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讀就懂的18堂中醫入門課》

一讀就懂的18堂中醫入門課

 

编辑推荐

 

     一本书,打开一扇攸关每个中国人必备知识的大门。 从历史到地理,从天文到典故,李宇铭所著的《一读就懂的18堂中医入门课》告诉您一个不一样的中医(文化),她是第一次如此近的与我们息息相关——因为我们一直不离不弃地生活在中国文化之中并被她深深影响。在读书之余,您更会情不自禁地掩卷思考:为什么这位优秀的香港青年如此热爱中医。热爱中国文化?

 

内容提要

 

     中医是什么?中医科学吗?中医是玄学!学中医很难!……作为现代 中国人有很多围绕“中医”挥之不去的心结:几千年历史的中医真的落后 了吗?中医治病原理是什么?中医与西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一读就懂 的18堂中医入门课》作者李宇铭巧妙地从中医之根——中国文化入手,精 心解答了各种常见的有关中医的诸多疑问,《一读就懂的18堂中医入门课 》中充满了善巧的故事、对比和比喻,配以精彩的图表,让人不知不觉间 认识中医,理解中医,接受中医,爱上中医,进而对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频频点头称是。

 

作者简介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博士,香港注册中医师。此前于香港浸会大学,先后获哲学硕士(中医学)学位、中医学学士及生物医学理学士双学位。曾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著有《中医学神》(香港)等中医科普类读物,深受年轻读者欢迎。

 

目录

 

推荐序1  读一本好档,识—位好医/姜良铎
推荐序2  中医,通识教育好选择/粱荣能
推荐序3  中医文化通/许承恩
自序  愿梦想成就美事

卷一
理解中医并不难
  学医有如囊中取物
    ——医理即哲理
  中医能够治牙痛
    ——三“观”加冕
  为什么中医姓“中”
    ——中西文化扫描
  中医不做手术吧
    ——走形上大道

卷二
搞懂中国文化是关键
  麻将桌上攻五行
    ——现代系统科学观
  中医之道“非常道”
    ——气,源于道
  庸医不中庸
    ——守好三分饥与寒的中道
  打球学阴阳
    ——阴阳的0与1
  为类比申冤
    ——令人心领神会的医学术语比喻
  给关联思考平反
    ——直觉也是客观

卷三
中医看病原理一点通
  人为什么会生病
    ——内因外因非内外因
  生病了要跟月亮算账
    ——天人相应有道理
  看病如水墨画
    ——辨证论治的法宝
  包治百病的秘方
    ——中医学的独立宣言
  悲伤了为什么会哭
    ——修身养性与健康
  心静自然康
    ——情志性格与体质
  饺子可以治病
    ——中医与民间风俗

结语
    ——寻找隐世医生

后记
    ——第三只眼看中医

 

 

 

前言

 

     中医,通识教育好选择 梁荣能 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院长 几年前,年轻的李宇铭把他学医过程的甜酸苦辣写成《中医学 神》一书;该书出版不久便被列人中国香港“中学生好书龙虎榜”的 候选名单,甚受中学生欢迎。其后,他再接再厉,撰写与中医学有关 的书籍。 多年以来,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为本科生办了一个名为“中医 药之文化内涵”的通识课程,旨为引导同学思考中医药与中匡I文化的 关系。2008年秋,原本任教的一位教授因事未能回港,刚巧宇铭已完 成他的中医硕士论文,便助我一臂之力,替我承担该门课的部分教学 任务;后来从教学评核更得悉他的教学甚得同学欢迎。现在宇铭把他 讲授课程的内容加以整理、补充,使《一读就懂的18堂中医入门课》 这本书能够面世。 在新高中课程,“通识”被列为必修科;大学对通识教育更为 重视。以香港中文大学为例,特设“大学通识教育部”,以统筹大学 的通识课程。通识教育目标在引导学生:拓展广阔的知识视野,认识 不同学科的理念和价值;提升对人类共同关心问题的触觉;建立判断 力和价值观;·以及发掘终生学习的潜力等。从上述通识教育的目标看 来,中医应算是一门上佳的通识科目。 只要你翻开《黄帝内经》看看,你便会发现这部中医经典包含 医学、养生学、哲学、天文学、地理学、气象学、心理学、历法等, 正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 (《内经·素问》序言)难怪人们常说中医博大精深。 李宇铭医师将中医相当艰深的医理,用流畅的文笔,生动有趣的 比喻,把你带进中医的宫殿中,一睹中医的“奇珍异宝”。这书作为 中医入门,引起读者的兴趣是最首要的条件。你翻阅书的目录,看到 《麻将桌上攻五行》、《生病了要跟月亮算账》、《看病如水墨画》 和《饺子可治病》等题目,一定会被吸引,想追看答案。 我最欣赏每篇附有的“杏林启思”、“医文化”和“通识挑战 题”等延伸资料,有助加深读者对医学和中国文化的理解。 无论你想认识中医学还是中国文化,这本书一定能满足你的求知 欲,甚至更多,因为同时你也会对另一个范畴加深了认识。 我诚意向你推荐这本好书!

