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講到西醫回答問題的轉移話題伎倆,這次想說另一個方法,叫「模糊視線」。
再以冠心病為例,西醫在解釋這種疾病的「成因」,還有另一種解釋方式,就是從生活上作解答。這種在冠心病的成因上,包括年齡因素、性別因素、或者是久坐的生活、飲酒、吸煙、環境因素、運動、緊張、過重……
當然了,這種解釋對於普通人來說,好像比較容易接受。比如說一個人吃太多肥膩食物,然後又不運動,身體超重,於是就得了冠心病。這樣好像是容易理解的一種成因。可是,只要我們細心的去想,聰明的人就會問:「為甚麼這個世界這麼多肥胖的人,可是卻不是每一個都得冠心病?」
西醫以這種生活的角度,來解釋疾病成因的時候,其實只要運用一種反問方式,立刻突顯了矛盾:「為何這麼多人都這樣生活,可是唯獨我得XX病?」
西醫的特點就是只能解釋一般情況,而個別的情況就解釋不了。不少人的病人或者是有這種原因,但是有這種原因的人卻不得病的,是為甚麼?那就不能解釋。這些生活上的成因,往往每一種病都能夠說上一大堆可能性,那麼到最後其實也就一點特異性也沒有了,還讓很多人的生活變得更加害怕,生活上的各樣事情,好像會致病那樣!
為甚麼會這樣呢?這是因為西醫發現了有這種生活上的「現象」,可是其本質是甚麼?他們不知道。在西醫的研究方法上,傾向於微觀的研究,就是前一篇所講到的,用深入的方法來轉移視線。可是,這一種用生活的角度來解釋疾病成因,卻採用了另一個截然不同的角度,就是從宏觀的整個社會、生活來回答問題,這是西醫另一種研究方法,叫作以流行病學的角度,用統計學的方法來做研究。
可是,這兩種方法之間,是並沒有關聯的。就是說,在以流行病學的角度研究疾病成因,跟以微觀解剖的角度研究病因,是兩碼子的事,兩者互不相干。而西醫學較為傾向於以微觀作解答,於是在生活上的病因,很多時他們都並不重視。
所以,哪些生活成因問題問到底卻不能解釋,他們是不管的。但是用這個生活的角度來給病人解釋,總算比用微觀的角度要好,不然聽了一大堆術語,人們聽不懂,怎麼能夠讓人安心?其實人們聽懂的,也只不過是聽懂那些字,實際上還是不知道自己病的真正成因,這用普通話來說就叫做被「忽悠」了,所以稱這為「模糊視線」。
【李大夫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