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6PD不能吃中藥?(上)——西醫角度想一想

中醫界經常有一種困惑,尤其是在「G6PD缺乏症」(俗稱蠶豆病)上,西醫經常呼籲病人不要吃金銀花、柴胡、珍珠末、生地、丹皮、牛黃、黃連、虎杖、薄荷等中藥,由於這類中藥為數不少,有時候難以記住,所以甚至有西醫直接叫病人不要吃所有中藥!因此,中醫門診上也甚少有這類病人光顧。

 

這是西醫上的看法,叫中醫非常尷尬,應該怎樣理解?

 

這一個小問題,其實牽涉到整個西醫上的病與中藥禁忌問題,即是西醫如何評價中藥禁忌的問題。這種問題十分常見,例如有說,子宮肌瘤不可吃當歸、糖尿病不可吃大棗、高血壓不能吃黃耆…… 到最後看中醫的病人,常常要指導中醫如何開藥。
這一個問題頗為複雜,就此希望分三次討論,先分別以西醫和中醫的角度來思考,最後嘗試探討中醫的應對策略。

 

 

先從西醫的角度去一起想想:

 

G6PD這種病,在吃了某一些食物或藥物(包括中西藥)後,可能會導致溶血反應,因此患者必須要有禁忌。

 

這裡有一個問題需要注意,為甚麼吃這些東西會有問題?目前在西醫上看,對於蠶豆病機理的認識還不是非常清楚,甚至有臨床報導說,不是每一個患有G6PD的病人吃了蠶豆都會發病,就是說應該有其他未明的誘發因素參與。
不管怎麼樣,我們對這種禁忌可以有兩種理解。一種理解是,這種禁忌是一種「經驗的禁忌」,就是臨床發現了這種問題出現,但不肯定其科學機理;另一種理解是,明確了某些化學成份與疾病發作有關,在某些西藥上就存在這樣的狀況。
那麼中藥算是哪一種情況?主要屬於前一種情況。就好像吃蠶豆的情況那樣,有時候吃下去有問題,有時卻不會。假如說是後者,即是明確了某些中藥裏面某種成份是會引起反應,可是每一味中藥本身在西醫上就是一個「複方」,含有許多成份,它們互相之間的影響是怎樣?恐怕西醫也研究不了。
就好像一個籃球隊裏面,其中一個球員人品不好,人人都說是他是一個壞人,但是比賽時他則替球隊投籃得分,合作無間球技非凡,你說以後也不可以給他出賽?假如西醫發現了中藥裡頭一個有效成份有問題,這不代表整個中藥裏的成份互相合作後,都是有同樣的反應。

 

G6PD這種禁忌,可以說是一種不明確的禁忌,類似於中醫的十八反,為甚麼半夏反烏頭附子?不知道。臨床上也有不少中醫用藥是半夏配附子,也沒有問題。這種禁忌雖然機理不明,但是在西醫上也是需要的,就是提醒醫者需要小心,要小心辨明病情才用藥。
除了不明確機理外,還有用量的問題。
比如西醫上有研究,吃當歸含有雌激素,會加重子宮內膜異位、子宮肌瘤問題。但是大豆也含有雌激素,是否甚麼含有大豆的食物也不能吃?是否糖尿病就不能吃糖?當然不是。

 

這一類的疾病不像「過敏反應」那樣只是出現「1或0」,而是有用量與不良反應關係的考慮。那麼,多少金銀花才會導致G6PD發病?這應該是更值得需要研究的問題,而不是一刀切的說所有金銀花都不能吃了。這需要有過猶不及、中庸之道的思想。
那麼從中醫角度該怎麼看?下一篇再論。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中藥絕對不會過敏!

 

有些人會說:「我對某某中藥過敏」,甚至病人吃中藥後身體不適,一些中醫也會歸咎於某中藥「過敏」,究竟是甚麼一回事?

 
首先我們得要想想,甚麼是「過敏」?過敏(allergy、或過敏反應allergic reaction)者,西醫概念也,是指身體對外來物質的過度反應,這種反應主要是指免疫系統的炎症反應,一般認為與人的體質、遺傳基因有關。

 

比如有人曾經說吃了當歸之後出現了全身瘙癢、紅斑風疹、水腫、甚至抽搐、四肢疼痛,於是就歸咎於對中藥「過敏」,要小心服用。就好像吃抗生素出現過敏性休克那樣的問題。

 

「過敏」本身不是中醫的概念,亦沒有「免疫系統」、「炎症」的術語,在中醫的角度看,假如吃中藥之後出現了「過敏」,應該理解為「不良反應」,說白一點,就是跟「副作用」的意思一樣,就是吃藥後得到了非治療目的的作用而已。上一篇文章中已經討論過,中藥是不可能有副作用的,這其實是用西醫角度套進中醫的一種誤解。

 

假如我們以「過敏」來解釋這種吃當歸引起的不良反應,其實是等於訴諸無知,是一種不可知論,就是說這些反應根本不可能預知。這其實是一種推卸責任的表現,自古中醫在病人吃藥後出現了問題,都會從中醫自身去入手,思考的診斷是否不對證?思考藥物配伍是否不當?思考藥物製作過程是否有問題?……但是現在卻以西醫的一種「過敏」作盾牌卸過了,是否簡單得多?

