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中医水平如何分?(上)

28

 

《黄帝内经》中多次提到医生可分为多种等级,比较常说的是「三级」分法——上工、中工与下工。「工」即是医生的意思。怎样评价一个中医的水平高低呢?看看这段文字:

「善调尺者,不待于寸;善调脉者,不待于色。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上工十全九;行二者,为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者,为下工,下工十全六。」

三种医生的区分方式,主要用三种诊断方法:一种称为「尺肤诊」,是观察前臂内侧皮肤的状态,这种诊断方法现在已经很少用了;另一种是「脉诊」,亦即是大家熟悉的把脉;第三种是「色诊」,即是观察患者面部气色。最高明的医生,能够三种诊断方式一起使用,相互合参;假如只能熟悉其中两种诊断方法,则属于中等层次;只会其中一种,则属于低层次的医生了。假如某位大夫把脉非常厉害,可是不会其他诊法,也算不上高明。

上述三种诊断方法,可以称为「望诊」与「切诊」,其中观察尺肤与面色都属望诊,把脉则属切诊,假若再加上了问诊、闻诊,即是中医常说的「望闻问切」,是四大类诊断方式。可是,《黄帝内经》区分医者水平的高低,只是用了其中两种方式,可知古代中医非常重视医生的观察能力,想想看,假如一个中医不用询问患者,已经知道疾病的原因,是不是非常厉害?

高明的医生,治疗效果十分良好,十位病人中能有九位治好,但也表示不是所有病也能治好的,人总有生老病死,医学并非万能,有些病总得不治;中等水平的医生,十位病人能治好七位,比高水平的已经差了一截。

至于低水平的医生,十位病人仍能治好六位,有些人会想,十全六也挺厉害的啊!为何这叫低水平的医生呢?其实,假如比这水平更低的医生,就应该称为「庸医」了,即是不合格的医生。别忘记,庸医也能治病啊!若十位病人中能治好五位,就是说他治病是「二分之一」机会,其实就是碰运气了。医学上很多病也是可以「自愈」的,不用治也会好,或者安慰剂效应也能治病,所以,要作为一个合格的大夫,「十全六」是最低要求了。

这段文字提醒我们,要判断医生水平的高低,不是在乎治疗手段,而是在乎诊断能力。疗效与诊断是相对应的,假如一个大夫懂得使用很多药物,又懂得针灸、按摩、拔罐等各种技术,可是他不懂诊断,无论治疗技术多高明也没有用,随时误诊误治。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