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談學習中醫的「內外因」

如果仲景再世(二)

──談學習中醫的「內外因」

李宇銘         

 

學生:仲景老師,上次向你請教了,如何學習你的書,這次我想再請教,你覺得中醫要怎麼發展?還有,我們要如何學習中醫?怎樣才能成為好中醫?

 

仲景:發展的問題我先不說。其實要學好中醫,跟中醫看病找病因一樣,要懂得內因和外因之間的關係。

 

學生:「內外因」?你是指學習好「外感六淫」、「內傷七情」等病因關係,就能學好中醫?

 

仲景:不是。我是用內外因這種相對關係作比喻,跟你討論影響學習中醫的外在和內在因素。不如你先說說,你覺得有甚麼外在因素,影響我們學習中醫?

 

學生:哦!如果說外在因素,那有很多啊!例如一開始學中醫,我會選擇一所有名的中醫學校,學校要有高質素的師資、豐富的設備、優美的環境、舒適的教室……

 

仲景:你說的這些都是「硬件」,雖然都算是外因,但這些都是比較表面的。還有一些屬外因的「軟件」,你可否想到?

 

學生:我看,比如說學習的氛圍,同學和師生之間是否熱衷於學術交流,互相討論?又比如說課程設計,是否能夠讓我們學好中醫?再次要一點的,學生的家庭環境,能否讓我們專心讀書?經濟條件?與家人和朋友的關係?社會風氣?這些都可能對學習有影響。

 

仲景:是。這些都算外因的部分。中醫看病重視「多因素、相關性」而不是「單因素、決定性」,影響學習中醫的因素也類似,需要從多方面去考慮。不過,在「軟件」上,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就是「書」。

 

學生:是啊!學習中醫要看很多書呢!歷代的中醫書籍汗牛充棟,還有那些教材、現代的參考書,真是窮一輩子的力量,也無法全看完!其實學習中醫應該要看哪些書?

 

仲景:「書」所代表的,其實就是「知識」,是軟件。知識是無窮無盡的,我們不用也不可能把所有知識都吞進肚子,只要抓住核心,學會舉一反三,一理通、百理明,那就足夠。書不用讀太多,只要把中醫的幾本看家書學好,就已足夠。

 

學生:那我知道了,你說的看家書,應該就是四大經典:《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是否讀好四大經典,就能夠成為好中醫?那為甚麼現在我們還要讀教材?                                     

 

仲景:應該說,熟讀這些書,對中醫的核心理論都基本掌握了,只要配合一些後世的發揮,那就足夠了。歷代名醫有一個共通點,他們都是鑽進經典裏面去的,這並非其他書所能代替。至於,要不要看教材?對於知識,我們不會嫌多,只是時間和效益的問題。其實不單是教材,還有很多現代的中醫書,中間存在許多問題,實在不能跟你逐一討論,不過其中最大的問題是,這些書間中可能滲透著錯誤觀念,讓初學中醫者難以分辨,當錯誤觀念變成你們的根基,以後要糾正就有相當困難。因此,在選擇讀甚麼書時,緊記要有批判性思考。

 

學生:其實我知道現在中醫界有很多問題,例如中醫院西化嚴重,用西藥比用中藥要多,醫院內能夠單純運用中醫方法來診治的中醫又越來越少,面對著這樣的環境,我們怎能學好中醫?

仲景:首先,你應該學會正面思考,其實現在的學習環境比我們古代要好得多。你想想,如果在漢代,書要寫在竹簡上,無論在抄錄、閱讀、購買、收藏上都很不方便,莫說要寫書或者做筆記了,就連想把書帶到街上看,也不可能。現在資訊和交通發達,利於知識的傳播,從前如果學習上有問題,想找老師討教,可能要走好遠的路,現在能夠有大學這樣的環境學習中醫,能夠集中這麼多老師學友,同時間又能看到歷代絕大部分的中醫書籍,這可說是從古到今未有過的、學習中醫的黃金時代!

可是話說回來,可是你要知道,就算有最好的環境,也不一定能讓你成為好中醫。

 

學生:為甚麼?

 

仲景:比如說,擁有一個很好的學習環境,有正統的中醫院、厲害的中醫老師,可是你不懂珍惜機會好好學習,就算給你最好的也沒用;又例如老師課堂上講課很動聽、很深入,可是你怎樣也聽不明白,那也是浪費。但是從反面看,即使老師講課很差勁,可是學生很會思考,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他一定會學到一點東西。

我的意思是,要培養好人才,不是單靠環境。所謂「亂世出英雄」,至於「盛世」能否也出英雄?你可想想。又云「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為甚麼會「死於安樂」?就是因為環境到了很美好、舒適的時候,人就會失卻主動,不去居安思危。實際上,假若中醫的學習環境已經十分完美,我們的學習反而會變得無意義,學校只是在複製知識,像工廠一樣大量生產中醫。

 

學生:哦!我開始明白你所講學習中醫的「內外因」了!就是環境和更重要的內在因素。可否說說,要把中醫學好的內因有哪些?

 

仲景:內因主要講的是人的素質。有人說:「態度決定一切」,學習者的態度是關鍵。

 

學生:這就像病因中的內因,內傷七情就是發病的重要因素。

 

仲景:態度之中有許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動機。學習中醫並不容易,故此必須有強烈的動機,願意救死扶傷、贈醫施藥。有些人本身想唸西醫不成,就轉來唸中醫,除非他心中真是熱切希望當中醫,否則中醫在他心中的地位永遠比西醫次一等,又怎能讓中醫融入自己的生命?

