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夢者」李宇銘訪談

下文為2010年香港大學中醫藥學會刊物之訪問稿——

 

 

零六年的暑假,我在書展裡買了一本《中醫學神》。

不知那裡來的怪念頭,總自覺深呼吸拿起這本書,到付款處給六十八大元,便是真的要立下決心,實踐我的中醫夢。

又或許那時候,我是好奇地想看清楚這個夢,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回事。

想不到,數年後,我已是杏林學子,而我竟有機會,親身訪問這「造夢者」。

頓覺這夢,可比想像中更豐富而實在。

 

夢想燃起時

「中五的時候,我本來是立志當西醫的,那年我參加了醫管局的學生醫護服務體驗計劃,有機會到醫院實習一個月,那時候深感醫生只能給予每位病人五分鐘的時間,實在是不足夠,亦見其工作十分艱辛。直到中六時,我才決心要當中醫。因我小時候很容易扭傷,發覺中醫的推拿按摩能有效的舒緩,卻是西醫急救所無法做到的。中醫不需要甚麼儀器,單靠雙手和草藥就能夠醫病,且歷久常新,對我來說,是一套更完美的醫學。現在回想,為何當初想讀中醫,已不再重要,因愈讀下去,動機便愈多,不斷在變化。」

 

夢想啓航時

「最初兩年讀中醫時其實是茫無頭緒,對中醫的想法也只是隨波逐流,沒有把握將來可醫治好病人,直到三、四年級時,才思考多了中醫的事。在四年級時,我推延了課程的學習,獨個兒去到南京中醫藥大學作交換生。那一年,有機會跟從不同的老師學習四大經典,使自己對中醫有了全新的了解。中醫經典,確是學習中醫的大道,甚至是捷徑!因當中包含了中醫的核心思維。」

 

把夢想傳出去

「當初寫《中醫學神》,是因為一位在突破出版社工作的朋友邀請我。我希望能寫一本書,全面介紹中醫的概念,使年輕人能發現中醫輕鬆有趣的一面,又明白中醫並非如想像中的難理解,希望他們閱讀過後會相信中醫,生病時亦會選擇看中醫。」

 

夢想中的稜角

「『課堂上,老師各教各,偏要學生來結合』,正是現在中醫本科學習的最大問題。各科的老師未能充分溝通,使學生陷於困惑,難以單靠自己綜合『各家學說』,造成學習時的迷惘。教學亦有把中醫思維簡單化的傾向,產生中醫思維能力下降的危機,如教授診脈時,強調甚麼脈象便代表甚麼證,卻未能融合中醫四診合參的整體思維。」

 

「另外,中醫臨床各科的內容亦往西醫學傾斜,打亂了學生在中醫方面的思想。如我們學中醫基礎理論時,有些老師會說:中西醫『血』的概念是基本相同的。但實際上,中醫本來就是一套形而上的醫學,研究對象是無形的、抽象的,而在西醫裡,根本不會有血熱、血寒、血虛等概念。西化的傾向,使學生混淆中西。」

 

「又如在《中醫基礎理論》中,很多基本的概念都弄錯了!比如說『病』、『證(証)』、『症』,這三個字都重新定義了。先說『證』,即『證候』的縮寫,教材定義其為『疾病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而『病』則是『疾病發展的全過程』。但實際上,中醫看病時根本不可能看到整個疾病的全過程,我們看病都是階段性的,故在此強調階段性或者全過程都是無意義的。根據《說文解字》,『證』,解作『告』;『候』,即『伺望』,『證侯』一詞可理解為四診的全部內容,亦即是臨床表現,因此,『病』、『證』和『症』本來都是同一個意思,用一個『證』字就夠了。中醫思維所用的是內外觀,即是從現象發現其本質,如發燒是現象,本質便是其原因、病機。我們常說『辨證論治』,但是所辨別的『證』是甚麼,我們都不知道,中醫怎麼看病呢?類似的問題,在《中基》裏實在太多了。

 

「本科學習中醫診斷時,過份強調問診在診斷中的重要性,而輕視瞭望診、脈診等內容,使學生過份依賴病人所提供可能帶有主觀性的資料,而忽略了客觀擺在面前的證侯。本科學習中醫的考試模式過於機械化,使學生缺乏了收集四診以及病機的思考過程,直接把某些證候和病因簡單的掛勾了,未能考核學生的真正能力。」

 

夢想成氣候,需等幾十年?

