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感恩:當大學不接納中醫

今天想說一件悲憤的事——我們爭取經年,希望中文大學承認傳統中醫研究,最終還是失敗了!

wKhTg1UtDIYEAAAAAAAAAAAAAAA321

這事情要從2015年初開始說起。中大中醫學院在剛搬遷到新大樓的時候,沈祖堯校長來主禮新大樓開幕禮,當時我們教學部主任姜元安教授,特別跟校長提出一個請求:希望可以跟校長見面,表達我們中醫老師的晉升問題。校長當場答應了。

 

事緣不單是中大,香港以及大陸各個中醫院校也是一樣,要做中醫「教授」,就必須要做實驗、現代方式的研究,如果從事傳統理論研究的,就無法晉升的。我們過去許多重量級的老師也是一樣,就算怎樣知名,也只能做個講師或者是訪問學者。這種「和尚管牧師」的怪現象,中醫學院的不少教授,並不深究傳統理論,臨床醫術一般,甚至可以不懂中醫(的確,中醫學院許多老師,他們的研究生學位並非做中醫的研究)。

 

後來於2015年6月10日,我們中醫學院的一眾老師,跟校長和醫學院院長一起見面了。我們直接詢問了一個問題:「為甚麼大學不承認傳統中醫研究?為甚麼做理論研究不可以當教授?」

 

當時沈校長給我們很明確的回答:「沒有啊?!我們沒有不允許,為甚麼你們不來申請?」當時會面,校長和醫學院院長明確告訴我們,大學時允許百花齊放,如果你們的研究有自己的評核標準,能夠有行內承認,大學也當然是可以承認的。之後還鼓勵我們年輕中醫老師要爭取這事。

 

好了,我們終於見到了一線曙光!(可是仔細想想,為甚麼過去這麼多年,我們中醫學院都沒有去爭取?這原因太多,那就不詳談了)我們立即努力籌備這事,在學院內多番商量,制定招聘傳統中醫研究的助理教授條件;參考其他相關學系的情況;了解大學的遊戲規則,建立傳統中醫理論研究的評價方法;了解關於研究經費的問題等等。

 

籌備了大半年,之後還要經過學院內部的多個委員會,通過增聘以傳統中醫研究的2-3個助理教授職位;其後刊出了公開招聘廣告,通過了正式的面試,之後再在院內確定了最後三位人選(據悉我在當中的前列),然後遞交上醫學院開會通過。

 

怎料,幾天前收到消息,經過兩次醫學院院長們的會議,最後還是決定,不批准我們的申請。他們的理由還是「依舊」,認為這幾位申請者,沒有在外國SCI發表文章,也未有申請得到基金。

 

我們感到相當悲憤!這些理由,我們一早知道,當初校長和醫學院院長也知道這情況,如果這是「必須」的條件,為甚麼還鼓勵我們爭取?這不是「玩我們」嗎!

 

我們更悲憤的,是這事件再一次證明了,大學不歡迎傳統中醫。中醫的承傳出現嚴重的問題,當中醫老師不懂中醫,中醫不可以做中醫的研究,中醫學生從哪裡學到真中醫?我們的病人在哪裡能看到真中醫?

 


 

 

說起來,幾天前收到這消息的時候,我沒有很生氣,反過來是感覺「鬆一口氣」。

 

回想這麼多年,我們努力的去提升自己,去讀碩士博士,甚至前幾年還堅持去做完博士後研究,為的就是裝備好自己,爭取給大學承認我們傳統中醫的研究,用事實和才能證明我們的研究是怎樣。可是到此為止,大學明確的告知:「此路不通」,那也好吧,可以走別的路了,別再浪費青春了。

 

實際上我們所做傳統中醫理論研究,根本不需要大學、也不需要甚麼研究經費。自古中醫發展都不是在大學,而是醫師自己工餘時間進行,當中醫走進去大學之後,這麼幾十年來,也不見得有多少理論上的提升突破?

 

走進大學這個框框之中,限制自己,那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只是我們這一代人,有這個責任,希望盡力去爭取,將中醫帶進去主流。我們當初還有一個良好的願望,希望大學能夠明白中醫,是一個怎樣特殊的學科,可以讓中醫按自身規律的發展。可惜事與願違,大學最終還是未能明白中醫為何。

 

這也不要緊的,千萬不要氣餒!我們爭取過了,縱使失敗過,這表示我們盡力了,已經完成了我們的歷史責任!接下來的,就是要專心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了。

 

塞翁失馬,逆境感恩,我還是十分感恩,大學不給我走這條路,讓我可以更無限制的,發揮自己的能力。以後的人生怎麼樣?這個世界有更大的舞台,等著我們去上演這齣好戲!共勉。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中醫課程全都是「各家學說」!

中醫教育裏面,每一門課都可以說是「各家學說」。這裡指的「各家學說」,是指那些中基、中診、內科、婦科……不說西醫課程,其實所有中醫學科,老師都是「各教各」!每一科之間未能夠有機的融合,怎樣叫學生融會貫通?怎樣體現中醫的整體觀念?

