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學習中醫切忌創新?

如果仲景再世(四)

——學習中醫切忌創新?

李宇銘

 

學生:仲景老師!上回見到你,跟你討論了中醫該如何發展的問題,給我深刻的思考!尤其是你的一個重要提醒,中醫要發展必須要明確發展的目的——提高臨床療效。不是空談爲了發展而發展。

 

仲景:對,我發現你們現代人,往往都是出現了這樣的問題,這問題大概跟禪宗所說的一個比喻相似:「以指指月,見指忘月」。

 

學生:這是甚麼意思?

 

仲景:比如在一個澄明的夜晚,你問我月亮在哪裡?我用手指給你看,可是你卻緊緊的注視我的手指,反而忘記了看月亮。這意思就是說,在找尋答案的時候,卻忘記了問題的根本。

 

學生:是啊!就像我們現在的中醫,常常想找尋甚麼方法去做研究,希望找尋新途徑去發展中醫,可是根本為甚麼要做這些研究?這問題卻拋諸腦後了。

 

仲景:確實也是這樣,我看你們現代中醫不少所謂的研究,其實都不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發展,更應該說是「改造」。所以有人提出了,「中醫研究」與「研究中醫」是有區別的,前者是按照中醫本身的規律去進行研究,而後者則是一種改造,以外在的力量去改變中醫。

 

學生:這可能是這一個時代的毛病了,不單是中醫,其實是整個社會都要求創新,要求有科研成果,所以中醫也無奈的要跟著跑啊!還不單這樣啊,就連我們學生也要求創新啊,因為我們是新一代的中醫嘛……

 

仲景:這肯定不對!學習中醫切忌創新

 

學生:哦?為甚麼呢?雖然我覺得創新很難,但是創新本身肯定是好事情嘛,為甚麼學習中醫不可以創新啊?

 

仲景:那是你沒有搞清楚這句話的意思。我也沒反對要創新,創新肯定是必要的,但是你要明白學習跟創新的關係。用更加廣義的術語去解釋,「學習與創新」其實就是「繼承與發展」的關係,是一件事情的兩個面,也就是「現象與本質」,就像中醫說的「標與本」一樣,繼承是根本,發展是現象。就是說要發展的前提是繼承,假如沒有繼承好的話怎麼去談發展?只是在現象上去繞圈子卻不聯繫本質,那麼就是中醫說的「治標不治本」、「頭痛醫頭」了。在學習中醫的過程中,假如你老想著要去創新,那麼就肯定學不好。

 

學生:我還是不明白,我不可能在一邊學習中醫、繼承過去,同時一邊去想創新發展嗎?

 

仲景:不是不可能,而是根本不需要。繼承和發展本身是一種因果關係,就是你繼承好了過去的東西,那麼就自然能夠創新,不需要另外去刻意創造的。也就好像上回跟你說過,其實只要你學好了中醫,臨床看病療效有所提高,不就是一種創新嗎?可是,假如我們在學習時把目標定在創新上,那就會變成「本末倒置」,是從「標」上去鑽牛角尖,中醫不是說「治病必求於本」嗎?

 

學生:你的意思是,其實我們不用想創新,只要學習好就已經足夠?

 

仲景:是。舉例說,我撰寫的《傷寒雜病論》,你們說是否創新?可能在歷史角度來看,這部書被評價為創新之作,說我首先提出了六經辨證啊、辨證論治體系啊這些。但是我寫這本書的角度不是爲了創新,我在序裏寫得很清楚的的八個字,「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我的工作只是繼承,是一項整理工作,只不過整理之後的結果,帶出了一種「副作用」,就是出現了一些所謂的「新」東西了。其實我的東西也不新,假如沒有了古人的眾方來給我博采,那麼肯定沒有這部書的出現。

 

學生:但是你提出來的新東西,還真是一種創新啊!怎可說單是學習就足夠呢?

 

仲景:試想想,人的創意是如何發生的?比如說,牛頓看到了蘋果在樹上掉下來,為何突然能夠發現了萬有引力?這「啊一聲」發生創意的一瞬間是怎樣產生出來的?不知道,這是我們頭腦的一種複雜能力,本身不是我們能控制的。但我們可以做的,就是做好事前準備功夫,假若牛頓沒有那麼多物理學上的知識,肯定不足以讓他創造出這新知識了。同樣地,創意思維的發生,就是需要我們事先累積了足夠知識,然後給時間讓頭腦去醞釀、沉澱、思考,過一段時間,就會突然「啊一聲」的創新了。從這個角度去看,與其說要創新,其實真的只要學習好就足夠。

 

學生:我好像有點明白了!就好像我們做研究的時候,往往都是先收集整理分析了好多資料,最後就找出了結論。得到這個新的結論,正是因為繼承好過去,所以就自然得出來的結果。

 

仲景:所謂的「研究」,一直以來都不是單指現在所謂的「科學研究」,其實凡是對事物的鑽研、探索、學習等都是研究。當我們全面認識了事物之後,突然發現事物之間的某些關係,可是前人沒有提到的,那就是一種發展。所以學習與研究,本身是一回事。

 

學生:我也覺得是!其實研究就是學習嘛,不過這樣我就想到另一個問題,現在我們的人做很多科學研究,這些研究跟學習讀書好像很不一樣……

 

仲景:其實本身都是一樣的,科學的精神是實事求是,以嚴謹的態度去鑽研、探索事物,也就是人學習的一個過程,只是其中更強調客觀性、系統性,普通的學習則相對輕鬆。對了,其實你還在念中醫,為甚麼你總是想著這些發展和研究的問題?

