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臟腑真原》

學中醫者普遍感覺得到,《中醫基礎理論》教材錯謬百出,學中醫從《中基》開始學起,實乃誤人子弟!若要學好中醫基本理論,可讀《臟腑真原》一書,乃山東中醫藥大學張效霞教授力作,他從中醫根源之《黃帝內經》入手,還原中醫臟腑之本原理論。其中著名觀點如「肝不主疏泄」、「脾主運化當為胃主化、脾主運」等,均是簡明扼要的重要理論,使學者撥開雲霧,為學醫者必讀!

 

83d194ebtd9b3b183fc50&690

 

 

內容簡介:

    臟腑的本義是什麼?陰陽五行學說是如何與臟腑理論結合起來的?“藏象”還是“臟象”?三焦的實質是什麼?肺主宣發還是上焦宣發?“心為君主之官”和“十一臟取決於膽”如何協調?膀胱氣化、腎氣化,還是三焦氣化?心主神明,還是腦主神明?
中醫臟腑理論經歷了數千年的發展和演變,歷代醫家多有傳承和發揮,近代以來又受到現代科學和醫學的衝擊和融合,時至今日,理論構建尚不完善,各家觀點眾說紛紜。臟腑理論的本來面目是什麼?它的發展脈絡是怎樣的?《臟腑真原》作者從大量文獻中搜尋有價值的資料,試圖理清臟腑理論的發展脈絡,正本清源。

目錄:

【導論】
【臟腑概念辨析】
 一、藏府(臟腑)之本義
二、廣義的臟與狹義的臟
1.九臟
2.十一臟
3.十二臟
三、臟腑系統的多家學說
1.臟腑的數目
(1)五臟說
(2)六臟說
(3)五腑說
(4)六腑說
(5)七腑說
2.臟腑系統的組成
(1)五臟五腑
(2)五臟六腑
(3)六臟六腑
四、奇恆之腑不得作為臟腑系統的組成部分
五、臟腑與藏象考辨
1.藏象之沿革
2.藏象之本義
3.臟腑涵藏象
【臟腑起源與形態結構】
 一、早期解剖活動探析
二、臟腑起源於解剖
三、臟腑形態結構
四、評價與反思
【臟腑與陰陽】
 一、陰陽並非源於《周易》
1.各逞其能的起源說
(1)源於男女
(2)源於生殖崇拜
(3)源於占卜
(4)源於曆法
2.“《易》以道陰陽”是後世注文誤入正文
3.中醫陰陽觀與《易》學陰陽說之不同
(1)數字的陰陽奇偶觀念不同
(2)陰陽的升降趨向不同
(3)部位陰陽劃分的標準不同
4.醫易同源於中國傳統文化
二、陰陽學說滲入中醫的歷史過程
三、臟腑陰陽屬性之劃分
四、陰陽類分臟腑的原理及依據
五、陰陽學說對臟腑理論建立的影響
【臟腑與五行】
 一、雜見紛陳的起源說
1.源於天賜
2.源於五方
3.源於五材
4.源於五星
5.源於自然崇拜
二、五行學說向中醫的滲透過程
三、五行與時空
1.五行配時空的演變過程
2.五行配時空的原理溯源
3.臟腑的時空特性及其意義
四、五行配五臟
1.兩種不同配屬模式的由來
2.兩種不同配屬模式原理索解
(1)古文《尚書》說
(2)今文《尚書》說
3.五行配五髒的作用及意義
五、五臟與形體官竅
六、五臟傍通
1.五音
2.五味
3.五穀與五畜
【臟腑功能辨析及其發生學原理】
 一、臟腑功能總論
1.臟“藏”亦“瀉”,腑“瀉”亦“藏”
2.臟腑功能孰為主?
二、胃
1.來源於解剖的胃主受納
2.胃是吸收水谷精微的主要部位
3.腐熟水谷的部位雖然在胃,但這一功能卻是由中焦來承擔和完成的
三、小腸
1.受啟於解剖的受盛、化物與傳送
2.“泌別清濁”不是指小腸具有吸收水谷精微的功能。而是指下焦而言
(1)“泌別清濁”之本義是說水液自小腸下口滲入膀胱,滓穢傳入大腸
(2)近代以來為了使其“合乎西說”而篡改為“吸收水谷精微
四、膀胱
1.中醫是否發現了膀胱上口?
2.膀胱貯藏津液,胞儲存尿液
3.氣化所出為何物?
4.膀胱氣化、腎氣化。還是三焦氣化?
五、三焦 

1.形形色色的三焦說

1)無形無質說

2)無形有質說

3)有形說

2.三焦的部位與形態考原

1)“無形”當為“無常形”、“無別臟形”

2)三焦當位於腹腔之內

3)三焦當是由三塊中間有溝瀆的“不實之肉”所構成的器官

4)三焦當是指小網膜、大網膜和腸系膜

5)三焦實質至今未被闡明的原因

3.膀胱與胞之關係到底是怎樣的?