曾經有人統計過,中醫臨床各科裏面(內外婦兒骨傷五官),所用的方劑加起來有兩千多首!試問當今有那一個學生能背上?於是很多老師都美其名說,方劑都只是用來示範「法」,那既然如此,為何不用簡單一點、數量少一點的方劑來示範?這很明顯反映了,每一門學科之間,沒有互相溝通。

又例如中醫界都很重視經典,可是除了經典本身的四門課外,其他課程都與經典相距太遠了,臨床上運用經典的老師也寥寥可數,所以學生們都投訴,學了經典之後是應用不了的,只是一種空的理論。

這個問題的根本是,中醫理論究竟是「一」還是「多」?

例如說,幾個老中醫坐在一起看同一個病人,基本上是溝通不了的,因為大家的想法不同,大家只能說各自自己的看法。對於這種現象,有人認為這就是中醫的特點了!有很多不同的理論,可以「同病異治」。這雖然是一種說法,可是實際上反映了中醫理論已經偏離了「一」,而走向了「多」。「多」本身不是問題,假若「多」不能回到「一」,就好像一顆大樹,只剩下枝葉,沒有了根了,失去了生命力。

所以在設計中醫課程的時候,應當時刻都關注「一」,找回中醫的核心理論,然後圍繞著這個理論用不同角度去切入,讓學生到畢業的時候,能夠抓到「一」,才能夠道一生二生三生萬物……

(本文寫於2010年12月14日)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中醫的大學課程該怎樣考試?

中醫大學本科課程的考試模式,採取了非常之呆板的方法,大都只是選用了一般的閉卷考試,實際上沒有考到學生真正的能力。當中的問題,我在另外一篇文章裏面說得很深入了,可參看:《論考試制度對中醫教育的影響》一文。

假若問我,真正的考試應該怎樣考?我會毫不猶疑的說:「不要考試啦!」

或許有些人會覺得我偏激,說:不考試,那麼誰來決定醫生的水平?百姓生病了怎樣知道找誰來看?如何防避哪些黃綠醫生、騙子?

我想,這些問題其實自古都有,那麼古代大部份中醫,都沒有經過什麽「考試」吧!再說,假若現在在大學畢業了的中醫,他們都通過了大學的眾多考試,你能夠說明他們有怎麼樣的水平嗎?是否一等榮譽的醫術就最高?有沒有不懂看病的學生,但是仍然能夠胡混過去?有多少學生在考試之後十年,還能夠記得當初考試的內容?莫說十年,一個月後能記得的有多少?常說德比術更重要,有什麽考試能夠考核中醫的醫德?……這些問題,要讓教育管理者回答的話,都非常尷尬。

毫無疑問,考試所能考核到的,是「考試技巧」。就算是通過了註冊中醫/執業醫師考試,都不能代表什麽,你能夠說他「會看病」嗎?真有不少通過考試的中醫,實際上不會看病啊!考試是不能給患者帶來甚麼保證的。

曾經有老師給我們講過:「真正的考試在臨床」。其實自古以來,中醫要通過的真正考試,一方面是他的師父認為他能夠過關,可以獨立行醫,而更重要的一關是「臨床」,當他獨立行醫後,有無患者願意給他看,這就是真正的考試吧!

現在學中醫有了「考試」這種東西之後,反而讓我們轉移了目標。禪宗有一句話說:「以指指月,見指忘月」,就是說,我問月亮在哪裡?你用手指只給我看,我看著你的手指,就忘記了本來要看的是月亮。當我們中醫同學都努力去追趕著考試的時候,就忘記了中醫本來真正的要學什麽,所以難怪我們大部份過來人都感歎,考試之後都把學過的「還給老師了」!其實還的只是考試所背誦的資料吧。

聽了上述的理由,或許還有很多人覺得大學要考試。我想要指出,考試是可以的,不過考試不是可以讓人學好的方法,考試也不可能提高中醫的水平,而只能夠說明你或許到了一個「最低標準」(當然這個標準是什麽?誰來定標準?沒有人知道,是一種想像出來的理想),就好像你通過了駕駛考試,只是代表政府允許你可以在路上駕車,而不代表你駕駛技術高超,也不保證你不會發生意外。

假若要培養高水平的中醫,我們還是要少點走歪路,不要浪費時間在無聊的事情上面,專心一致的「看月亮」就可了,不要看「手指」。世界上眾多優秀的大學課程,都沒有考試,或者考試相當靈活,老師都知道考試是甚麼一回事吧,學生又何必認真?

(文本寫於2010年12月12日)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中醫本科課程該如何設計?

現在的中醫本科課程,問題真是太多太多了,數不勝數,在《中醫本科課程問題及改革建議》一文中已有詳細論述。

有人問我:假若給你重新設計一個本科課程,你覺得該如何設計?中西醫課程比例如何?

