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中醫的朋友,都會發現一種現象:假如兩個人患了感冒,一起去看中醫,大家的處方卻不一樣。為何會有這種現象?《黃帝內經》中有討論到這個問題:
「黃帝問曰:醫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歧伯對曰:地勢使然也。」
《黃帝內經》的作者,與我們有同樣的問題,為何中醫治病,同一種病,治療不同,卻是都能治癒?這裡說了其中一個答案:與地理環境有關。
實際上地域不是唯一因素,中醫常說「三因制宜」,就是指診治疾病時需要以「時、地、人」等三方面去作考慮。「因時」就是時間,例如四季,甚至不同年份有各自的氣候特點;「因地」就是地理環境,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等因素會影響人的身體,生活在不同的地方,可造成疾病發生的不同土壤;「因人」就是只指每一個人有不同的體質狀況,而這種體質又與以上的「時地」有關。
因此,即使得了感冒,在每一個人身上,可以有不同的原因,處方自然也不一樣了。中醫治病時需要考慮到每一個人的獨特情況,就好像量身定做一件合身的衣服,每個人不同。俗語說:「一樣米養百樣人」,即使吃的東西一樣,可是人人都有不同的身體。
中國傳統的思想正是如此。例如教育孩子,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需要「因材施教」;又例如擇業工作,每人有各自的才能和喜好,需要「因人而異」。因為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假若我們能夠因應能力給予栽培,也是一種「順應自然」,使人人得以成材,可以說是「殊途同歸」;在中醫上,則稱為「同病異治」,雖然同一種病,用了不同的治療方法,卻也能達到治癒的效果,就是因為「條條大路通羅馬」,走不同的路線,皆能達到目的地。
所以《黃帝內經》又說:「故聖人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異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體也。」
為何不同的治法亦能使病康復?《內經》解釋,就是因為我們知道病的原因,知道治療的方向,所以就算用不同的手段,均能夠達致同樣結果。在海上航行,海這麼大,當然可以隨意選擇航線,但假若沒有指南針,失去了方向,就無法走出迷霧了。諺語說:「發現問題,比回答問題更重要」,假如不知道疾病的根結,縱使你手上有千萬張藥方,又如何能治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