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百病生于气之「惊则气乱」

22

「惊」亦称为「惊慌」,是相对于「思」的一种情志,在《黄帝内经》说:「惊则气乱……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假如一个人突然受惊,往往会有心慌心悸、精神恍惚、紧张出汗,头脑混乱的感觉,这在中医来看,就是因为惊使心神不安,干扰气血所致。

惊与恐十分相近,所以有「惊恐」这一个词语,都是指「害怕」,两者的区别,一方面惊慌是较为轻度的恐惧;另一方面,恐让人感觉收敛、下沉,一个人恐惧的时候会周身乏力、怕冷软弱,可是惊则没那种阴沉的感觉,惊会引动人的气血,特点是一个字:乱,胡思乱想,精神错乱,而恐惧的人通常害怕得甚么都想不了。

适度的惊可以说是警惕,是对人有益处的。例如说约了一个朋友,怕他会迟到,不如早点打电话提醒他吧,这一种惊是非常轻度的,是对事情走向负面的预防提醒,这种思想能够帮助我们做好准备,让事情做得更好。

但是,假若惊走向了极端,例如每一次约见朋友之前,你都给他打十多次电话,又或者每一位朋友你都会这么担心,那完全不是对方的问题,而只是自己本身信心不足,容易受惊了。

在现代的社会里面,不少人都有「易惊」的性格,就是惊弓之鸟,警惕心过强,俗语说「防人之心不可无」,但是有些人就是把这种思想用到极处了,身边连一个可信朋友都没有,不敢敞开自己内心。说穿了,惊就是「信任不足」,对身边的人、事物、外在环境都不能信赖,那样就容易害怕发生甚么不好的事。由于我们见到这个世界太多不好的事情发生了,天灾、人祸、黑心食品、官商勾结、贪污腐败、奸淫掳掠,人心莫测……数不尽的问题,假如我们内心只是聚焦在这些负面事情之中,教人如何不惊?

如何解决这种易惊的性格?这其实不在于外在环境的好坏,而在于内心平静与否。这就好像辨认「伪钞」的道理,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假钞票层出不穷,假若我们知道这么多造假的方式,不禁让我们心寒,似乎没法逃过伪钞的骗局?但是,辨认伪钞其实很简单,我们不需要每一张假钞票都辨认清楚,只要知道一张真钞票是怎样的就够了!同样道理,要让自己不易惊,不要将专注力放在负面的事情上,只要知道正确的事怎样做,凡事看到正面之处,那就能够让自己有信心,面对风浪也不会动摇。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21. 百病生于气之「恐则气下」

21

 

「恐」是在七情之中,最为负面的情绪。在《黄帝内经》说:「恐则气下……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恐惧让人「气下」,是因为恐惧是一种下行的力量,让身体内的气不能上行,让人的气血不能正常的向上升。俗语常说「被吓到遗尿」,假如一个人极度的恐惧,甚至会出现双腿软弱、周身发抖,这也是气往下而不能向上所致。

适当的恐惧,对人是有益的。例如面对火警、天灾,内心保持适当的警惕,是帮助人生存的重要原因。但是若恐惧持续,即使环境改变了却内心依旧,这就会伤害身体。

恐比悲更为负面。虽然悲恐两者均属于负面的情感,但是悲伤的人往往只是呼天抢地,身体虚弱甚么都不想干,对人生失去了动力;可是恐惧的人,可以在这样的基础上,做出伤人害己的行为,例如害怕面对问题而自杀,害怕惩罚而破坏法纪。

人生里面,最大的恐惧是甚么?死亡。人们常常挂在口中的话,例如说:「那就死定了!」人生最严重的问题,莫过于死亡吧,当我们说到人最终极的内心恐惧,都可以跟「怕死」拉上联系。例如说,通常胆小的人,身体都会比较瘦弱、怕冷,相反强壮的人就不会胆小,宏观一点看,死亡的感觉就像阴风寒冷、无力抵抗,那么,假如死亡距离我们很远的时候,是否可以感觉为轻微的怕冷乏力?

