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斋口不斋心」?

20106229345769376

现在有不少素食餐厅,是以仿荤、素肉作招徕,就是菜式完全可以做出肉类的质感与味道,只是原材料都是来自植物。对于这种饮食的方式,一些非素食者会批评,这种素食是「斋口不斋心」(是广东话说「斋口唔斋心」),意思就是只是「素在口中,心中不素」。

 

对于这种「斋口、斋心」的说法我认为是一种对素食的偏见。就算按这种思路,比如是享受肉食的味道却又不吃肉,这充其量可以倒过来说「斋心而不斋口」,但吃「素肉」显然不可叫做「斋口」吧,不管他心想不想吃,嘴还是吃了。

 

说素食者「斋口不斋心」,意思是批评他没有严格遵守素食的要求,其实心里还是想吃肉。对于这种质疑,是由于非素食者还未体会到素食者的想法。

 

首先说一下「斋」字是甚么意思。在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说:「斋,戒洁也」,斋就是强调受戒,是为了身心洁净而不吃荤。斋与素意思基本相同,相对来说「吃素」就没有「戒」的意思,更强调朴素简单,说「吃斋」更加有佛教的意味。

 

46153343_10156715711406992_2431186046289969152_n

(香港中餐厅提供的「素乳猪」)

 

从素食的定义来看,一般是指「不吃肉」、「不杀生」,从这个角度来看,吃素肉并无不可,对这定义并无抵触;假若以笔者前一篇《素食为何属「情志养生」》的严格观点,在中国文化的立场来看,由于五辛类的葱蒜等食物也算「荤菜」,那么素食的定义,应该是指「不心烦」的食物,假若吃下这东西让人心烦不安的,那就是「荤」。可是,就算从这个角度来看,素肉虽然是「模仿」荤菜,假若原材料没有荤食成份,技术还未高水平至模仿出这种「心烦」的作用来,不是真正的荤食,也没有违背素食的原则。(这里值得讨论的,为何肉食让人心烦?这必然与「杀生」有关。)

 

尤其是对于西方人来说,他们完全没有「斋口」或者「斋心」的说法,就算是严格素食者(Vegan,不吃奶蛋芝士的素食者)吃素肉心安理得,这是因为他们认为只要不吃肉、不杀生,已经能够达到保护动物的目的,吃素肉让自己多点食物的选择,那又何妨?

 

当然,这种质疑素食者的想法,其背后的思想是认为,素食者认为要守戒、清净,为何心中还想吃这些类似肉食的东西?对于这种想法,其实只是非素食者不明白素食者而已。这让我想起禅宗的一个故事:

 

两位禅师一起上路,走到河边的时候,见到一个美女无法过河。师兄就走过去,背上这个女人涉水到对岸,过河后放下了她,两位禅师继续上路。走了很长一段路以后,师弟一直闷不作声,最后终于忍不住说了:「我们出家人严守戒律,不能亲女色,为何你这样做?」然后师兄就回答:「这女人我早就放下了,为何你还一直未放下?」

 

这个简单故事,用在素食者吃「素肉」的情况也一样。非素食者质疑素食者为何还未「放下」素肉,其实,素食者心中对于素肉没有眷恋,只不过是一种素食的食物而已。对于刚开始吃素的人来说,吃素肉可能是一种过渡期的替代品;但是对于长期素食的人来说,吃素肉不会引起他「想杀生」、「想吃真肉」的念头,「斋口不斋心」只不过是非素食者自己未能放下,于是对素食者的一种假想而已。

garden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3. 有素心就可不吃素?

 

salat herz

笔者在上文《素食目的不在吃?》一文中,指出了吃素最终的目的是让人内心平静,或许有人会问:「假如我已经内心平静了,是否就没必要吃素?」

 

也有些支持素食的人认为:「选择素食最重要是有心,最后能否吃素其实不太重要吧?」

 

这种观点十分吊诡!一方面支持素食,另一方面又觉得可以不吃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次跟大家一起探讨。

 

坚持吃素是否一种「执著」?