「一般人都會認為老中醫便是好中醫,因其經驗豐富。所謂經驗,其實即是把理論實踐出來的親身體驗。有理論,經驗才有價值。即使行醫多年,假如沒有理論的話,怎麼也不可能單靠累積經驗而成為明醫。我們年青的中醫,雖然是缺乏臨床體驗,但只要熟悉理論,再補充臨床實踐,把理論聯繫上應用,很快就能上手。無可否認,體驗是學中醫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一個中醫的水平高低,不是看年紀是否夠老、經驗是否豐富,而是看他能否融匯中醫理論。」

 

夢想照亮別人

「我和幾位中醫同學,去年組成了公益性組織『全仁中醫』,希望把年輕的中醫帶到海外的偏遠地區,以中醫藥幫助貧困人民。我曾到菲律賓東部作義診,發現當地的醫療設施極為不足,相對地,因中醫所需的設備非常簡單,我們可以做更多去幫助病人。中醫的新畢業生亦可藉此機會訓練醫術,救急扶危。相對於香港,一般看到的都是些都巿病和慢性病,在貧窮地區的工作則更富挑戰性、責任更大,有時甚至要以中醫去起死回生!」

 

夢想繼續燃亮

「我希望,『全仁中醫』能走到世界上更多不同的地方,帶領更多中醫師到貧困地區作義診。做中醫不是只爲了謀生賺錢,更可以讓世界變得更美好!我深感當初選擇讀中醫是明智的,希望憑其「簡、便、效、廉」的特點,幫助真正有需要的人。」

 

後記:

訪問裡,Vincent多次強調中醫所應有的高尚醫德醫術,以及「正心誠意,格物致知」的學習態度。使我最印象深刻的是,他幾次有力地說:「我知道如何學中醫」及「我有信心醫好我的病人」。

把一大堆「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全背得滾瓜爛熟,大概也未必使人知道如何學中醫、如何用以醫治人。多麼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斬釘截鐵地說出這兩句話。

這一次訪問後,把中醫義診推廣到貧窮地區的那清晰而雪亮的目標,悄然溜進我的心底。繼數年前《中醫學神》使我初嚐夢想的氣息,Vincent再次啓發我,夢想,還可更遠、更光、更亮。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take on a plant-based diet

2012年4月3日《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訪問

613a05fagbcc77d11a6c0&690


Description: Description: Description: http://www.scmp.com/images/label_icon.gif TCM
Jeanette Wang (jeanette.wang@scmp.com)

Apr 03, 2012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teaches that humans should eat all kinds of foods, similar to the modern idea of a balanced diet. The plants-only diets now associated with vegetarianism are not mentioned in the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on proper eating.

In fact, some passages seem to specifically endorse diets that include at least some meat. For instance, the Huang Di Nei Jing Su Wen – the first volume of the Yellow Emperor’s Classic of Internal Medicine – says: “When one takes the tastes of cereal, fruit, meat, and vegetable in combination, it can invigorate the essence and nourish the vital energy.”

The book, which dates back to the late Warring States Period (475BC-221BC), also says that “medicines are used to fight the evils, cereals are used to nourish the body, and fruits, meats and vegetables to aid the efforts – all the tastes working together to reinforce the vital qi and essence”.

Shen Nong’s Herbal Classic, written in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AD25-AD220), also mentions meats, such as chicken and wild goose fat, among foods that can improve health and delay ageing.

That said, a plants-only diet can still be consistent with TCM, says registered Chinese medicine practitioner Vincent Lee Yu-ming, a Hongkonger who’s doing a PhD in Chinese medical science at the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Meat can be beneficial, but if you eat too much of it you usually get diseases such as stroke, diabetes, asthma, obesity – these were indicated some 2,000 years ago,” Lee says. “In fact, in ancient times, most people in China had mainly vegetarian diets as it was difficult to find meat to eat.”

Also, TCM considers dairy products, especially cow’s milk, unsuitable for humans in most circumstances. Lee says it’s harmful to drink milk and eat eggs every day, because they are cold and wet in nature and, in TCM theory, serve to nourish yin.

While milk and eggs can help treat some diseases caused by a yin deficiency – such as fever caused by heat syndrome – Lee says daily consumption can damage the digestive system, leading to cold-damp syndrome and a reduction of qi, the body’s vital energy.

“In TCM, every type of food has a different nature, some are hot and some cold,” Lee says.

The nature of a food is defined by observing its effects on the human body. Typical cold foods include watermelons, turnips, pears, laver and clams; hot foods include ginger, Chinese spring onions, Chinese chives, garlic, chillis and mutton.

“Cereals are the best foods for supporting life because most are yin-yang balanced in nature, which means they’re suitable for most people to eat every day,” Lee says.

In general, in TCM there are three concepts to follow when picking food, he explains. First, choose foods that are in season. “Eat watermelon in summer, oranges in winter, pears in autumn. Foods in season are usually good for health,” he says.

Second, eat local. “It’s similar to eating in season. The food is planted in the same environment in which we live, so we think it will have the same function to help improve our health. In TCM, we think different types of soil can nourish different people.”

Third, eat food specific for your body constitution. “In TCM, we think people have different body situations – some may be in a situation of disease, others are of different ages and have different nutritional needs.

“Some people have weakness of qi in the blood or too much fire in the body,” he says. “If you’re weak in the body and usually feel cold, you have to eat more food that’s warm in nature to help strengthen the body. If you’ve got too much fire in the body, eat food that’s cold in nature.”

The best method to know your body constitution, says Lee, is to get diagnosed by a TCM practitioner. “Or you can listen to your body; our bodies know how to choose food.”

Lee turned vegetarian himself eight years ago. He became vegan three months ago after seeing videos of the production of milk and eggs.