這一個問題也實在問得太大了,課程設計本身應該是「教育學」研究的內容,是一個很客觀的科學問題,要遵循中醫的科學原理來設計課程,這可得費一番功夫了。

至於中西醫課程的比例,現在中西醫課程比例理論上說是7:3,但有人研究統計是說5.5:4.5,實際上肯定是4:6以上的了!因為,不可以單看課程時數的多少啊!現在的中醫理論課程中間又有不少西化內容,在中醫院臨床實習實際上學西醫的多,那麼整個中醫課程,都不知道有多少可算是中醫!事實上,就算現在搞一個10:0的純中醫課程,也不可能是純中醫的了……

中醫經過了這麼多年西化的道路,要重新找回中醫的根本、正本清源,真是很難的事。


假如不談具體課程內容,而只說設計課程的理念,倒是可以談談某些個人想法。我粗略想起碼有4條原則,都是按照傳統中醫學習的方式來提出的:

一、因材施教

每一個學習者的能力、喜好、切入點不同,也要看他與老師的互動結果。因材施教其實就是一對一、或者最多是一個老師對幾個學生,大家關係密切,互動學習。

二、不要講課

既然上大學了,就不用老師再給你講課吧。傳統中醫師承教育,絕大部份都沒有老師講課的時候,就算現在的西方名牌大學都是如此,有問題就自己主動提出吧!一個孩子習慣了被餵食,就不會習慣自己拿起餐具吃飯了。已經是大學生,就應該戒掉填鴨式教育,鼓勵主動學習。

三、直面原文

既然現在的教材這麼多問題,而現在要我們重新寫一本超時代的教材又似乎不可能,那麼我們學習中醫,還是回到所有中醫古籍的原文去吧!直接面對一手資料,比二手資料要好多了。將「研究」和「學習」合併起來,從一開始就讓學生明白「研究」的方法,懂得如何面對古人。長期吃別人消化過的高營養品,以後自己的腸胃就不懂消化粗糧了。

假如有教材的話,就最多只是作為概論、導論、引言。比如中醫內科學,就只看每一個病的前面介紹,後面甚麼分型的都不要吧。

四、自選科目

既然每一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喜好、興奮點不一樣,那麼就應該按照自己的進度來學習,不用追求人人一樣(人人一樣只是為了方便管理),不用一個學期全班同學學習同一門課。自古中醫都有學習「四小經典」與「四大經典」的「先甜後苦」和「先苦後甜」的爭論,其實兩種學習方式都可以嘛,誰說一定要先由淺入深?

尤其是在大學本科的學習,重視的是思維方式的建立,而不是知識的灌輸了。讓同學多選修不同其他學系的學科,尤其能夠開闊視野,補充學習中醫之前應該有的文、史、哲基礎。

 (本文寫於2010年12月3日)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怎樣才可以加快培養中醫人才?

早前在一個會議上,有熱心中醫發展的朋友提出了:老中醫一個一個的死去了,現在的中醫青黃不接,出現了斷層危機,如何可以挽救這種情況,加快培養中醫人才?

若這一個問題讓我回答,我會說:「快不了、不應該加快。」

不是這樣嗎?中醫在過去60多年來,就是因為希望加快速度,透過辦各種課程如五年本科、七年制、碩博連讀、非醫攻博,抑或是傳統班、師承班、西學中班等等,就是希望一下子把中醫隊伍的「人數」增多了,可是倒頭來,結果還是一樣,甚至把問題加劇了。

這一個加快的問題,雖然想法是好,可是具體做法多是「揠苗助長」。

教育是一件百年大事,一個人怎麼可以從孩子變成大人,總需要經過一個過程吧;一個人由學會走路到變成奧運選手,也是經過多年才能成功的。要讓一個人從中醫學生變成專家,肯定不是三、五年的事了。

更何況,現在學中醫的,都要面對一個苦況,就是先要學習5-7年錯誤的東西,後來要成為高水平中醫的話,就要先拼命將前面學過的澄清、洗腦、放下,往往要再花5-7年的時間,之後才有機會更上一層。

不是這樣嗎?假若一個人一開始學習寫中文字,你叫他寫的筆順完全是錯的,那麼他可能一輩子都改不過來。從一開始我們先入為主的教了年輕人錯誤的東西,之後要改可是更費勁啊!

中醫教育的問題太多了。我在大四的暑假,花了一個月去研究本科課程的問題,寫了萬五字的文章,不怕字多的話可以去看看吧:《中醫本科課程存在的十五大問題

整個中醫本科教育都走錯了方向,教育內容也不對,現在我們說要加快中醫人才的成長,其實都是做「補救」的工作,將這些學過錯誤東西的人拿來重新「洗腦」,談何容易啊?

所以,要加快中醫人才成長,從根本去說,先不要再再拔苗助長了。高水平的中醫,不是花錢就能買到的。

(本文寫於2010年11月29日)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論考試制度對中醫教育的影響

引言

中醫教育自從走進了大學高等教育學府裡,其中一個關鍵的轉折點,體現在考試制度的建立上,可以說中醫走進現代的教育模式,考試是其中重要的標誌。中醫學是一門理論與實踐並重的學科,有著獨特的理論架構及學習方法。從前的中醫以師承教育為主,在走進大學教育的過程裏,產生了各種的問題,其中考試制度的建立便深刻地影響著中醫教育發展。

一直以來,考試制度也是爭論不休的問題,比如「廢除科舉,應當是正確而有必要的,但近來也有一些文章把科舉說成一無是處;比如現代的高考,更有人將它聯繫到科舉,說成考試就是萬惡的根源」[1]。考試,尤其在專業如醫學、律師、飛機師等的考試,是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的,但制度總有它本身的不足,我們應該針對其中不足、錯誤、甚至腐敗的地方,加以改善之,以推動該學科的發展。就像鄧小平在1978年4月22日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說:「考試是檢驗學習情況和教學效果的一種重要方法…當然也不能迷信考試,把他當作檢查學習效果的唯一方法,並且要認真研究、試驗、改進考試的內容和形式,使它的作用完善起來」。

