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將於核准後顯示於本頁)
李老師:
從老師的文章讀到,老師在學時有一門課叫「中西醫比較學」。
請問老師,有相關書籍可以推介嗎?
李致重教授日後會出版「中西醫學比較」的專著,現在可以先看看他的《醫醫——告別中醫西化》。
謝謝老師。
就《6. 體驗豐富是良醫?》中,「仲景:老子的名言:「道可道,非常道」,大道無法言傳,只能夠體會。就好像一幅平面圖畫所表述的內容,無法完全轉化為文字,那麼人體的「立體」,甚至於加上時間的「四維」時空,就更加無法透過簡單語言去敘述了。」一段,可否請老師多說幾句,有關於從中醫角度,去思考人體的主軸,是什麼?
為何人體要有「主軸」呢?
謝謝老師賜教,讓學生先好好疏理思緒,再用準確的術語提問。
或者,學生應該先重閱老師的《一讀就懂的18堂中醫入門課》。
老师,在下不才,连续奋战5天,写了一篇有关伤寒论辨脉法的文章,算是把近期的一些心得串联起来,给自己一个交代了。一打听,目前若想在医学期刊上发表,不仅要有名望的老师推荐,还要缴纳不菲的费用,我实在不理解,世道真的变了?盼指引。谢谢老师。
志黄岐:
发表文章,如果是在医学期刊上刊载,目的主要是为了在大学、研究所工作,方便自己晋升职称。实际上,如果是为了要促进学术交流,而不是为了要走学术名誉的这一条路,未必需要在学术期刊上刊载(期刊上刊载,其实能够看到的人很有限)。现在是网络时代了,刊登在网站、讨论区,更容易引起讨论呢。 如果真要在期刊发表,这也要看自己喜好、文章的水平,能够承担经费的能力。实际上,目前中国绝大部分的期刊都要收取版面费,只要你能够给钱,就肯定有地方可以发表了。主要看是否要投稿到比较「有水平」的期刊吧。能否录用,也不一定要有老师推荐的(当然「关係」在中国肯定有影响吧),只要言之有物,一般都會录用的。
李大夫
谢谢老师的指引,我决定按您的意思,先放到博客中晒一晒,毕竟好文章要经得起检阅。诚恳邀请老师百忙之中提出批评意见,您的意见对我非常重要。万谢! 链接地址如下:http://blog.sina.com.cn/u/1656654404
能有自己的看法体会都很不错!您这文章属于条文注解,而非针对某一问题研究探讨,通常都不太适宜在期刊发表的,而适合直接发表著作。当然要写成一本书,那就要相当功夫了。 其实,类似的《辨脉法》、《平脉法》注解的书籍也有不少,您的观点与他们的有何不同?当中是否能够提到一些观点,能够阐述前人之未发?这就是我们要写文章,最重要回答的问题。 写完了文章,不妨先放下来一段时间,回头再看,就知道自己写得怎样了。
谨遵师意,踏实做人。谢谢老师教诲。
請問老師如何看待《XX醫話》一類的書籍?
「醫話」就是醫生之話,有隨筆之意,每位醫師也可有自己的體會心得,或者說醫師每天所說的話,都是可以是醫話。這主要討論的問題,是否每位的醫師的話都是有價值?值得出版成書了。 如何「看待」的問題,這可以有許多角度哦,可否具體一點?推薦看看《六頂思考帽》一書,學習思考的不同角度。
謝謝老師賜教。
這條問題,是因我突然想起老師所說的「門診不抄方、醫案不亂看」,然後萌生的。
之前買了幾本《XXX醫話》,雖未有仔細通讀,但初步感覺是,有點亂,不知如何系統地與自己的學習掛鈎。
而亦未於老師文章中,讀到對《XX醫話》的看法,因而有此一問。
剛剛才很有意識地「發現」,網頁上其中一個總欄目,就是醫論醫話!
醫論和醫話概念不同,醫論是學術議論,實即是傳統醫師的學術文章; 醫話則是醫師的散文隨筆、筆記、感悟,不一定是理論討論。 醫論醫話,是在「中國圖書分類法」之中,中醫藥類書之下的其中一個類別。
補讀你大作《一讀就懂的18堂中醫入門課》的後記 (因港版已讀),好奇一問,你的博士朋友,真的不幸地離開了?
沒有離開啊,他還是放棄了在大醫院工作,而到了一個「社區」的中醫診所行醫。 (前者高薪厚職,但難以用中醫看病;後者人工不高,但可以天天用中醫看病。)
請問若果想閱讀你那三本關於傷寒論的學術著作,應該要具備什麼相關中醫知識?
一般最少曾經學習過《傷寒論》一次,明白主流對《傷寒論》的認識角度。
閱畢老師大作《傷寒六經原意》之「編寫說明」,得知老師當年旁聽《傷寒論》課堂之多,可註釋「不要問大學課程能夠給你甚麼,而應該問自己能夠為中醫付出多少!」。
閱畢老師大作之「編寫說明」,《傷寒六經原意》似乎也是可以讓初學者一讀的;否則,以學生之悟性,畢業之日,恐怕仍未能入傷寒之門。
大道至簡,其實本身要明白這書的理論不難。難的主要是明白後世理論的「問題」,我們身處這個時代,眾說紛陳,真偽難辨,我們無法避開各種學說而只談原文。這就是本書同時希望解決的問題,除了揭示原意,還要與各種觀點進行比較,以安身立命。
請問老師,張效霞教授於《臟腑真原》一書,以橫向角度論述臟腑學說的構想,己經出了書嗎?
忘記了。
謝謝你推薦了一本好書。
不太明白您的意思,他不就是在《臟腑真原》之中有闡述自己觀點了嗎?
唔好意思。剛才我太心急了。
張教授喺佢本《臟腑真原》既第9頁,即係導論嗰章節既最後,提到可從「縱」及「橫」呢兩個方面去講「臟腑學說」。
而張教授話,「橫」的方面要將來再寫書去講。
所以想問返李老師,張教授有否出書或寫文章,去講述「橫」的方面?
我還未見到他這方面的新書了。他其他幾本書也挺好看的,有興趣可找來一讀。也可以關注他的博客。
請問「辨證論治之醫」與「陰陽會通之醫」的分別?