4.三焦的功能

六、膽

1.膽汁非由肝分泌,而是來源於胃,也沒能發現其消化功能

1)從歷代醫籍的有關論述看

2)從歷代對黃疸的證治分析看

2.膽汁的主要功能在於“主決斷”

3.“凡十一臟取決於膽”只是“臟腑功能孰為貴”眾多不同說法的“一家之言”

七、心

1.“心主血脈”不是通過解剖而發現的,而是五行歸類的結果

1)從《內經》看,“心主血脈”是五行歸類的結果

2)中國古代科技發展水平決定了中醫不可能從解剖學上認識到心臟具有主持血液循環的功能

3)將“心主血脈”解釋為是在解剖方法啟導下而得出的關於臟腑功能認識的觀點及將其與“血液循環”相等同的說法,是將西醫學理論比附於中醫而得出的錯誤結論

2.心主神明,還是腦主神明?

1)精神意識並非由心專主,而是五臟共主

2)心主神明乃是由心之於身,猶君主之於社稷國家的觀念推論而來

3)“頭者,精明之府”,與神志無關

4)“腦為元神之府”,也不是說神志活動由腦所主宰

5)腦不屬於臟腑,故“腦主神明”“縱然能說必不能行”

6)“心腦共主神明”既無必要,也不可行

7)中醫學術界熱衷於“腦主神明”的原因及反思

八、肺

1.肺主氣本義考原

1)現有解釋存在的主要問題

2)《內經》時代人們雖然認識到肺有從自然界吸入清氣的功能,但卻認為其動力機制來源於宗氣

2.肺主宣發與肅降,錯對兼半

1)是肺主宣發,還是上焦主宣發

2)來源於五行推論的肺主肅降

3.“通調水道”非指肺之功能,而是指下焦功能正常

九、脾

1.脾主運化當為胃主化、脾主運

1)現有理論解釋存在的問題與困惑

2)臟腑功能的基本特點決定了脾的功能只能是“運”而不是“化”

3)脾主運化“誤會”的由來

4)“脾主運”乃是由五行理論推衍而來的臟腑功能

2.“脾主升清”即是“脾主運”的同義語

1)“脾主升清”理論的現代提出及解釋

2)“脾主升清”之本義

3)沒有將“升清”單獨作為脾之功能的必要

3.脾主統血是說脾氣虛而不能攝血,並非是說脾臟本身具有“統血”之功能

1)《難經》“主裹血”不是指脾的功能,而且也不能由“裹血”而推論出“統血”

2)“脾統血”之本義

3)溫補學派由“氣能攝血”嬗變為“脾主統血”

4)當今學界之所以提倡“脾主統血”,乃是因其與西醫學的認識可以相“合”的緣故

5)還“脾主統血”之本義,具有重要的理論和臨床意義

十、肝

1.“肝主疏泄”考辨

1)“肝主疏泄”理論的現有解釋

2)“肝主疏泄”的爭鳴

3)“肝主疏泄”源流疏證

4)近代以來對“肝主疏泄”的強加比附

5)“肝主疏泄”來源於五行推論

2.“肝主藏血”釋疑辨誤

1)“肝主藏血”是為了解釋五臟何以能夠“藏神”這一五行歸類的結論而提出的

2)將肝主藏血嬗變為肝的基本生理功能是近代以後之事

3)肝主藏血是指肝具有調節血量、防止出血等功能的說法是以西醫學關於肝臟功能的認識為參照物,強加於中醫的

十一、腎

1.“腎主水”的認識並非來源於解剖,而是五行歸類的結果

2.“腎主藏精”也是來源於五行推論

1)由宮刑和外腎說起

2)“生殖之精”藏於腎的由來

3)腎藏五臟之精的發生學原理

  • 出版社: 華夏出版社; 第1版 (2010年4月1日)
  • 開本: 16
  • ISBN: 9787508056456, 7508056450

 

 

 

還有他的其他著作:

 

《無知與偏見:中醫存廢百年之爭》

83d194ebtd9b2ecaacbcb&690

 

 

《回歸中醫——對中醫基礎理論的重新認識》

 

2013-08-09jq0pwjuymzz

 

 

張效霞教授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83d194eb0101dky2.html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