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将于核准后显示于本页)
李老师:
从老师的文章读到,老师在学时有一门课叫「中西医比较学」。
请问老师,有相关书籍可以推介吗?
李致重教授日后会出版「中西医学比较」的专著,现在可以先看看他的《医医——告别中医西化》。
谢谢老师。
就《6. 体验丰富是良医?》中,「仲景:老子的名言:「道可道,非常道」,大道无法言传,只能够体会。就好像一幅平面图画所表述的内容,无法完全转化为文字,那么人体的「立体」,甚至于加上时间的「四维」时空,就更加无法透过简单语言去叙述了。」一段,可否请老师多说几句,有关于从中医角度,去思考人体的主轴,是什么?
为何人体要有「主轴」呢?
谢谢老师赐教,让学生先好好疏理思绪,再用准确的术语提问。
或者,学生应该先重阅老师的《一读就懂的18堂中医入门课》。
老师,在下不才,连续奋战5天,写了一篇有关伤寒论辨脉法的文章,算是把近期的一些心得串联起来,给自己一个交代了。一打听,目前若想在医学期刊上发表,不仅要有名望的老师推荐,还要缴纳不菲的费用,我实在不理解,世道真的变了?盼指引。谢谢老师。
志黄岐:
发表文章,如果是在医学期刊上刊载,目的主要是为了在大学、研究所工作,方便自己晋升职称。实际上,如果是为了要促进学术交流,而不是为了要走学术名誉的这一条路,未必需要在学术期刊上刊载(期刊上刊载,其实能够看到的人很有限)。现在是网络时代了,刊登在网站、讨论区,更容易引起讨论呢。 如果真要在期刊发表,这也要看自己喜好、文章的水平,能够承担经费的能力。实际上,目前中国绝大部分的期刊都要收取版面费,只要你能够给钱,就肯定有地方可以发表了。主要看是否要投稿到比较「有水平」的期刊吧。能否录用,也不一定要有老师推荐的(当然「关系」在中国肯定有影响吧),只要言之有物,一般都会录用的。
李大夫
谢谢老师的指引,我决定按您的意思,先放到博客中晒一晒,毕竟好文章要经得起检阅。诚恳邀请老师百忙之中提出批评意见,您的意见对我非常重要。万谢! 链接地址如下:http://blog.sina.com.cn/u/1656654404
能有自己的看法体会都很不错!您这文章属于条文注解,而非针对某一问题研究探讨,通常都不太适宜在期刊发表的,而适合直接发表著作。当然要写成一本书,那就要相当功夫了。 其实,类似的《辨脉法》、《平脉法》注解的书籍也有不少,您的观点与他们的有何不同?当中是否能够提到一些观点,能够阐述前人之未发?这就是我们要写文章,最重要回答的问题。 写完了文章,不妨先放下来一段时间,回头再看,就知道自己写得怎样了。
谨遵师意,踏实做人。谢谢老师教诲。
请问老师如何看待《XX医话》一类的书籍?
「医话」就是医生之话,有随笔之意,每位医师也可有自己的体会心得,或者说医师每天所说的话,都是可以是医话。这主要讨论的问题,是否每位的医师的话都是有价值?值得出版成书了。 如何「看待」的问题,这可以有许多角度哦,可否具体一点?推荐看看《六顶思考帽》一书,学习思考的不同角度。
谢谢老师赐教。
这条问题,是因我突然想起老师所说的「门诊不抄方、医案不乱看」,然后萌生的。
之前买了几本《XXX医话》,虽未有仔细通读,但初步感觉是,有点乱,不知如何系统地与自己的学习挂钩。
而亦未于老师文章中,读到对《XX医话》的看法,因而有此一问。
刚刚才很有意识地「发现」,网页上其中一个总栏目,就是医论医话!
医论和医话概念不同,医论是学术议论,实即是传统医师的学术文章; 医话则是医师的散文随笔、笔记、感悟,不一定是理论讨论。 医论医话,是在「中国图书分类法」之中,中医药类书之下的其中一个类别。
补读你大作《一读就懂的18堂中医入门课》的后记 (因港版已读),好奇一问,你的博士朋友,真的不幸地离开了?
没有离开啊,他还是放弃了在大医院工作,而到了一个「社区」的中医诊所行医。 (前者高薪厚职,但难以用中医看病;后者人工不高,但可以天天用中医看病。)
请问若果想阅读你那三本关于伤寒论的学术著作,应该要具备什么相关中医知识?
一般最少曾经学习过《伤寒论》一次,明白主流对《伤寒论》的认识角度。
阅毕老师大作《伤寒六经原意》之「编写说明」,得知老师当年旁听《伤寒论》课堂之多,可注释「不要问大学课程能够给你甚么,而应该问自己能够为中医付出多少!」。
阅毕老师大作之「编写说明」,《伤寒六经原意》似乎也是可以让初学者一读的;否则,以学生之悟性,毕业之日,恐怕仍未能入伤寒之门。
大道至简,其实本身要明白这书的理论不难。难的主要是明白后世理论的「问题」,我们身处这个时代,众说纷陈,真伪难辨,我们无法避开各种学说而只谈原文。这就是本书同时希望解决的问题,除了揭示原意,还要与各种观点进行比较,以安身立命。
请问老师,张效霞教授于《脏腑真原》一书,以横向角度论述脏腑学说的构想,己经出了书吗?
忘记了。
谢谢你推荐了一本好书。
不太明白您的意思,他不就是在《脏腑真原》之中有阐述自己观点了吗?
唔好意思。刚才我太心急了。
张教授喺佢本《脏腑真原》既第9页,即系导论𠮶章节既最后,提到可从「纵」及「横」呢两个方面去讲「脏腑学说」。
而张教授话,「横」的方面要将来再写书去讲。
所以想问返李老师,张教授有否出书或写文章,去讲述「横」的方面?
我还未见到他这方面的新书了。他其他几本书也挺好看的,有兴趣可找来一读。也可以关注他的博客。
请问「辨证论治之医」与「阴阳会通之医」的分别?