 

所以,說中藥會導致敏感,就是完全拋棄了中醫的理論了。

 

或者有些人也會替中藥擔心,說現在中藥的生產可能有太多重金屬、農藥,環境污染等,可會導致敏感反應。假如是這種問題的話,這本身也不是中藥的問題了,而是污染物本身的問題。吃了含農藥的生菜出現了過敏,我們不會說是我們對生菜過敏吧!
「中藥過敏」的說法,也是一種以西醫角度去評價中醫的觀點,完全錯誤。假如我們批評西醫,說西藥可以導致陽虛、腎虛、上火、陽亢、心腎不交、脾胃不和……西醫都會覺得不明所以、非常冤枉的!中西醫兩者的範式不同,兩者的概念不宜混用。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中藥絕對沒有副作用!

 

本題目並非想嘩眾取寵,而是想反思一下,甚麼是副作用?

 

副作用(side effect)者,本來屬於西醫的概念,簡言之是指藥物治療目的以外的作用。比如扭傷了腳想吃止痛藥,但是止痛藥吃了胃裡頭,反而傷胃引起胃痛,很明顯是副作用了。

 

仔細想一想,西藥為甚麼會有副作用?

 

 

 

 

道理很簡單,是因為西藥在研究開發的時候,針對的就是局部。西藥的產生,先是做藥理研究,再做動物實驗,看清楚藥物在所針對的細胞、器官上如何產生作用後,最後才推出市場。可是最後人吃下去,作用在整個身體上,於是就出現一些不是治療目的的作用了。就好像止腳痛反而產生了胃痛那樣。

 

所以西醫在用藥的時候,非常希望能夠使藥直接作用在病所,例如在化療的時候,假如化療藥直接吃下去,對全身影響甚大,但若能直接放到身體裏面,在病灶上用藥,那麼就可以減少全身的副作用了。

 


 

 

 

那麼回頭想想,中藥會否有副作用呢?

 

從中藥產生的角度看,中藥一開始研究的時候,就是以「神農嘗百草」的心態,將中藥直接用在人的身體上,看全身的整體反應。換句話說,中藥所針對的是整體。中藥的作用,是在吃進去之後,得出全身反應的總結,亦即是說,我們研究中藥的時候,就是要知道這藥的全部機體反應。

 

因此,中藥不可能有像西藥那樣的問題,吃了藥下去,得了一些非治療目的的作用。

 

可是有人會問:「不是啊,有時候我吃了中藥下去,會覺得不舒服,那是怎麼回事?」假設藥物質量沒有問題,對此我有兩種回答:

 

一是藥不對症。假如診斷出錯,病情本身屬寒卻誤認為熱,用錯藥肯定有不良反應了。西醫上也有這樣的情況吧,這不叫副作用,而叫做「醫源性疾病」;

 

二是藥物配搭不當。中醫用藥一般不是用單味藥,複方配搭的時候,假如沒能考慮得周全,藥物之間的作用沒有清楚考慮到,那麼當然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作用了。這種情況西醫比中醫要多得多了,多種藥一起使用之後,就會產生藥物不良反應(ADR)。

 

其實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有一些草藥,我們還不完全瞭解它對全身作用的反應,於是吃下去就有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作用。可是這種情況,就是反映這東西本身還未成熟到能夠以中醫理論來運用它,嚴格來說不能稱之為「中藥」,當然不可叫作副作用了。

 

以上數者,都不屬於西醫上的副作用,但都是牽涉到中醫本身的水平。按「副作用」本身的概念,其實是不能套在中藥身上的,所以說「中藥絕對沒有副作用」,亦即是不應該以西醫的角度來理解中醫而已。

 

不過,假如以西醫的觀念、針對局部的思維方式去應用中藥,看不到人的整體,當然會造成副作用了。這種西化了的中醫模式,本身與中醫的思想完全違背。雖然他手上用的是中醫的「武器」,實際上不應該稱之為中藥了,中藥是必須要按照中醫理論來使用的。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