筆者身為高年級中醫學生,根據一般的觀察和師生們的評價,感到考試制度中存在很多不利學習中醫的因素,值得加以討論、改善,以推動中醫教育的發展。本文嘗試從不同的角度,討論大學本科教育中的考試制度,對學習中醫的影響、成因及對策。

 

一、考試制度的源流

考試源自文字形成了以後奴隸制時代,與學校一樣是階級社會的產物,也是階級統治的工具。其目的在於為國家統治階級的政治、經濟的需要,為了它選育人才需要服務的[2]。也是由於社會出現強制性的腦體分工,需要從社會挑選不同的專業人才、技術人員、勞動者等而出現的[3],可見考試跟社會發展有密切關係。當然,考試的功能是考察個人所掌握知識與所具備能力狀況的一種方法3

考試制度源自中國,在我國已經有兩千多年歷史,甚至可以說是中國第五大發明。考試的意思,在《說文解字》中是:「考」者「老」也,「試」者「用也,明試以功」。考試一詞最早見於西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在此以前,考和試是兩個意義相近的概念,當考和試結合為一個詞後,便有了雙重性的含義,一是指對官員的考核和試用;二是指對個體掌握具體知識、能力等效果的一種檢驗、測度和評定[4]。在十六世紀後,西方各國開始把中國的科舉制度引入文官的考試中,後來加進了現代的測量和統計方法,而成為一門新興的考試科學2。我國現代的考試制度,是隨著解放後,受到西方文化影響,在高等院校建立的同時而效法外國的,跟從前科舉制度中的考試形式有很大的差距。

古代的中醫主要以師承的教育方式,到了唐代以後,雖然政府已經設立了“太醫署” ,但這其實也不是主流的中醫教育模式,主要的中醫教育地方還是在民間。因此,中醫一直以來沒有嚴格的考試制度,一般採用師生間的問答或臨床實踐的方法,由師傅考評徒弟的水平。直至民國及新中國時期,成立了專門的中醫藥院校,才引入考試制度到中醫教育中。

現代的考試形式,已經脫離了從前科舉制度以筆試為主的考試,發展出很多不同種類的考試方法,如筆試、口試、電腦考試、網上考試、試驗試、操作試,開卷試、閉卷試、作業、論文寫作等等。現代中醫教育的考試形式,雖然也採用了很多方法,如臨床實習的實習試、中西醫實驗課的實驗試、還有一些論文寫作的評核,但以本科教育為例,因為理論講授比較多,五年的學習中約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科目是以筆試為主(不包括實習的考試)。因此下文將會主要討論以筆試為主的考試形式所帶來的問題。

 

二、考試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其對中醫教育的影響

以筆試形式為主的考試制度,以及考試這種模式本身的不足,再加上中醫學科的獨特結構,產生了以下各種問題,影響著中醫教育的發展:

  1. 考試形式欠靈活

中醫本科的考試主要是以筆試為主,雖然其中有多種的題型(選擇題、填空題、定義題、簡答題、論述題、病案分析等),但始終缺乏靈活,讓學習變得枯燥乏味。筆試這種考試形式有其局限性,比如著重理論而難以考核實踐能力、著重背誦資料而難以靈活分析等,對於中醫這門實踐性甚強的學科,實在未能全面反映學生的水平。更由於試題形式變得生硬,不能引起學生對中醫學習的興趣,反而增加了同學的壓力負擔,認為考試是苦悶的,難以應付。事實上,相對於其他科目的大學課程,一般多採用不同的考核方法,如作業評核(Report)、口頭報告(Presentation)、上課參與(Class Participation)、連續評核(Continue Assessment)等等很多不同的方法,這樣就更加反映出中醫考試的枯燥單一。

  1. 考試管理欠嚴謹

由於大學中醫本科的考試,不像那些全國高考一樣的大規模,只是對著一班數十個學生,所以很多時不能對每一個考試做好那些考試質量管理,如科學地對考卷進行命題和測試、利用統計學的方法進行計算、有效控制各種誤差等。很多時試題也只是由一個老師自己負責,嚴重時甚至把以前曾經用過的題目一字不漏的搬進來,這樣容易降低試卷的質素,出現問題如:試卷不能全面考核學生對該學科的認識,反而考了非重點的問題;試卷著重背誦資料而沒有考核同學分析能力;評分不公平,分數解釋沒有一個標準;試題的比例不夠客觀、題目內容不夠穩定等等的現象。

  1. 考試未能反映學生的真正水平

以筆試為主的考試形式,加上醫學中很多資料性知識的考核,普遍出現著重死背資料,而缺乏思考、綜合的能力。更因為大學中的每個學期只有大概四到五個月的時間,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往往要把很多東西放進腦裏,要同學們把所有東西都理解清楚才記下是不可能的。這樣的考試主要評核的是同學的背誦能力,如過那同學的記憶力好,更能只用一到兩個晚上的時間,就把所有的考試的重點記下,而且還可以考到不錯的成績!這種考試形式,加上緊密的課程需要,逼使同學使用這些短暫記憶技巧,因此經常出現在考試後就把所有學過的東西都「交回老師」的情況。背誦是學習中醫重要的環節,但這種考試方法,考到的是短暫的記憶能力,而且更少能反映出學生們的分析思考能力,嚴重時更出現「高分低能」(分數高但能力低)的現象。考試的目的既然是為了確定水平,但卻又不能反映真實水平,那考試的目的是甚麼?