所以,当我们觉得身体虚弱的时候,不妨问一下内心:「究竟我在怕什么?」怕死当然是一个终极的解释,但是因何怕死?本来人生大不了的就是一死,没甚么可怕,可怕的其实是「失去」。我们在世上得到了很多东西,可是就是舍不得放开。怕死就是害怕失去自己、失去生命,那么轻度一点的怕死,就是失去一些东西了,失去金钱、失去朋友、家人、失业、失恋、荣誉、健康……想让自己身体不再虚弱?可以先问自己,有甚么事情让自己不能放下?

如何能够战胜恐惧?中医还有一种方法,叫作「思胜恐」。恐惧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对于事情的不掌握。例如很多人会怕黑,但是怎么也不会在自己睡房里怕黑吧!只会在陌生的地方,是因为我们不熟悉这环境。假如我们对未来不能掌握,也会产生恐惧担忧。在这个时候,「思」就十分重要了,让自己从「不知道」变成「知道」,掌握自己的人生,就能够从迷雾之中走出来,甚么都不用怕了。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20. 百病生于气之「悲则气消」

20

 

「悲」是一种负面的情绪,是「喜」的反面。在《黄帝内经》说「悲则气消……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悲伤会让人「气消」?因为「悲」干扰了正常心肺上行之气,使人体的气血不能正常运行,人的阳气在中间不能散布,故此气好像消失了。

想想我们在悲哀嚎哭时的感觉:眼泪一涌而上、口中呻吟,可是却感觉到气促,就像呼吸不了,甚至觉得周身发抖。这种感觉,就是因为「悲」有点像「怒」一样,有上升的感觉,但是悲却没有怒那种怒发冲冠的强烈,悲最突出的是无力感,由于气血不畅,让人感到虚弱。所以,中医有一句话说「悲伤肺」,就是指悲导致肺气不通,可以出现呼吸气促,甚至周身的气血运行不畅。

悲不单纯是伤肺,亦会「伤心」。例如上面说的「悲则心系急」,道理也很简单,中医认为「心藏神」,悲伤自然神伤,精神疲惫,所以俗语也说「人不伤心、不流泪」,这一个「伤心」其实跟中医所说的「心伤」是一回事。

除了流泪伤心的悲以外,其实「悲观」的负面态度,亦属于悲的范围,只不过程度较轻而已。可是要明白,程度轻不代表不严重,慢性中毒,有时候比急性中毒更难治!所谓温水煮蛙的道理,假如突然发生意外而感到悲伤,往往过后就会释怀,但是若是长期抱持负面的思想,顽固态度对身体造成的伤害,比一场伤心痛哭更为难解。

悲能够伤人,但倒过来说,假如一个人身体虚弱,亦容易伤春悲秋。《内经》另有一句话说:「六十岁,心气始衰,善忧悲」,当人的年纪大了,假若身体出现虚弱,就会多愁善感。虽然比较多老人家容易有这种毛病,但是亦有一些人年过半百以后阔达开朗,心境平静一无挂虑,从中医的角度看,他们就是「心气不虚」了。就是说,身体好的话则不容易悲伤,同时思想悲观的人容易身体虚弱。

如何可以让自己不容易思想负面?减少悲伤?方法很简单!《内经》又说:「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其实悲观就是缺乏正面积极的思想,中医说「喜胜悲」,当一个人在笑的时候,自然不会悲伤吧!所谓「邪不能胜正」,只要时刻保持正面乐观的态度,提醒自己不要掉进负面阴沉的坑里,只让自己脑袋想好事,悲哪能出来?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19. 百病生于气之「喜则气缓」

19

 

「喜」是在七情之中,最为正面的一种情志,简单来说喜就是开心、快乐吧。在《黄帝内经》说:「喜则气缓……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故气缓矣」,各种其他情志都容易过极而导致疾病,可是唯独「喜」不会,喜能够使气血通畅、和缓,亦即使身体恢复正常。所以,现在有些养生方法提倡「常笑」,甚至说「笑能治百病」、「笑是治病良药」,这是由于笑是喜的表现,透过笑可以使气血通畅,自然百病不生。

