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经验重要吗?

 

现在整个中医界,都在担心一件事,就是中医后继乏人。一方面老中医一个又一个离我们而去,年轻一代又学不好,形成青黄不接的局面。要挽救这种状况,不少人提倡一种做法,叫作:「挽救名老中医经验」,就是希望透过总结、研究老中医的临床经验,帮助年轻一辈学好中医。
究竟这样的方法,是否真的能拯救中医?

 

要探讨这个问题,我想要先说清楚,甚么是中医的「经验」,仔细来说要分成大两类:

 

第一类「经验」是指彻彻底底的新知识。例如我们说,治某一种病,老中医用某某药有独到经验。这种经验,虽然也是有价值的知识,但是也是相对粗浅的知识。比如说你咽喉痛,误打误撞的吃了一粒冰糖,发现可缓解疼痛,你以后就不断推广冰糖可以治咽喉痛,但后来肯定会发现了,不是所有人的咽喉痛都可以有效。说这种经验是比较低层次,就是因为它是「对症治疗」,往往不明所以,没有理论,也不能广泛的推广出去。

 

第二类「经验」是老中医将临床体验联系上的中医理论。这类学问则有价值多了,比如记载在中医经典古籍上的某种理论、某个药方,很多时我们不明其意、看不懂,可是老中医用了他毕生的时间,去深入体会这理论,尝试具体应用,所得出来的精华总结,那就是非常有价值的东西了,能启发人心。

 

明白了两类不同的「经验」后,我们就知道哪一类值得我们学习了。前一类不是不可学,而是我们要知道学习的重点,应该摆在后者,就是如何将中医理论融会贯通、灵活的应用出来,不然就在重复张仲景的感叹:「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

 

名老中医「经验」的价值,当这经验还在这中医的脑子里头,这非常有价值,因为这是包含了他亲身的体会在内,是老中医悟性的体现。但是当这经验抽离了出来变成知识的「片段」、「碎片」,离开了老中医本身的体验,也离开了老中医自己「整个」对中医理论的把握时,那这就失去了一大块最重要的价值了。也就是说,「老中医经验」脱离了老中医这个人之后,剩下的「经验」知识就价值不大了。

 

其实,名老中医的经验,无论是哪一种,都是别人的东西,这种经验,你体会过,不一定我也能有体会;我体会到的,跟你的体会未必一样。也就是说,知识是外在之物,假如不能进入我的生命,也是死的。对于老中医的经验,这本来是别人的知识,对我来说有没有价值,还要看能否将之化作我的东西了。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学习中医「经验」很重要?

 

上回讲到煮面,其实煮面的过程是一种很重要的体验,只要亲身经历过这一种体验几次之后,就自然掌握了煮面的技巧了。

 

这里说「亲身经历过的体验」,也可以说成「经验」,但我比较倾向于用「体验」一词,因为「经验」一词除了包含了这种个人的体会之外,也有「亲身实践过后得出来的知识」的意思,「知识」与「体验」则是差很远的两回事了,一个是身外的,一个是身内的。现在我们说的经验,比如说「名老中医的经验」,往往都是指这种「知识」。

 

这种「经验」跟「体验」的区别是,经验指的是自己摸索后得出来的知识,而体验指的是将知识联系与自己的感官和内心。前者目的是总结出身外的知识,后者目的是将知识化成自己的东西;前者的目的可以是促进学术发展,后者的目的则是促进个人的学习。

 

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不是说甚么东西我们都应该去体验一番。人生再世时间短促,不可能将中医里浩瀚的知识都去体验过,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将中医核心的理论都用心去感悟,用自己的感觉去体会「理论联系实践的过程」,这则是更为重要。

 

之所以学习中医强调「悟性」?有悟性的人就是不用怎么教你,你也能够将理论联系上实践,也能对理论有所感觉,可是没有悟性的人,给你多少的知识,也只是一堆文字。

 

其实「悟性」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聪明」、「头脑灵活」、「思维敏捷」吧!当然了,学习每一门学科,要学得好的话,其实悟性都很重要,只是因为中医里好多理论都很庞大,不是这么容易说清楚,每一位老师讲的也有点不一样,那么到最后「靠自己」就很重要了。「靠自己」靠的是甚么?不就是悟性嘛。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从「煮面」谈中医学习过程

 

相信每个人都有煮面的经验,就算厨艺怎样初级,也总会试过煮方便面吧!煮方便面当然简单,水煮开了,放进去煮2-3分钟就可以,也真没甚么技巧可言,但是世界上的面条可多了,粗面、幼面、宽条面、手擀面、油面、拉面、义大利面……要数下去恐怕没有数完的一天。

 

有一次我煮一种新买来的面,放在锅里面煮的时候在想,应该要煮多久才适合呢?于是就想拿包装袋出来看看。可是,当想动手去找的时候,我又想,没有这说明书的话难道我就不懂煮吗?非也,要写这个指引出来的人,肯定也要经过自己的体验,才能够写出这个说明。那么,过去的人是怎样判断这面条要煮的时间?肯定是经过自己亲眼观察,要用多少水、多少火力、加甚么调料,不单眼睛观察,还用鼻子去嗅,用筷子搅动,知道面条变成一种甚么的柔软度,最后甚至用口尝尝,那么就知道面已经熟了。

 

想到这里,一下子让我联想到学习中医!学习中医的过程也是如此,中医要怎样学呢?我们初学的时候,很希望看到一些「说明书」,教我们甲病怎样诊断、乙病用甚么方。初学者往往如此,看着菜谱来做饭,那很正常。可是这只是一个入门、一个踏脚石,大厨师做饭的时候,脑里面所有菜谱和做菜技巧都全有了,肯定是心领神会,不用想「煮这个面要用多少时间」这样的问题,因为他一看就知道了。这也像爬楼梯一样,当你用楼梯爬上楼以后,楼梯就可以拆掉了,再没有用处,也就是「手中无书、心中有书」的境界。

 

比如说:「煮意大利粉要7分钟」,这样的一句话,其实是一句非常粗浅的总结,它可以教会你做出能吃的意大利粉,但是却不能教你做出好吃的。因为它没有告诉你为何7分钟就是最适合呢?就是怎样去判断好吃的意大利粉的样子。所以,这样的标准指引,可以是初学者的一种参考,假如要成为一个大师,还是必须把这些都忘记。

 

可惜的是,当代中医的发展,总是希望制作出这种「煮面的说明指引」。中国人总是很流行甚么都要「标准化」,中医也不例外了,甚么病也来制作一个标准的「治疗常规」,有多少个症状就可以诊断为感冒、治感冒分多少个类型、用多少个方……这些所谓「标准」,对初学者可能还有用,但是要成为一个能融汇贯通的「明医」,这些东西都是没用的,强调「标准化」实则成为了中医的一种「僵硬化」。

 

其实想深一层,有了这一类的指引,往往容易指引我们走往错方向。过去的人煮面都不会说要煮多少分钟吧,都是亲身看着来煮就可,可是有了这种「多少分钟」的指引,反而让我们忘记了「多少分钟」是怎么来的,「面是怎样煮成的?」这一个复杂的根本问题,最后却忘记了。

 

学习中医,我们需要直接的从现象去观察本质,就如近代现象学所提倡的一种态度,我们要排除一切固有的概念和理论,向对象进行本质直观。需要有亲身的体验和感悟,问鼎中医的根源,使其理融会于吾之心。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