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睡覺時間要多長?

4

在不少養生書籍上,記載了一種「睡眠養生法」:在晚上子時(11-1時)是膽旺盛的時間,而丑時(凌晨1-3時)則是肝臟休息的時間,到寅時(凌晨3-5時)則輪到肺臟休息,然後到了早上卯時(5-7時),則到了大腸旺盛的時候。所以從這些資料看來,人應該在11點前睡覺最好,然後早上7時起床大便……

以上這種觀點,不知您有沒有聽過?可是這裡想告訴您,這種所謂的「養生法」,並非中醫的觀點!假如以這種觀點來看,一整天裏每個時段都有臟腑需要休息,從這個角度推論,那我們應該花一整天工作,另外一天完全用來休息,這樣才能讓五臟六腑都有足夠休息嘛!當然,沒有人會這樣生活吧。

中醫怎麼看睡眠時間?原來《黃帝內經》裏有很豐富的記載。最具特色的莫過於四時調整睡眠,比如在春夏的時候,《內經》說人應該「夜臥早起」,就是可以相對晚點睡覺,早點起床;到了秋天,則應該「早臥早起」,開始要早點睡覺了;而到了冬季,則應該「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可晚一點起床,允許你懶床到日出之後吧。(但不要忘記,《內經》鼓勵春夏秋季要日出前起床啊!)

 除了四季的規律外,還有一日的節律。《內經》說:「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夜半而大會,萬民皆臥」,在每天晚上子時的時候,這時是「陰氣盡、陽氣生」,陰陽轉化的時間,人則應該休息睡覺,讓身體運作更好。其實除了子時之外,午時(11am-1pm)也是陰陽轉化之時,所以中醫也提倡一種養生方式,叫「子午睡」,除了晚上早點睡覺外,也提倡中午小睡片刻,以助養神。

中醫看睡眠時間長短的問題,其實相當靈活,真沒法說上一個適合全世界人的標準時間。每一個人體質也不同,睡眠時間也有差異。比如嬰孩睡眠時間很長,整天都在睡;老年人則不用睡那麼多。又如生病的人一般應該嗜睡休養,那麼身體偏虛的人,也正常會睡得比較多一點了。

有人問:假如我們一周裏工作勞累,打算週日睡夠一整天補回來,這樣可不可?當然不行啦!《內經》提醒我們一句話:「久臥傷氣」,中醫認為凡事過猶不及,睡得太多也會傷身的呢!

一般人對睡眠的認識,都是說睡七個小時就足夠的了。聽了以上的介紹,會否感受到中醫的博大精深?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3. 陰陽平和先要靜?

3陰陽平和先要靜?

上回提到長命百歲的秘訣需要「恬惔虛無」,具體一點來說,這是一種怎樣的狀態呢?《黃帝內經》有更詳細的解說,曰:

「陰陽和平之人,居處安靜,無為懼懼,無為欣欣;婉然從物,或與不爭,與時變化;尊則謙謙,譚而不治,是謂至治。」

這裡形容了陰陽平和的人,亦即是身體處於最佳狀態的人,他有甚麼表現的呢?這種人的以安靜自居,無為名利,沒有任何懼怕,亦沒有慾望使他追求欣喜,心裏非常恬靜;他能夠順從事物的發展特性,不與世事爭競,卻又能順應社會變化;雖然處於尊位卻也十分謙卑,能夠以德服人,可以說是最佳的統治者!

一個身體陰陽平和的人,他就能夠做到以上種種。可是我們別倒亂因果,其實是因為這種人能夠做到這樣的德行,所以才能使陰陽平和。

驟聽這樣的描述,會否感覺有點太高尚了?!當然,這是告訴我們一個最終極的模範,但同時表達了,假如不能順從天道而活,又或許心中不夠平靜,人體的陰陽總是會受到干擾,不能達致最佳健康。

再細想這一段話,會不會覺得有點奇怪,當中所形容最健康的人,為甚麼都是講他的內心和處世的態度?其實這才是不奇怪的地方,修身養性,與修養健康是完全一致的。所以中國自古的聖賢,都不會特別找尋甚麼養生秘訣,而是從道德入手。只要一個人有高尚的德行,自然就有健康了。

所以,我們還是從修煉自己性情方面入手吧!如何調養性情,上面一段《內經》提示了一個重要法門,一個字:「靜」。「靜」的反面就是「嘈」,心不動、沒有雜念,那就是靜了。

有人問,難道上帝給我們腦袋,不是叫我們去想東西的嗎?對,善用腦袋是正確的,可是有些人腦子裡頭無法控制,一件事情想一次解決不了,那麼就想它十遍;十遍不夠,就再來十遍……

還很多人都認為,要排除雜念很難。其實要排除雜念第一件要做的事,不是去「想」甚麼方法,而是要「發現雜念」。隨波逐流的被雜念帶走,就像坐在木筏被河水沖走一樣,完全不能自控。要控制雜念,首先得要知道自己就在河中,然後拿起船槳用力向岸邊划,主動的找出口離開這個環境。重奪使用腦袋的主權,先從時刻關注內心、活在當下做起吧。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2. 長命百歲要講心?

