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界越來越多證據,證明人體結構最接近素食的動物。例如人沒有肉食動物的爪,沒有尖利的犬齒而有平坦的臼齒,汗腺津腺發達,唾液鹼性,胃酸較稀,腸道的長度約為身體軀幹的12倍等,這些特徵證明了素食對人的身體最為合適。
那麼,傳統中醫學怎麼看這問題?原來早在《黃帝內經》已經有答案!在《黃帝內經》之中,經常指出六腑中「胃腸」的功能,是用來腐熟「水穀」。例如:
「胃者水穀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藏氣」;
「人以水穀爲本,故人絕水谷則死,脈無胃氣亦死」;
「四支皆禀氣于胃……四支不得禀水穀氣」;
「榮者水穀之精氣也,和調於五藏,灑陳於六府……衞者水穀之悍氣也,其氣慓疾滑利」;
「胃者,五穀之府」;
「榖入于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
「胃中熱則消穀……六府者,胃為之海……五穀乃容」;
「余願聞六府傳穀者,腸胃之小大長短,受穀之多少奈何?」;
「胃大一尺五寸,徑五寸,長二尺六寸,橫屈受水穀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滿」……
類似的記載在《內經》中十分常見,認為人身的氣血是從水穀化成,就算最後一段經文用解剖的角度觀察腸胃的大小,也不忘用水穀的多少作容量單位,可見腸胃最佳的消化對象是五穀。《內經》時代認為人最應該吃的,就是喝水和以五穀為主的飲食方式,而當時的五穀實際上包含了豆類和果仁。
中醫沒有絕對的說「人不可吃肉」,在《內經》之中指出了許多吃肉的問題,也一再强調食物以水穀為最重要。這一種觀點,與現代科學的研究不謀而合,從人體生理結構的角度表明人應該是素食動物。
或許有人會問,雖然人體適合吃素,但人究竟可不可以吃肉呢?可以。但是「可以」不代表「健康」。這是對於「食物」的定義問題吧,例如人類在饑荒的時候,草根樹皮甚至石頭泥土也會拿過來吃,見到動物當然不會放過,為了生存饑不擇食十分正常。但是當我們在有選擇的前提下,就應該選擇更健康的飲食方式了。人有自由决定自己的行為,就好像你可以選擇抽烟、吸毒、濫藥,但這不代表對你有好處。既然素食是更健康的飲食方式,聰明的人應該懂得如何選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