  1. 考試與臨床實踐脫節

考試的題目,由於要盡量能夠客觀地去評分,因此便局限了題形的變化,即使是與臨床最能夠連繫上的病案分析題,也變成一些十分典型的案例,跟書本所講的十分接近。但病案分析通常也只是佔考試內容一少部分,因此,能夠考到學生在應用上的水平的試題,就少之又少。事實上,教學的內容和教材的篇寫已經跟實際臨床相差很遠,再加上考試形式的不足,使理論跟臨床很難聯繫上。雖然現在主要以臨床實習時的考核以彌補這方面的不足,但中醫是一門實踐性相當強的學科,如果理論跟實際不能聯繫起來,那實在浪費了學習的時間。所以應該加強理論考試與臨床應用的結合,才有利於學習。

  1. 考試未能考核辨證論治的思維

中醫學其中最重要的內容,是其辨證論治的思維。雖然背誦那些方藥、經穴等資料也是相當重要,但如果沒有了辨證論治的思維承載,那就只是一副機器,而不是一個活生生的醫生。而且辨證論治是一個很靈活的過程,要透過四診合參,了解病人的五臟跟五臟的關係、天人的關係等,這些實在很難在現在的考試裏能評核得到。一般的考試,所能夠考到的最多可以說是「見證就治」、或好一點的「分型論治」,因為考試裏只能給你一些症狀,就要去判斷這是甚麼病、甚麼證。但其實中醫的辨證論治思維並非這樣,是一個很複雜的思維過程,要不斷的返回到病人身上,而且更要收集很多不同的資料,如神色、病狀、舌脈、氣味等等,各種資料也可以對辨證有重要意義。況且,實際在臨床上,不同的醫生對著同一個病人,也會開出不同的方子,有不同的治法,而不會出現考試中的標準答案。辨證論治是中醫的「法」,而中醫藥的高等教育,跟中學教育、中專教育、或職業訓練的分別,在於其著重理論的思維,即中醫的「法」,而非單是資料、技術的傳授。如果我們的考試制度偏重於考核學生的「技」而不是「法」,這樣便失去了中醫高等教育發展的本意。

  1. 考試使同學重點放在西醫而不是中醫

學習時,一般的技巧是把學習內容理解後便易於背誦記憶,這是學習中醫跟學習西醫相同的不二法門。在同學的一般學習情況發現,由於中醫的內容在理解明白後便易於記憶,再加上那些湯頭歌訣、速記法等,記憶中醫的東西往往不是太難,只要花適量的時間便可。但是,由於西醫的資料性的內容實在很豐富,縱使理解了其中的內容,但是還是要花相當多的時間在背誦資料上。這樣,每逢考試的季節,同學們便會將時間重點放在西醫的科目上,而相對減少了對中醫科目的重視。這樣產生出一個矛盾,中醫院校培養學生的重點是在中醫上,但實際上同學放在學習西醫學習的時間比學習中醫要多,這樣便很容易降低同學們的中醫水平,甚至減低學生們對中醫的信心。

  1. 考試是為了考核學生的考試技巧

考試有考試的形式,每一次考試,同學們最關心的是考試的形式、內容重點及範圍等。但每一種考試形式也有其局限性,如有一些內容是沒辦法成為論述題、有些內容只可以作為填空題等,因此學生們只要知道試卷的試題分布、考試形式,便很容易估計得到考試的範圍大約是甚麼,然後作重點複習。但是這種複習的方法,不等於能夠全面地學習該學科的知識,而只是為了考試而學習、為了試卷而學習,考試的重點是否等於該學科的重點,這是一個值得商榷的問題。如果那同學沒有這種考試技巧,就往往不能有好成績,但這就不等於他未能掌握該學科的知識,而只是欠缺一些考試技巧,不能做好這次的試卷吧了。

加上老師教授在上課時,有時會有意無意的把考試的重點說出來,更很多時在臨近考試的時候,向同學提示考試的重點,以求縮窄考試範圍,方便同學們進行複習。雖然老師們的出發點是好的,可以幫助同學們重點複習,減輕考試壓力負擔。但很多時同學就能因為老師所講的重點,而估計出試卷內的大概題目內容,因此便主要背誦那些「考試重點」而不是「學科重點」。本來學科重點是應該等於考試重點的,但因為每一次考試不可能出相同的題目,因此考試重點在每一次考試中實際上是不同的。如果同學沒有這種預測考試題目的技巧,那就很容易淪落為低分的一群。個別的實際例子說明,有些同學以考試重點的方法學習,一直的考試成績都不錯,但他開始嘗試把該學科的內容融會貫通後便去考試,他的成績便一直往下跌;相反另外一些同學一直堅持不為考試而考試,成績也一直不好,但他自從明白了考試是一個遊戲、掌握了這些考試技巧後,他的成績突然跨進了一大步。其實,連很多老師也認同,考試是一個遊戲,只是一個制度,不用過於認真,所以也覺得把考試內容告訴學生是沒有問題的。當考試由一個手段而變成了最終目的時候,這已經失去了其本意。