“If you’ve been eating meat for a long time, the body becomes contaminated and polluted, so sometimes the body may not understand what’s most suitable for it,” he says. “Sometimes, after trying a vegetarian diet, the body will become clear. It will be easy for the body to know what’s best.”

He says he feels physically stronger and has better endurance since switching to a plants-only diet. He also relaxes more easily, has better bowel movement, and falls ill less frequently.

“It’s more than the physical – mentally, I feel more flexible and creative,” he says. “My mind is more calm and peaceful. My personality has also changed – I’m more gentle and polite. I have more compassion towards people and animals. I can live in a simple way with less desire.”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2011“菲凡任務”之醫師手記

2011年12月19日《中國中醫藥報》第3版「視點」全版刊載。

 2011“菲凡任務”之醫師手記

 

[gview file=”http://leeyuming.com/wp-content/uploads/2014/07/20111219中國中醫藥報報導.pdf” save=”1″]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中醫藥專業招生應重文科基礎

2011年9月22日《中國中醫藥報》刊載

 

中醫藥專業招生應重文科基礎

 

科學總是隨着方法論、認識論的發展而發展的。同樣學習中醫者如果疏忽了文化源頭及方法論、認識論,有如無土則根無由生,無根則本無以長。



從中醫發展的源頭來說,中醫是由中國人的傳統思維發展而來;如果從學科的知識結構來看,中醫學包含了中國的文化、歷史、哲學、地理、天文、社會等學科知識,是各種中國古代學科知識的有機融合。從科學的角度來看,中醫學是一種系統科學、綜合科學,是有別於還原科學、分析科學的另外一種科學方法。但現在,中醫藥大學的學生基本都是接受現代科學教育的應屆高中畢業生,這也是中醫教育難以培養出優秀人才的原因之一。


筆者認為,大學中醫本科應以文科生的標準來錄取學生則較為合適,因為學習中醫所需要的,正是那些中國的歷史、文化、哲學根底。如果有古文、哲學的知識,更能輔助中醫經典的學習,溯本求源。但現在的招生標準,是選擇擅長數、理、化的學生讀中醫。表面看來學習那些生物學、化學等科目有助醫學的學習,了解人體的生理情況;但實際上這主要幫助西醫的學習,對中醫的學習並沒有特殊幫助,更可能有負面影響。



中醫的課程重點應是培養中醫。應該按着中醫本身的規律而不是西醫的規律招生。這樣,一方面學生沒有良好的基本概念,缺乏對中國文、史、哲的知識,在開始學習中醫時才發現其思維方法、學習方法完全不同,在學習中醫時遇到不少困難。另一方面,理科生從小已習慣還原科學式的教育,很少接觸系統科學的內容,加上本科課程內沒有關於方法學的科目,當學生接觸中醫學的時候,便會發現很多跟自己從前所學知識出現矛盾的地方,引發質疑,甚至懷疑、否定中醫的科學性,降低對學習中醫的興趣。



當然,由於中醫是一個文理兼備的學科,且每一個學科的發展也應該吸收其他學科的內容,不應該固步自封,單純向一個方向發展。而年輕人具備特有的可塑性,文科、理科的人也可以互相學習對方的內容,兩者的關係並不是對立的。加上現代社會的教育並沒有絕對的文、理分科,學生在中學時所學到的知識還未深入,因此,大學裡更應設計出合理全面的課程以培養人才。從這個角度講,恐怕單純是文科生或理科生,都不是最好的人選,而應該選擇文理兼備的學生。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培養中醫要習經典重師承

2011年8月25日《中國中醫藥報》刊載

 

培養中醫要習經典重師承

 

李宇銘    北京中醫藥大學

 

自古以來,培養中醫師就是採取師承的方式,背熟經典,打好童子功,隨師臨證,破解理論上的疑惑,在習得前人經驗與自我感悟中,逐步提高。但隨著現代中醫藥院校教育模式的推廣,重師承、學經典等好方法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影響了中醫藥人才的培養。

 

 

注重學習中醫經典

 

 

在很多中醫藥院校中,中醫經典的學習課時不足一直是個嚴重問題。以某中醫學院為例,中醫專業5年制近20門課程,共1260學時,而課程中經典著作僅有《內經》選讀、《傷寒論》選讀、《金匱要略》選讀、溫病學以及中醫各家學說5門課(其實嚴格來說,溫病學以及中醫各家學說不算是經典著作)共288學時。課程門數雖佔1/4,而學時則僅中醫課程的22.9%,在校總學時的8.4%。相對而言,其他類選修課程的總學時也有400學時以上。

 

 

因此,在校學生普遍沒有通讀,更沒有完整精讀中醫經典著作。在北京中醫藥大學,《金匱要略》的教學時數是54課時,相比起原定的80學時已經相差很遠,更不要說80學時是否足夠。而有些院校更是把經典學科當作選修課,或把它當作理論課而不是臨床課,可見對經典學習的重視程度。

 

 