這其實就是中工跟上工(聖人)的區別。這區別有很多啊!《內經》經常討論。我將出版的新書會有一篇討論此問題。
我猜我明白多了一些,何謂「不抱怨」。
從《「造夢者」李宇銘訪談》一文中,我讀到老師當年本科學習時,老師的老師的問題。
類似問題,仍在發生。
我的老師跟我們說,中醫是文化的東西,不科學,沒有科學根據的。
此刻,我不是想抱怨,是想道出事實。
不抱怨的精神,還是要好好記住的,免得浪費寶貴時間。
《中庸》云:「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不要讓自己的情緒,羈絆自己的學習,那樣才能達致中庸。
謝謝老謝賜教。
我在嘗試組織你的意思。
可否這樣說,一眾經典,猶如地圖。
地圖,讓遊人可以於城市內自由遊走。
專業旅者,當然要像當地人一樣,圖在心中,自由自在地穿梭於街道之中。
但前提是,要先手持地圖行走多遍。
熟讀經典,猶如令到自己無時無刻都可以手持地圖,猶如旅者。
但仍要以病患為師;病患猶如一個城市。
病患讓醫者能「體驗」經典理論,並聯繫實踐。
但前提是,經典已在心中。
以經典及患者為師,反覆的臨床體會,這就是老師你本科實習年的做法吧?
Alvin,
您說得很對,看來您有所體會了! 換句話來說,看人家的地圖不夠,要將這個地圖,自己懂得畫出來。畫出來之後,就算你手上沒有書,已經心中有書了。 懂得看地圖,是讀好經典;從地圖看到了實地,那時從理論到臨床;再放下了地圖,直接懂得看病了,那就是得道。
這不單是我實習年的做法,是我一直學中醫的態度呢,至今還是如此。
可否這樣說,其實病患,就是活著的經典,每次給我們上一堂臨床課,體驗部份理論。
與其不抱怨、不學心浮躁,學生更想去做一位旅者,一位專注專心、自由自在地遊走的旅者。
病患並非經典,看到病患背後的原因,那就等於看懂經典了。 祝您暢遊於醫道大海之中~
啊,對,謝謝老師賜教。
志士齊奮鬥,弘岐黃仁術,把中醫學好,他朝成國寶!
我正在閱讀《破格思考》。我想問關於建立主體知識結構的問題。
我在張大明前輩其中一本書中,閱到他對初學者說,辨證的六項主要內容。
按照我對該書該章前文後理的理解,張前輩,先細說治法治則體系,再解說他所提出的六項辨證主要內容。
類似就是透過展示出中醫治則治法的繁多,去要求行醫者,辨證思維所應有的深度,否則,便不能適切地應用中醫豐富的治則治法。
解釋完六項主要內容後,張前輩指出,可再進一步參方葯中前輩某本關於辨證論的著作。
我快速瀏覽過那本書。
很明顯,方老師的書比張前輩所說的,更深入、細緻及深奧。
張前輩的六項辨證內容,會否有著老師所說的「過橋」就可以「抽板」的功能?
我想問的是,這是否一種可行的求道過程?
如否,應該使用什麼方法求道?
得道的門徑、方法,這當然有太多了,無法一言而盡。有些人要透過頓悟,有人透過修行,這看自己的際遇。
特別關於「辨證」,我想再三指出,「證」本義並非「病機」,「辨證」並非「辨別病機」,如果誤以為是辨別病機的話,這永遠無法得中醫之道。中醫的研究對象就是「證」,如果不明證之根本,這根本無法進入中醫殿堂。這方面可以看看我《論辨證論治的本義》等幾篇文章。
求道的方法很簡單,還是回到中醫經典去,這就是最直接、最快的門徑,畢竟中醫的根本就是經典。其他老師、註解、書籍,都只是我們學習經典的拐杖。
謝謝老師指點。
請問老師,老師所說的經典,是那幾本?
我不是想判斷何謂四大,而是得道所必讀的經典。
《素問》、《靈樞》、《傷寒》、《金匱》是必須滾瓜爛熟的。而其中我認為《傷寒論》是最重要的。 《內經》是可以不斷接觸,但難以完全掌握,但《傷寒論》《金匱要略》是可以深入鑽研讀懂的。 其次如《神農本草經》、《難經》等,也應該有所了解。 再次要的如《脈經》、《中藏經》等,以及《溫病條辨》等溫病明清著作,也是一讀無妨的。
《原劑量經方治驗錄》(即將出版)一欄中的《5. 辨證論治的思維過程》一文,
當中的圖畫,請問有較清晰的版本嗎?
加入了在《傷寒論》原意研究頁面的最下面。
謝謝老師!
想請教老師體質學說的問題。
我用的是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十二五”《中醫基礎理論》教材。
第五章,是體質。
先問最關鍵的問題,就是,請問李老師臨床看病是依據什麼中醫核心理論,去判斷一個人的體質的?請告知學生,讓學生去仔細研究,體驗,再內化成個人的東西。
《中基》第五章體質課,基本上,並沒有告知我:如何有效地去從中醫角度判斷一個人的體質?
