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是身心靈綠化?

【綠色生活教育基金主席撰文】

「推動身心靈轉化,幫助人實踐綠色人生」,是本會的使命。這裡提到「轉化」為「綠色人生」,可簡稱為「綠化」,就是指轉化為遵循自然規律的生活方式。那麼當中的「身心靈」是指甚麼?為甚麼我們強調這三方面?這牽涉我們的基本信念,以下想用傳統與現代的角度作一些解說。

 

 搜狗截图20170724220740

「身心靈」是近年流行的說法,過去多說成「身心」或者「心靈」,三者結合,是為了更強調三者合一的緊密關係。

 

「身」就是肉身、形體,是物質層面的。人不是機器,人如果死掉,只有肉體很快會腐爛,這就讓我們知道,肉體是依靠背後的無形部分來存活。身必須要跟心靈結合在一起,如果分開了,那就基本上不是「人」了。

 

「心」就是心智、心思。它不是指肉體中的心臟,而是形而上層次的心,如成語「心不在焉」、「心無旁騖」的心,也是中醫上的「心主神明」的心。心能夠產生各樣的感覺、情緒、思想,在《黃帝內經》中說:「任物者,謂之心」,心負責「任物」,就是接納、承擔各種事物的能力,亦即是指我們的心,能使我們認識世界。透過我們的身體,我們可以接觸到各樣事物,但是要認識事物,產生各樣思想情感,那就是心的作用,心透過身就能夠產生人的各種能力。故此在中醫上,認為「心為君主之官」,心就好像皇帝統領國家一樣,掌管人的一身。

 

「靈」就是靈性、靈魂,又或者傳統上又稱為「神」、「神靈」、「精神」,如在《大戴禮記》說:「陽之精氣曰神,陰之精氣曰靈」,神靈兩者含義基本互通,如傳統上多稱為「心神」,現代則習慣稱為「心靈」。靈是人的無形部分、無形的身體,一般肉眼看不見,屬於非物質的身體。靈在我們肉體形成之前已經存在,透過天地之精氣而生,《黃帝內經》說:「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者謂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謂之魄」,神進入了人的身體之後,可以再分為魂和魄,然後藏在心中,行於周身。中醫上說的「心主神明」,意思就是神進入到人的心中後,人就能夠「運作」了。

 

「靈」跟心有密切關係,心是我們的神靈所產生出來的,神靈又是藏在心,透過心可以持續的認識這個物質世界,故此心就是連接物質與非物質世界的重要地方。而「靈」最特別之處,他是來自天地,與天地相通,本身與萬物之氣是一體的,當神來到人的肉體之中,跟天地分隔開來,局限了自己,就變成了人。如果你問「我是誰?」人的靈才是更根本的我。

 

「身心靈」三者本來是合一的,如果能順應自己的心靈來過活,那樣的生活自然是綠色的、順應天地的。但人們也經常分開三者,常見的是將身體跟心靈分開,如治病只是治療肉體,或選擇食物只考慮肉體需要;也有人只重視靈性而忽視身體,那就是「離地」的生活,身心分離落不到實處。

 

提倡身心靈,其實重點是回歸「心靈」對身的價值。例如為甚麼要常常做靜心?那就是當我們安靜下來的時候,才能體會自己的心、跟自己的靈連接。尤其是靈是跟萬物相通,本身無所不知,當我們安靜下來跟心靈合一,我們就能夠「接通天地線」,不單明白自己的根本想法,更能得到一切問題的最佳答案。

 

明白身心靈的含義,你自然會明白,為何實踐「綠色轉化」,必須要三方面共同入手了!

 

李宇銘博士

綠色生活教育基金Club O主席

本文原載於2016年07月Club O會訊《生機健康》第120期

 

 【本文節錄的錄音短片】(廣東話)

0001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怎樣才是綠色生活?

【綠色生活教育基金主席撰文】

提起綠色生活,都市人想到的畫面是:一個人身穿純色的衣服,吃著有機食物,拿著環保袋子,帶著廢膠廢紙去回收,喜歡光顧有機店的產品,假期就到郊野去遊玩……這樣的圖像,某程度上是一種廣告式的洗腦,營造「綠色」是中產以上階級的玩意,一要有錢、二要有空才能參與,草根百姓的生活就變成灰色、無緣參與了。如果綠色生活變成了現代社會的另一種消費文化,這種綠色還不是真綠。

 

8865881833_ba736567d5_z

(圖:Flickr

 

綠色就是自然簡樸

綠色生活的典型例子,有些人生活極為簡樸,居住在鄉郊自然環境,生活不用電器、電子產品,用柴火煮食,自己耕作,不用各種一次性的物品紙杯紙碟膠袋,不用化學清潔劑洗頭水牙膏洗潔精,不用錢買新的衣服,穿的都是別人棄置的東西……這樣的生活過得非常「深綠」,可是能夠做到這樣程度的人不多,反倒讓我們忘記了,這才是真正的綠色自然生活。