再者,雖然近年來中醫界提倡重視經典,可是在本科課程中除了4門經典課之外,其他課程與經典缺乏聯繫,在臨床上更少有中醫運用經典方法看病的實例,因此學生都感歎,經典都是過去的東西,今天不能用了。

 

 

究其成因,一是不重視經典的學習,認為經典學習已經過時,裡面的文字意深難懂,千年前的古書還拿在手裡當作寶?二是認為中醫經典的內容,已經散佈在不同的學科中,因此便不用另外專門講授。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原序中就說:“觀今之醫,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現代出現這個問題就不奇怪了。

 

 

其實,歷代名醫均刻苦鑽研中醫經典並推崇之,這是因為其不僅能有效地幫助人們掌握中醫理論,還一直在指導著中醫臨床。《黃帝內經》是中醫理論奠基之作,豐富的理論至今還沒有人能把它完全解析;《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是奠定中醫辨證論治體系的重要著作,其中的理法方藥,現代更是經常使用;《溫病條辨》是清代的著作,是對溫病學發展的重要貢獻。四大經典是中醫由經驗水準上升到科學理論層次的里程碑,如果我們學習經典,將有助直接成為辨證論治之醫,而且更能體會到理、法、方、藥的統一。

 

 

但現在的中醫基礎理論課,其實只是從《黃帝內經》抽取部分內容整理而成,是否能反映《內經》本來面貌已經是一個大問題,更不要說教材編寫中出現的錯誤。自古以來民間的師承教育,經典是中醫學生的“必讀”,且醫術高超的中醫師無不有著深厚的經典功底,很多名老中醫甚至每年把四大經典複習一遍。現代中醫高等教育,把中醫經典放到次要的地位,實不利於培養高層次的中醫藥人才。

 

 

重視師承教育

 

 

師承教育是中醫長期以來形成的一套特有教育模式,對中醫的學習承傳有重要的影響。師承教育具有很多特點,如能培養出扎實的中醫基礎知識、發揮師徒雙方的積極性、便於學習臨床經驗和學術思想、理論聯繫實踐、臨床能力強、重視醫德和文化學習等優點。但在師承教育過渡到現代高等教育的過程中,忽視了師承教育的重要性,使其優點不能延續下去,而且在注重實踐和因材施教上欠缺更為突出。

 

 

現代的高等教育沒有師承教育那麼重視臨床。現代的中醫本科教育基本上是照搬1910年Abtaham Flexuer提出的醫學模式,仍是基於生物醫學模式的認識而運用傳統的“基礎課(2年)-臨床課(2年)-實習(1年)”三段式教學進程。這種課程體系及其教學進程已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更不要說這種模式與中醫特點是否相符。

 

 

現代的中醫教育一般只有最後一年到半年的時間實習,其餘的都是理論課的學習,實踐的機會明顯比以前少。著名中醫謝陽谷老先生回憶從前學醫時,實踐與背經典的時間比例是2:1,白天跟著師父聽醫話、看醫案,晚上就捧著書求解。其實從前師承教育,真的能達到理論實踐相結合;反觀現代高等教育,實踐時間減少,也就造成了臨床水準下降。

 

 

在因材施教方面,現代教育的理念已經轉變,就如蔡元培先生所說:“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於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的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器具,給抱有他種目的的人去應用的。”現代教育主要的目的是説明學生發揮自己的潛能,而不只是知識的傳授。但由於目前教育方法的守舊,還是單純以傳授知識為主要教學方法,缺乏啟發的部分,使學生“千人一面”,沒法塑造出不同的才能。而從前的師承教育,反而能做到因材施教,老師順應單個學生的能力,雙向互動,更能發揮教育的積極性。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中醫本科教育存在的6大問題(下)

2011年8月4日《中國中醫藥報》刊載

 

中醫本科教育存在6大問題(下)

 

李宇銘 北京中醫藥大學

  課程設計忽略中醫的綜合性

  現代高等中醫教育由於種種原因,對自身的教育背景和學術背景沒有給予足夠的關注,直接採用了西醫學科教育模式。而中西醫建立於不同的文化上,更是兩種不同的科學,因此以西醫模式設計中醫課程且忽視中醫學本身的特性,必然會出現各種問題。

  在專業教育中,學科的專業知識是內容,教學方式是形式,在教學形式與內容的矛盾統一中,應是內容決定形式,形式服從內容。中醫學專業的教學模式,必須以充分尊重、服從並完整體現中醫學理論為出發點,以增強學生的中醫學理論修養為根本。

  中醫學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以醫學為其主體,有機地融合了古代哲學、天文學、氣象學、道學、心理學、養生學、社會學等學科。用西醫方法來設計課程,實際上是放棄了它多學科、多學術綜合的特色。更由於其完整性,從《黃帝內經》分化出來的《中醫基礎理論》,始終不能概括《內經》中的所有內容。由於學科之間的界線是模糊的,把中醫本科課程的臨床分科也按照西醫般分為內、外、婦、兒、五官科等,這必然造成學科之間的學習內容大量重複,浪費時間。加上中醫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理論不能脫離臨床,它不同於西醫有明顯的階段性,從假設到試驗再到理論,可以清楚地把實踐跟理論分開學習。如果把中醫理論跟臨床實踐分開,必然導致臨床水平下降。

