恰當。」

「本人十分佩服老師課程設計和盡力用心解答同學不同的提問,讓我獲益良多。」

「喜愛免費網上重溫課後問答環節,啟發性很大。」

「感謝李大夫透過課堂學習讓我看到自己真正要處理的問題,讓我更勇敢重建自己的健康快活人生。」

「課程對我最大的幫助是學會看自己的面色與思考相關問題,學習善用情志和生活習慣。」

「本來想學習望面色來看別人、了解別人,之後發現原來自己、了解自己更有趣。」


FAQ 常見問答

1.我對中醫完全沒有認識,是否適合學習?

本課程內容深入淺出,容易掌握,適合初學者學習,歡迎未學過中醫的人士,可以作為中醫入門課學習。從望診開始學習中醫,將中醫理論直接體驗其應用,是學習中醫的捷徑,更容易明白中醫的智慧。

2.我是中醫師/中醫學生,這課程對我來說會否太過簡單?

本課程十分適合中醫師和中醫學生參與。在一般大學的中醫教育中,望診的教學是缺失的一環,《黃帝內經》的望診法到了現代,幾乎失傳。本課程的內容是經過李宇銘博士多年研究《黃帝內經》基礎上,加上親身實踐與教學累積的成果,有清晰理論以及經驗的老師帶領,是學習望診的捷徑。

過往李大夫的課堂的設計安排,也是大眾人士與中醫師一起學習,不同層次的思維撞擊,能夠促進學習,互相提升。

3.我有近視/遠視/色盲,是否可以學習望診?

只要能夠有一般視力,或者佩戴眼鏡後能夠看清眼前視物,就適合學習望診;至於色盲,只要能夠辨別青、紅、黃三色者,就可以學習望診。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伤寒温病论》新书分享讲座

《伤寒温病论——以《伤寒论》角度讲解温病学》

《伤寒论》与温病学,是中医学的两大经典学科,《伤寒论》是汉代医圣张仲景所著,而温病学则是到清代发展的学派,其中讨论了「伤寒」与「温病」,亦即「寒与热」两大类疾病的辨别,是认识人体以及各种疾病发展的重要理论。

    李宇铭博士研究《伤寒论》与温病学多年,今年(2023年)出版了《伤寒温病论》一书,是对「寒温统一」的研究成果。该书是2020年新型肺炎疫情期间,作者给一批中医学生讲授的一门课,以《伤寒论》角度讲解温病学。书中的观点认为,在《伤寒论》之中,已经有系统的温病学诊治理论,只要明白其理论原意,就可以与后世温病学沟通,让我们更容易进入中医之门。

    正值新书出版之喜,李宇铭博士将会安排两个新书分享讲座,以书中的理论介绍两种常见现象——「虚火」以及「寒热相兼感冒」,欢迎各方希望认识中医、提升健康的朋友参加,亦欢迎中医师、中医学生一起来研讨交流。


【从中医经典理论认识生命之道系列】

?新书《伤寒温病论》分享讲座︱李宇铭中医学博士 主讲

??‍?主题一︰「甚么是虚火?——虚火的成因以及对应防治方法」

 ?讲座内容?

许多人也听过「虚火」,例如熬夜、休息不足的时候,容易出现口疮(飞滋)、痤疮、风疹、咽喉干痛、眼红、脱发、耳鸣、便秘,睡眠易醒、多梦甚至失眠等的不适。虚火的症状十分常见,如果没有及时处理,可以演变成慢性的体质状态。

究竟虚火的机理为何?虚火跟实火有甚么区别?即使在古今中医的论著中,虚火的解释众说纷纭,有各家理论解释。

正值李宇铭博士新作《伤寒温病论》正式出版之喜,李大夫将会举办新书讲座,介绍中医经典中的虚火理论,是一种简单明了、容易掌握的中医思维,让你认识虚火产生的机理,以及如何在生活上预防与舒缓虚火不适。

?普通话场次 2023年6月26日(周一)晚上 7:30-9:30

?广东话场次 2023年6月29日(周四)晚上 7:30-9:30

网上讲座,将会透过Zoom平台举行

??‍?主题二:「甚么是「寒热相兼」感冒?——感冒的中医成因与自我疗愈」

 ?讲座内容?

