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次去杭州參加一個學術會議,出發前收拾行李時,友人發來一個「旅行物品清單」,提醒以免遺漏。想起來小時候去露營宿營,之前都總得要打印一張物資清單,「照單抓藥」般收拾東西,後來去旅行次數多了,基本上不用再看這些清單,都懂得要帶什麽了。
去旅行要帶什麽東西?對於沒有去過旅行的人來說,當然需要一張清單幫助,但假如去過好幾次旅行了,就不用看著單子都懂得「抓藥」了。一方面是因為記住了,更背後的原因,是因為已經明白有什麽東西是必須要帶的,為甚麼要帶這些東西?什麽時候用的?東西該放在甚麼地方?甚麼東西可以在當地買?……就是說,明白了「旅行物品清單」是為甚麼這樣設計的。
這一件小事,讓我聯想到中醫看病的「分型論治」。分型論治就是現在中醫教材所教導的看病方法,例如感冒分四個類型:風熱、風寒、暑濕、虛人外感等,每一種病都分幾個類型。中醫界常常疚病分型論治有太多問題,把中醫簡單化、經驗化,難道中醫看感冒就這麼簡單嘛?
我覺得,也不用批評他們太多,確實這些教材都是老中醫用他們的體會而寫成,問題有時候不在於「教材」,而在於「如何理解教材」。
就好像有些人去旅行之前,完全相信「清單」上所列的東西,結果卻帶漏或帶多了東西。一張清單是否能夠適合每一個人?適合每一個地方?適合每一個時間?這當然不行了,要視乎具體情況嘛,這個清單一直以來都只是「參考」而已,不是「標準」。更何況,這個世界有千千萬萬種旅行的物品清單呢!
要明白為何老中醫會寫出這種「分型論治」的教材。這就好像一個人去旅行去多了,變成一個「旅遊專家」之後,你問他去旅行要帶甚麼東西?他就會跟你分析,有多少種類的東西要帶。假如我們不理解為何要分這幾個種類,以後去旅行都是看著單子來執藥,這就永遠都無法成為一個「旅遊專家」了。實際上,當我們去旅行多了,明白到旅行的需要,就懂得自己設計這個清單,以後就不需要別人給你做的分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