  不過要特別說明一點,中醫自古以來是有分科的,這是隨着學科的發展而出現的,中醫的分科本身並沒有問題。但在本科教育中,由於不是以培養專科醫生為目標,所以不用這麼仔細地分科。

教材存在脫離實際等問題

 

國家統一編寫的教材,自20世紀60年代第一版出版後到現在的第七、八版,很多不能連續使用兩至三屆教學周期。這正表明中醫教材存在許多問題,曾有很多學者從不同方面討論過,總結出的問題包括:與臨床脫節、內容重複、欠系統性、偏離本源、教材西化和內容陳舊等。

 

首先關於教材脫離實踐的問題,由於中醫的理論跟臨床很難分開來,因此按照西醫的分科方法編排,必然導致這個問題出現。加上教材內容受專家個人經驗的影響,使中醫理論經驗化,沒有全面反映出中醫經典的思想,也沒反映現代臨床的真實狀況。另外有些教材,編寫的人缺乏臨床實踐,亦沒有經過嚴謹的理論考證,必然導致教材質素下降。

 

以六版的《中醫內科學》為例,其中欠缺了最重要的病機分析,這可是中醫辨證思維最重要的部分,沒有了就等於讓學生只會“見證就治”、“方證相對”。如內科學中的“分型論治”,把治療感冒分風寒、風熱、暑濕、外寒內熱和虛人感冒等證型(這是中醫理論經驗化的典型例子),但誰不知中醫運用辨證論治時,情況是千變萬化的,肯定不只幾種類型,如果只是為了便於學習而把中醫簡單化,這等於把中醫理論下降到經驗水平上,不利於人才培養。

 

關於內容重複的問題,中醫的每一個分科,雖然有其獨特性,但在基本理論、理法方葯等方面存在很多共性,如此細分科目,最終導致教材內容重複。另外,由於各教材是分開編寫的,大家各自為政,使學科與學科之間欠缺關聯或出現邏輯概念上的矛盾,內容前後不符,割裂了中醫本身的系統性、綜合性、整體性。

 

還有內容陳舊的問題,中醫教材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如中醫兒科學教材所選的傳染病病種已不適應臨床需要;溫病學教材只能反映清代水平等。即使是中醫用的西醫教材,也存在內容陳舊,不能適應現代醫學發展的問題。

 

真正的教材,除了用於培養學生外,更應反映當代該學科的發展水平。應該總結出歷代中醫理論的發展,並且適合現代的需要,從而精要地編寫而成。

 

 

欠缺方法論及中西醫比較課程

  中醫學有其獨特的理論體系,是有別於現代主流醫學的一種系統科學。由於學校所招學生多為理科生,加上社會上流行科學主義,中醫學生又同時學習西醫科目,這使學生容易混餚中西醫概念,甚至降低對中醫的興趣和信心。正如錢學森所說:“現代高中畢業的學生到中醫學院後,讀到中醫的經典著作是很困難的,不要說古文言文字問題,整個思路都對不上號。”

  現在,中醫本科沒有一門關於方法論的專門課程,即使中醫基礎理論中的陰陽五行篇,也只佔全書相當少的部分。這種情況其實是典型的“重用輕理”,忽視中醫方法的本原而只重實用。要知道方法論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或方法的理論。古代師承教育時,因為沒有受着西方科學文化的思想衝擊,學生比較容易明白中醫的科學方法是什麼;但現代的高等教育人才,因為環境的不同,必須掌握方法論的知識,才能推動該學科的發展。高等中醫教育中沒有設計方法論課程,必然給學習中醫造成很多困難。

  同時,如要明了中醫跟現代科學的關係,更應學習現代的系統科學知識,如控制論、信息論、系統論、模糊數學等;再加上中西醫比較學課程,讓學生了解中西醫之間的關係,對學習中醫、加強對中醫學的信心有重要幫助。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中醫本科教育存在的6大問題(上)

2011年8月3日《中國中醫藥報》刊載

 

中醫本科教育存在的6大問題(上)

 

李宇銘 北京中醫藥大學

  中醫藥要發展,教育是最重要的一環,中醫教育的成與敗,關乎到中醫的存亡興衰。因此,發展中醫應該從高等教育中的本科課程入手,了解問題狀況,究其成因,採取有效的改進方法。筆者根據親身感受及觀察,並參考近代討論中醫課程改革的文獻資料後作出整理,總結出中醫本科課程所存在的一些問題,希望能對中醫教育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培養目標定位有誤

  中醫本科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系統掌握中醫理論和醫療技術,並具有現代醫學知識的高級中醫師或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級中醫人才。簡單來說,可以概括為“醫、教、研兼顧,中西醫並舉”。而實際上,若同時兼顧,面面俱到,培養的學生則只能是“消化不良”,中醫不精、西醫不通,使高等教育理想化和模式化。更有甚者,脫離實際地把目標定為培養中醫藥教育與研究領域的領導型人才。