 


 

 

精彩页(试读片断)

 

     中医搞通识 搞通文化 “文化”是什么意思?按照字典的解释,文化就是“人类在历史 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总和”。简单一点说,文化就是“包罗万象”,包 括了我们历史上一切的知识、思想和创作等。谈文化,通常会具体地 讲“某某文化”,例如中国文化、西方文化,甚至通俗一点的,流行 文化、饮食文化、服装文化…… 在学校里,可能高二·一班的文化就是文静优雅,喜欢思考看 书;高二·二班的文化则是活跃好动,喜欢运动与辩论。这些“文 化”,就是指某一特定范围内的知识、观念和思想的总和,反映着这 一群人共有的特点。 中国文化包括了什么?就是包罗中国这个国家的一切,其中包含 文字、语言、文学、历史、哲学、宗教、艺术、科学、音乐、舞蹈、 书画、地理、风俗、社会、建筑、戏剧、饮食、医学、教育、服饰、 体育等各项;只要在我国发生过的事物,都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但一般所指的文化,其实核心是讲“哲学”。按词典的定义,哲 学是“自然、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的高度概括”。“一般规律”就 是指普遍性的意思,哲学就是探讨一些最抽象的概念,能够揭示普遍 事物的规律法则。 比如说中国人“勤劳”、重“情”、重“崇敬自然”、重“家 庭伦理”:都是中国人普遍特征、思想的一些高度概括,是中国文化 核心价值;也符合了哲学的定义范围。所以说:“文化的核心就是哲 学”。中国哲学又以儒、道、释三家的思想为核心中的核心。 理通哲学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怎么学得了?”同学苦着脸说。 “不用愁,只要了解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中国式的思维方法, 即中国的哲学,明白国人如何‘用脑’,那就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 用。”我用肯定的语气,再强调:“因为哲学是理性思维的总结,学 习中国哲学,也就明白国人的思维模式。中医的思想跟中国哲学是一 致的、相通的,所以中国哲学是中医的根本。有了这个根基,以后无 论学习中医理论或其他各科的知识,都会变得很容易。” 三通之才 中医的第—部经典《内经》中说: “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素 问·著至教论篇》) 医生如何“得道”,做个好医生?就得通晓“天、地、人”三 才。“天文”,可指现在的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就是环境 学、地理学;“人事”狭义地说,可以是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 但是广义一点去理解,应该涉及中国文化全部的内涵。那么,要做一 个好中医,要求真是非常高啊! 学医四阶段 “学习,最要紧的还是多思考。你们现在在大学课堂上听课,而 以前医学生大都是跟着师傅学习,得经过‘四诊’……” 中医所说的“四诊”,是指中医的诊断方式,包括“望、闻、 问、切”四方面。“望”,就是观察病人的气色;“闻”,就是听病 人的声音和嗅病人发出的气味;“问”,就是询问病情;“切”,就 是指接触患处和把脉。 不过这里所说的四诊有所不同,“学医四诊”是指学医的四个循 序渐进的过程:(1)“待诊”,就是在正式临床学习之前,接触一 些相关的工作,例如药物的加工炮制;(2)“跟诊”,师傅看病, 留在旁边观察;(3)“试诊”,学生尝试看病,诊断开药后,给在旁的师傅审阅;(4)“应诊”,学生通过了试诊,老师认为“学满 师”,就可以独立应诊。 P23-25

 

 


 

 

 

推荐序

 

 

喜闻宇铭的《中医不切西瓜》在内地出版,我欣然为序。

两年多前,宇铭刚到北京跟随我攻读博士之初,趁课余时间完成本书写作,在香港首先出版;及至毕业在即,此书能与内地读者见面,正好见证着宇铭的学习历程。

记得当初拿起这书,一看书名,立觉喜在心头、创意无穷,年轻人的思维与我们很不一样,看来向年轻一代推广中医知识,也需要用他们的语言。不懂中医的人,或许会想“难道中医不贊成吃西瓜?”可是熟悉中医的人,看了书名自然心领神会,这揭示了中医的最大特色——整体观念。

