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中醫水平如何分?(上)

28

 

《黃帝內經》中多次提到醫生可分為多種等級,比較常說的是「三級」分法——上工、中工與下工。「工」即是醫生的意思。怎樣評價一個中醫的水平高低呢?看看這段文字:

「善調尺者,不待於寸;善調脈者,不待於色。能參合而行之者,可以為上工,上工十全九;行二者,為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者,為下工,下工十全六。」

三種醫生的區分方式,主要用三種診斷方法:一種稱為「尺膚診」,是觀察前臂內側皮膚的狀態,這種診斷方法現在已經很少用了;另一種是「脈診」,亦即是大家熟悉的把脈;第三種是「色診」,即是觀察患者面部氣色。最高明的醫生,能夠三種診斷方式一起使用,相互合參;假如只能熟悉其中兩種診斷方法,則屬於中等層次;只會其中一種,則屬於低層次的醫生了。假如某位大夫把脈非常厲害,可是不會其他診法,也算不上高明。

上述三種診斷方法,可以稱為「望診」與「切診」,其中觀察尺膚與面色都屬望診,把脈則屬切診,假若再加上了問診、聞診,即是中醫常說的「望聞問切」,是四大類診斷方式。可是,《黃帝內經》區分醫者水平的高低,只是用了其中兩種方式,可知古代中醫非常重視醫生的觀察能力,想想看,假如一個中醫不用詢問患者,已經知道疾病的原因,是不是非常厲害?

高明的醫生,治療效果十分良好,十位病人中能有九位治好,但也表示不是所有病也能治好的,人總有生老病死,醫學並非萬能,有些病總得不治;中等水平的醫生,十位病人能治好七位,比高水平的已經差了一截。

至於低水平的醫生,十位病人仍能治好六位,有些人會想,十全六也挺厲害的啊!為何這叫低水平的醫生呢?其實,假如比這水平更低的醫生,就應該稱為「庸醫」了,即是不合格的醫生。別忘記,庸醫也能治病啊!若十位病人中能治好五位,就是說他治病是「二分之一」機會,其實就是碰運氣了。醫學上很多病也是可以「自愈」的,不用治也會好,或者安慰劑效應也能治病,所以,要作為一個合格的大夫,「十全六」是最低要求了。

這段文字提醒我們,要判斷醫生水平的高低,不是在乎治療手段,而是在乎診斷能力。療效與診斷是相對應的,假如一個大夫懂得使用很多藥物,又懂得針灸、按摩、拔罐等各種技術,可是他不懂診斷,無論治療技術多高明也沒有用,隨時誤診誤治。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