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醫經驗重要嗎?

 

現在整個中醫界,都在擔心一件事,就是中醫後繼乏人。一方面老中醫一個又一個離我們而去,年輕一代又學不好,形成青黃不接的局面。要挽救這種狀況,不少人提倡一種做法,叫作:「挽救名老中醫經驗」,就是希望透過總結、研究老中醫的臨床經驗,幫助年輕一輩學好中醫。
究竟這樣的方法,是否真的能拯救中醫?

 

要探討這個問題,我想要先說清楚,甚麼是中醫的「經驗」,仔細來說要分成大兩類:

 

第一類「經驗」是指徹徹底底的新知識。例如我們說,治某一種病,老中醫用某某藥有獨到經驗。這種經驗,雖然也是有價值的知識,但是也是相對粗淺的知識。比如說你咽喉痛,誤打誤撞的吃了一粒冰糖,發現可緩解疼痛,你以後就不斷推廣冰糖可以治咽喉痛,但後來肯定會發現了,不是所有人的咽喉痛都可以有效。說這種經驗是比較低層次,就是因為它是「對症治療」,往往不明所以,沒有理論,也不能廣泛的推廣出去。

 

第二類「經驗」是老中醫將臨床體驗聯繫上的中醫理論。這類學問則有價值多了,比如記載在中醫經典古籍上的某種理論、某個藥方,很多時我們不明其意、看不懂,可是老中醫用了他畢生的時間,去深入體會這理論,嘗試具體應用,所得出來的精華總結,那就是非常有價值的東西了,能啓發人心。

 

明白了兩類不同的「經驗」後,我們就知道哪一類值得我們學習了。前一類不是不可學,而是我們要知道學習的重點,應該擺在後者,就是如何將中醫理論融會貫通、靈活的應用出來,不然就在重複張仲景的感歎:「觀今之醫,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終順舊。」

 

名老中醫「經驗」的價值,當這經驗還在這中醫的腦子裡頭,這非常有價值,因為這是包含了他親身的體會在內,是老中醫悟性的體現。但是當這經驗抽離了出來變成知識的「片段」、「碎片」,離開了老中醫本身的體驗,也離開了老中醫自己「整個」對中醫理論的把握時,那這就失去了一大塊最重要的價值了。也就是說,「老中醫經驗」脫離了老中醫這個人之後,剩下的「經驗」知識就價值不大了。

 

其實,名老中醫的經驗,無論是哪一種,都是別人的東西,這種經驗,你體會過,不一定我也能有體會;我體會到的,跟你的體會未必一樣。也就是說,知識是外在之物,假如不能進入我的生命,也是死的。對於老中醫的經驗,這本來是別人的知識,對我來說有沒有價值,還要看能否將之化作我的東西了。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學習中醫「經驗」很重要?

 

上回講到煮麵,其實煮麵的過程是一種很重要的體驗,只要親身經歷過這一種體驗幾次之後,就自然掌握了煮麵的技巧了。

 

這裡說「親身經歷過的體驗」,也可以說成「經驗」,但我比較傾向於用「體驗」一詞,因為「經驗」一詞除了包含了這種個人的體會之外,也有「親身實踐過後得出來的知識」的意思,「知識」與「體驗」則是差很遠的兩回事了,一個是身外的,一個是身內的。現在我們說的經驗,比如說「名老中醫的經驗」,往往都是指這種「知識」。

 

這種「經驗」跟「體驗」的區別是,經驗指的是自己摸索後得出來的知識,而體驗指的是將知識聯繫與自己的感官和內心。前者目的是總結出身外的知識,後者目的是將知識化成自己的東西;前者的目的可以是促進學術發展,後者的目的則是促進個人的學習。

 

在學習中醫的過程中,不是說甚麼東西我們都應該去體驗一番。人生再世時間短促,不可能將中醫裏浩瀚的知識都去體驗過,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將中醫核心的理論都用心去感悟,用自己的感覺去體會「理論聯繫實踐的過程」,這則是更為重要。

 