但是,喜也不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例如《黄帝内经》也说「喜伤心」,假如喜欢的情绪太过,这也是对人体不好的,这里所说的「心」,尤其是指中医上「心藏神」的意思,就是因为常常都是处于一种过于欢乐的心态,那么就会心神散换,不能集中精神了,可以导致心神的疾病。《黄帝内经》更说:「暴喜伤阳」,假如突然的欢乐太过,那就可能「乐极生悲」了。

想想看,我们身边或许都有一些朋友,他们是常常笑面迎人,只要一些很小的事,都会让他笑过不停的?这一种类型的人,性格上往往都是比较随意,正面来说做人是比较随和的,容易跟人相处,能够容易适应环境转变,但是负面的说,则是做人意志不够坚定,人生目标还未清晰,安于现状,这也反映了「喜」的正常与太过的两种情况。更仔细的说,「喜」与「怒」相对,而怒在前一篇指出可是一种向上、扩展的能量,一个人多喜则少怒,这也是他们做人意志不够坚定的原因,因为喜而欠缺推动力。

若是一个人缺乏「喜」,那就会成「悲」了。喜是正面积极的,而悲则是负面消极的,缺乏正面,那就成负面了。所以,要消除悲伤、解除负面思想,直接方法就是找点让自己快乐的事情来做吧。从中医理论来说,这就是喜能克制悲。

总言之,喜还是一种十分珍贵的情志,因为快乐是能够帮助我们身体健康,生病时抱着正面积极的态度,亦能有助加快康复。只要记住别要得意忘形,乐有节制,那样就不会成病。尽管喜怒哀乐乃是人之常情,但是有些人却说难以得到真正的快乐,为甚么呢?按照《大学·中庸》的说法:「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其实,很多时候欢笑都是短暂的,想要得到长久的快乐,最好的办法还是保持平静的内心,各种情绪不会随便发出,才能感到内心的平安祥和,那样才是真正的快乐呢。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18. 百病生于气之「怒则气上」

18

 

中医认为人的七情与健康紧密联系,在《黄帝内经》中尤其有「百病生于气」的说法,指出了各种情志如何影响人的健康,从今期开始,将会逐一探讨,首先谈「怒」。

很多人都认为发怒是不对的,但是中医强调过犹不及,其实适当的怒是有益的。例如有成语说:「鲜车怒马」,其中的「怒马」即是指马匹的壮健,而不是说牠发脾气,还有如春笋怒发、草木怒生、心花怒放……这些「怒」,都形容旺盛、迅速,是一种积极的力量,有生长、发展的意味。又比如说消防员在火场上英勇救人,这一种勇气亦可称为「怒」。

所以,很多时适当的怒对人生很重要,怒是一种上升、扩展的力量,有「怒气」则每天精神充沛,工作有目标,人生有动力;相反,缺乏怒则使人懒惰、逃避、退缩、怕事。

但是,当怒太过的时候,则可以使人生病。《黄帝内经》说:「怒则气上……怒则其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很多电视剧情,都描写当人暴怒以后立刻可出现吐血,这就是因为当这一种上升的能量太过了、失控了,则人体的气血亦向上冲而见呕血;文中还提到一种「飧泄」的病,其实就是指吃东西下去不能消化,未消化的食物直接排便出来,这是由于这种太过的气血上升,使在下面的胃肠不能消化食物了。

不过,除了暴怒以外,另外一种怒是更值得我们关注的,就是隐藏的怒,或者现代喜欢称之为「郁怒」。这种情况在现代社会十分多见,我们所说的工作压力、生活压力,逐渐累积了抑郁、怨恨、愤世嫉俗,对生活上诸种事情都觉得不满,这些负面能量的累积,也就成为了我们潜藏的怒。这种怒对身体造成的影响更大呢,因为它是长期的、慢性的侵害我们,由于这种怒是缓慢渐进的增大,我们也逐渐的适应了,不容易察觉它的存在。

那么,如何可以预防怒气太过?「息怒」则是十分重要的法则。息怒可包括两种层次,一种是「释怒」,当愤怒的情感来临的时候,不是每每的去压抑它,而是要适当的去释放它。当然了,假如怒气累积到非常厉害的时候才释放,那就容易出毛病了,故此要学会从怒气很小的时候,就要释放它。这就牵涉到要「析怒」,需要理性的面对自己内心的情感,需要自觉地省察当下的情绪,当怒气初生即消除它,那就能够心平气和了。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17. 医患关系谁最重要?