  1. 考試壓力阻礙了主動學習的興趣

現在大部分的中醫藥院校的本科課程,也是上下學期制,而一般每一個學期有一個期中考試和一個期末考試,有些個別的科目還會有其他的測驗。一般情況下期末考試所佔總成績相當的比重。由於以上提及到的各種問題,考試學習跟實際的中醫學習可以是兩回事,但又因為考試成績對將來的前途有莫大關係,又因課程相當密集,所以不能不專心一致去應付考試。這樣一來,同學們如果想認真去學習中醫各方面的知識,或者複習以前學過的東西,這樣便間接減少了複習考試內容的時間,倒過來逼使他不能學習其他的東西。

現在中醫本科教育的課程設計也不是到了完美的階段,況且每一個人的學習方法、學習速度也不一樣,硬要每一個學生跟著課程的進度走,這可能會「欲速則不達」,產生反效果。同學們如果想按照自己的學習情況、自己的興趣進行學習的話,比如他對《難經》很有興趣,想進一步研究的話,但在這麼大的考試壓力底下,最終也要放棄這種想法。自古師承的中醫教育模式,也是按照學生的進度來進行學習的,這樣便於提高學生對學習的興趣。近代也有一些名老中醫,也會每一年把中醫的四大經典複習一次,以提高臨床的水平。但如果按照我們這種考試形式,這些考試壓力一定不容許學生們這樣做,即使能夠做到的學生,他們不是能力非常高,就是放棄了考試的枷鎖,將成績拋諸腦後。

  1. 考試制度不斷製造失敗者

考試的目的,除了要考核知識的掌握情況外,其社會目的,是要按不同事業的要求挑選人才。但在現代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裡,考試還有一個功能,就是將人分為不同的等級、高低,以方便社會篩選人才。就是這樣,即使在只有三十人的班別裡,也要用「拉曲線」的方法,硬要將所有人分個高下。但,這個成績,其實只是代表這個學生在相對於這一班同學中、在這一個時刻、做這一份試卷時的狀況,能不能反映這個學生的真實水平,實在說不清楚。在考試裏,成績高與低是相對的事,但一般同學的想法是,拿不到高成績就是低成績,而最高成績的人只可以有一個,其他的人也相對是低成績。雖然我們也可以倒過來看,說成績最低的只有一個,其他的都是高成績,但這不是一般學生的想法,這只是對那些積極有信心的人才可行的,一般成績低的學生,信心往往低於那些成績高的。社會上有這樣的風氣:成績高就是成功,成績低就是失敗。考試制度其實在製造大量失敗者,打擊學生們的信心及對學習的興趣。

 

三、對中醫教育考試形式改革的建議

考試制度雖然存在很多問題,但按照歷史的經驗,尤其對於專業的科目,考試還是有其重要價值的,用以保持其專業的水準和回應社會的需要。因此我們應盡量減少考試帶來的問題,並採用各種不同的考核形式,以確保能夠考核到學生的真實水平,提高學生們對學習的興趣。由於考核的方法與課程設計有很大的關連,因此考試制度的改革,也是課程的改革。以下對中醫教育的考試制度作出幾點建議:

  1. 多用連續評核(Continue Assessment)

連續評核是外國大學常用的一種評核方法,不是用一次性的考試形式來測試學生,而是用多次性、連續性、漸進性的方法考核學生的學習情況。配合課程的進度,通常在上課後進行一些小測驗、或評核學生的上課表現、或用功課的形式作評核等。主要原則是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作多次的考核,循序漸進的讓學生掌握知識。這種學習考核形式的好處有很多,可以減低一次性期末筆試考核的考試壓力,分開多次小測能讓同學充分表現自己的能力,還可以讓同學們緊貼教學的進度,按著課程的編排學習。這種考核方法比較接近從前師承教育的方法,可以多作師生間的交流,互動的形式,同學能夠緊接著老師的進度,老師也會按同學學習的進度而作出教學調整,這使同學學習起來更有興趣。

  1. 採用多種不同的方式考試

考試的形式很多,現在常用的閉卷式筆試,其實只是其中的一種,還有開卷考試、半開卷式、口試、實驗考試、動手操作試、電腦考試、口頭報告、論文寫作等等。如北京中醫藥大學嘗試改革各家學說的考試形式,其中還加上了口試答辯,效果良好[5];如山西中醫學院曾嘗試用「病案分析」開卷考試的形式,考核溫病學及金匱要略課程,收到很高的評價[6];如香港執業中醫考試採用不完整病案的口試形式等。這些不同的考試形式新嘗試,也是值得鼓勵的,可以推動中醫教育的改革。採用多元化的考試方法,可以增加學習興趣,從不同側面反映同學的學習情況及教學質素。各種考試的形式也有其不足之處,採用多元化的考核可以互補不足。

