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用诊断和疗效分辨中医水平高低外,《黄帝内经》还有用治疗的时机作为区分。且看这段文字:
「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下工,刺其方袭者也,与其形之盛者也,与其病之与脉相逆者也。故曰:方其盛也,勿敢毁伤,刺其已衰,事必大昌。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这段文字,透过针刺治疗作为举例,指出了四种不同水平医生所采取的治疗时机。最高明的大夫,在疾病还未发生的时候就进行治疗,在疾病还未萌生就治好了,这就是中医所谓「治未病」,当然是最高明的大夫。这种水平的医生,最厉害的地方当然还是其诊断水平超卓,患者也不知道自己将会生病,一般医生也察觉不到,唯独上工观察入微,这就是他能如此高水平的原因。
其次的医生,在疾病还未严重的时候就治疗;再其次的医生,在病情刚开始衰减的时候治疗。这两种医生的水平其实还算可以,抓准了治疗时机,这时候治病效果也会较为良好。
最低层次的医生,会在疾病最严重的时候治疗,又或者不懂诊断疾病的原因,以为患者身体壮实但原来内里虚衰,又或者病情与脉象不相符,便忽略脉象直接治疗。这些时候都不是最好的治病时机,可是下工不懂辨别,于是造成不良后果,给患者造成伤害。
在《黄帝内经》之中,还记载了不少不应该进行治疗的情况:「无刺大醉,令人气乱;无刺大怒,令人气逆;无刺大劳人,无刺新饱人,无刺大饥人,无刺大渴人,无刺大惊人。」就是说,在喝醉了、发怒了、劳累了、吃饱了、饥饿了、口渴了、惊慌了,这些都不是最好治疗的时机。
作为病人,往往是在病情最严重、最痛苦的时候才愿意找医生看病,要知道这时候接受治疗,通常不是最好时机。假若找到高水平的大夫,还会考虑病人的治疗结果,等候更好的时机才治疗,以求达至最佳效果;但若碰上低水平的大夫,因为病人求医心切,当然会在这时立刻治疗了,最后却伤害了患者。
健康是自己的,不可完全依赖医生,为了保护自己免受过度医疗、误诊误治的风险,一方面尽量选择高水平的大夫,更重要是提醒自己看病要选择适当的时间,病向浅中医,在病情尚浅时候接受诊治,才是对自己健康负责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