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染病容易死亡,真的嗎?

【李宇銘博士撰文】

疫情中經常聽到一句話:「老人感染容易得重症甚至死亡。」

這種說法,是一種常見的年齡歧視,也是一種恐嚇手段。

這樣說的問題,讓大家誤以為年紀大跟生病有直接關係。

比如新聞說電話詐騙案之中,老人家較為容易受騙。難道是因為年齡導致老人受騙嗎?不是,是因為他的知識、智慧、信念等原因導致被騙。

不應歧視老人,很多老者家都是有學問、聰明有智慧的。

(圖:flickr

「年齡歧視,指一種認為老年人是生理或社會方面的弱者,並因此而歧視老年人的觀點,源自持有人對老年人的刻板印象。」——維基百科

比如認為老人工作能力低,於是不聘請他們工作,這是常見的歧視,我們不應該以貌取人,應該看他的具體工作能力。

老人家感染病毒也是一樣,不是因為他的年齡,而是因為他身體不好,過去沒有注重養生,生活不健康,因此才容易染病。

年輕人也可以病重甚至死亡,這並非因為他們的年齡所致,而是因為自身的身體情況所致。


可是有些人會說:「不是啊,數據上是老人家的死亡和重症比較多,怎麼解釋?」

這就是斷章取義,學術研究上叫做「選樣偏差」Selection bias。因為主觀地覺得老人特別容易生病,因此就做了這樣的歸類,但這不是一個客觀的分類方法。

這種年齡歧視,在醫學界普遍存在,甚至到了一種程度,是大家都覺得這是正常的,顛倒是非、以妄為常。

例如用年齡去看看老人工作效率,那也很容易得出類似的結果,可是這是一種歧視啊!

如果不用年齡作為分類,例如直接用那個人的體質狀況,身體素有的疾病等去分類,就直可以避免這誤解。


可是很多人還是認為:

「年紀大,機器壞。」

「人過了一定年紀,就會退化不可逆轉。」

「年老了就自然會多病痛。」

我不認同這些說法,這些都是自我限制的信念。

在《黃帝內經》之中,有記載男女生命成長的過程,身體如何經過不同階段的狀態,人的確會衰老,但不代表衰老就一定會生病。

當中還記載到,懂得養生的人可以長壽百歲,而且身體動作不衰退,甚至年老也可以生孩子。

年長不是罪,身體不是最鼎盛的狀態,不代表他就一定要生病。

就像運動員,也不會經常保持在最巔峰的狀態,難道他就是因為生病嗎?不是,只是沒那麼強了,不代表不健康。


不要一直恐嚇老人家了,好嗎?

疫情蔓延的時候,還經常說老人家特別容易病重或死亡,好像說年老是一種原罪,你無法避免,那真是相當恐怖啊!

說清楚背後的原因好嗎?他是什麼原因導致容易病重?例如——

  • 這個老人平常有做運動嗎?
  • 他生活懂得休息工作平衡嗎?
  • 他有實踐健康飲食嗎?
  • 他的懂得釋放情緒嗎?
  • 他生病的時候懂得自我療癒嗎?

……這些才是背後的原因。

現在還要經常拿老人家出來,說因為他們少打疫苗,才導致整體死亡率上升,因此催谷大家去打針。

這樣的邏輯,就像說:老人家少讀書,導致整體多人犯罪。拜託不要這樣污衊長者了!他們是值得我們尊重的。


什麼叫做老?

一個人是不是「老了」,不是看年齡,而是看他的身心狀態。有些人年輕身體已經衰老了,也有人年輕時已經是一個「老靈魂」。

「老」的意思,是不懂得靈活變通,通常年輕人比較少框框,不固執某些想法和行為。

一個人如果執著某種錯誤的養生方式,當然會導致不健康、病重甚至死亡了。他真正的死因不是因為年齡,而是死於自己的執著,不接納改變。

疫情時代,每個人都要改變,看清楚自己人生的問題,活出更佳的健康。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