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7月17日《大公報》訪問報導
記者:王曉萌
《中醫學神》
剛剛公布的第十八屆中學生好書龍虎榜上,一本名叫《中醫學神》的書吸引了眾人的目光。這是由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第三屆畢業生李宇銘撰寫,記載作者五年中醫求學生涯的經驗分享錄。綠色生活教育基金主席周兆祥評價說,「宇銘的報告處處蘊藏着發人深省的道理,他的視野和遠象教大家驚詫狂喜。」
將收穫心得集成書
李宇銘從小喜愛運動。中學時當排球隊長的他經常扭傷腿,於是決心立志將來做一名醫生。直到中六才有讀中醫這條新路展現在眼前。當時中醫在香港剛剛起步,但憑着小時候看中醫的經驗和對醫學的熱愛,宇銘毅然選擇要讀長達五年的浸大中醫藥學,「正因為中醫這樣的環境,造就了很大的發展空間,到我畢業的時候,就是新一代中醫的世界了」。
經過五年多的中醫學習,宇銘將收穫心得寫成書,也是為了讓「有意讀中醫的學生不再覺得中醫那麼神秘」,像自己當年一樣彷徨,「我的書可以給年輕人一個參考」。
滿山都是寶
密密麻麻的課時表給了剛入學的宇銘極大挑戰,「前兩年的基礎課部分最辛苦,都是很細的內容需要背」。入學僅三周便要求掌握人體二百零六塊骨頭的中英文名稱和位置,二年級的中藥學和方劑學更要求準確背出四百多種中藥分類、藥性、功效等,還要辨認它們的樣子。考試前同學們想出各種辦法應對壓力,包括組織「識藥速記大賽」學習切磋。更有同學改編《野菊花》歌詞幫助記憶藥物功效。
宇銘興致勃勃地談到在南京中醫藥大學交流時期山上採藥的難忘經歷,「中藥教授對各種草藥的用途瞭若指掌,走幾步便會指出某種中藥」,「我第一次感到滿山都是寶」。
中西醫理念碰撞
宇銘在《中醫學神》書中提到,中醫與西醫全然不同的理念:西醫把人看作各種部分的組合,「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傳統中醫學跟神學有相似之處,是對「全人」的關懷和醫治。對於香港政策至今仍然不允許中醫使用西藥,他說「正好迫使我們一定要把中醫學好」。
畢業後的宇銘將修讀碩士課程,繼續研究中醫經典,尤其是張仲景的著作。他「希望中醫的地位在香港得以確認」,將來做個全職的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