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醫師在「處理」病人嗎?

【李博士撰文】

IMG_0014

醫學界有一種說話方式,總讓我感到不太舒服,有一些醫師會說:「如何處理這位病人?」「面對XX病怎樣處理?」

1. 「處理」本來就是負面的

如果你在網上搜尋一下「處理」一詞,最先見到的是「污水處理」、「廢物處理」,從小學習「處理」一詞,都是指將一些骯髒的、繁雜的事物如何「處置」時使用,稍為好一點會說「將財產如何處理」,但句中的「處理」已經帶有「遺物」的難纏感覺。

將「處理」一詞用在疾病和病人,這就將「病和人」都變成負面的東西,也暗示醫師不太願意面對病和人,於是匆匆的「打發」他們。當然,的確有一些醫師是抱著如此態度看病,尤其當你去過中國大陸的醫院,見過那種擁擠的診療環境,你就知道甚麼叫「處理」病人了。


 

2. 戒掉「處理」的口頭禪

這或許這是受到了「西化」、「英文化」的影響,西醫上也經常講「如何處理病人」、「處理傷處」、「處理傷者」等,可是,西醫生物醫學本來就是將人當作「機器」看待,用「處理」一詞所帶有的冷漠感,的確符合西醫的特質,情有可原…… 可是,中醫跟西醫差別很大啊!中醫強調整體觀念,提倡「治人不治病」,實在不應該用這種「處理」的口語。

習慣用「處理」一詞,反映了「詞窮」的問題。現代人的中文能力下降,本身可用的詞語很多,卻只懂用一些很簡單的「白搭」詞語代替(這方面可以參考陳雲的《中文解毒》、《執正中文》等書)。能代替「處理」的詞語太多了!例如診治、治理、治療、治愈、治好、診療、解決、緩解、舒緩、應對、處方、思考、判斷…… 一個「處理」解決了所有問題,那只是退步了。


 

3. 怎樣才算「處理」病人?

以前念中醫,跟診實習的時候,的確見過許多醫師看病,目的就是為了「處理病人」。當一位患者來到跟前,醫師看病不消三、五分鐘,問了幾句話,眼睛連病人一眼也沒看,甚至連把脈看舌都忘記,患者還未坐暖凳子,處方就已經出來了。這是將看病當作一份「工作」,病人來到後的首要目的,就是讓他趕快離開,一天的「任務」就可順利完成。

一位醫師看病,如果半天能看上4、50位患者,那就是差不多5分鐘一個,這就只可以「處理」病人了。我個人看病平常相當「不快」,最少十多分鐘,甚則半小時、一小時看一位患者。其實,如果問我可否快一點?實不相瞞,要我兩三分鐘看完一般病情的患者,也是絕對沒有問題的!當病人一進門,遠距離看了他的面色,之後再問兩句主訴,再把脈幾秒鐘,就已經可以處方了。

別以為這樣就很隨便,這跟我用一個小時去細看,處方很可能都是一樣的!可是,這就只可能是「處理」病人了,換句話說,看病的目的是為了處方給病人回家吃,但是對於患者的整個人、這個有血有肉有情的人,就無法關心了。


 

4. 做一個好醫,看病又看人

中醫看病講求整體,因為中醫看病,重點並非看「人之病」,而是看「病之人」。疾病跟這個人的生活、飲食、情志、環境都有關係,甚至他的家庭背景、親戚朋友、文化、家鄉、居住地區、發病季節、學歷、貧富、職業、工作、性格、心理、思考模式……等等,均可以與體質、病情有關!

當醫師看病,如果只看當下這一刻的病情,而無法跟病人交流,難以跟患者解釋他發生疾病的成因。就算患者吃了這次的藥方後治愈了,可是由於發生疾病的原因沒有解決,於是可能會繼續生病;生病了又再找醫師診治;治好了,過一段時間又再生病……如此循環,就是「處理」病人的結果。

因此,做一個好醫師並不容易,在這個繁雜的時代之中,如何堅持「不處理」病人,做一個「看人」的仁醫,實在需要信念與堅持。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