學生認為《中基》第五章有不少疑點,但不想再浪費時間把自己覺得有疑點的地方全數列出。
例如:
P.188第十六行,便提到體質學說並未形成一個系統的理論。
P.185第三行,提到體質由三個方面構成,但似乎整個第五章體質,卻在細說形態結構的一方面。
P.193提供常用體質分類,但P.194卻以「附:」(即非正文)的形式,提供多兩種分類方法。
P199,200 所述,臨床時區分病患所用的分類方法,又跟P.193所提供的,完全不同。
另,學生的粗淺的思考是,不少人看病時問醫師「自己的體質是什麼?」並不是從看病的角度問的,而是希望得悉個人的體質分類為何後,以此為基礎,去調整生活方式。某程度上,切合治未病的角度。
而同一時間,教材亦說體質很大程度上決定患者的病理情況,辨證論治時要分析患者的體質。這是臨床角度,治已病的角度。
所以,就是很混亂吧。
請李老師賜教。
中醫上肯定有「體質」的思想,只是如何「分類」,則是一個複雜問題。單就在《內經》之中,已經有許多不同的分類方法了,例如「陰陽二十五人」,也有分為「三陰三陽人」、「二陰二陽人」,各篇章之中有非常多的分類方法;《傷寒》《金匱》之中也有瘦人肥人羸人尊榮人強人…… 就好像近年炒得很熱的「九種體質」說法,也肯定只是其中一種分類而已。
「分類」,是希望透過將事物分門別類之後,有助我們掌握事物本質。例如學習中藥學,中藥的分類,可以用功效區分,可以用藥性區分、可以用植物的部位區分、可以用顏色、味道、質地、產地、炮製等等的不同角度去區分。各種分類的目的,都是用一種角度去認識事物,到最後,而無論任何角度,當你最後認識了該事物,分類就不重要了,「過橋」就可以「抽板」。
就是說,分類是一種入門的門徑,最後要學到的就不是分類,而是在千變萬化的世界之中,你都能作出判斷,達致「個體化」的原則。
這「體質分類」的問題,有點類似「分型論治」的問題,可以參考我的三篇文章:「抓主證」的對與錯;「學病案」的好與壞;「分型論治」的是與非。
補充幾句,本人臨床看病,依據的是中醫「經典」的理論,經典即是中醫理論的核心。
經典之中遍佈判斷人體質的方法,只是並非能夠用一章節就探討完了,是散在全書,實際上等同於是否「得道」的問題。得人體之大道,而體質則是人未病之前的「生理」,「分型論治」則是患病以後的「病理」。
就好像《傷寒論》的六經,看似說外感病的演變規律,實際上也包含了體質內涵,這就看自己會否看透了。
《臟腑真原》一書,學生已從網上訂購。
但有一迷網,實在不吐不快。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一書,就是想透過醫易學,去讓學中醫者,尋回中醫的元神。書中不乏精彩洞見,但在五臟一節,肝,是主疏泄的,並有醫易學的詳細解說。
學生不是想探究誰是誰非,而是想請問老師:
一,心態上如何面對如斯南轅北轍的理論主張?
二,階段性上,在終有一天「得道」之前,如何看待、整合、運用,心中的「中醫基礎理論」?
往往截然不同的觀點,實際上未必矛盾,是需要視乎語言環境、歷史發展脈絡作判斷。同樣一個名詞,背後的概念未必相同。
就像「醫易同源」的概念為例,我認同「中醫並非源自《易經》」之說(《臟腑真原》一書有詳細討論),在《黃帝內經》之中基本上沒有找到《易經》的痕跡。可是由於《易經》之中討論的,是大道、是萬事萬物的規律,所有事情都可以包含在內,故此你用《易經》去理解中醫,也未嘗不可。這就是後世醫家,有一門醫易學派,以張景岳為高峰,意欲將全部中醫學易理化。
回過頭來,你說學中醫不懂《易經》可不可以?(有句話說:「不知《易》,不可言大醫」),當然了,就像《黃帝內經》和《傷寒雜病論》的作者,基本上,都跟《易經》沒有直接關係,不懂《易經》是可以讀懂中醫經典的。可是由於後世的中醫學又受到了醫易學派的許多影響,如果不懂易經,那就不懂這些醫家在說甚麼了。
某程度來說,要學好中醫的本源其實很容易,只要學好經典就可以了。可是「現代」的中醫就無法這樣了,因為還要貫通古今,即使那些無意義的「知識」也要學習,目的是為了溝通、了解其他醫師在說甚麼。就好像中醫要學西醫一樣,不也就是為了跟他們溝通?
至於第二個問題,如何看待,這主要是「心態」問題吧。提議參看陳載澧博士的《破格思考》一書,其中提到的「負的能量」 “negative capability”,正是這個迷惘階段需要有的心態。
陳老師的書,原來我已經遇見過數次。
負能量一文前後的文章,都給我很大的啓發。
謝謝李老師。
「往往截然不同的觀點,實際上未必矛盾,是需要視乎語言環境、歷史發展脈絡作判斷。同樣一個名詞,背後的概念未必相同。」
閱讀《回歸中醫——對中醫基礎理論的重新認識》之「辨證論治釐正」後,才得知原來「辨證論治」一詞組,所經歷的旅程,是多麼的豐富,就連蘇聯的巴甫洛夫學說也牽涉在內。
謝謝老師推薦好書。
望文生義,是中醫發展歷史上的一大問題,自古也有,由於「誤讀」而創製出「新理論」,實在有太多太多了!《中基》教材上,正有著許多許多這樣的例子。
老師網站上的文章,已閱讀8成,包括老師提到的三篇文章。
但顯然,閱讀只是體驗的開始,但經老師一點,似乎開始明白,為什麼有那麼多體質的分類方法。
當然,不斷重看老師的文章,是必需的功課。
李博士: 您好,我是港大中醫本科生,現正就讀三年級,無意留意到博士的妙筆,讀後思之頗有共嗚。
我修讀中醫兩年有餘,期間不乏親友前來問症,常見病如感冒、咳嗽、頭痛頭暈等佔大多數,雜病如各種皮膚炎症、高血壓、脂肪肝等亦不在小數;兩年來在這種不系統、缺乏指導下的臨床經驗累積下,我歸納到幾個重大疑問,望博士能指點一二。
第一,如何能在與病人解釋病情時,確保不失中醫精粹之餘,又能保證溝通順暢、準確?很多時候,要在三言兩語之間向病人解釋複雜而精深的中醫概念,實在是天荒夜潭。據我自己觀察,很多同業(包括我的老師,師兄師姊)傾向一種以西醫概念解釋中醫的方法試圖解決問題,美其名這是一種中西合壁的處理手法,但觀其實其實只是一種偷換概念的技倆,這對醫者自身、對病人、對中醫形象而言均有害無益。
第二,我於研讀中醫之際,經常會對中醫之概念表示懷疑,但又苦於無人指點。例如,最基本的藏象理論,肝屬木,藏血,主疏泄,這八個字在臨床很容易能感受得到;可是,到底憑甚麼說肝主疏泄?說到底這只是一種經驗的歸納而已,並無甚麼憑證。我問自己答不了,病人問類似的問題,我也經常用一句托辭『我們中醫認為是這樣………』。這種情況實在太多,博士認為該如何處理?