  反觀大部分歐美國家,把醫學本科教育目標定為培養“准”醫生,培養學生在畢業後接受專科培養所必備的知識、技能和態度,畢業後均須再經過2~5年的畢業後教育才能從事醫療實踐或教學、研究工作。一般高等本科教育的目標,也不是培養科研型人才,而將科研培養的工作留到本科後的研究生教育中去。

  而目前中醫院校的目標,是要求學生同時有臨床和科研能力,這是教育的理想化。怪不得近年不斷有人提出學生臨床水平下降、不會號脈,而且科研能力更是偏低的問題。

  此類教育目標的誤區有很多。如中醫院校要培養出精通中西醫的人才。在西醫院校學習五六年時間,才能學到的一點東西,怎麼能要求中醫學生兼顧?雖然有些中醫院校的目標是要培養略懂現代醫學,以中醫藥為主的人才,但在中西醫課程比例差不多達到1:1的情況下,學生如何深入研究中醫藥?

  又如有院校要求學生懂得利用科學方法“融合”現代科技與中醫原理以防治疾病。但“中西醫結合”是什麼?中西醫怎麼結合?經過幾十年的努力,還沒有清晰的定義,結果大都是傾向於用西醫來驗證中醫。這讓學生何去何從呢?

 

培養模式過於單一

  教育部曾提出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的目標是:“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基礎紮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富有創新精神的專門人才”,而不單是知識的傳授。但現在的中醫課程體系學時總數達到飽和,學生自學時間少、知識面窄,不利於創新能力的培養。

  1998年,教育部醫學院校課程設計改革課題組曾對25所高等中醫院校,及其他設有中醫本科專業的院校做深入研究,指出如下問題:

  一是中醫教育存在着較注重知識傳授,而可能忽視對學生成長有重大影響的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心健康與情感陶冶等;二是能顯示出中醫專業優勢與特色的課程缺乏,業務素質也未能完全符合社會經濟文化和科技發展的需要;三是各專業分化過細,培養目標過於局限,業務培養要求區分不大,適應面狹窄,不能完全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等;四是作為中醫本科專業教育最核心組成部分的課程體系改革進展還不夠快,從而造成全國中醫學本科專業教育課程體系高度統一,“百校一面”,無法充分體現中醫學術的特點;五是學生的知識結構也多囿於以專業為中心的範圍內而忽視更寬廣的知識基礎;六是中醫人才培養模式單一,“千人一面”,缺乏適應社會變化和參與競爭的能力,不能完全適應新世紀的需求。中醫本科專業教育極須建立起全面推向21世紀的新課程體系。

  從前中醫的師承教育,還能多元化培養人才,按不同的需要而因材施教。但現代高等教育反而培養出缺乏個性、能動性低的人才,不利中醫發展。現在,師承教育雖開始回歸中醫界,但還沒發揮其應有作用。

  其實,中醫不一定要跟其他科目的發展等同,即使要培養21世紀的人才也要遵從中醫理論本身的特色。由於中醫本身是一個多學科的知識體系,如果能夠真正按照中醫理論結構設計課程,應該也能十分適合現代社會的要求。所以不應為了現代而現代,如果能夠首先按照中醫理論結構設計課程,再加入現代教育的一些元素,或能培養出具有中醫特色的21世紀人才。

未能培養紮實的辨證論治思維

 

每一個學科的發展,都是從經驗到技術,最後才到理論,而理論也可以回過頭來指導技術。大學跟職業訓練、中專教育,甚或中學教育的主要分別,是大學不單只是傳授經驗、技術,而更重要的是着重科學理論思維的訓練。實際上,理論跟技術在學習上應該是並重的,不應把它們割裂開來。

 

中醫學的寶貴,在於其辨證論治之思維,是中醫理論的核心所在。中醫的臨床療效,跟中醫的辨證論治水平有密切的關係,兩者差不多可以划上等號。但現代的中醫水平不斷下降,只有極少數畢業生能運用中醫為主的方法治病,這明顯地反映出中醫學生辨證論治水平下降的問題。

 

由於中醫教育方法欠佳,未能培養出中醫基礎紮實的學生,更難培養出學生的辨證論治思維。中醫的辨證論治思維是跟臨床不能分開的,而中醫本科的課程編排,把理論跟實踐割裂開來,形成現在“三段式”的教學模式。即基礎課、臨床課和臨床實習,雖然其中的臨床課好像是兩者的橋樑,但實際上也是紙上談兵,理論跟實踐難以匯通。從前的師承教育是不同的,學生一開始就接觸臨床,在實踐中體會理論,在理論中提煉實踐,因此便很容易學習到中醫的辨證論治思維。

 

雖然中醫本科教育5年的學習過程中,有約4年的時間是放在理論學習上,但這些“理論”的學習不等於是在學習中醫的“理論”。筆者認為,由於中醫教材編寫等問題,學生所學到的只是中醫的經驗、技術部分,而真正的中醫理論部分(如四大經典)卻又學得少之又少,這樣一來,把中醫最寶貴的部分丟掉了。

 