  1. 採用以問題為本的學習方法 (Problem Based Learning, PBL)

「以問題為本的醫學教育實行導師制,學生在導師指導下分組活動,解決一個指定的問題」、「PBL信奉這樣的格言:先問題,後內容」、「PBL與案例法在內容方式上是不同的」[7]。以問題為本的學習是很多西醫院校採用的一種教學模式,是由於醫學教育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而發展出來的一套有效學習方法。PBL跟單是病案學習是不同的,當中是以問題為中心,教學的部份相對地少,大部分時間是學生們以小組形式,一起去解決問題。就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同學們因為要了解很多基本的知識才能解決問題,因此便要主動去找尋資料,主動學習。再加上導師的指引,便使學生們很快地掌握知識。這種教育方法,能夠與臨床緊密聯繫,更能有效地培養出中醫辨證論治的思維,十分適合在中醫教育中使用。古代中醫學生,一開始就跟著老師接觸病人,所以很容易把理論與實踐結合上,如果採用了PBL,就能夠補充現代高等中醫教育的不足。

  1. 優質的考試管理

「準確界定考試管理的範疇,是科學管理考試的重要前提」[8],考試管理學是近年新興的一門學科,專門研究考試各方面作出科學的管理,如考試的質量、設計、實施、信息、行政、科研、隊伍等[9]作出嚴格監控,務求達到客觀地評核,整個考試過程能夠順利完成等。還有教育的測量(Measurement) 與評價 (evaluation)學科,是教育學的一個分支。「在世界教育發展史與教育改革行動中,因考試指揮不當使教育走上不健康之路繼而引發教育改革運動的典型例子不少」[10],這時教育的測量與評價在教育改革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現代高等中醫教育的考試改革,實在需要加強這些學科的互相滲透,以科學的態度改善考試的問題,及嚴格管理考試各方面的範疇。如天津中醫學院實施教考分離制度,有利於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的自覺學習性[11],就是一個成功例子,說明考試管理的重要性。

  1. 「臨床才是真正的考試」

「醫院、病房是中醫的試場,而臨床才是中醫的考試」。中醫不可以脫離臨床而空談理論的,早臨床、多臨床、反覆臨床是中醫人才成長的重要方法。即使怎麼樣的學習方法,最後也要落實在臨床上,因此更不如盡早把考試場地搬到醫院裡去。古代的師承教育中值得學習的地方,是其學生一開始就接觸臨床,或許由抓藥開始,漸漸跟老師待診、試診等,就是所謂「熟讀王叔和,不如臨證多」的道理。中醫課程的編排,即使是理論科目,也應該盡早開始讓學生們走進臨床,從小節入手,漸漸加深,讓學生嘗試醫院裏各種不同的工作。也應該將部份的考試移到臨床去,用學生在實際應用的情況,來評核學生在該學科的知識水平,這樣更能反映同學的真實情況。既然臨床中所考核的不一定能在筆試中考到,因此更應減少筆試佔成績的比重,而增加臨床試的考核,這樣有助增加學生們對中醫的興趣,而且更能培養出根底扎實的新一代中醫。

 

四、結語

考試是社會發展的產物,是源自古代中國的。從歷史角度考,考試的發展是不斷進行改革的。古代的中醫教育沒有採用考試制度,直至走進現代高等教育中,才把考試模式引進其中。以筆試為主的考試模式,帶來中醫教育很多負面的影響,如考試形式欠靈活、管理欠嚴謹、未能反映學生的真正水平、考試與臨床實踐脫節、未能考核辨證論治的思維、使同學重點放在西醫而不是中醫、只為了考核學生的考試技巧、考試壓力阻礙了主動學習的興趣、考試制度不斷製造失敗者等等,使中醫教育發展受到很大障礙。

因此,中醫教育必須走出這困境,改革考試模式,並同時改革課程設計,如多用連續評核的方法、採用多種不同的方式考試、採用以問題為本的學習方法、優質的考試管理、和多用臨床的考試方法等。這些方法可以增加同學對中醫學習的興趣,加強辨證論治的思維訓練,並能夠從多個側面、客觀地反映學生的知識掌握水平。

本文所提及的問題和解決方法,旨在拋磚引玉,提供一些思路以推動中醫教育發展。由於水平所限,可能多有謬誤,盼請同道批評指正,多多賜教。

 


五、參考文獻

 

 

[1]康乃美等。總序-中國需要考試學,中外考試制度比較研究。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1-6

[2]陸震。中外學校教育考試制度探討。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3-20

[3]楊學為。考試社會學問題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20

[4]劉海峰等。中國考試發展史。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1

[5]彭建中。中醫各家學說考試形式改革初探。中醫教育,1991:2, 22-24

[6]李俊蓮等。「病案分析」開卷考試的嘗試。中醫教育,1999:18(5), 37-38

[7] [美]埃得溫。M。布里奇斯等。以問題為本的學習在領導發展中的運用。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14,20,62

[8]廖平勝等。考試管理學。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23

[9]梁其健等。考試管理的理論與技術。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10]黃光揚等。教育測量與評價。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26

[11]常毅等。實施教考分離制度的體會。天津中醫學院學報,2001:20(3), 38

 