疑問太多,就先問這兩條好了,靜候回覆。
Chris您好: 很高興認識您!您的問題,很難說甚麼最佳答案,隨便分享一些想法吧: 1)與病人解釋病情,實際上並非需要仔細解釋醫理,畢竟無論中西醫的醫理,對一般患者來說,都是難以理解的(就算西醫好像容易理解,你跟一般人說「你患了腎小球腎炎」,一般患者能夠理解得到嗎?)。理解,其實是「相信與否」的問題,這看您是否已經有足夠權威性,讓人相信吧。 對此我有兩種應對: 一、以類比方式,透過解說自然之理,以說明中醫的思想。類比本身就是中醫擅長的方式,尤其在抽象概念上時用類比更容易理解; 二、直接講述病情的生活成因與解決方法,不用跟他深入分析理論,介紹這是生活上甚麼原因導致,例如環境、情志、飲食等,問題在哪?如何改善?這不需要解釋中醫理論,但又能夠直接回答患者想要知道的東西。
2)中醫之理,往往甚難明白,我覺得難的地方不在古文,而在於歷代醫家建立了太多似是而非的理論。就好像是「肝主疏泄」,這本身就是一大歪理!!!(詳情可以參考《臟腑真原》一書) 這就等於,「如何透徹理解中醫」這根本問題,這需要讓自己建立直接閱讀、學習、研究經典的能力,從中醫的源頭出發,你就有能力可以判斷各種中醫理論的真偽。至於如何學習經典,這就是一大學問了!有機會再談。
謝謝老師回應。
前中文大學婦產科名譽臨床助理教授,兼前婦產科專科女醫生,絕對不是我的目標。
有家人先天是傷健人士;而且,與其等政府發展中醫,倒不如自己籌錢,研究傳統中醫核心理論。
是的。 其實要研究傳統中醫理論,不需要很多錢,只要自己願意抽空就可了。自古中醫做研究,都是自己工餘時間完成的吧。
Q:為什麼讀中醫? A:人生出路。 Q:我自己有什麼目標? A:做上工,月入十萬。 Q:如何實現理想? A:其一,私淑於李宇銘老師,畢業前得道。
做上工的確是一個目標,何謂上工可以更加具體。 當然水平高的話人工自然高,不應以人工作為目標,名與利會讓人迷失初衷呢。 誓願普救含靈之苦,崇高目標,在能夠生活的前提下,撇下名利為更高層次的理想。
請你繼續寫文章,讓作為學生的,可以私淑於你。
謝謝!
Alvin, 謝謝您的支持,我會繼續努力筆耕的^^~~ 李大夫
好的,老师,迫切希望得到您的指引!我永远支持您!
谢谢老师的耐心解释,很有启发。我最近正在重新学习您的《伤寒解外方证原意》,之前您的三书包括在香港出版的书我都设法买到而且看过一遍,特别是三书,观点清晰,丝丝入扣,不落俗套,拍案叫绝,可是有个现象很奇怪,您的书在亚马逊的评价并不很好,我的感觉是伤寒论的学习一直陷在教科书既定的学术范围中,向上可以追溯到清朝《医宗金鉴》的影响,为了达到某种学说的合理性,自圆其说。我不是中医学院的学生,而是爱好者,近几年的自学过程中,一直在各种观点中冲撞,不自主地否定再否定,每每受医书序言中的相互掐架自拆戏台。不用说各家学说,各种门派的掐架了,即使对伤寒论的学习,也是学说林立。就这样,带着稀里糊涂,去年终于获准参加了师承类的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竟获高分,实在汗颜。看了您的书后,我的很多疑惑茅塞顿开,比如芍药的问题,客气的问题,厥阴病的问题,小青龙加石膏还有去麻黄的问题,太阳温病的问题,厥阴病的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千年疑案,至今无人能透解其中奥秘,一般在三阳阶段还口若悬河,一到三阴病就开始进入无序状态,乱谈一气,读者的思绪都乱了。经过您的指点,我感觉,张仲景完全是立足正气与邪气的力量对比中遣方使药,像一个老练的武术家,见招拆招,活泼自如,胆大心细。后世认为,仲景的年代比较久远,世界观不如现代文明,我看不对,张仲景使用清热解毒药的胆量不亚于后世温病家,比如十枣汤,到现在也没几个医家敢于付诸实践。他的见解很独到,很犀利,很传神。离他的学术原意越远,中医水平也差。 再次膜拜老师的智慧!
志黄岐您好!好书最紧要找到知音,您所观察的现象甚是!现在中医的问题正是「中医不懂中医」,大家被「现代中医教育」的成见所蒙蔽,无法直接面对中医经典、中医古籍,没有能力去评价真伪。口中说着中医的语言,心中不明所以,这种情况比比皆是。本人研究《伤寒论》,即是因为过去研读注家太多,众说纷纭之下,逼着要跳出来,直面原文,努力丢空自己,尽力抛开成见,以观照仲景之心,数载后终能有所突破。当然我书中之论是否仲景原意,日后历史自有公论。我相信,如能有更多批评反对的声音,这就代表我的著作做对了,引起了讨论。 您能够有此途径学习中医,实在难得,愿您能够坚持努力,继续走好中医的路!如有什么想法,欢迎继续讨论吧!可以跟我电邮联系:vincentlee@cuhk.edu.hk 或者微博私信:http://weibo.com/cmedvincent
您好,老师,关于络脉的问题,想请教您的看法,叶天士认为久病入络,但正如您在书中所说,络是在体表的病情较轻的阶段,如此看来,仲景与叶桂的认识截然不同,盼您给予指导,谢谢。另外,关于芍药的问题,现在我重新翻阅您的书,觉得我之前的认识不够正确,望海涵。
志黄岐您好: 叶天士的久病入络,是他独创的理论,而且他在书中把络脉的病,许多的病都可以用络脉去解释,不单久病才见,是叶天士特别着重“络”这一种特殊部位有关。络脉在《内经》之中本身是遍布了周身的,里外也有,有体表的络脉,也有体内脏腑的络脉,就是指经脉的分支。而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风病上,将邪气中络表示成中风病的表浅层次,这应该说是针对这种病而言,而非针对所有病的深浅阶段来说的。
李博士你好! 请问能联系你给小孩治病吗?
您好,小孩如能吃中藥也可以看的。我在香港中文大學有開門診,詳情請看:http://leeyuming.com/?page_id=68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Comment
Name*
Email*
Website
Save my name, email, and site URL in my browser for next time I post a comment.
Δ
輸入你的Email地址,即可透過Email接收新文章通知——
電子郵件位址
訂閱
李老師:
從老師的文章讀到,老師在學時有一門課叫「中西醫比較學」。
請問老師,有相關書籍可以推介嗎?
