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神聖工巧的「矛盾」

 

細味《難經》這段話,會發覺《難經》作者心底裡面的矛盾,他其實還是認為脈診相當重要的!

上文講到《難經》裡面重視望診聞診,將望聞問切的重要性排列為「神聖工巧」的四個層次,可是仔細一想,在整部《難經》裡面,前22條都是在專論脈象的,反而望診聞診的內容卻沒多少,《難經》作者還寫出這個「神聖工巧」的道理,不是自相矛盾嗎?

先看一看原文,在《難經·六十一難》說:「曰:經言,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脈而知之謂之巧,何謂也?」這段話驟眼看上去好像是說切診最為次要,但是其後再說:「然:望而知之者,望見其五色,以知其病;聞而知之者,聞其五音,以別其病;問而知之者,問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脈而知之者,診其寸口,視其虛實,以知其病,病在何臟腑也。經言,以外知之曰聖,以內知之曰神,此之謂也。」

仔細體會上文,可知《難經》作者的一種矛盾心態!因為「神聖工巧」這種說法,應該是記載於上古的醫經裡面,所以一開首就說「經言」,然後《難經》作者就要去解釋這個問題,為何古人這麼說。他在前半段的解釋還是挺不錯的,例如望診要望的是「五色」,聞診要聞的是「五音」,問診要問的是「五味」,這些都本應該是非常注重的。可是到了切診,他就不用這種「五X」的說法了,他花了更多的筆墨,寫成「診其寸口,視其虛實,以知其病,病在何臟腑也」,由此可見到,《難經》的作者其實在望聞問切四診之中,他最視的是切診!

而且重點是最後一句話:「經言,以外知之曰聖,以內知之曰神,此之謂也。」這句話的「以外知之」和「以內知之」,應該理解為望診聞診屬外,問診切診屬內。由於望診聞診是用視覺、聽覺去收集病人的資料,不需要接觸到病人,從外部觀察,所以說是屬「外」;而問診則需要病人告訴你,脈診也需要摸到病人,所以就需要互動了,因此叫「內」。《難經》嘗試解釋,以望診、聞診去知病叫「聖」,以問診切診知病則叫「神」,想一想,這不是跟前面有矛盾嗎?之前有說望診是「神」,現在又說望診是「聖」,反而問診切診又是「神」!

對這段《難經》的總體思想,我所體會的,是《難經》作者本身是非常強調切診的重要性,它認為切診能夠斷死生,所以是非常重要!可是當他面對這上古「神聖工巧」這段經文時,又覺得有矛盾,故此他嘗試進行解釋,最後引用另一個經文來,「力撐」切診的重要性。實際上這兩段經文,是有某程度的矛盾。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