17

 

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常常说成为「医患关系」,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对于双方都有益处。在医者与病人之间,一般认为是医生更为主导的,就好像老师与学生之间,是老师教导学生学习,学生则要虚心听从。原来早在《黄帝内经》中,已经有讨论了医患关系的问题,而且观点十分独特!

今良工皆得其法,守其数,亲戚兄弟远近音声日闻于耳、五色日见于目,而病不愈者,亦何暇不早乎?……

黄帝提出了一个问题,假若生病了之后,有一种情况:假如是高明的医生,能够清楚掌握医学的理论法则,而他所治疗的病人,即使像自己亲戚兄弟那样经常见面,已经十分熟悉对方的声音气色,能够非常准确的作诊断,但为何在这样的前提之下,仍然会治不好病?难道还是不够及早治疗?岐伯从一个特别的角度解释:

歧伯曰: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此之谓也。

「工」即是医生的意思,他从医患关系的角度解释,又用了中医学「标与本」的说法,认为在治病的过程中,病人为本,而医生只是标,就是说医生只是帮助病人康复,假如病人无法接纳医生的帮助,身体内的「邪气」不能制止,病则不能治愈。

进一步问,为何病人无法接纳医生的帮助呢?这里的接纳不单是吃药治疗的问题,其实这跟上一篇提到的「神不使」有关。在中医治病的时候,除了诊断明确、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之外,假如病人的精神、意志不强,或者有其他欲望、贪念、思虑、担忧,均会影响疗效,这些都是治病能否获效的更根本原因。

道理就像扶助一位婆婆过马路,但婆婆本身不需要过去,你怎么扶她也不想动;又好像地震的灾民需要援助,但是某地区不想接纳其他国家的支援,救援物资怎么也到不了他们的手中。从《内经》这些话中可以看到,中医非常重视人的情绪、心理,在治疗康复中的作用,当一个人的心底里有各种不愿意接受治疗的想法,这将会造成「神不使」,即使华佗再世亦无能为力了。

在医生与病人的关系中,其实是以病人为首,而医生只是一个帮助者。这一种医患关系的态度,反映了中国文化中重视「内因」的思想,就好像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的主动学习更为重要,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而已,学生能否成才,还得要靠自己的努力呢。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16. 康复的关键是甚么?

16

 

为何人到了临终的时候,即使用上了各种正确的治疗方法,但也没法取得效果?就这一个问题,在《黄帝内经》中有精辟的见解,黄帝问岐伯: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歧伯曰:「神不使」也。

黄帝问的是,身体败坏了、气血耗尽的时候,为何治疗方法不能见效?岐伯的回答十分精炼,三个字:「神不使」。当然大家听完这三个字,也会一头雾水,不明白岐伯想说甚么,所以黄帝也继续追问:

帝曰:何谓「神不使」?歧伯曰:鍼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荣衞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荣泣衞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岐伯的回答其实很有趣,他解释用针灸等方法治疗却不能获效的原因,是因为「精神不进,志意不治」。这里先要解释「精神」的意思。「精神」现在一般理解为人的意识、思维、神志,是指一种心理状态,而在《内经》里虽然亦有这一方面的意思,但更深一层的认为,「精」是指一个人内里面精气充足,于是在外面的「神气」自然充沛,所谓「有诸内必形于外」,精神是人体内状态的外在反映。

岐伯解释,「神不使」就是指一个人的「精神」没法改善、志意无法恢复,当然黄帝还不满意这一个答案,继续追问这精神败坏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岐伯深刻的指出,是由于人的「嗜欲无穷,忧患不止」。