李致重教授日後會出版「中西醫學比較」的專著,現在可以先看看他的《醫醫——告別中醫西化》。
謝謝老師。
李老師:
就《6. 體驗豐富是良醫?》中,「仲景:老子的名言:「道可道,非常道」,大道無法言傳,只能夠體會。就好像一幅平面圖畫所表述的內容,無法完全轉化為文字,那麼人體的「立體」,甚至於加上時間的「四維」時空,就更加無法透過簡單語言去敘述了。」一段,可否請老師多說幾句,有關於從中醫角度,去思考人體的主軸,是什麼?
為何人體要有「主軸」呢?
謝謝老師賜教,讓學生先好好疏理思緒,再用準確的術語提問。
或者,學生應該先重閱老師的《一讀就懂的18堂中醫入門課》。
老师,在下不才,连续奋战5天,写了一篇有关伤寒论辨脉法的文章,算是把近期的一些心得串联起来,给自己一个交代了。一打听,目前若想在医学期刊上发表,不仅要有名望的老师推荐,还要缴纳不菲的费用,我实在不理解,世道真的变了?盼指引。谢谢老师。
志黄岐:
发表文章,如果是在医学期刊上刊载,目的主要是为了在大学、研究所工作,方便自己晋升职称。实际上,如果是为了要促进学术交流,而不是为了要走学术名誉的这一条路,未必需要在学术期刊上刊载(期刊上刊载,其实能够看到的人很有限)。现在是网络时代了,刊登在网站、讨论区,更容易引起讨论呢。
如果真要在期刊发表,这也要看自己喜好、文章的水平,能够承担经费的能力。实际上,目前中国绝大部分的期刊都要收取版面费,只要你能够给钱,就肯定有地方可以发表了。主要看是否要投稿到比较「有水平」的期刊吧。能否录用,也不一定要有老师推荐的(当然「关係」在中国肯定有影响吧),只要言之有物,一般都會录用的。
李大夫
谢谢老师的指引,我决定按您的意思,先放到博客中晒一晒,毕竟好文章要经得起检阅。诚恳邀请老师百忙之中提出批评意见,您的意见对我非常重要。万谢!
链接地址如下:http://blog.sina.com.cn/u/1656654404
能有自己的看法体会都很不错!您这文章属于条文注解,而非针对某一问题研究探讨,通常都不太适宜在期刊发表的,而适合直接发表著作。当然要写成一本书,那就要相当功夫了。
其实,类似的《辨脉法》、《平脉法》注解的书籍也有不少,您的观点与他们的有何不同?当中是否能够提到一些观点,能够阐述前人之未发?这就是我们要写文章,最重要回答的问题。
写完了文章,不妨先放下来一段时间,回头再看,就知道自己写得怎样了。
谨遵师意,踏实做人。谢谢老师教诲。
李老師:
請問老師如何看待《XX醫話》一類的書籍?
「醫話」就是醫生之話,有隨筆之意,每位醫師也可有自己的體會心得,或者說醫師每天所說的話,都是可以是醫話。這主要討論的問題,是否每位的醫師的話都是有價值?值得出版成書了。
如何「看待」的問題,這可以有許多角度哦,可否具體一點?推薦看看《六頂思考帽》一書,學習思考的不同角度。
謝謝老師賜教。
這條問題,是因我突然想起老師所說的「門診不抄方、醫案不亂看」,然後萌生的。
之前買了幾本《XXX醫話》,雖未有仔細通讀,但初步感覺是,有點亂,不知如何系統地與自己的學習掛鈎。
而亦未於老師文章中,讀到對《XX醫話》的看法,因而有此一問。
李老師:
剛剛才很有意識地「發現」,網頁上其中一個總欄目,就是醫論醫話!
醫論和醫話概念不同,醫論是學術議論,實即是傳統醫師的學術文章;
醫話則是醫師的散文隨筆、筆記、感悟,不一定是理論討論。
醫論醫話,是在「中國圖書分類法」之中,中醫藥類書之下的其中一個類別。
謝謝老師賜教。
李老師:
補讀你大作《一讀就懂的18堂中醫入門課》的後記 (因港版已讀),好奇一問,你的博士朋友,真的不幸地離開了?
沒有離開啊,他還是放棄了在大醫院工作,而到了一個「社區」的中醫診所行醫。
(前者高薪厚職,但難以用中醫看病;後者人工不高,但可以天天用中醫看病。)
謝謝老師。
李老師:
請問若果想閱讀你那三本關於傷寒論的學術著作,應該要具備什麼相關中醫知識?
一般最少曾經學習過《傷寒論》一次,明白主流對《傷寒論》的認識角度。
謝謝老師。
李老師:
閱畢老師大作《傷寒六經原意》之「編寫說明」,得知老師當年旁聽《傷寒論》課堂之多,可註釋「不要問大學課程能夠給你甚麼,而應該問自己能夠為中醫付出多少!」。
閱畢老師大作之「編寫說明」,《傷寒六經原意》似乎也是可以讓初學者一讀的;否則,以學生之悟性,畢業之日,恐怕仍未能入傷寒之門。
大道至簡,其實本身要明白這書的理論不難。難的主要是明白後世理論的「問題」,我們身處這個時代,眾說紛陳,真偽難辨,我們無法避開各種學說而只談原文。這就是本書同時希望解決的問題,除了揭示原意,還要與各種觀點進行比較,以安身立命。
謝謝老師賜教。
李老師:
請問老師,張效霞教授於《臟腑真原》一書,以橫向角度論述臟腑學說的構想,己經出了書嗎?
李老師:
忘記了。
謝謝你推薦了一本好書。
不太明白您的意思,他不就是在《臟腑真原》之中有闡述自己觀點了嗎?
李老師:
唔好意思。剛才我太心急了。
張教授喺佢本《臟腑真原》既第9頁,即係導論嗰章節既最後,提到可從「縱」及「橫」呢兩個方面去講「臟腑學說」。
而張教授話,「橫」的方面要將來再寫書去講。
所以想問返李老師,張教授有否出書或寫文章,去講述「橫」的方面?
謝謝老師。
我還未見到他這方面的新書了。他其他幾本書也挺好看的,有興趣可找來一讀。也可以關注他的博客。
謝謝老師。
李老師:
請問「辨證論治之醫」與「陰陽會通之醫」的分別?