这其实就是中工跟上工(圣人)的区别。这区别有很多啊!《内经》经常讨论。我将出版的新书会有一篇讨论此问题。
我猜我明白多了一些,何谓「不抱怨」。
从《「造梦者」李宇铭访谈》一文中,我读到老师当年本科学习时,老师的老师的问题。
类似问题,仍在发生。
我的老师跟我们说,中医是文化的东西,不科学,没有科学根据的。
此刻,我不是想抱怨,是想道出事实。
不抱怨的精神,还是要好好记住的,免得浪费宝贵时间。
《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不要让自己的情绪,羁绊自己的学习,那样才能达致中庸。
谢谢老谢赐教。
我在尝试组织你的意思。
可否这样说,一众经典,犹如地图。
地图,让游人可以于城市内自由游走。
专业旅者,当然要像当地人一样,图在心中,自由自在地穿梭于街道之中。
但前提是,要先手持地图行走多遍。
熟读经典,犹如令到自己无时无刻都可以手持地图,犹如旅者。
但仍要以病患为师;病患犹如一个城市。
病患让医者能「体验」经典理论,并联系实践。
但前提是,经典已在心中。
以经典及患者为师,反复的临床体会,这就是老师你本科实习年的做法吧?
Alvin,
您说得很对,看来您有所体会了! 换句话来说,看人家的地图不够,要将这个地图,自己懂得画出来。画出来之后,就算你手上没有书,已经心中有书了。 懂得看地图,是读好经典;从地图看到了实地,那时从理论到临床;再放下了地图,直接懂得看病了,那就是得道。
这不单是我实习年的做法,是我一直学中医的态度呢,至今还是如此。
可否这样说,其实病患,就是活着的经典,每次给我们上一堂临床课,体验部份理论。
与其不抱怨、不学心浮躁,学生更想去做一位旅者,一位专注专心、自由自在地游走的旅者。
病患并非经典,看到病患背后的原因,那就等于看懂经典了。 祝您畅游于医道大海之中~
啊,对,谢谢老师赐教。
志士齐奋斗,弘岐黄仁术,把中医学好,他朝成国宝!
我正在阅读《破格思考》。我想问关于建立主体知识结构的问题。
我在张大明前辈其中一本书中,阅到他对初学者说,辨证的六项主要内容。
按照我对该书该章前文后理的理解,张前辈,先细说治法治则体系,再解说他所提出的六项辨证主要内容。
类似就是透过展示出中医治则治法的繁多,去要求行医者,辨证思维所应有的深度,否则,便不能适切地应用中医丰富的治则治法。
解释完六项主要内容后,张前辈指出,可再进一步参方药中前辈某本关于辨证论的著作。
我快速浏览过那本书。
很明显,方老师的书比张前辈所说的,更深入、细致及深奥。
张前辈的六项辨证内容,会否有着老师所说的「过桥」就可以「抽板」的功能?
我想问的是,这是否一种可行的求道过程?
如否,应该使用什么方法求道?
得道的门径、方法,这当然有太多了,无法一言而尽。有些人要透过顿悟,有人透过修行,这看自己的际遇。
特别关于「辨证」,我想再三指出,「证」本义并非「病机」,「辨证」并非「辨别病机」,如果误以为是辨别病机的话,这永远无法得中医之道。中医的研究对象就是「证」,如果不明证之根本,这根本无法进入中医殿堂。这方面可以看看我《论辨证论治的本义》等几篇文章。
求道的方法很简单,还是回到中医经典去,这就是最直接、最快的门径,毕竟中医的根本就是经典。其他老师、注解、书籍,都只是我们学习经典的拐杖。
谢谢老师指点。
请问老师,老师所说的经典,是那几本?
我不是想判断何谓四大,而是得道所必读的经典。
《素问》、《灵枢》、《伤寒》、《金匮》是必须滚瓜烂熟的。而其中我认为《伤寒论》是最重要的。 《内经》是可以不断接触,但难以完全掌握,但《伤寒论》《金匮要略》是可以深入钻研读懂的。 其次如《神农本草经》、《难经》等,也应该有所了解。 再次要的如《脉经》、《中藏经》等,以及《温病条辨》等温病明清著作,也是一读无妨的。
《原剂量经方治验录》(即将出版)一栏中的《5. 辨证论治的思维过程》一文,
当中的图画,请问有较清晰的版本吗?
加入了在《伤寒论》原意研究页面的最下面。
谢谢老师!
想请教老师体质学说的问题。
我用的是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十二五”《中医基础理论》教材。
第五章,是体质。
先问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请问李老师临床看病是依据什么中医核心理论,去判断一个人的体质的?请告知学生,让学生去仔细研究,体验,再内化成个人的东西。
《中基》第五章体质课,基本上,并没有告知我:如何有效地去从中医角度判断一个人的体质?