記得小時候的生活,家住廉租屋,生活節儉,家中的床都是父親自己用角鐵和木板搭建的,家裡的家具都是撿回來的,自小每逢經過樓梯口的垃圾房,都會看看有沒有寶貝可以帶回家,此習慣至今仍難改變,每逢經過垃圾房也總有「心癮」要看一看。

想起來,這種小時候的教育,不正是一種綠色生活的基本觀念?節儉、惜物。小時候的生活環境,坦白說並不覺得艱苦,反倒是一種遊戲,覺得到處有寶藏,可以發揮創意建立自己的家居,生活每有驚喜。從這角度來看,其實在經濟相對不富裕的時候,很多人已經不自覺地實踐綠色生活了。

 

3134030082_2b10dbe039_z

(圖:Flickr

 

綠色生活重在一心

本會推崇的「綠色生活」,我們認為綠色代表自然、生機,綠色生活即遵循自然規律的生活方式,從而達致健康人生。綠色與生活,前者強調內心,後者強調實踐,換句話說,先要有綠色的心、綠色的想法,我們才會實踐這種生活方式。

綠色生活即是順應自然,本身人在自然狀態是自在自足的,自然得到一切所需,當身心滿足,我們的需要就少。綠色是相對於灰色而言,破壞地球、不能持續的生活方式,為甚麼會出現?根本原因就是我們內心的不滿足,苛求無度。諺語說:「快樂不是在於擁有得多,而是在乎需要得少」,綠色與否全在一念之差,又所謂「苦樂全在一心」,如果我們內心得到滿足,即使過著簡樸的生活,我們也不會覺得艱難;如果內心不快樂,我們實踐的綠色生活,只是另一種消費而已。

當然綠色之中也包含了不同的顏色,例如深綠、翠綠、青綠、淡綠,綠色生活並非是「零和一」的問題,它是一個過程,也是一種理念、理想,是每個人也應該追求的方向,是回歸幸福人生的目標。人人也在這條路上,按著自己步伐前進,無論是哪一種顏色,更重要是自我的轉變,讓生活多一點綠化。

實踐綠色生活,首先從改變心態開始,當我們能夠允許自己內心容易充滿喜悅,活出小孩的天真單純品質,那樣綠色生活就距離我們近一點了。

 

 

李宇銘博士

綠色生活教育基金Club O主席

本文原載於2016年05月Club O會訊《生機健康》第119期

 

0001 (1)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禪食」是甚麼?

【綠色生活教育基金主席撰文】

「禪食」本來只是一個活動的名字,是香港素食學會(綠色生活教育基金、Club O的前身)自1995年成立以來,每星期舉辦的一個活動,目的為了推廣素食。初時只是每週一次週六的「免費午餐」,至今已經發展至一週三次,有人說這個世界上“No free Lunch”,我們卻創造了奇跡,數萬人參加過我們的禪食活動,生命因此得到轉化。

 

23395683199_f4c4db322e_z

禪食即寧靜地吃素

「禪食」又不只是一個素食聚餐,在我們推廣素食的過程,發現只是飲飲食食是不夠的,如果不能夠安靜下來吃飯,就難以體會得到食物的滋味。因此我們就將這個活動的方式,制定一個基本規則,就是寧靜地、禁語享用一餐素食。這種方式,很快得到許多正面迴響,參加者覺得一試難忘,沒想到原來很多人從沒試過安靜地吃一頓飯!原來只要專心地吃,就算是一份簡單的食物,也能吃出滋味與幸福。

這也是「素食」本來的含義之一,《說文解字》說:「素,白緻繒也」,「素」本指沒有經過染色的白色絲綢,因此素食的傳統意義,即是簡單、樸素、潔淨,最根本的飲食方式。「素食」就是與現代的「美食」相對,美食是追求更豐富、更複雜、更多味,而素食是走截然相反的路,是追求減少,所謂「快樂不是來自擁有得多,而是來自需要得少」,簡單自能吃出美味。

我們將這活動取名為「禪」,「禪」即是靜慮之意,提倡素食背後的理念,透過素食回歸簡樸。

30320339963_c96f5ea213_z

 

禪食是飲食的修行

「禪食」這項傳統活動,舉行了約20年的過程中,不斷演進,至今在我們的心中,已經成為一種文化、一種飲食方式。禪食不單是我們獨有的活動,禪食已經變成飲食的修行,透過飲食提升身心靈的層次,是你我可以在日常飲食中實踐的方法。