這其實就是中工跟上工(聖人)的區別。這區別有很多啊!《內經》經常討論。我將出版的新書會有一篇討論此問題。
謝謝老師賜教。
李老師:
我猜我明白多了一些,何謂「不抱怨」。
從《「造夢者」李宇銘訪談》一文中,我讀到老師當年本科學習時,老師的老師的問題。
類似問題,仍在發生。
我的老師跟我們說,中醫是文化的東西,不科學,沒有科學根據的。
此刻,我不是想抱怨,是想道出事實。
不抱怨的精神,還是要好好記住的,免得浪費寶貴時間。
《中庸》云:「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不要讓自己的情緒,羈絆自己的學習,那樣才能達致中庸。
謝謝老謝賜教。
李老師:
我在嘗試組織你的意思。
可否這樣說,一眾經典,猶如地圖。
地圖,讓遊人可以於城市內自由遊走。
專業旅者,當然要像當地人一樣,圖在心中,自由自在地穿梭於街道之中。
但前提是,要先手持地圖行走多遍。
熟讀經典,猶如令到自己無時無刻都可以手持地圖,猶如旅者。
但仍要以病患為師;病患猶如一個城市。
病患讓醫者能「體驗」經典理論,並聯繫實踐。
但前提是,經典已在心中。
以經典及患者為師,反覆的臨床體會,這就是老師你本科實習年的做法吧?
Alvin,
您說得很對,看來您有所體會了!
換句話來說,看人家的地圖不夠,要將這個地圖,自己懂得畫出來。畫出來之後,就算你手上沒有書,已經心中有書了。
懂得看地圖,是讀好經典;從地圖看到了實地,那時從理論到臨床;再放下了地圖,直接懂得看病了,那就是得道。
這不單是我實習年的做法,是我一直學中醫的態度呢,至今還是如此。
李大夫
謝謝老師賜教。
可否這樣說,其實病患,就是活著的經典,每次給我們上一堂臨床課,體驗部份理論。
與其不抱怨、不學心浮躁,學生更想去做一位旅者,一位專注專心、自由自在地遊走的旅者。
病患並非經典,看到病患背後的原因,那就等於看懂經典了。
祝您暢遊於醫道大海之中~
啊,對,謝謝老師賜教。
志士齊奮鬥,弘岐黃仁術,把中醫學好,他朝成國寶!
李老師:
我正在閱讀《破格思考》。我想問關於建立主體知識結構的問題。
我在張大明前輩其中一本書中,閱到他對初學者說,辨證的六項主要內容。
按照我對該書該章前文後理的理解,張前輩,先細說治法治則體系,再解說他所提出的六項辨證主要內容。
類似就是透過展示出中醫治則治法的繁多,去要求行醫者,辨證思維所應有的深度,否則,便不能適切地應用中醫豐富的治則治法。
解釋完六項主要內容後,張前輩指出,可再進一步參方葯中前輩某本關於辨證論的著作。
我快速瀏覽過那本書。
很明顯,方老師的書比張前輩所說的,更深入、細緻及深奧。
張前輩的六項辨證內容,會否有著老師所說的「過橋」就可以「抽板」的功能?
我想問的是,這是否一種可行的求道過程?
如否,應該使用什麼方法求道?
Alvin,
得道的門徑、方法,這當然有太多了,無法一言而盡。有些人要透過頓悟,有人透過修行,這看自己的際遇。
特別關於「辨證」,我想再三指出,「證」本義並非「病機」,「辨證」並非「辨別病機」,如果誤以為是辨別病機的話,這永遠無法得中醫之道。中醫的研究對象就是「證」,如果不明證之根本,這根本無法進入中醫殿堂。這方面可以看看我《論辨證論治的本義》等幾篇文章。
求道的方法很簡單,還是回到中醫經典去,這就是最直接、最快的門徑,畢竟中醫的根本就是經典。其他老師、註解、書籍,都只是我們學習經典的拐杖。
李大夫
謝謝老師指點。
請問老師,老師所說的經典,是那幾本?
我不是想判斷何謂四大,而是得道所必讀的經典。
謝謝老師。
《素問》、《靈樞》、《傷寒》、《金匱》是必須滾瓜爛熟的。而其中我認為《傷寒論》是最重要的。
《內經》是可以不斷接觸,但難以完全掌握,但《傷寒論》《金匱要略》是可以深入鑽研讀懂的。
其次如《神農本草經》、《難經》等,也應該有所了解。
再次要的如《脈經》、《中藏經》等,以及《溫病條辨》等溫病明清著作,也是一讀無妨的。
謝謝老師指點。
李老師:
《原劑量經方治驗錄》(即將出版)一欄中的《5. 辨證論治的思維過程》一文,
當中的圖畫,請問有較清晰的版本嗎?
謝謝老師。
加入了在《傷寒論》原意研究頁面的最下面。
謝謝老師!
李老師:
想請教老師體質學說的問題。
我用的是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十二五”《中醫基礎理論》教材。
第五章,是體質。
先問最關鍵的問題,就是,請問李老師臨床看病是依據什麼中醫核心理論,去判斷一個人的體質的?請告知學生,讓學生去仔細研究,體驗,再內化成個人的東西。
《中基》第五章體質課,基本上,並沒有告知我:如何有效地去從中醫角度判斷一個人的體質?