2長命百歲要講心?

怎樣能夠長命百歲呢?就此問題,岐伯有一句傳頌千古的名言: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這句話正反兩方面都談及了。首先我們要避免不健康的因素,這裡說的「虛邪」,就是指使人虛弱的病邪。要知道中醫所講的「邪氣」,都不是甚麼鬼神妖怪,而是「不正謂之邪」,只要是不正常的事物,都叫做邪氣。所以又有「邪正不兩立」的說法。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就是形容致病的因素,就好像賊一樣悄悄的到來,叫我們要小心防避。世界上有多少賊?我們不知道,賊人不會在面上寫著「我是賊」吧!我們不能把所有賊人都收進監牢,但我們能夠做好「防盜」措施,就不會被偷東西了。這就是中醫的特色觀念,外在的致病因素,很多時控制不了,最重要是懂得防避,從自身做起。

防避是相對被動的,從正面的角度看,怎可主動的獲得健康?就是要做到「恬惔虛無」。「恬惔」就是安靜清閑,「虛無」是心無雜念,說白一點,就時常讓頭腦一片空白,甚麼都不想。只要做到這樣,就能使人體真氣順暢,精神內守不耗散,自然不會生病,長命百歲了!

長壽的秘密,簡單不簡單?都是說起來易,做起來難了!只要我們試一下,安靜的坐下來叫自己頭腦暫停,就會發現雜念立刻浮現。失眠的人大都是這樣吧,一躺下來,腦子卻停不了。

現代人生活節奏這麼快,身體休息的時候腦子也不能跟隨。當然有些人反倒是不希望腦子停下來,覺得不動腦筋實在太浪費了,巴不得連睡覺也要思考;有些人則是控制不了,頭腦啟動了「自動導航」,想關掉已經不可能。事實上,後者往往是前者的時間久了,才逐漸變成了一種習慣。就好像有人習慣每天聽收音機,現在要你不聽了,耳邊也總覺得有聲音在播放著。

從這個秘訣可以知道,中醫的養生法則,最重要是「講心」。精神的調養是最高層次的健康法門,中國傳統文化這麼重視修身養性,也是同一道理。

我們再進深想想,為甚麼岐伯要說這樣一句話呢?也是因為當時的人也面對著同樣的困難吧。不論古今,世間上仍有太多煩惱事,人的氣血擾亂了,病怎能不生?自尋煩惱,不也正是自尋短見?

要想長壽,其實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到,不過總要有點堅持和犧牲。本來「恬惔虛無」很容易,現在卻變成要努力修煉的功課了。

1. 未老先衰為甚麼?

1未老先衰為甚麼?

在《黃帝內經》開首的第一段文字,黃帝提出了一個問題,他聽聞上古的人都能夠活到百歲,而且身體動作都沒有衰退,可是到了今天,為甚麼人們到了五十來歲,就已經衰弱了?

《內經》的時代,距離我們已經兩千多年了,黃帝說這段話時,是指比兩千年前更上古的時間,而他當時說的「今天」,已經發現這種現象。這一個問題,到現在我們還是非常關心,可是現在五十歲衰老好像是一件常事了,甚至有些年輕人都在概歎,為甚麼到二、三十歲就變老了?活到百歲真有可能嗎?

於是,《內經》中記載了岐伯的回答:「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為甚麼上古的人能夠活過百歲呢?道理說出來很簡單,就是因為他們懂得「天道」。這個「道」,就是指萬事萬物的正常規律,這規律體現在人身上,我們就會叫作「生命之道」,或者「養生之道」了。

懂得養生的人,就是懂得按照天道的法則來生活。尤其「節制」二字,是中醫的智慧養生竅門,凡事過猶不及,講求中庸之道。這裡還舉了一些具體例子,主要還包括了三方面:飲食饑飽有節制、生活起居有規律、勞作安逸有節度等,就是飲食、生活、運動三方面,只要都做好了,健康就距離我們不遠了。

但是岐伯還指出了反面情況,為何半百就早衰?

「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這種無節制的生活,大家都會感到不健康了,可是在我們身邊,卻有許多人都是這樣過日子:有人爲了滿足食慾,飲食過飽過豐;有人爲了追求享樂,生活沒有規律;有人爲求生計工作忙碌,弄得精神身體勞累不堪,卻又缺少運動……

其實,無論是兩千年前,抑或是今天,情況還是一樣。這就是讀古人書的價值了,《黃帝內經》之所以被譽為中醫最重要的經典,就是因為她講出了千古不變的道理,值得我們反覆細味。

怎樣讓自己活到百歲?下期再談。

(專欄Pdf版本:http://www.vegsochk.org/yueso/ys172/V3-62.pdf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