学生认为《中基》第五章有不少疑点,但不想再浪费时间把自己觉得有疑点的地方全数列出。
例如:
P.188第十六行,便提到体质学说并未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
P.185第三行,提到体质由三个方面构成,但似乎整个第五章体质,却在细说形态结构的一方面。
P.193提供常用体质分类,但P.194却以「附:」(即非正文)的形式,提供多两种分类方法。
P199,200 所述,临床时区分病患所用的分类方法,又跟P.193所提供的,完全不同。
另,学生的粗浅的思考是,不少人看病时问医师「自己的体质是什么?」并不是从看病的角度问的,而是希望得悉个人的体质分类为何后,以此为基础,去调整生活方式。某程度上,切合治未病的角度。
而同一时间,教材亦说体质很大程度上决定患者的病理情况,辨证论治时要分析患者的体质。这是临床角度,治已病的角度。
所以,就是很混乱吧。
请李老师赐教。
中医上肯定有「体质」的思想,只是如何「分类」,则是一个复杂问题。单就在《内经》之中,已经有许多不同的分类方法了,例如「阴阳二十五人」,也有分为「三阴三阳人」、「二阴二阳人」,各篇章之中有非常多的分类方法;《伤寒》《金匮》之中也有瘦人肥人羸人尊荣人强人…… 就好像近年炒得很热的「九种体质」说法,也肯定只是其中一种分类而已。
「分类」,是希望透过将事物分门别类之后,有助我们掌握事物本质。例如学习中药学,中药的分类,可以用功效区分,可以用药性区分、可以用植物的部位区分、可以用颜色、味道、质地、产地、炮制等等的不同角度去区分。各种分类的目的,都是用一种角度去认识事物,到最后,而无论任何角度,当你最后认识了该事物,分类就不重要了,「过桥」就可以「抽板」。
就是说,分类是一种入门的门径,最后要学到的就不是分类,而是在千变万化的世界之中,你都能作出判断,达致「个体化」的原则。
这「体质分类」的问题,有点类似「分型论治」的问题,可以参考我的三篇文章:「抓主证」的对与错;「学病案」的好与坏;「分型论治」的是与非。
补充几句,本人临床看病,依据的是中医「经典」的理论,经典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
经典之中遍布判断人体质的方法,只是并非能够用一章节就探讨完了,是散在全书,实际上等同于是否「得道」的问题。得人体之大道,而体质则是人未病之前的「生理」,「分型论治」则是患病以后的「病理」。
就好像《伤寒论》的六经,看似说外感病的演变规律,实际上也包含了体质内涵,这就看自己会否看透了。
《脏腑真原》一书,学生已从网上订购。
但有一迷网,实在不吐不快。
《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2》一书,就是想透过医易学,去让学中医者,寻回中医的元神。书中不乏精彩洞见,但在五脏一节,肝,是主疏泄的,并有医易学的详细解说。
学生不是想探究谁是谁非,而是想请问老师:
一,心态上如何面对如斯南辕北辙的理论主张?
二,阶段性上,在终有一天「得道」之前,如何看待、整合、运用,心中的「中医基础理论」?
往往截然不同的观点,实际上未必矛盾,是需要视乎语言环境、历史发展脉络作判断。同样一个名词,背后的概念未必相同。
就像「医易同源」的概念为例,我认同「中医并非源自《易经》」之说(《脏腑真原》一书有详细讨论),在《黄帝内经》之中基本上没有找到《易经》的痕迹。可是由于《易经》之中讨论的,是大道、是万事万物的规律,所有事情都可以包含在内,故此你用《易经》去理解中医,也未尝不可。这就是后世医家,有一门医易学派,以张景岳为高峰,意欲将全部中医学易理化。
回过头来,你说学中医不懂《易经》可不可以?(有句话说:「不知《易》,不可言大医」),当然了,就像《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的作者,基本上,都跟《易经》没有直接关系,不懂《易经》是可以读懂中医经典的。可是由于后世的中医学又受到了医易学派的许多影响,如果不懂易经,那就不懂这些医家在说甚么了。
某程度来说,要学好中医的本源其实很容易,只要学好经典就可以了。可是「现代」的中医就无法这样了,因为还要贯通古今,即使那些无意义的「知识」也要学习,目的是为了沟通、了解其他医师在说甚么。就好像中医要学西医一样,不也就是为了跟他们沟通?
至于第二个问题,如何看待,这主要是「心态」问题吧。提议参看陈载澧博士的《破格思考》一书,其中提到的「负的能量」 “negative capability”,正是这个迷惘阶段需要有的心态。
陈老师的书,原来我已经遇见过数次。
负能量一文前后的文章,都给我很大的启发。
谢谢李老师。
「往往截然不同的观点,实际上未必矛盾,是需要视乎语言环境、历史发展脉络作判断。同样一个名词,背后的概念未必相同。」
阅读《回归中医——对中医基础理论的重新认识》之「辨证论治厘正」后,才得知原来「辨证论治」一词组,所经历的旅程,是多么的丰富,就连苏联的巴甫洛夫学说也牵涉在内。
谢谢老师推荐好书。
望文生义,是中医发展历史上的一大问题,自古也有,由于「误读」而创制出「新理论」,实在有太多太多了!《中基》教材上,正有着许多许多这样的例子。
老师网站上的文章,已阅读8成,包括老师提到的三篇文章。
但显然,阅读只是体验的开始,但经老师一点,似乎开始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体质的分类方法。
当然,不断重看老师的文章,是必需的功课。
李博士: 您好,我是港大中医本科生,现正就读三年级,无意留意到博士的妙笔,读后思之颇有共呜。
我修读中医两年有余,期间不乏亲友前来问症,常见病如感冒、咳嗽、头痛头晕等占大多数,杂病如各种皮肤炎症、高血压、脂肪肝等亦不在小数;两年来在这种不系统、缺乏指导下的临床经验累积下,我归纳到几个重大疑问,望博士能指点一二。
第一,如何能在与病人解释病情时,确保不失中医精粹之余,又能保证沟通顺畅、准确?很多时候,要在三言两语之间向病人解释复杂而精深的中医概念,实在是天荒夜潭。据我自己观察,很多同业(包括我的老师,师兄师姊)倾向一种以西医概念解释中医的方法试图解决问题,美其名这是一种中西合壁的处理手法,但观其实其实只是一种偷换概念的技俩,这对医者自身、对病人、对中医形象而言均有害无益。
第二,我于研读中医之际,经常会对中医之概念表示怀疑,但又苦于无人指点。例如,最基本的藏象理论,肝属木,藏血,主疏泄,这八个字在临床很容易能感受得到;可是,到底凭甚么说肝主疏泄?说到底这只是一种经验的归纳而已,并无甚么凭证。我问自己答不了,病人问类似的问题,我也经常用一句托辞『我们中医认为是这样………』。这种情况实在太多,博士认为该如何处理?