學生認為《中基》第五章有不少疑點,但不想再浪費時間把自己覺得有疑點的地方全數列出。
例如:
P.188第十六行,便提到體質學說並未形成一個系統的理論。
P.185第三行,提到體質由三個方面構成,但似乎整個第五章體質,卻在細說形態結構的一方面。
P.193提供常用體質分類,但P.194卻以「附:」(即非正文)的形式,提供多兩種分類方法。
P199,200 所述,臨床時區分病患所用的分類方法,又跟P.193所提供的,完全不同。
另,學生的粗淺的思考是,不少人看病時問醫師「自己的體質是什麼?」並不是從看病的角度問的,而是希望得悉個人的體質分類為何後,以此為基礎,去調整生活方式。某程度上,切合治未病的角度。
而同一時間,教材亦說體質很大程度上決定患者的病理情況,辨證論治時要分析患者的體質。這是臨床角度,治已病的角度。
所以,就是很混亂吧。
請李老師賜教。
Alvin,
中醫上肯定有「體質」的思想,只是如何「分類」,則是一個複雜問題。單就在《內經》之中,已經有許多不同的分類方法了,例如「陰陽二十五人」,也有分為「三陰三陽人」、「二陰二陽人」,各篇章之中有非常多的分類方法;《傷寒》《金匱》之中也有瘦人肥人羸人尊榮人強人…… 就好像近年炒得很熱的「九種體質」說法,也肯定只是其中一種分類而已。
「分類」,是希望透過將事物分門別類之後,有助我們掌握事物本質。例如學習中藥學,中藥的分類,可以用功效區分,可以用藥性區分、可以用植物的部位區分、可以用顏色、味道、質地、產地、炮製等等的不同角度去區分。各種分類的目的,都是用一種角度去認識事物,到最後,而無論任何角度,當你最後認識了該事物,分類就不重要了,「過橋」就可以「抽板」。
就是說,分類是一種入門的門徑,最後要學到的就不是分類,而是在千變萬化的世界之中,你都能作出判斷,達致「個體化」的原則。
這「體質分類」的問題,有點類似「分型論治」的問題,可以參考我的三篇文章:「抓主證」的對與錯;「學病案」的好與壞;「分型論治」的是與非。
李大夫
補充幾句,本人臨床看病,依據的是中醫「經典」的理論,經典即是中醫理論的核心。
經典之中遍佈判斷人體質的方法,只是並非能夠用一章節就探討完了,是散在全書,實際上等同於是否「得道」的問題。得人體之大道,而體質則是人未病之前的「生理」,「分型論治」則是患病以後的「病理」。
就好像《傷寒論》的六經,看似說外感病的演變規律,實際上也包含了體質內涵,這就看自己會否看透了。
李老師:
《臟腑真原》一書,學生已從網上訂購。
但有一迷網,實在不吐不快。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一書,就是想透過醫易學,去讓學中醫者,尋回中醫的元神。書中不乏精彩洞見,但在五臟一節,肝,是主疏泄的,並有醫易學的詳細解說。
學生不是想探究誰是誰非,而是想請問老師:
一,心態上如何面對如斯南轅北轍的理論主張?
二,階段性上,在終有一天「得道」之前,如何看待、整合、運用,心中的「中醫基礎理論」?
謝謝老師賜教。
Alvin,
往往截然不同的觀點,實際上未必矛盾,是需要視乎語言環境、歷史發展脈絡作判斷。同樣一個名詞,背後的概念未必相同。
就像「醫易同源」的概念為例,我認同「中醫並非源自《易經》」之說(《臟腑真原》一書有詳細討論),在《黃帝內經》之中基本上沒有找到《易經》的痕跡。可是由於《易經》之中討論的,是大道、是萬事萬物的規律,所有事情都可以包含在內,故此你用《易經》去理解中醫,也未嘗不可。這就是後世醫家,有一門醫易學派,以張景岳為高峰,意欲將全部中醫學易理化。
回過頭來,你說學中醫不懂《易經》可不可以?(有句話說:「不知《易》,不可言大醫」),當然了,就像《黃帝內經》和《傷寒雜病論》的作者,基本上,都跟《易經》沒有直接關係,不懂《易經》是可以讀懂中醫經典的。可是由於後世的中醫學又受到了醫易學派的許多影響,如果不懂易經,那就不懂這些醫家在說甚麼了。
某程度來說,要學好中醫的本源其實很容易,只要學好經典就可以了。可是「現代」的中醫就無法這樣了,因為還要貫通古今,即使那些無意義的「知識」也要學習,目的是為了溝通、了解其他醫師在說甚麼。就好像中醫要學西醫一樣,不也就是為了跟他們溝通?
至於第二個問題,如何看待,這主要是「心態」問題吧。提議參看陳載澧博士的《破格思考》一書,其中提到的「負的能量」 “negative capability”,正是這個迷惘階段需要有的心態。
李大夫
謝謝老師賜教。
李老師:
陳老師的書,原來我已經遇見過數次。
負能量一文前後的文章,都給我很大的啓發。
謝謝李老師。
李老師:
「往往截然不同的觀點,實際上未必矛盾,是需要視乎語言環境、歷史發展脈絡作判斷。同樣一個名詞,背後的概念未必相同。」
閱讀《回歸中醫——對中醫基礎理論的重新認識》之「辨證論治釐正」後,才得知原來「辨證論治」一詞組,所經歷的旅程,是多麼的豐富,就連蘇聯的巴甫洛夫學說也牽涉在內。
謝謝老師推薦好書。
望文生義,是中醫發展歷史上的一大問題,自古也有,由於「誤讀」而創製出「新理論」,實在有太多太多了!《中基》教材上,正有著許多許多這樣的例子。
謝謝老師賜教。
老師網站上的文章,已閱讀8成,包括老師提到的三篇文章。
但顯然,閱讀只是體驗的開始,但經老師一點,似乎開始明白,為什麼有那麼多體質的分類方法。
當然,不斷重看老師的文章,是必需的功課。
李博士:
您好,我是港大中醫本科生,現正就讀三年級,無意留意到博士的妙筆,讀後思之頗有共嗚。
我修讀中醫兩年有餘,期間不乏親友前來問症,常見病如感冒、咳嗽、頭痛頭暈等佔大多數,雜病如各種皮膚炎症、高血壓、脂肪肝等亦不在小數;兩年來在這種不系統、缺乏指導下的臨床經驗累積下,我歸納到幾個重大疑問,望博士能指點一二。
第一,如何能在與病人解釋病情時,確保不失中醫精粹之餘,又能保證溝通順暢、準確?很多時候,要在三言兩語之間向病人解釋複雜而精深的中醫概念,實在是天荒夜潭。據我自己觀察,很多同業(包括我的老師,師兄師姊)傾向一種以西醫概念解釋中醫的方法試圖解決問題,美其名這是一種中西合壁的處理手法,但觀其實其實只是一種偷換概念的技倆,這對醫者自身、對病人、對中醫形象而言均有害無益。
第二,我於研讀中醫之際,經常會對中醫之概念表示懷疑,但又苦於無人指點。例如,最基本的藏象理論,肝屬木,藏血,主疏泄,這八個字在臨床很容易能感受得到;可是,到底憑甚麼說肝主疏泄?說到底這只是一種經驗的歸納而已,並無甚麼憑證。我問自己答不了,病人問類似的問題,我也經常用一句托辭『我們中醫認為是這樣………』。這種情況實在太多,博士認為該如何處理?