按語:

本文寫於2004年,筆者本科四年級暑期,完成了所有理論課之後,感觸甚大,認為多年來不斷應付考試,但考試實未能考出真正中醫水平,遂作出深入思考,總結中醫考試制度的問題。本文曾載於《問鼎中醫:浸大青年中醫的思考》一書,以及《中醫大講堂》網站。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展望香港中醫畢業生的前景

2007年10月26日

《大公報》

梁榮能、李宇銘

 

展望香港中醫畢業生的前景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全日制課程校友會日前進行了一項問卷調查,訪問了79位首四屆的中醫畢業生,以了解他們的就業狀況。

問卷調查反映就業情況

調查發現,中醫畢業生有三成正在公立醫院轄下的中醫診所工作,另在私營中醫診所工作的畢業生亦佔三成,還有大約三成的畢業生,是在大學的中醫診所工作,或者為自僱人士(包括自設診所和上門應診),剩下約一成的畢業生是在其他地點工作。這些數據反映了現在中醫學生的就業出路狀況。

至於工作性質,大部分中醫畢業生的工作與臨床相關,只有約一成的畢業生從事非臨床或者非中醫的工作。而按照其工作的實質內容來看,約四成的畢業生屬全職中醫臨床工作,以獨立診證為主;約兩成畢業生亦屬全職中醫臨床工作,可是以跟診為主,少有獨立診證機會。另外,約佔兩成五的畢業生在臨床工作上,仍需要兼顧行政工作,而他們用於行政工作的時間,一般比臨床工作還要多。

畢業生缺乏臨床機會

從調查數據所得,中醫畢業生對就業狀況尚感樂觀,他們大多表示現在的工作性質屬滿意或一般。可是具體了解過後,其實八成多的中醫學生在畢業前是希望全職投入中醫臨床工作,但是實際情況並不允許,大部分公營和私營的中醫診所聘請的初級中醫師,並無獨立診證的機會,主要工作是跟診和做一些行政工作,如病歷紀錄、針灸操作、叫喚病人等等,可獲得的臨床經驗的機會較少。

政府欠缺長遠目標

當然如果跟西醫的畢業生作比較,中醫畢業生的待遇還有「天淵之別」。西醫學生畢業後,可獲政府醫院聘請為住院醫生,工資較高,也有穩定的持續培訓。

反觀中醫畢業生,一畢業後多數要投入私營市場,能進入公營的中醫診所工作的只佔少數,更莫說希望開辦中醫住院服務;即使在公營診所工作的,合約一般只有一年,因此導致每一年的「轉工潮」,每年大批初級中醫師要與新畢業的同學競爭;中醫畢業生的待遇是眾多醫護專業人士中最低的,與西醫畢業生的起薪點相差數倍;中醫畢業生在公營架構內,完全沒有相關培訓,亦難有晉升機會,可見政府對於挽留中醫人才,以及持續培訓欠缺長遠目標。

醫學是關乎人的性命,其理至深至奧,按照中醫人才的成長規律,一般經過本科訓練後,要在臨床上有五到十年的持續培訓,才能成為高水平的中醫師。可是現在中醫畢業生長期在不穩定的工作環境下,要在私營市場上為生活而拚搏,又如何能安心研究學問,總結臨床經驗?

推動中醫發展,能夠有助減輕政府的醫療負擔,亦有助提高港人健康。而中醫大學畢業生的前途,正反映着政府對中醫藥發展的重視與否。過往政府對於中醫畢業生採取「自生自滅」的態度,而近年政府對於加強中醫臨床服務,亦見略有成效。願政府能繼續努力,為中醫畢業生營造良好的就業環境,以為香港的未來培養出更多優秀人才。

 

(編者按:本文作者梁榮能為香港中文大學名譽兼任教授,李宇銘為香港浸會大學中醫碩士研究生;小標題為編輯所加)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附文:對香港浸會大學中醫本科課程改革的建議

浸會大學作為香港中醫教育的先驅,在中醫發展上有著領導角色,再加上香港這優秀的地理、經濟、文化環境,我們具有充分的條件去發展中醫。如果能夠掌握好這些機會,了解中醫教育發展的情況,我校將很有可能發展成為世界上中醫教育的先鋒。

繼續閱讀

中醫本科課程存在的十五大問題

引言

中醫藥要發展,教育是最重要的一環,中醫教育的成與敗,關乎到中醫的存亡興衰。因此,發展中醫應該從高等教育中的本科課程入手,了解問題狀況,究其成因,採取有效的改進方法。

繼續閱讀

大學教育對中醫教育的影響

引言

中醫的高等教育發展了數十年,已培養出許多新一代的中醫,這跟中醫藥進入了現代大學教育體系有密切關係。可是,眾多名老中醫紛紛說中醫後繼乏人、乏術,甚至說「幾十年來,沒有培養出真正的中醫」。這實在值得我們反思和回顧中醫高等教育的問題,以提高中醫水準。「發展先要繼承」,是每一個學科的基本要求,而中醫藥有著悠久的歷史,等待著我們繼承和發揚。中醫要發展,關鍵在於教育,必須對中醫教育的問題溯本求源,了解從古到今的轉變,按中醫自身規律促進中醫藥發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