 

學生:沒法了,我們畢業也要求要做論文嘛!而且還有一個原因,因為西醫的發展研究方向比較清楚,可是中醫的研究步伐好像相對滯後,怎樣幫助中醫走出困局,這真是我一直在想的問題。

 

仲景:哈哈!我看這個問題,是受到你們學習中醫的環境所影響。曾經有一個現在的老中醫說過一句話,正好深刻表達出你們當代中醫學生的矛盾心情:「課堂上,老師各教各,偏要學生來結合」,就是因為現在中醫課程的學習模式,同時學習中西醫兩套東西,腦子裡頭打架是必然的事。也因此你們逼著不斷去想中西醫之間的關係,如何用西醫解釋中醫,甚至如何將兩者結合起來……這些「創新」的東西,本來就並非「學習」時所需要的,浪費你們太多時間了。過去在我們的時代沒有西醫,我們不會將西醫的發展方法套在中醫身上去反思;中醫本身也不會刻意去想甚麼發展不發展的問題,治好病就是我們的天職,所以我們只是一心一意去學好中醫本身,毋往他求。

我聽不少人批評現在的中醫「學心浮躁」,這種浮躁的原因就好像《傷寒論》中少陰病出現「陰盛格陽」的情況,就是因為根本太虛了,所以陽氣就浮越在外了,將要消亡。假如學習的過程中老是想著如何去發展,怎麼能夠安心學習?假若無根的空談發展,這棵樹就很容易倒下。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學習,也難怪你會有這種困惑。

 

學生:這問題真是困擾我多時了,感謝你的提醒!其實這種浮躁,我覺得除了因為外在環境,還有內在因素,就是因為中醫本身太難學了!而且中醫的古籍汗牛充棟,真是窮一輩子之力都學不完。

 

仲景:你說的是,你看我們現在的臨床大夫,其實每天都在「創新」——每天在看病的時候,都在給每一個病人創製新方。只要想一想,過去成千上萬的方劑,難道真的沒有一個方適合現在使用?還是必須要創造新的藥方?當然,我也不是反對靈活用方,學中醫也不應該拘泥於古人的說法。這裡只是想說明,當我們要去創新的時候,應該先撫心自問,古人遺留下來的東西,我是否都已經看通弄透了?

 

學生:哈哈!你說這真是,就好像你這本《傷寒雜病論》,現在大家都非常推崇,可是我在門診學習時所見,臨床上能夠應用你全部方子的中醫卻不多。我們推崇的經典都沒學好,然後就去談發展,難怪說現在的中醫浮游無根了。不過你也別怪我們,你這本書寫得這麼難懂,其實也真是好難去繼承啊!

 

仲景:中醫本身其實並不難學,過去一句話說:「秀才學醫如囊中取物」,就是說秀才學中醫就好像在口袋裏拿東西出來這麼簡單。但這裡的前提是「秀才」,普通人可不能同日而語!秀才所代表的正是熟悉中國文化、歷史、哲學的人,有這樣的背景來學中醫其實相當容易。可是你們現在學中醫的知識背景不同了,就造成了銜接不上的尷尬情況。所以你們需要做的就是要補上這方面的課。

 

學生:噢,聽你這樣說,又把責任交回到我身上了……學中醫真是要靠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的走上樓梯。老師,最後還想問你一個問題,我明白繼承與發展的關係了,但是當我學習中醫到了一定程度之後,是否可以開始去想創新的問題?

 

仲景:哈哈!你問這樣的問題,說明你還是沒有搞清楚繼承和發展的關係!再重新一次,創新是不可以脫離學習的,其實只要你的學習好了,自然就會做到創新的了。

所謂「學海無涯」,學習中醫是一輩子的事,怎會有止境呢?中醫是永遠沒有學完的一天,不是說你念完五年書,畢業了,你就已經學夠了,可以不用繼續學習而只想發展。記住,創新不是獨立於學習而來的,贈與你一句話:「若要練功,不求成功,功到自然成。」你想學好中醫,不可盯著最後的創新結果來作目標,只要你好好專心學習,功到了,自然得到你應得的回報。

 

學生:謝謝老師教誨!

 

本文原載於《杏林新綠》第十一期,(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會刊物,2010),頁53-55.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