感冒了要怎样正确处理?什么时候可以自愈、什么时候需要看医生?在中医上,感冒有不同的成因,需要判断感冒的寒热属性与浅深层次,才能够避免误治伤身。常言:「小病是福」,如果感冒时能够正确处理,除了能够帮助身体康复外,也能够帮助身体排出毒素,甚至变得比感冒前更健康!

中医的教科书上一般说感冒有「风寒」与「风热」两大类,这属于理论层面的简化分类,若从中医经典的理论上看,各种感冒也是寒热相兼、寒热错杂!单纯的寒或热的感冒是较少出现的;而且就算是有热气的感冒,也可能是属于虚火,这与风热感冒容易相混淆。

正值李宇铭博士新作《伤寒温病论》正式出版之喜,李大夫将会举办新书讲座,介绍中医经典之中诊治感冒的理论,帮助我们学习辨别感冒,以及如何帮助自己加快疗愈。

?普通话场次 2023年7月3日(周一)晚上 7:30-9:30

?广东话场次 2023年7月6日(周四)晚上 7:30-9:30

网上讲座,将会透过Zoom平台举行


内地朋友报名讲座,请加入以下微信群组,将会讲座前一天发送Zoom连结:

内地读者如欲订购新书,可以在「淘宝网」 、「当当网」、「京东商城」等书网订购。

新书内容介绍,可参阅网页介绍:https://leeyuming.com/shanghanwenbinglun/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中秋為何這麼有feel?——從中醫角度看

每逢佳節,都讓人心往神馳,特別是中秋,是在一年眾多節日中,最讓人感到舒服、圓滿的,為什麼會這樣?這除了跟節日氣氛有關外,更重要是天人相應的關係,所產生的身心變化。


中秋是從陰曆上,到了秋季的一半了,一年之中,凡是春秋季節的,也是氣候平和怡人舒暢的時候;


如果從陽曆去看,春分與秋分節氣,皆是一年之中陰氣與陽氣兩者平等的時間,亦即是一天之中日照時間,日夜時間相等之時,這時候整個環境的氣比較平順,到了秋分節氣(一般在每年9月23日前後),人體也自然會感覺到這舒服的感覺。


可是,這也只是秋季輕鬆舒服的感受部分,為何中秋節特別有一種喜悅的感受?


【月圓氣盛】

這就跟月圓有關了!《黃帝內經》提到月圓對人體的影響:


「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故月滿則海水西盛,人血氣積,肌肉充,皮膚緻,毛髮堅,腠理郄,煙垢著,當是之時,雖遇賊風,其入淺不深。」

就像月圓的時候潮汐差會增大,人體之中七成也是由水構成,也自然會受到月亮的影響,在月圓的日子氣血相對充盈,身體較為健康,因此各種感受比較強烈和細緻;相對身體虛弱的時候,各種感受都比較弱。


其實每個月的月圓時候也會有這種狀態,特別在中秋節時,是自然界陰陽氣平順的時候,因此感受就特別舒服,其他時節可能會加強了不適的感受。


【春分 vs 秋分】

仔細比較一下春分與秋分時節的區別,這兩個時節看似相同,也是陰陽氣平等,可是兩者也截然相反,春分之後陽氣持續生長,秋分之後陽氣繼續收藏。在人體而言,人體之氣在春分之後是持續外散,而在秋分之後就要好好收斂向內。


這就是秋季養生的重點!《黃帝內經》提到秋季養生的有三大心法:「使志安寧;收斂神氣;無外其志」。


【秋季心要】

第一、使自己的心志安寧下來,是因為秋季陰陽氣平的特點,人體自然能容易做到心中安寧;


第二、在中秋、秋分之後,人體之氣順應自然,持續內收,而不如春夏季節向外散,因此人的覺知能力,容易從向外去觀察各種事物,轉而入內,回到自己體內了,故稱為「收斂神氣」。經過前半年的辛勞,是時候好好休息,照顧好自己了;