疑问太多,就先问这两条好了,静候回复。
Chris您好: 很高兴认识您!您的问题,很难说甚么最佳答案,随便分享一些想法吧: 1)与病人解释病情,实际上并非需要仔细解释医理,毕竟无论中西医的医理,对一般患者来说,都是难以理解的(就算西医好像容易理解,你跟一般人说「你患了肾小球肾炎」,一般患者能够理解得到吗?)。理解,其实是「相信与否」的问题,这看您是否已经有足够权威性,让人相信吧。 对此我有两种应对: 一、以类比方式,透过解说自然之理,以说明中医的思想。类比本身就是中医擅长的方式,尤其在抽象概念上时用类比更容易理解; 二、直接讲述病情的生活成因与解决方法,不用跟他深入分析理论,介绍这是生活上甚么原因导致,例如环境、情志、饮食等,问题在哪?如何改善?这不需要解释中医理论,但又能够直接回答患者想要知道的东西。
2)中医之理,往往甚难明白,我觉得难的地方不在古文,而在于历代医家建立了太多似是而非的理论。就好像是「肝主疏泄」,这本身就是一大歪理!!!(详情可以参考《脏腑真原》一书) 这就等于,「如何透彻理解中医」这根本问题,这需要让自己建立直接阅读、学习、研究经典的能力,从中医的源头出发,你就有能力可以判断各种中医理论的真伪。至于如何学习经典,这就是一大学问了!有机会再谈。
谢谢老师回应。
前中文大学妇产科名誉临床助理教授,兼前妇产科专科女医生,绝对不是我的目标。
有家人先天是伤健人士;而且,与其等政府发展中医,倒不如自己筹钱,研究传统中医核心理论。
是的。 其实要研究传统中医理论,不需要很多钱,只要自己愿意抽空就可了。自古中医做研究,都是自己工余时间完成的吧。
Q:为什么读中医? A:人生出路。 Q:我自己有什么目标? A:做上工,月入十万。 Q:如何实现理想? A:其一,私淑于李宇铭老师,毕业前得道。
做上工的确是一个目标,何谓上工可以更加具体。 当然水平高的话人工自然高,不应以人工作为目标,名与利会让人迷失初衷呢。 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崇高目标,在能够生活的前提下,撇下名利为更高层次的理想。
请你继续写文章,让作为学生的,可以私淑于你。
谢谢!
Alvin, 谢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笔耕的^^~~ 李大夫
好的,老师,迫切希望得到您的指引!我永远支持您!
谢谢老师的耐心解释,很有启发。我最近正在重新学习您的《伤寒解外方证原意》,之前您的三书包括在香港出版的书我都设法买到而且看过一遍,特别是三书,观点清晰,丝丝入扣,不落俗套,拍案叫绝,可是有个现象很奇怪,您的书在亚马逊的评价并不很好,我的感觉是伤寒论的学习一直陷在教科书既定的学术范围中,向上可以追溯到清朝《医宗金鉴》的影响,为了达到某种学说的合理性,自圆其说。我不是中医学院的学生,而是爱好者,近几年的自学过程中,一直在各种观点中冲撞,不自主地否定再否定,每每受医书序言中的相互掐架自拆戏台。不用说各家学说,各种门派的掐架了,即使对伤寒论的学习,也是学说林立。就这样,带着稀里糊涂,去年终于获准参加了师承类的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竟获高分,实在汗颜。看了您的书后,我的很多疑惑茅塞顿开,比如芍药的问题,客气的问题,厥阴病的问题,小青龙加石膏还有去麻黄的问题,太阳温病的问题,厥阴病的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千年疑案,至今无人能透解其中奥秘,一般在三阳阶段还口若悬河,一到三阴病就开始进入无序状态,乱谈一气,读者的思绪都乱了。经过您的指点,我感觉,张仲景完全是立足正气与邪气的力量对比中遣方使药,像一个老练的武术家,见招拆招,活泼自如,胆大心细。后世认为,仲景的年代比较久远,世界观不如现代文明,我看不对,张仲景使用清热解毒药的胆量不亚于后世温病家,比如十枣汤,到现在也没几个医家敢于付诸实践。他的见解很独到,很犀利,很传神。离他的学术原意越远,中医水平也差。 再次膜拜老师的智慧!
志黄岐您好!好书最紧要找到知音,您所观察的现象甚是!现在中医的问题正是「中医不懂中医」,大家被「现代中医教育」的成见所蒙蔽,无法直接面对中医经典、中医古籍,没有能力去评价真伪。口中说着中医的语言,心中不明所以,这种情况比比皆是。本人研究《伤寒论》,即是因为过去研读注家太多,众说纷纭之下,逼着要跳出来,直面原文,努力丢空自己,尽力抛开成见,以观照仲景之心,数载后终能有所突破。当然我书中之论是否仲景原意,日后历史自有公论。我相信,如能有更多批评反对的声音,这就代表我的著作做对了,引起了讨论。 您能够有此途径学习中医,实在难得,愿您能够坚持努力,继续走好中医的路!如有什么想法,欢迎继续讨论吧!可以跟我电邮联系:vincentlee@cuhk.edu.hk 或者微博私信:http://weibo.com/cmedvincent
您好,老师,关于络脉的问题,想请教您的看法,叶天士认为久病入络,但正如您在书中所说,络是在体表的病情较轻的阶段,如此看来,仲景与叶桂的认识截然不同,盼您给予指导,谢谢。另外,关于芍药的问题,现在我重新翻阅您的书,觉得我之前的认识不够正确,望海涵。
志黄岐您好: 叶天士的久病入络,是他独创的理论,而且他在书中把络脉的病,许多的病都可以用络脉去解释,不单久病才见,是叶天士特别着重“络”这一种特殊部位有关。络脉在《内经》之中本身是遍布了周身的,里外也有,有体表的络脉,也有体内脏腑的络脉,就是指经脉的分支。而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风病上,将邪气中络表示成中风病的表浅层次,这应该说是针对这种病而言,而非针对所有病的深浅阶段来说的。
李博士你好! 请问能联系你给小孩治病吗?
您好,小孩如能吃中药也可以看的。我在香港中文大学有开门诊,详情请看:http://leeyuming.com/?page_id=68
发布留言必须填写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公开。 必填栏位标示为 *
Comment
Name*
Email*
Website
Save my name, email, and site URL in my browser for next time I post a comment.
Δ
输入你的Email地址,即可透过Email接收新文章通知——
电子邮件位址
订阅
李老师:
从老师的文章读到,老师在学时有一门课叫「中西医比较学」。
请问老师,有相关书籍可以推介吗?