这非常值得我们深思。一个人为何会「死亡」?为何正确治疗仍不能获效?原因竟然是与人的欲望、贪念、思虑、担忧有关。由于种种情志因素,导致人的心神扰乱,精气也受到伤害,气血不通,身体也就「不听话」了。所以在中医里,对于「精神」的理解是内外互为影响的,人的心理会影响人体,而身体状况又会反映在神气上。

从这个角度看,「生存意志」确实是病重时康复的关键。一个人他「想」甚么,会决定他能否活过来,而且不单是「想不想活」的问题,假如他在病危的时候,还在想那些欲望、贪念、思虑、担忧……这些将会成为他康复的最大障碍,吃甚么良药都是浪费。

 从宗教的角度看,这就是灵魂与肉身的关系,人的灵魂离开了,剩下的身体很快会败坏,可知灵魂才是身体健康的终极「掌权人」。我们的「精神」也是一样,所谓「思想决定命运」,一个人的生与死,真是在「一念之差」。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15. 为甚么容易「热气」?

15

很多人知道吃了肉类、辛辣、煎炸、油腻食物太多之后,会使体内积热,热气上升头面继而出现各种不适,这种情况民间则称为「上火」或者「热气」。其实,除了饮食的因素之外,在《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一种更重要的原因: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

这里讲了一种疾病叫「煎厥」,这种病会出现眼睛突然盲了看不见东西、耳朵聋了听不见东西,其实就是形容人在中暑之后,突然昏倒的情况,失去意识了。

煎厥的原因,是由于过于烦劳之后,使人体内的阳气向上向外张弛,结果使人体内的精气耗损了,如此长期反复耗伤,再到了夏天刚好也是阳气外展的季节,则使阳气外张更加严重,于是突然病作。

现在很多人认为,「中暑」就是因为夏天酷热,受热太过之后就出现这种病,可是细心想想,例如大热天时一群人去爬山,每一个人都面对同样环境,却为何只是少部份人中暑?在《黄帝内经》里面有了清晰的解释,其根本原因是「烦劳」。

「烦劳」包括了两方面:心烦与劳倦。由于思虑太多,心浮气躁,心烦即是一种「上火」的表现;过于劳累之后,身体气血耗伤了,亦容易使火气上炎。

当然了,《内经》这里只是举例而言,「煎厥」的病情是比较严重的,假若「烦劳」程度较轻,而又不在大暑之节,人体内的阳气仍可因「烦劳」而外张,可出现各种「上火」的表现。

因此,假若要问自己为何常常容易「热气」?一般人只会用「饮食过于热气」来解释,这就好像得了中暑就将原因单纯归咎于「天热」,其实只是将责任推卸给外在因素而已。中医看病虽然认为外在因素有所关系,但更认为内在因素在发病上起决定性的作用。环观我们的四周,「烦」与「劳」都是现代都市人共有的通病,

 

为何现在这么多人有上火?答案就不言自明了。原来自己的「身」与「心」,需要负上更多的责任。

很多人问:假如得了上火,是否喝点凉茶、吃点清凉的东西就能够解决问题?从上述的讨论,大家都会明白到,热气的原因不单在于「热」,吃清凉的东西虽然能够解决其中的一部份问题,但是「治标不治本」,还有更根本的问题需要解决。不求身外,寻诸于己,是养生的重要方法。

http://club-o.org/newsletter/CO076/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14. 生病了吃甚么好?

14

 

很多朋友见到中医师的时候,喜欢问这一类问题:我常常觉得疲倦乏力,吃甚么好呢?失眠吃甚么好?皮肤干燥吃甚么好?高血压吃甚么好?哮喘吃甚么好?……这一类生病了吃甚么好的问题,假如没有经过诊断,其实都是无法回答的。先看一看《黄帝内经》一段文字吧:

「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这里提出一个常见的问题,热病初愈,有时候还会余下一些后遗症,比如说感冒过后仍然常常有咳嗽咯痰好一段时间,为甚么会这样呢?这里解释,原因是在生病的时候勉强吃太多东西,因而使病愈后仍遗留一些毛病。在热病刚愈的时候,假如吃肉则容易死灰复燃,旧病再起,吃太多东西则会使病愈后仍遗留有其他不适,这些都是要禁忌的。