疑問太多,就先問這兩條好了,靜候回覆。
Chris您好:
很高興認識您!您的問題,很難說甚麼最佳答案,隨便分享一些想法吧:
1)與病人解釋病情,實際上並非需要仔細解釋醫理,畢竟無論中西醫的醫理,對一般患者來說,都是難以理解的(就算西醫好像容易理解,你跟一般人說「你患了腎小球腎炎」,一般患者能夠理解得到嗎?)。理解,其實是「相信與否」的問題,這看您是否已經有足夠權威性,讓人相信吧。
對此我有兩種應對:
一、以類比方式,透過解說自然之理,以說明中醫的思想。類比本身就是中醫擅長的方式,尤其在抽象概念上時用類比更容易理解;
二、直接講述病情的生活成因與解決方法,不用跟他深入分析理論,介紹這是生活上甚麼原因導致,例如環境、情志、飲食等,問題在哪?如何改善?這不需要解釋中醫理論,但又能夠直接回答患者想要知道的東西。
2)中醫之理,往往甚難明白,我覺得難的地方不在古文,而在於歷代醫家建立了太多似是而非的理論。就好像是「肝主疏泄」,這本身就是一大歪理!!!(詳情可以參考《臟腑真原》一書)
這就等於,「如何透徹理解中醫」這根本問題,這需要讓自己建立直接閱讀、學習、研究經典的能力,從中醫的源頭出發,你就有能力可以判斷各種中醫理論的真偽。至於如何學習經典,這就是一大學問了!有機會再談。
李大夫
謝謝老師回應。
前中文大學婦產科名譽臨床助理教授,兼前婦產科專科女醫生,絕對不是我的目標。
有家人先天是傷健人士;而且,與其等政府發展中醫,倒不如自己籌錢,研究傳統中醫核心理論。
是的。
其實要研究傳統中醫理論,不需要很多錢,只要自己願意抽空就可了。自古中醫做研究,都是自己工餘時間完成的吧。
謝謝老師賜教。
Q:為什麼讀中醫?
A:人生出路。
Q:我自己有什麼目標?
A:做上工,月入十萬。
Q:如何實現理想?
A:其一,私淑於李宇銘老師,畢業前得道。
做上工的確是一個目標,何謂上工可以更加具體。
當然水平高的話人工自然高,不應以人工作為目標,名與利會讓人迷失初衷呢。
誓願普救含靈之苦,崇高目標,在能夠生活的前提下,撇下名利為更高層次的理想。
李老師:
請你繼續寫文章,讓作為學生的,可以私淑於你。
謝謝!
Alvin,
謝謝您的支持,我會繼續努力筆耕的^^~~
李大夫
好的,老师,迫切希望得到您的指引!我永远支持您!
谢谢老师的耐心解释,很有启发。我最近正在重新学习您的《伤寒解外方证原意》,之前您的三书包括在香港出版的书我都设法买到而且看过一遍,特别是三书,观点清晰,丝丝入扣,不落俗套,拍案叫绝,可是有个现象很奇怪,您的书在亚马逊的评价并不很好,我的感觉是伤寒论的学习一直陷在教科书既定的学术范围中,向上可以追溯到清朝《医宗金鉴》的影响,为了达到某种学说的合理性,自圆其说。我不是中医学院的学生,而是爱好者,近几年的自学过程中,一直在各种观点中冲撞,不自主地否定再否定,每每受医书序言中的相互掐架自拆戏台。不用说各家学说,各种门派的掐架了,即使对伤寒论的学习,也是学说林立。就这样,带着稀里糊涂,去年终于获准参加了师承类的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竟获高分,实在汗颜。看了您的书后,我的很多疑惑茅塞顿开,比如芍药的问题,客气的问题,厥阴病的问题,小青龙加石膏还有去麻黄的问题,太阳温病的问题,厥阴病的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千年疑案,至今无人能透解其中奥秘,一般在三阳阶段还口若悬河,一到三阴病就开始进入无序状态,乱谈一气,读者的思绪都乱了。经过您的指点,我感觉,张仲景完全是立足正气与邪气的力量对比中遣方使药,像一个老练的武术家,见招拆招,活泼自如,胆大心细。后世认为,仲景的年代比较久远,世界观不如现代文明,我看不对,张仲景使用清热解毒药的胆量不亚于后世温病家,比如十枣汤,到现在也没几个医家敢于付诸实践。他的见解很独到,很犀利,很传神。离他的学术原意越远,中医水平也差。
再次膜拜老师的智慧!
志黄岐您好!好书最紧要找到知音,您所观察的现象甚是!现在中医的问题正是「中医不懂中医」,大家被「现代中医教育」的成见所蒙蔽,无法直接面对中医经典、中医古籍,没有能力去评价真伪。口中说着中医的语言,心中不明所以,这种情况比比皆是。本人研究《伤寒论》,即是因为过去研读注家太多,众说纷纭之下,逼着要跳出来,直面原文,努力丢空自己,尽力抛开成见,以观照仲景之心,数载后终能有所突破。当然我书中之论是否仲景原意,日后历史自有公论。我相信,如能有更多批评反对的声音,这就代表我的著作做对了,引起了讨论。
您能够有此途径学习中医,实在难得,愿您能够坚持努力,继续走好中医的路!如有什么想法,欢迎继续讨论吧!可以跟我电邮联系:vincentlee@cuhk.edu.hk 或者微博私信:http://weibo.com/cmedvincent
您好,老师,关于络脉的问题,想请教您的看法,叶天士认为久病入络,但正如您在书中所说,络是在体表的病情较轻的阶段,如此看来,仲景与叶桂的认识截然不同,盼您给予指导,谢谢。另外,关于芍药的问题,现在我重新翻阅您的书,觉得我之前的认识不够正确,望海涵。
志黄岐您好:
叶天士的久病入络,是他独创的理论,而且他在书中把络脉的病,许多的病都可以用络脉去解释,不单久病才见,是叶天士特别着重“络”这一种特殊部位有关。络脉在《内经》之中本身是遍布了周身的,里外也有,有体表的络脉,也有体内脏腑的络脉,就是指经脉的分支。而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风病上,将邪气中络表示成中风病的表浅层次,这应该说是针对这种病而言,而非针对所有病的深浅阶段来说的。
李博士你好! 请问能联系你给小孩治病吗?
您好,小孩如能吃中藥也可以看的。我在香港中文大學有開門診,詳情請看:http://leeyuming.com/?page_id=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