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能成為一個聖人?在《黃帝內經》中有不少記載,對聖人的其中一個要求,就是需要做到「治未病」:
「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鬭而鑄錐,不亦晚乎!」
這段話是說,聖人不會治已經發生的病,而只會選擇在疾病尚未發生時就治理,假若在疾病已經發生之後才治療,就好像臨渴才去挖井,戰亂發生才鑄造兵器,不是已經太晚了嗎?
「未病」即是疾病尚未發生的意思,那麼,病還未出現,為何要進行治療?這就是中醫的高明之處了!雖然疾病的病徵尚未顯露,可是病根已經種下,以後還是會發作出來的,因此及早治理,則能防範於未然。
「預防勝於治療」的道理,大家都非常清楚,可是「治未病」的含義,遠不止「及早預防」這麼簡單。你可以到醫院中詢問一下患病的人,他們得病前是否知道要及早預防的重要?相信大部份人都知道,可是到了真實生活中,往往都被我們忽略了。
這種忽略,也不能怪責誰的,確實「治未病」並非任何人都能做到,不是每年去做身體檢查就已經足夠。《內經》強調,這是聖人的獨有能力,「治未病」的重點,其實是強調「洞察力」,在醫理上說,就是強調中醫的診察能力,能夠見微知著;又或者說,就像做一個好領袖,需要具備「遠見」的素質一樣,提前看到問題的存在。
治未病的思想,不單可以用在治病,其實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例如說,有一些年輕人誤入歧途,染上毒癮,這種「病」,要說成因可有一大堆,但是我們追溯可發現,這些年輕人大都有不完整的家庭,家裡缺乏教育、關愛所導致。可是作為父母的,往往就是未能「察覺」問題的存在,沒有在問題尚未發生的時候就去解決它,因此到問題發生了,已經不能回頭。
又例如夫妻之間關係不好,出現了婚外情,這種「病」,要說是誰的錯,其實已經太遲了。假如夫妻之間一直以來溝通良好、相親相愛,哪會出現這問題?問題就在於我們未能及早洞察問題的存在,到問題出現了,已經很難挽回。
要成為一個「聖人」,其實也並非想像中之難,但確實需要我們細心觀察,不允許有「拖延」的習慣,要積極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否讓自己的生命活得健康,就看我們會否「治未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