这段文字提醒我们一件重要的事,就是生病的时候切忌吃太多东西!在我们的社会文化中,例如家人生病了,通常特别关注他的「胃口」,总是觉得生病时要吃多点,才有力气对抗疾病。殊不知在《内经》正唱反调,提醒我们吃太多东西的坏处!其实不单是热病,很多时我们生病了,自然没有胃口,这都是人体正常的反应,提醒我们要吃少一点,让身体专心应付疾病,不要多吃损伤肠胃。

这段话还有一个重要思想:生病了不是先问要「吃甚么」,而是要问「不吃甚么」。在生病的时候切忌胡乱吃东西,先不要吃「帮助」疾病的食物,使病情加重,不要饮食过饱,这些都是值得注意的。

这段经文中还有一句话:「治之奈何?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矣」,这种病后的后遗症该如何治疗?岐伯的回答十分「官腔」,说要视乎疾病的虚还是实,来进行调治,则必定能够痊愈。

细心想起来,这种问题其实很常见,比如感冒之后剩下一些不适,就会问中医可以吃甚么调养啊?不吃药可不可?可是按照岐伯的回答,即使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我们还是要视乎「虚实」,换句话说就是要经过中医的诊断,知道了疾病的原因,才能够说得上如何处理。

这就是中医重视治病求本的思想。在中医的字典里面,没有退烧药、降压药、止痛药,中医不喜欢针对症状而用药,假如不知道疾病的成因,单说某某病就要建议吃点甚么调养,这当然是妙想天开了!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13. 生病原因是什么?

13

 

很多朋友见到中医师的时候,喜欢问一类问题,譬如说:我常常腰酸,是否属于「肾虚」呢?我失眠心悸,是否「心血虚」呢?我眼睛发红,是否「肝火」呢?我肚子常常不舒服,是否里面有「风」呢?……这一类问题的提问方式,将某某病对应某某中医病因,实际上是相当难回答的!为甚么?不妨看看《黄帝内经》如何回答类似问题: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者,何也?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这一段文字十分有趣,黄帝问了一个颇为常识性的问题:「为何肺会使人咳嗽?」其实人人也明白,咳嗽是肺的毛病,可是细心再想,为何肺会引起咳嗽呢?这问题或许我们很少想过,岐伯的回答是:「五脏六腑皆会让人咳嗽,不单独是肺引起啊!」然后在整篇文章里,详细论述了五脏和六腑各种咳嗽的成因,甚至指出咳嗽与天地规律也有关系。

岐伯的回答方法,很值得我们深思。他并非一开始就说:「咳嗽是肺的毛病」,他是尝试纠正一种错误观念,当人人都以为咳嗽是肺的问题时,他当头棒喝的说,不是这样!而是五脏六腑都有关。这正反映了中医的思想,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牵一发、动全身,五脏六腑都互有联系,「咳嗽」只是一个例子,即使代入各种其他病证也是一样,「五脏六腑皆令人病」。

所以,开首说的一大堆问题,其实都是「不可说」的!在中医的眼里,每一种病都不可能只有一种原因,而是千丝万缕、环环紧扣,每种病要讲成因的话,都几乎要把整个五脏六腑的理论讲一遍,那就等于花几年去学中医了!

当然,在假若在一个具体的病人身上,经过医师诊断之后,原因或许可以说上一些的,但是千万不要以为医师说我「腰痛是肾虚」引起,就跟其他人说:「中医认为腰痛就是肾虚」!

中医跟西医的思维很不一样,西医在解释疾病成因时多倾向于「单因素、绝对性」的解释,而中医则喜欢找寻疾病的「多因素、相关性」,认为每一种疾病都跟许多因素相关。

  其实,所谓生病的「原因」,都不单有一个答案。假如说腰痛的原因是「肾虚」,那么为甚么会有肾虚?与先天因素有关吗?跟情绪性格有关?饮食、气候、季节、职业、家居环境、社会因素……其实都有关系!高明的中医就是在千变万化的世界里,发现这生病的「关系图」,只要「搞好关系」,自然不会生病了。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