对於挑西瓜,自问技术颇高,每每能够挑出最好的!很多人挑西瓜,都喜欢选已经切开了的,确保瓜肉新鲜好吃;高明一点则用拍打西瓜的方法,听声音以辨别好坏;我挑西瓜则从来不需要切开,甚至不用触摸到西瓜,只要从外观察,就能知道西瓜里面的情况了,用中医的话说,这就要求很高的“望诊技术”!其实中医看病也一样,所谓“望而知之谓之神”,除此以外,中医亦讲求“四诊合参”,透过“望闻问切”全面的诊察病情,自能得到准确诊断。这个看病的过程,用中医的哲学思想来说,就是“不切西瓜”的方法。

《中医不切西瓜》有别于一般介绍中医与中国文化的书籍,这类书在书店中有不少,大都是从中国文化的角度,例如以文字、文学、历史、宗教、风俗、艺术、儒道佛学思想等等,介绍中医与各种传统文化的关系;本书则是立足在中医自身,在逐步深入介绍中医的同时指出与中国文化的紧密联系,读毕后可有一种整体的感觉,认识中医的主线同时明白其文化底蕴。

本书用活泼生动的文字和有趣的例子,娓娓道出中医的事。书中内容简练,却已经从根本处、全面地介绍中医的基本哲学思想。本书给年轻人打开捷径,轻松无难度的品味中医,不仅能作为文化通识读物,更能帮助大众正确理解中医的诊治原理,甚至是帮助中医学生将所见所闻融会贯通的好书!

宇铭是一名优秀学生,难得的“文武双全”。一方面,他对中医经典的爱好与钻研,刻下苦工,单是在读博士期间,已经发表了33篇学术文章,是众多博士研究生中甚少见到的,而且宇铭在博士二年级时,已经获得了《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发“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奖”,其后又获得了国家教育部颁发“港澳及华侨博士生奖学金一等奖”,一再得到外界的肯定,认同他在中医专业上的水平。

通常善於研究的人,总是让人感觉古板严肃,可是宇铭小时候已经却多才多艺,从小喜欢运动锻炼,中学时是排球队的队长,担任过学生会主席,参加了“海童军”活动,热爱露营远足、野外求生,懂得驾驶帆船、滑浪风帆、独木舟……意想不到的是,他更曾在香港考取了游艇驾驶执照、以及通过了私人飞机执照的理论考试!致使他在念中医本科之前,已经获奖甚丰,比一般年轻人拥有更多人生阅历。或许是这种背景,让宇铭写成《中医不切西瓜》这样一本通识读物,如此深入浅出、博引旁征,将各种范畴的知识串联起来,带领读者体味中国文化的圆融美妙。

宇铭更让人喜爱的,是他温文谦虚的态度。在我的门诊上,宇铭一直随我抄方学习,纵使诊室内如此繁忙拥挤,宇铭依然是有礼的给患者细心问诊、解释病情。更可贵的,他身体力行地发挥自身优势,与香港朋友创办“全仁中医”慈善团体,曾经多次组织年轻中医,一同远赴菲律宾的贫穷农村举行义诊服务,实践中医、贡献社会,我鼎力支持!

自古中医在《黄帝内经》中已经强调,高水平的中医需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即是需要熟悉中国文化,博通天地人三才;我的导师张学文教授,昔日抄录了清代汪廷珍给吴鞠通《温病条辨》作序的一段话给我们,是对吴鞠通的评价:“怀救世之心,秉超悟之哲,嗜学不厌,研理务精,抗志以希古人,虚心而师百氏”,我觉得,作为一名医生,最重要的也是要“怀救世之心,秉超悟之哲”,还要“研理务精”,宇铭俱备这些种种素质,深愿他能继续努力,成为一出色的中医人才。

不单本书内容值得推荐,我更诚意的向您推荐本书作者!读一本好书、认识一位好中医,一举两得,从书中的字里行间,读者定能够体会得到宇铭的真与善。相信《中医不切西瓜》的出版,可以帮助更多人正确认识中医,成为初学中医者走进中医殿堂的桥梁,并鼓励更多年青人投身中医事业,共同为人类健康尽一分力!

 

 

姜良铎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首届中医专业医学博士、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中国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学科带头人

 

 

 

 

歡迎試閱本書的後記——「第三隻眼看中醫」

One Comment:

  1. Pingback: 香港人第三隻眼看中醫存亡 - 李大夫 · 上醫方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