之所以學習中醫強調「悟性」?有悟性的人就是不用怎麼教你,你也能夠將理論聯繫上實踐,也能對理論有所感覺,可是沒有悟性的人,給你多少的知識,也只是一堆文字。

 

其實「悟性」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聰明」、「頭腦靈活」、「思維敏捷」吧!當然了,學習每一門學科,要學得好的話,其實悟性都很重要,只是因為中醫裏好多理論都很龐大,不是這麼容易說清楚,每一位老師講的也有點不一樣,那麼到最後「靠自己」就很重要了。「靠自己」靠的是甚麼?不就是悟性嘛。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從「煮麵」談中醫學習過程

 

相信每個人都有煮麵的經驗,就算廚藝怎樣初級,也總會試過煮方便麵吧!煮方便麵當然簡單,水煮開了,放進去煮2-3分鐘就可以,也真沒甚麼技巧可言,但是世界上的麵條可多了,粗麵、幼麵、寬條麵、手擀麵、油麵、拉麵、義大利麵……要數下去恐怕沒有數完的一天。

 

有一次我煮一種新買來的麵,放在鍋裏面煮的時候在想,應該要煮多久才適合呢?於是就想拿包裝袋出來看看。可是,當想動手去找的時候,我又想,沒有這說明書的話難道我就不懂煮嗎?非也,要寫這個指引出來的人,肯定也要經過自己的體驗,才能夠寫出這個說明。那麼,過去的人是怎樣判斷這麵條要煮的時間?肯定是經過自己親眼觀察,要用多少水、多少火力、加甚麼調料,不單眼睛觀察,還用鼻子去嗅,用筷子攪動,知道麵條變成一種甚麼的柔軟度,最後甚至用口嘗嘗,那麼就知道麵已經熟了。

 

想到這裡,一下子讓我聯想到學習中醫!學習中醫的過程也是如此,中醫要怎樣學呢?我們初學的時候,很希望看到一些「說明書」,教我們甲病怎樣診斷、乙病用甚麼方。初學者往往如此,看著菜譜來做飯,那很正常。可是這只是一個入門、一個踏腳石,大廚師做飯的時候,腦裏面所有菜譜和做菜技巧都全有了,肯定是心領神會,不用想「煮這個麵要用多少時間」這樣的問題,因為他一看就知道了。這也像爬樓梯一樣,當你用樓梯爬上樓以後,樓梯就可以拆掉了,再沒有用處,也就是「手中無書、心中有書」的境界。

 

比如說:「煮意大利粉要7分鐘」,這樣的一句話,其實是一句非常粗淺的總結,它可以教會你做出能吃的意大利粉,但是卻不能教你做出好吃的。因為它沒有告訴你為何7分鐘就是最適合呢?就是怎樣去判斷好吃的意大利粉的樣子。所以,這樣的標準指引,可以是初學者的一種參考,假如要成為一個大師,還是必須把這些都忘記。

 

可惜的是,當代中醫的發展,總是希望製作出這種「煮麵的說明指引」。中國人總是很流行甚麼都要「標準化」,中醫也不例外了,甚麼病也來製作一個標準的「治療常規」,有多少個症狀就可以診斷為感冒、治感冒分多少個類型、用多少個方……這些所謂「標準」,對初學者可能還有用,但是要成為一個能融匯貫通的「明醫」,這些東西都是沒用的,強調「標準化」實則成為了中醫的一種「僵硬化」。

 

其實想深一層,有了這一類的指引,往往容易指引我們走往錯方向。過去的人煮麵都不會說要煮多少分鐘吧,都是親身看著來煮就可,可是有了這種「多少分鐘」的指引,反而讓我們忘記了「多少分鐘」是怎麼來的,「麵是怎樣煮成的?」這一個複雜的根本問題,最後卻忘記了。

 

學習中醫,我們需要直接的從現象去觀察本質,就如近代現象學所提倡的一種態度,我們要排除一切固有的概念和理論,向對象進行本質直觀。需要有親身的體驗和感悟,問鼎中醫的根源,使其理融會於吾之心。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