李致重教授日后会出版「中西医学比较」的专著,现在可以先看看他的《医医——告别中医西化》。
谢谢老师。
李老师:
就《6. 体验丰富是良医?》中,「仲景:老子的名言:「道可道,非常道」,大道无法言传,只能够体会。就好像一幅平面图画所表述的内容,无法完全转化为文字,那么人体的「立体」,甚至于加上时间的「四维」时空,就更加无法透过简单语言去叙述了。」一段,可否请老师多说几句,有关于从中医角度,去思考人体的主轴,是什么?
为何人体要有「主轴」呢?
谢谢老师赐教,让学生先好好疏理思绪,再用准确的术语提问。
或者,学生应该先重阅老师的《一读就懂的18堂中医入门课》。
老师,在下不才,连续奋战5天,写了一篇有关伤寒论辨脉法的文章,算是把近期的一些心得串联起来,给自己一个交代了。一打听,目前若想在医学期刊上发表,不仅要有名望的老师推荐,还要缴纳不菲的费用,我实在不理解,世道真的变了?盼指引。谢谢老师。
志黄岐:
发表文章,如果是在医学期刊上刊载,目的主要是为了在大学、研究所工作,方便自己晋升职称。实际上,如果是为了要促进学术交流,而不是为了要走学术名誉的这一条路,未必需要在学术期刊上刊载(期刊上刊载,其实能够看到的人很有限)。现在是网络时代了,刊登在网站、讨论区,更容易引起讨论呢。
如果真要在期刊发表,这也要看自己喜好、文章的水平,能够承担经费的能力。实际上,目前中国绝大部分的期刊都要收取版面费,只要你能够给钱,就肯定有地方可以发表了。主要看是否要投稿到比较「有水平」的期刊吧。能否录用,也不一定要有老师推荐的(当然「关系」在中国肯定有影响吧),只要言之有物,一般都会录用的。
李大夫
谢谢老师的指引,我决定按您的意思,先放到博客中晒一晒,毕竟好文章要经得起检阅。诚恳邀请老师百忙之中提出批评意见,您的意见对我非常重要。万谢!
链接地址如下:http://blog.sina.com.cn/u/1656654404
能有自己的看法体会都很不错!您这文章属于条文注解,而非针对某一问题研究探讨,通常都不太适宜在期刊发表的,而适合直接发表著作。当然要写成一本书,那就要相当功夫了。
其实,类似的《辨脉法》、《平脉法》注解的书籍也有不少,您的观点与他们的有何不同?当中是否能够提到一些观点,能够阐述前人之未发?这就是我们要写文章,最重要回答的问题。
写完了文章,不妨先放下来一段时间,回头再看,就知道自己写得怎样了。
谨遵师意,踏实做人。谢谢老师教诲。
李老师:
请问老师如何看待《XX医话》一类的书籍?
「医话」就是医生之话,有随笔之意,每位医师也可有自己的体会心得,或者说医师每天所说的话,都是可以是医话。这主要讨论的问题,是否每位的医师的话都是有价值?值得出版成书了。
如何「看待」的问题,这可以有许多角度哦,可否具体一点?推荐看看《六顶思考帽》一书,学习思考的不同角度。
谢谢老师赐教。
这条问题,是因我突然想起老师所说的「门诊不抄方、医案不乱看」,然后萌生的。
之前买了几本《XXX医话》,虽未有仔细通读,但初步感觉是,有点乱,不知如何系统地与自己的学习挂钩。
而亦未于老师文章中,读到对《XX医话》的看法,因而有此一问。
李老师:
刚刚才很有意识地「发现」,网页上其中一个总栏目,就是医论医话!
医论和医话概念不同,医论是学术议论,实即是传统医师的学术文章;
医话则是医师的散文随笔、笔记、感悟,不一定是理论讨论。
医论医话,是在「中国图书分类法」之中,中医药类书之下的其中一个类别。
谢谢老师赐教。
李老师:
补读你大作《一读就懂的18堂中医入门课》的后记 (因港版已读),好奇一问,你的博士朋友,真的不幸地离开了?
没有离开啊,他还是放弃了在大医院工作,而到了一个「社区」的中医诊所行医。
(前者高薪厚职,但难以用中医看病;后者人工不高,但可以天天用中医看病。)
谢谢老师。
李老师:
请问若果想阅读你那三本关于伤寒论的学术著作,应该要具备什么相关中医知识?
一般最少曾经学习过《伤寒论》一次,明白主流对《伤寒论》的认识角度。
谢谢老师。
李老师:
阅毕老师大作《伤寒六经原意》之「编写说明」,得知老师当年旁听《伤寒论》课堂之多,可注释「不要问大学课程能够给你甚么,而应该问自己能够为中医付出多少!」。
阅毕老师大作之「编写说明」,《伤寒六经原意》似乎也是可以让初学者一读的;否则,以学生之悟性,毕业之日,恐怕仍未能入伤寒之门。
大道至简,其实本身要明白这书的理论不难。难的主要是明白后世理论的「问题」,我们身处这个时代,众说纷陈,真伪难辨,我们无法避开各种学说而只谈原文。这就是本书同时希望解决的问题,除了揭示原意,还要与各种观点进行比较,以安身立命。
谢谢老师赐教。
李老师:
请问老师,张效霞教授于《脏腑真原》一书,以横向角度论述脏腑学说的构想,己经出了书吗?
李老师:
忘记了。
谢谢你推荐了一本好书。
不太明白您的意思,他不就是在《脏腑真原》之中有阐述自己观点了吗?
李老师:
唔好意思。刚才我太心急了。
张教授喺佢本《脏腑真原》既第9页,即系导论𠮶章节既最后,提到可从「纵」及「横」呢两个方面去讲「脏腑学说」。
而张教授话,「横」的方面要将来再写书去讲。
所以想问返李老师,张教授有否出书或写文章,去讲述「横」的方面?
谢谢老师。
我还未见到他这方面的新书了。他其他几本书也挺好看的,有兴趣可找来一读。也可以关注他的博客。
谢谢老师。
李老师:
请问「辨证论治之医」与「阴阳会通之医」的分别?