第三、不用再向外尋找!向內去感受、檢討、總結,看清自己的心志需要。真正的喜悅,是從心而來的,而不是從外在的人事物。

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滿足你的心,唯有認識自己的心神,知道自己的需要,才能感到真正的喜悅。


中秋節前後的日子,正好是這個機會,讓你可以有一個平順舒服的環境,感受到內在的喜悅!這就是為什麼中秋節特別有feel了。

【人月團圓在心中】

傳統上,秋季是一年慶祝豐收的時候,經過了前半年的努力耕耘,是時候收割,慶賀之前努力的成果。

但無論成果如何,也沒關係吧,自然會有安排。就在中秋節的時候,好好感受跟自己一起的喜悅吧!

李宇銘中醫學博士撰文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為什麼說「恐懼是最大的疫情」?

【李宇銘博士撰文】

有人說:「解決疫情的最快方法,是不再恐懼疫情。」

這段話真是蘊含智慧!

(圖:flickr

現在有很多國家地區,已經宣佈取消各種防疫政策,即使仍然有疫情流行,接受「與病毒共存」,這就是克服了這恐懼。

那就是說,我們接受了疫情是自然的規律,就不會覺得這有什麼特別需要恐懼。

就像有些人會怕黑的,到鄉郊地方旅行會感到害怕,可是如果漸漸熟悉這黑暗的感覺,就不再恐懼了。

只要接受疫情與你共存了,那麼疫情就不存在。

為什麼疫情要拖延這麼久?就是因為人需要時間,去適應、接受這生活上的變化。

有些地區一直死守防疫措施,堅持要「清零」,往往代表該地區的集體意識比較多恐懼,不容易接受變化。


可是有人會追問:「不是啊!就算不恐懼,但還是會生病啊!」

是的,疫情依然存在,還是有不少人染病,也的確要改變生活,做防疫工作……可是這又如何?

其實就算沒有疫情,每天都有人生病,也有不少傳染病(如感冒)在流行的,例如每年全球得到流感重症的有幾百萬人,死於流感的人也有幾十萬人啊!怎麼大家就不那麼恐懼?因為這變成常態了,大家就覺得這是自然的了。

其實一開始疫情散播,也是因為恐懼散播,因此也有人說:

「最大的疫情是——恐懼」。

《黃帝內經》說:「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

如果有恐懼、驚慌、思慮、擔憂,就會影響人體氣的運行,正氣虛弱則更容易染病。因此如果各種情志平和了,人體就不那麼容易染病,或者染病後比較容易康復。

這也是為什麼疫情經過兩、三年之後,死亡率和重症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因為人們已經不那麼恐懼了。


《黃帝內經》說:「恐傷腎」。

反過來也可以說,腎虛的人,往往較為容易恐懼。簡單一點說,通常恐懼疫情的人,也是身體比較弱的人。

那怎麼可以克服對疫情恐懼?很簡單,在平時生活之中,讓自己變得健康,學習照顧好自己的身體,而不是臨渴才掘井。

《黃帝內經》也說:「思勝恐」。

克服恐懼的方法,就是用人的理性、思想,去克服恐懼。就好像有人會怕黑,在黑暗陌生的房間睡不著,如果熟悉了這環境,就算關燈了也就沒那麼害怕了。

如果疫情期間,你有感到恐懼,不妨詢問清楚自己:「我在害怕什麼?」可以一直追問下去,例如:

  • 「害怕失去健康?」失去了又如何?——
  • 「害怕無法工作」那又如何?——
  • 「害怕無法照顧家人」那又如何?——
  • 「害怕無法完成責任」那又如何?——
  • 「害怕無法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那又如何?——
  • 「我不知道我喜歡的是什麼……」

看清楚自己,究竟真正恐懼的是什麼。

疫情並不可怕,是因為外在的誘因,激發起心底的恐懼。

就像有學生恐懼考試不合格,其實不合格也沒甚麼啊!可是不合格可能會被家人批評、被老師同學看不起、擔心日後升學、就業…… 這些才是真正恐懼的地方。

藉著疫情的機會,認識自己內心,這就是疫情給我們學習的功課。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