接下來我們談三個心。第一、虛心。學習中醫,因其理論淵博、文字深奧,需要虛心求教、慢慢學習;並且需要存開放的心,容百家之言,勤求古訓、博採眾方。第二、耐心。學中醫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本科五年只是一個開始,要抱著一個終身職業的心態,堅持終身學習,做到老、學到老。第三、信心。學習中醫要有兩方面的信心:一方面是對自我能力的信心,不宜妄自菲薄,又不可妄自尊大,要在虛心和信心上取得平衡;另一方面,要對中醫理論有信心,我們中醫在社會上未被廣泛認同,相對於西醫又處於弱勢,這種環境容易使人對中醫理論抱有懷疑。初學中醫者應先相信中醫理論,全身鑽進去學習,不要因為自己對某些理論不明白,就拒絕去接受,那是很笨的事。

 

學生:但是,很多中醫常說,學習中醫需要「悟性」,這是否內因之一?

 

仲景:其實學習中醫還有一個重要的態度——「理性」。我比較喜歡用「理性」一詞,因為說「悟性」好像帶有一點神秘感,其實悟性的意思就是分析和領悟事物的能力,跟理性一樣,也就是善於思考,善於發現問題的本質。學習中醫需要每事問「為甚麼?」例如問中醫為甚麼叫中醫?中西醫有甚麼不同?要尋根究底的去把中醫問題逐一想過,那你的中醫就學透了!

 

學生:要去解決問題,要去理性思考,我覺得很困難,有甚麼方法可以訓練理性思維呢?

仲景:「學會發問問題,比發現答案更重要」,許多問題不一定有答案,但只要能夠把問題提出來,這個發現問題的過程,就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有助訓練我們的思考。有人說:「學生準備好,老師立即現」,就是說如果你知道問題所在,答案亦離你不遠矣。至於怎樣訓練思維?我建議你多讀哲學方面的書,或者關於邏輯思考、系統思維的書籍,這些都有助你建立出一套思維的規範,不至「胡思亂想」,防止思考時「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走進單一的思考誤區。

 

學生:還有一個問題,許多中醫說學習中醫「可意會而不可言傳」,這要怎麼理解?

 

仲景:這句話本身是矛盾而不成立的。「可意會」的話,就是能夠用理性去掌握,既然掌握了,又為何說不出來呢?這句話應該改一改,說「不可意會而不可言傳」。這種情況或許是有的,但這不可意會,應該是個人對中醫理論的理解不透澈所造成,或者是強解某些錯誤觀念,當然不能意會。所以,學習中醫的不二法門,還是要訓練自己的思考能力。

學習中醫的內因還有很多,大家要「學習去學習」,即是學習「學習的方法」,例如做筆記的技巧、高效閱讀、記憶訓練、集中力、考試技巧等等,以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和自我素質。

 

學生:可是,現在的好老師越來越少,我們真的能夠學好中醫嗎?

 

仲景:哈哈!這問題剛才不是回答了嗎?其實許多同學也像你一樣,常常慨歎中醫界沒有好老師,就自暴自棄,覺得自己怎麼也學不好中醫那樣。其實沒有好老師不要緊啊!就像剛才說的,如果學生不準備好,老師再好也沒用;相反,當學生已經知道要怎麼學習,有一個好老師就是錦上添花。從另外一個側面看,如果學生永遠不能超過老師,那麼世界上的知識只會不斷衰退,因此老師不是學好中醫的決定性因素。

在疾病的發生上,我們常說:「疾病是內因與外因相互作用下,以內因為主導而發生的」。這就好像我們學習中醫,從內外因的角度來看,老師可算是外因,學生則是內因了。有哲學家曾經講過:「知識不能傳授,只能學習」,這是因為必須經過學習者深刻的思考,才能建構屬於自己的知識,誰都不能代勞。這就是為甚麼同一個學習環境會培養出不同學生。因此要學好中醫,最重要的不是看外在因素,而是靠「自己」這內因。

 

學生:那我如何知道自己有沒有內在的資質去學好中醫?

 

仲景:反過來問:「誰完全沒有能力去學好中醫?」我看沒有這種人,就算雙目失明的中醫也大有人在。從這個角度看,我認為每一個人都有資質,每人也有!既然上天賦予人求知的本性和理性思考的能力,就如小孩子的天性能快速學習和成長,那麼只要我們願意思考和虛心學習,學好中醫不是那麼遙遠的事。

 

學生:那我明白了!簡單來說就是要對自己有信心嘛!我覺得這個學習中醫的內外因,就好像我們中醫的「整體觀念」那樣,要看到學習跟許多因素相關,其中個人的內在因素佔主導;還要有「辨證論治」的思維,做到「個體化」的學習,按每一個人的能力去選擇學習方法,才是最好的。

 

仲景:最後提醒你,一開始你問到關於中醫發展的問題,其實你作為初學者去關心這問題,是件好事,但學心浮躁是學醫者的忌諱。這問題是要問,可不是隨意回答!應該要多想、多思考,不宜急於下定論。在不了解「中醫是甚麼」下談發展,那只是游談無根,漫無邊際的隨意發揮,意義不大。其實只要學習好中醫,把中醫繼承了,自然會明白中醫要向何處去。

 

本文原載於《杏林新綠》第九期,(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會刊物,2008),頁75-77.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