这其实就是中工跟上工(圣人)的区别。这区别有很多啊!《内经》经常讨论。我将出版的新书会有一篇讨论此问题。
谢谢老师赐教。
李老师:
我猜我明白多了一些,何谓「不抱怨」。
从《「造梦者」李宇铭访谈》一文中,我读到老师当年本科学习时,老师的老师的问题。
类似问题,仍在发生。
我的老师跟我们说,中医是文化的东西,不科学,没有科学根据的。
此刻,我不是想抱怨,是想道出事实。
不抱怨的精神,还是要好好记住的,免得浪费宝贵时间。
《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不要让自己的情绪,羁绊自己的学习,那样才能达致中庸。
谢谢老谢赐教。
李老师:
我在尝试组织你的意思。
可否这样说,一众经典,犹如地图。
地图,让游人可以于城市内自由游走。
专业旅者,当然要像当地人一样,图在心中,自由自在地穿梭于街道之中。
但前提是,要先手持地图行走多遍。
熟读经典,犹如令到自己无时无刻都可以手持地图,犹如旅者。
但仍要以病患为师;病患犹如一个城市。
病患让医者能「体验」经典理论,并联系实践。
但前提是,经典已在心中。
以经典及患者为师,反复的临床体会,这就是老师你本科实习年的做法吧?
Alvin,
您说得很对,看来您有所体会了!
换句话来说,看人家的地图不够,要将这个地图,自己懂得画出来。画出来之后,就算你手上没有书,已经心中有书了。
懂得看地图,是读好经典;从地图看到了实地,那时从理论到临床;再放下了地图,直接懂得看病了,那就是得道。
这不单是我实习年的做法,是我一直学中医的态度呢,至今还是如此。
李大夫
谢谢老师赐教。
可否这样说,其实病患,就是活着的经典,每次给我们上一堂临床课,体验部份理论。
与其不抱怨、不学心浮躁,学生更想去做一位旅者,一位专注专心、自由自在地游走的旅者。
病患并非经典,看到病患背后的原因,那就等于看懂经典了。
祝您畅游于医道大海之中~
啊,对,谢谢老师赐教。
志士齐奋斗,弘岐黄仁术,把中医学好,他朝成国宝!
李老师:
我正在阅读《破格思考》。我想问关于建立主体知识结构的问题。
我在张大明前辈其中一本书中,阅到他对初学者说,辨证的六项主要内容。
按照我对该书该章前文后理的理解,张前辈,先细说治法治则体系,再解说他所提出的六项辨证主要内容。
类似就是透过展示出中医治则治法的繁多,去要求行医者,辨证思维所应有的深度,否则,便不能适切地应用中医丰富的治则治法。
解释完六项主要内容后,张前辈指出,可再进一步参方药中前辈某本关于辨证论的著作。
我快速浏览过那本书。
很明显,方老师的书比张前辈所说的,更深入、细致及深奥。
张前辈的六项辨证内容,会否有着老师所说的「过桥」就可以「抽板」的功能?
我想问的是,这是否一种可行的求道过程?
如否,应该使用什么方法求道?
Alvin,
得道的门径、方法,这当然有太多了,无法一言而尽。有些人要透过顿悟,有人透过修行,这看自己的际遇。
特别关于「辨证」,我想再三指出,「证」本义并非「病机」,「辨证」并非「辨别病机」,如果误以为是辨别病机的话,这永远无法得中医之道。中医的研究对象就是「证」,如果不明证之根本,这根本无法进入中医殿堂。这方面可以看看我《论辨证论治的本义》等几篇文章。
求道的方法很简单,还是回到中医经典去,这就是最直接、最快的门径,毕竟中医的根本就是经典。其他老师、注解、书籍,都只是我们学习经典的拐杖。
李大夫
谢谢老师指点。
请问老师,老师所说的经典,是那几本?
我不是想判断何谓四大,而是得道所必读的经典。
谢谢老师。
《素问》、《灵枢》、《伤寒》、《金匮》是必须滚瓜烂熟的。而其中我认为《伤寒论》是最重要的。
《内经》是可以不断接触,但难以完全掌握,但《伤寒论》《金匮要略》是可以深入钻研读懂的。
其次如《神农本草经》、《难经》等,也应该有所了解。
再次要的如《脉经》、《中藏经》等,以及《温病条辨》等温病明清著作,也是一读无妨的。
谢谢老师指点。
李老师:
《原剂量经方治验录》(即将出版)一栏中的《5. 辨证论治的思维过程》一文,
当中的图画,请问有较清晰的版本吗?
谢谢老师。
加入了在《伤寒论》原意研究页面的最下面。
谢谢老师!
李老师:
想请教老师体质学说的问题。
我用的是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十二五”《中医基础理论》教材。
第五章,是体质。
先问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请问李老师临床看病是依据什么中医核心理论,去判断一个人的体质的?请告知学生,让学生去仔细研究,体验,再内化成个人的东西。
《中基》第五章体质课,基本上,并没有告知我:如何有效地去从中医角度判断一个人的体质?