自古醫分三等:經驗之醫、辨證論治之醫和陰陽會通之醫。雖然只是用經驗來行醫的人也可以說是中醫,但恐怕中醫高等教育的目標並非如此。要成為一個辨證論治之醫,甚或更高層次的陰陽會通之醫,都應該從學習中醫理論入手。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走到日記背後

2011年4月4日《中國中醫藥報》訪問報導

記者:徐雪莉

 

走到日記背後

 

[gview file=”http://leeyuming.com/wp-content/uploads/2014/07/20110404中國中醫藥報報導.pdf” save=”1″]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糾正對中醫術語的誤解

2009年7月7日《香港經濟日報》訪問報導

記者:周美好

NEWS

糾正對中醫術語的誤解

 

喉嚨痛、長暗瘡就是「熱氣」。

我「寒底」的,不能吃西瓜、苦瓜。

周身熱辣辣、人又疲累,肯定是有「骨火」。

以上的自我斷症,大家都聽過不少,甚至是其中一分子,但中醫學上根本無這些術語,胡亂清熱或進補更有可能加劇病情。釐清錯誤觀念,才是「明哲保身」的上策。

 

錯誤 1 :熱氣飲涼茶

 

香港人吃完煎炸油膩食物後出現如喉嚨痛、口氣、暗瘡和聲沙等不適,都歸咎為熱氣。註冊中醫師李宇銘指出,中醫學上並沒有「熱氣」這名稱,這與中國內地習慣說的「上火」相似。這些不適引發的原因有很多,如與六種邪氣(風、寒、暑、濕、燥、火)有關,至於屬於哪一種,不能單靠幾個症狀便毅然斷定,需要四診合參——「望、聞、問、切」來確定。

 

涼茶和龜苓膏可算是港人對付上火最愛之物,涼茶之下又有廿四味、五花茶、銀菊露等,該如何選擇?「其實一些清熱飲料,如廿四味,每間涼茶舖的廿四味成分也有分別,有些是廿三或廿五、六味的組合,針對的病情也各有不同。中醫學有謂:『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即是寒病者用溫熱性的藥,熱病的用寒涼的藥,若喉嚨痛患者的病性屬寒,再飲用廿四味涼茶,便有機會加劇病情。」龜苓膏亦一樣,不同涼茶舖有不同成分,除非能拿出一個清晰藥方,又確診了患者病況,才能使用。

 

以喉嚨痛表現為例,中醫需仔細去分病情孰輕孰重、時間性(早、午、晚哪時候較痛)、不適感(吞口水時較痛、喉嚨有紅腫),單單是醫喉嚨痛都可以很複雜,所以馬上清熱是錯的,因為未必能對症。一般市民根本不知自己身體狀況,更不應自行服用涼茶或龜苓膏,必須在中醫的診斷下用藥。

 

錯誤 2 :人分寒底與熱底

 

怕冷的人是寒底、常生暗瘡是熱底?這個「底」像是先天的身體狀況、與生俱來的 DNA 般,這原來又是誤解,李醫師說,「中醫不會說患者是寒底、熱底,而會辨別整體體質狀況。身體確會有偏寒偏熱的情況,但多是暫時性,屬於一時的陰陽失衡。健康人陰陽平衡,是可以沒有偏寒偏熱的,不一定有一種『底子』。」

 

無論偏寒或偏熱,分類當然不會如此簡單,有人寒熱錯雜,一個臟腑偏寒、一個臟腑偏熱,對治上要同時調和兩個臟腑。「就算中醫判斷了你的體質是偏熱,都不足以指導你吃哪些中藥,要加上指出具體部位,如哪一個臟腑偏熱,還要分虛(不足)和實(太過)、寒熱的程度多少等等,才能斷症,處方合適中藥及配合飲食調養。」

 

錯誤 3 :骨火要袪濕

 

「周身唔舒服、痠痛或燥熱」的感覺,不少人稱之為骨火,便以為與濕熱有關,而馬上服用袪濕茶。李醫師解釋:「中醫學上亦同樣無骨火這醫學名詞,中醫學上類似的術語有『骨蒸潮熱』,意指人的熱偏於深層,像潛伏入骨中,但意思與『骨火』還是截然不同的。」

 

周身痠痛的不適,中醫辨證會從外在表現分析內在原因,或與六淫之邪有關,或是五臟六腑出了問題,不會直接就認為是濕熱的問題,也不可能簡單的用「袪濕茶」就能解決。

 


 

炎夏飲食調養

 

香港夏天偏於潮濕與炎熱,李宇銘中醫師說要注意以下兩方面調養:

 

1. 吃當造食物:食用適當的清涼和利濕食物,如瓜果類的西瓜、哈密瓜、冬瓜和節瓜等,或以此煲湯,有清熱利濕的作用。

 

2. 少吃傷脾胃食品:勿吃油膩煎炸難消化的食品,這容易傷脾胃後,造成積濕留熱。辛辣偏溫性亦不適宜,如大熱的荔枝和龍眼,夏天便不宜多吃。

 

他亦評價了以下各種夏天熱門的飲料:

 

竹蔗茅根水:竹蔗性味甘寒,而白茅根有清熱涼血的作用,一般適宜長期飲用。市面上出售的瓶裝竹蔗茅根水,茅根藥量成分較少,竹蔗的糖份較多,偶爾飲用亦無妨。

 

薏米水:薏水味甘性涼能利濕,亦適宜夏天飲用。建議把薏米與米同煮成飯,亦有利濕健脾作用。

 

銀菊露:清熱力較強,偏寒體質者不宜長期飲用。

 

清補涼:坊間材料不一,成分一般包括蓮子、茨實、薏米等,利水偏涼兼有少許補益作用。「惟一般大眾不易判斷自己是否屬於寒熱錯雜,因此需要這樣清補的情況較少,若市民不清楚自己是否這體質,便不宜多飲清補涼了。」

 

不要補錯身

 

提起中藥調理,李醫師指香港人最愛一是清熱、一是補益,「前者覺得熱氣,後者覺得身體虛弱,其實是兩個方同。事實上不是人人適合補,人虛才需要補,見好多人不是虛都會補,結果引致體質偏熱。」

 

廣東人愛煲滋補湯水,常以黨參、白朮、北芪等來補氣,全家人一起飲用,這也是錯的。因各人體質不同,可能分別是氣虛、偏熱、濕重體質,除了氣虛那一個適合外,其餘只會「補錯身」。輕則身體可自行調節,當事人不覺有礙;重者有可能出現雪上加霜、或火上加油情況,加重病情。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展望香港中醫畢業生的前景

2007年10月26日《大公報》報導

來函刊登

梁榮能   李宇銘

 

展望香港中醫畢業生的前景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全日制課程校友會日前進行了一項問卷調查,訪問了79位首四屆的中醫畢業生,以了解他們的就業狀況。

 

問卷調查反映就業情況

 

調查發現,中醫畢業生有三成正在公立醫院轄下的中醫診所工作,另在私營中醫診所工作的畢業生亦佔三成,還有大約三成的畢業生,是在大學的中醫診所工作,或者為自僱人士(包括自設診所和上門應診),剩下約一成的畢業生是在其他地點工作。這些數據反映了現在中醫學生的就業出路狀況。

 

至於工作性質,大部分中醫畢業生的工作與臨床相關,只有約一成的畢業生從事非臨床或者非中醫的工作。而按照其工作的實質內容來看,約四成的畢業生屬全職中醫臨床工作,以獨立診證為主;約兩成畢業生亦屬全職中醫臨床工作,可是以跟診為主,少有獨立診證機會。另外,約佔兩成五的畢業生在臨床工作上,仍需要兼顧行政工作,而他們用於行政工作的時間,一般比臨床工作還要多。

 

畢業生缺乏臨床機會

 

從調查數據所得,中醫畢業生對就業狀況尚感樂觀,他們大多表示現在的工作性質屬滿意或一般。可是具體了解過後,其實八成多的中醫學生在畢業前是希望全職投入中醫臨床工作,但是實際情況並不允許,大部分公營和私營的中醫診所聘請的初級中醫師,並無獨立診證的機會,主要工作是跟診和做一些行政工作,如病歷紀錄、針灸操作、叫喚病人等等,可獲得的臨床經驗的機會較少。

 

政府欠缺長遠目標

 

當然如果跟西醫的畢業生作比較,中醫畢業生的待遇還有「天淵之別」。西醫學生畢業後,可獲政府醫院聘請為住院醫生,工資較高,也有穩定的持續培訓。

 

反觀中醫畢業生,一畢業後多數要投入私營市場,能進入公營的中醫診所工作的只佔少數,更莫說希望開辦中醫住院服務;即使在公營診所工作的,合約一般只有一年,因此導致每一年的「轉工潮」,每年大批初級中醫師要與新畢業的同學競爭;中醫畢業生的待遇是眾多醫護專業人士中最低的,與西醫畢業生的起薪點相差數倍;中醫畢業生在公營架構內,完全沒有相關培訓,亦難有晉升機會,可見政府對於挽留中醫人才,以及持續培訓欠缺長遠目標。

 

醫學是關乎人的性命,其理至深至奧,按照中醫人才的成長規律,一般經過本科訓練後,要在臨床上有五到十年的持續培訓,才能成為高水平的中醫師。可是現在中醫畢業生長期在不穩定的工作環境下,要在私營市場上為生活而拚搏,又如何能安心研究學問,總結臨床經驗?

 

推動中醫發展,能夠有助減輕政府的醫療負擔,亦有助提高港人健康。而中醫大學畢業生的前途,正反映着政府對中醫藥發展的重視與否。過往政府對於中醫畢業生採取「自生自滅」的態度,而近年政府對於加強中醫臨床服務,亦見略有成效。願政府能繼續努力,為中醫畢業生營造良好的就業環境,以為香港的未來培養出更多優秀人才。

 

(編者按:本文作者梁榮能為香港中文大學名譽兼任教授,李宇銘為香港浸會大學中醫碩士研究生;小標題為編輯所加)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