飲食並非只在乎食物,吃的態度比食物自身更為重要。食物一方面會影響身心,身心的狀態更是決定我們的飲食健康。吃飯過程不說話只是一個基本點,還有很多例如:細嚼、慢食、惜福、無執、感恩,如何專注、減少雜念?如何透過飲食提升自己的喜悅?如何選擇食材?如何烹調?如何洗碗切菜?……食物只是飲食之中的一小部分,懂得「怎樣吃」比「吃甚麼」更為重要。

23681215781_75455e60a9_z

透過飲食回歸身心

我們吃東西,很多時並非因為身體真的需要,飲食變成了一種習慣,一種交際應酬的方式,又或者處理自己情緒的工具。當我們忘記了飲食的真正目的,這樣飲食就常常出錯,身心無益,就好像我們忘記了目的地在哪裡,怎能選擇正確的交通工具?透過禪食,幫助我們在飲食過程中達致「身心合一」,用心的去吃,才能吃出終極的健康。

如果您還未嘗試過本會的禪食活動,鼓勵您踏出一步,保證你一試難忘!

 

李宇銘博士

綠色生活教育基金Club O主席

本文原載於2016年03月Club O會訊《生機健康》第118期

 

0001 (1)

(Club O每逢週四晚、週六午和晚舉行免費禪食活動,歡迎參加,詳情見本會會訊《生機健康》。)

 

搜狗截图20170701142356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香港可能綠色嗎?

【綠色生活教育基金主席撰文】

不少人覺得,在城市很難過綠色生活?是否真的如此,我想分享三點思考。

 

2624206966_b1d2898128_z

 (圖:Flickr

第一,香港是世界上難得的城市,擁有大量綠色的地方,大概有四分之三的地方是郊野,而且郊外臨近市區,要去自然環境,從任何市區地方出發,不到半小時能夠到達郊野,這是世界各大城市都難做到的特點。難怪不少外國人,刻意來港旅遊,目的就是為了遠足登山,欣賞這城郊共融的景色。

第二,我們能夠買到各種有機健康食品,以及較為綠色環保的家具和生活用品,如果你在農村,很難如此方便。可能我們會覺得,農村的生活一定可以很有機自然吧?當然如果你是懂得耕田、自己進行有機耕種的會比較好,但生活的質素、能夠買到的東西當然沒那麼好了,而且也不見得郊外生活的人一定懂得耕田吧。

第三,香港的城市如此密集,也有一個重要的好處,就是可以降低能源的消耗率,人均使用的能源較低。如果是住在鄉郊的人,當然我們想象有些人可以自己砍柴生活甚至不需要用電,但實際上大多在外國生活的人,需要自己開車出外,而且他們的房子更大,也需要在家裡配備更多電器如冷氣暖氣,故此比城市生活更消耗資源。

 

因灰色阻隔了綠色?

當然了,為何我們總是覺得,城市的生活不夠綠色?可能因為我們太方便消費,物質生活豐盛,因而製造大量浪費與垃圾,這的確是城市需要改善的地方。可是這也只是憑著我們眼睛見到的「灰色」之處較多,但實際上,香港綠色的地方比灰色的更多,我們周遭的郊野地方這麼容易觸及,只是我們有沒有去善用?

最難綠色的地方,其實是我們的內心。我們感覺自己的生活不夠自然,以為自己活在石屎森林之中,感覺這是灰色的。實際上,房子並非阻隔我們與自然的原因,就算你在鄉郊生活,都要住在房子之中,問題主要是我們的心,是否能夠順應自然?就像這麼好的自然環境在我們身邊,我們為何不能多去?我們是不是每天都在忙碌著,忙得就連這麼靠近我們的自然環境也遙不可及,真是「這麼近、那麼遠」,那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了。

 

綠色根本在於一心

我們是不是在忙碌一天之後,就想著要吃多一點?穿好一點?享受多一點?那才是不夠綠色的根本問題——貪慾。有人稱這叫做「消費主義」,為何我們喜歡消費?那就是因為我們內心空虛,總是覺得不足,因此就去購物、吃喝玩樂,以消耗資源為樂,那就是將自己的快樂建築在地球的痛苦之上。

我們綠色生活教育基金的理念,認為「人應該活得自然、自在、自足」,這三個「自」,其實也是人生的三部曲,活得自然,就讓你感覺自在與自足;倒過來看,只要你的內心希望變得更綠色,那你的生活越簡單就越自足自在,最後你也會過著順應自然的生活。無論從外到內、從內到外,都是我們的「綠化」過程,只要我們想要過綠色的生活,無論在哪裡,城市抑或鄉郊,也可活出綠色人生。有一句諺語說:「如果無法改變環境,那就改變我們內心」如果想要實踐綠色生活,先從轉化你我的內心開始吧。

 

李宇銘博士

綠色生活教育基金Club O主席

本文原載於2016年01月Club O會訊《生機健康》第117期

0001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