学生认为《中基》第五章有不少疑点,但不想再浪费时间把自己觉得有疑点的地方全数列出。
例如:
P.188第十六行,便提到体质学说并未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
P.185第三行,提到体质由三个方面构成,但似乎整个第五章体质,却在细说形态结构的一方面。
P.193提供常用体质分类,但P.194却以「附:」(即非正文)的形式,提供多两种分类方法。
P199,200 所述,临床时区分病患所用的分类方法,又跟P.193所提供的,完全不同。
另,学生的粗浅的思考是,不少人看病时问医师「自己的体质是什么?」并不是从看病的角度问的,而是希望得悉个人的体质分类为何后,以此为基础,去调整生活方式。某程度上,切合治未病的角度。
而同一时间,教材亦说体质很大程度上决定患者的病理情况,辨证论治时要分析患者的体质。这是临床角度,治已病的角度。
所以,就是很混乱吧。
请李老师赐教。
Alvin,
中医上肯定有「体质」的思想,只是如何「分类」,则是一个复杂问题。单就在《内经》之中,已经有许多不同的分类方法了,例如「阴阳二十五人」,也有分为「三阴三阳人」、「二阴二阳人」,各篇章之中有非常多的分类方法;《伤寒》《金匮》之中也有瘦人肥人羸人尊荣人强人…… 就好像近年炒得很热的「九种体质」说法,也肯定只是其中一种分类而已。
「分类」,是希望透过将事物分门别类之后,有助我们掌握事物本质。例如学习中药学,中药的分类,可以用功效区分,可以用药性区分、可以用植物的部位区分、可以用颜色、味道、质地、产地、炮制等等的不同角度去区分。各种分类的目的,都是用一种角度去认识事物,到最后,而无论任何角度,当你最后认识了该事物,分类就不重要了,「过桥」就可以「抽板」。
就是说,分类是一种入门的门径,最后要学到的就不是分类,而是在千变万化的世界之中,你都能作出判断,达致「个体化」的原则。
这「体质分类」的问题,有点类似「分型论治」的问题,可以参考我的三篇文章:「抓主证」的对与错;「学病案」的好与坏;「分型论治」的是与非。
李大夫
补充几句,本人临床看病,依据的是中医「经典」的理论,经典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
经典之中遍布判断人体质的方法,只是并非能够用一章节就探讨完了,是散在全书,实际上等同于是否「得道」的问题。得人体之大道,而体质则是人未病之前的「生理」,「分型论治」则是患病以后的「病理」。
就好像《伤寒论》的六经,看似说外感病的演变规律,实际上也包含了体质内涵,这就看自己会否看透了。
李老师:
《脏腑真原》一书,学生已从网上订购。
但有一迷网,实在不吐不快。
《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2》一书,就是想透过医易学,去让学中医者,寻回中医的元神。书中不乏精彩洞见,但在五脏一节,肝,是主疏泄的,并有医易学的详细解说。
学生不是想探究谁是谁非,而是想请问老师:
一,心态上如何面对如斯南辕北辙的理论主张?
二,阶段性上,在终有一天「得道」之前,如何看待、整合、运用,心中的「中医基础理论」?
谢谢老师赐教。
Alvin,
往往截然不同的观点,实际上未必矛盾,是需要视乎语言环境、历史发展脉络作判断。同样一个名词,背后的概念未必相同。
就像「医易同源」的概念为例,我认同「中医并非源自《易经》」之说(《脏腑真原》一书有详细讨论),在《黄帝内经》之中基本上没有找到《易经》的痕迹。可是由于《易经》之中讨论的,是大道、是万事万物的规律,所有事情都可以包含在内,故此你用《易经》去理解中医,也未尝不可。这就是后世医家,有一门医易学派,以张景岳为高峰,意欲将全部中医学易理化。
回过头来,你说学中医不懂《易经》可不可以?(有句话说:「不知《易》,不可言大医」),当然了,就像《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的作者,基本上,都跟《易经》没有直接关系,不懂《易经》是可以读懂中医经典的。可是由于后世的中医学又受到了医易学派的许多影响,如果不懂易经,那就不懂这些医家在说甚么了。
某程度来说,要学好中医的本源其实很容易,只要学好经典就可以了。可是「现代」的中医就无法这样了,因为还要贯通古今,即使那些无意义的「知识」也要学习,目的是为了沟通、了解其他医师在说甚么。就好像中医要学西医一样,不也就是为了跟他们沟通?
至于第二个问题,如何看待,这主要是「心态」问题吧。提议参看陈载澧博士的《破格思考》一书,其中提到的「负的能量」 “negative capability”,正是这个迷惘阶段需要有的心态。
李大夫
谢谢老师赐教。
李老师:
陈老师的书,原来我已经遇见过数次。
负能量一文前后的文章,都给我很大的启发。
谢谢李老师。
李老师:
「往往截然不同的观点,实际上未必矛盾,是需要视乎语言环境、历史发展脉络作判断。同样一个名词,背后的概念未必相同。」
阅读《回归中医——对中医基础理论的重新认识》之「辨证论治厘正」后,才得知原来「辨证论治」一词组,所经历的旅程,是多么的丰富,就连苏联的巴甫洛夫学说也牵涉在内。
谢谢老师推荐好书。
望文生义,是中医发展历史上的一大问题,自古也有,由于「误读」而创制出「新理论」,实在有太多太多了!《中基》教材上,正有着许多许多这样的例子。
谢谢老师赐教。
老师网站上的文章,已阅读8成,包括老师提到的三篇文章。
但显然,阅读只是体验的开始,但经老师一点,似乎开始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体质的分类方法。
当然,不断重看老师的文章,是必需的功课。
李博士:
您好,我是港大中医本科生,现正就读三年级,无意留意到博士的妙笔,读后思之颇有共呜。
我修读中医两年有余,期间不乏亲友前来问症,常见病如感冒、咳嗽、头痛头晕等占大多数,杂病如各种皮肤炎症、高血压、脂肪肝等亦不在小数;两年来在这种不系统、缺乏指导下的临床经验累积下,我归纳到几个重大疑问,望博士能指点一二。
第一,如何能在与病人解释病情时,确保不失中医精粹之余,又能保证沟通顺畅、准确?很多时候,要在三言两语之间向病人解释复杂而精深的中医概念,实在是天荒夜潭。据我自己观察,很多同业(包括我的老师,师兄师姊)倾向一种以西医概念解释中医的方法试图解决问题,美其名这是一种中西合壁的处理手法,但观其实其实只是一种偷换概念的技俩,这对医者自身、对病人、对中医形象而言均有害无益。
第二,我于研读中医之际,经常会对中医之概念表示怀疑,但又苦于无人指点。例如,最基本的藏象理论,肝属木,藏血,主疏泄,这八个字在临床很容易能感受得到;可是,到底凭甚么说肝主疏泄?说到底这只是一种经验的归纳而已,并无甚么凭证。我问自己答不了,病人问类似的问题,我也经常用一句托辞『我们中医认为是这样………』。这种情况实在太多,博士认为该如何处理?
疑问太多,就先问这两条好了,静候回复。
Chris您好:
很高兴认识您!您的问题,很难说甚么最佳答案,随便分享一些想法吧:
1)与病人解释病情,实际上并非需要仔细解释医理,毕竟无论中西医的医理,对一般患者来说,都是难以理解的(就算西医好像容易理解,你跟一般人说「你患了肾小球肾炎」,一般患者能够理解得到吗?)。理解,其实是「相信与否」的问题,这看您是否已经有足够权威性,让人相信吧。
对此我有两种应对:
一、以类比方式,透过解说自然之理,以说明中医的思想。类比本身就是中医擅长的方式,尤其在抽象概念上时用类比更容易理解;
二、直接讲述病情的生活成因与解决方法,不用跟他深入分析理论,介绍这是生活上甚么原因导致,例如环境、情志、饮食等,问题在哪?如何改善?这不需要解释中医理论,但又能够直接回答患者想要知道的东西。
2)中医之理,往往甚难明白,我觉得难的地方不在古文,而在于历代医家建立了太多似是而非的理论。就好像是「肝主疏泄」,这本身就是一大歪理!!!(详情可以参考《脏腑真原》一书)
这就等于,「如何透彻理解中医」这根本问题,这需要让自己建立直接阅读、学习、研究经典的能力,从中医的源头出发,你就有能力可以判断各种中医理论的真伪。至于如何学习经典,这就是一大学问了!有机会再谈。
李大夫
谢谢老师回应。
前中文大学妇产科名誉临床助理教授,兼前妇产科专科女医生,绝对不是我的目标。
有家人先天是伤健人士;而且,与其等政府发展中医,倒不如自己筹钱,研究传统中医核心理论。
是的。
其实要研究传统中医理论,不需要很多钱,只要自己愿意抽空就可了。自古中医做研究,都是自己工余时间完成的吧。
谢谢老师赐教。
Q:为什么读中医?
A:人生出路。
Q:我自己有什么目标?
A:做上工,月入十万。
Q:如何实现理想?
A:其一,私淑于李宇铭老师,毕业前得道。
做上工的确是一个目标,何谓上工可以更加具体。
当然水平高的话人工自然高,不应以人工作为目标,名与利会让人迷失初衷呢。
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崇高目标,在能够生活的前提下,撇下名利为更高层次的理想。
李老师:
请你继续写文章,让作为学生的,可以私淑于你。
谢谢!
Alvin,
谢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笔耕的^^~~
李大夫
好的,老师,迫切希望得到您的指引!我永远支持您!
谢谢老师的耐心解释,很有启发。我最近正在重新学习您的《伤寒解外方证原意》,之前您的三书包括在香港出版的书我都设法买到而且看过一遍,特别是三书,观点清晰,丝丝入扣,不落俗套,拍案叫绝,可是有个现象很奇怪,您的书在亚马逊的评价并不很好,我的感觉是伤寒论的学习一直陷在教科书既定的学术范围中,向上可以追溯到清朝《医宗金鉴》的影响,为了达到某种学说的合理性,自圆其说。我不是中医学院的学生,而是爱好者,近几年的自学过程中,一直在各种观点中冲撞,不自主地否定再否定,每每受医书序言中的相互掐架自拆戏台。不用说各家学说,各种门派的掐架了,即使对伤寒论的学习,也是学说林立。就这样,带着稀里糊涂,去年终于获准参加了师承类的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竟获高分,实在汗颜。看了您的书后,我的很多疑惑茅塞顿开,比如芍药的问题,客气的问题,厥阴病的问题,小青龙加石膏还有去麻黄的问题,太阳温病的问题,厥阴病的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千年疑案,至今无人能透解其中奥秘,一般在三阳阶段还口若悬河,一到三阴病就开始进入无序状态,乱谈一气,读者的思绪都乱了。经过您的指点,我感觉,张仲景完全是立足正气与邪气的力量对比中遣方使药,像一个老练的武术家,见招拆招,活泼自如,胆大心细。后世认为,仲景的年代比较久远,世界观不如现代文明,我看不对,张仲景使用清热解毒药的胆量不亚于后世温病家,比如十枣汤,到现在也没几个医家敢于付诸实践。他的见解很独到,很犀利,很传神。离他的学术原意越远,中医水平也差。
再次膜拜老师的智慧!
志黄岐您好!好书最紧要找到知音,您所观察的现象甚是!现在中医的问题正是「中医不懂中医」,大家被「现代中医教育」的成见所蒙蔽,无法直接面对中医经典、中医古籍,没有能力去评价真伪。口中说着中医的语言,心中不明所以,这种情况比比皆是。本人研究《伤寒论》,即是因为过去研读注家太多,众说纷纭之下,逼着要跳出来,直面原文,努力丢空自己,尽力抛开成见,以观照仲景之心,数载后终能有所突破。当然我书中之论是否仲景原意,日后历史自有公论。我相信,如能有更多批评反对的声音,这就代表我的著作做对了,引起了讨论。
您能够有此途径学习中医,实在难得,愿您能够坚持努力,继续走好中医的路!如有什么想法,欢迎继续讨论吧!可以跟我电邮联系:vincentlee@cuhk.edu.hk 或者微博私信:http://weibo.com/cmedvincent
您好,老师,关于络脉的问题,想请教您的看法,叶天士认为久病入络,但正如您在书中所说,络是在体表的病情较轻的阶段,如此看来,仲景与叶桂的认识截然不同,盼您给予指导,谢谢。另外,关于芍药的问题,现在我重新翻阅您的书,觉得我之前的认识不够正确,望海涵。
志黄岐您好:
叶天士的久病入络,是他独创的理论,而且他在书中把络脉的病,许多的病都可以用络脉去解释,不单久病才见,是叶天士特别着重“络”这一种特殊部位有关。络脉在《内经》之中本身是遍布了周身的,里外也有,有体表的络脉,也有体内脏腑的络脉,就是指经脉的分支。而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风病上,将邪气中络表示成中风病的表浅层次,这应该说是针对这种病而言,而非针对所有病的深浅阶段来说的。
李博士你好! 请问能联系你给小孩治病吗?
您好,小孩如能吃中药也可以看的。我在香港中文大学有开门诊,详情请看:http://leeyuming.com/?page_id=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