 

例如佛家对于素食的看法,其实没有严格的规定。佛教在印度还未传入中国之时,当时没有规定僧人不许吃肉,过著托钵乞食的日子,饮食随便,是到了南朝梁武帝之后,才开始提倡全面素食的;又例如现在的藏传佛教,也允许信徒吃肉,有不少佛教徒亦主张可吃「三净肉」(就是眼不见杀、耳不闻杀、不为己所杀)。那么,有些人认为信佛其实不一定要吃素吧?不少在家信佛的人也没有吃素,其实只要「心里素」就可以了,何必执著于吃肉与否?

 

其实,佛教从不严格素食到开始全素食,可理解为一种「进步」,就是随着佛教徒希望将慈悲心引申到生活各方面时,在饮食上也得实践。当然不要颠倒因果,信佛不是为了吃素、不是吃素才可以信佛,而是吃素可以帮助信徒内心清净,实践信念。假如说信佛也可以不吃素的话,这就是一种倒退了。

 

藏传佛教允许吃肉,也是出于无奈,由于身处高原本身难以种植植物,就只能像游牧民族那样赖以吃肉维生了,现在藏蒙地区的交通比过去发达了,也逐渐开始了素食运动。其实,素食者在有些时候因为特殊环境而需要妥协,例如初尝素食的人往往会接纳吃「锅边素」,就是指在没有更好选择的时候,即使食物中混有荤食时,也会吃旁边的素食,其实也是同一道理。
素食者大都性情随和,在饮食上是随便的,吃肉与否有时候真不是重点,即使逼于无奈需要吃肉,也无必要有罪疚感。某程度来说,长期素食者不愿意吃肉,是由于不喜欢吃吧,就好像有人很不喜欢榴梿,闻到气味就跑开了。素食者不吃肉并非叫「执著」于吃素,例如有吸毒者决定改过自身,决定放下吸毒而重过正常生活,没有人会说他不吸毒就是「执著」吧?假如一定要用「执著」的角度来说,这就是「择善固执」吧。

 

带着感恩的心吃肉就可?

 

还有另一种说法,有些人自知无法放下吃肉,认为只要怀着感恩的心吃就可了。

 

当然有这种想法的人,是比没有感恩的心而吃肉要好一些,懂得感恩,人生会快乐。不过,这里想进一步探讨这「感恩」从何而来?例如当你感激一个人、想报答他的时候,到最后却杀死对方、吃掉对方,这听起来是否十分恐怖?!感恩反而变成了怨恨?这麻木不仁真教人心寒啊。

 

就是说,当一个人真正的对动物感恩,是不会想吃肉的。假如我一边说我怀着感恩的心去吃肉,这种感恩的心,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让对方好过,而是让自己好受。这其实并非真的感恩,只是一种「赎罪感」,好像忏悔一样。假如真有一个人能天天吃饭都在(感恩)懊悔,何必不更进一步改变「错失」?

 

当然了,一边感恩的吃肉,也无法去除肉类本身含有的不良成份:尸毒、农药、抗生素、激素、化肥、胆固醇、脂肪、细菌、病毒…… 假如有人能够一边吃下各种「黑心食品」,又一边心存感激,这人可真是过分的包容了吧!?

 

10388141_283798985126417_5655504272343132043_n

 

心静自然素

 

说回一开首提出的问题:「一个人内心平静的话,是否吃荤也可?」也不排除这种可能,就好像刚才讲最开始佛教僧人也可以吃肉一样,一个大师内心平静的时候,就好像一个波平如镜的湖面上,丢一块石头进去,激起了波浪,但水也很快恢复平静了。

 

但是,当一个人内心真的平静,其实也不会萌起吃肉的欲望,内心自然希望饮食清淡、朴素、健康、不杀生。就好像当衣服刚洗干净以后,也不会想立刻拿去碰脏东西吧。

 

提出这种想法,其实主要是非素食者内心未够平静,念念不忘口腹之欲,未能站在素食者的立场看问题。肉食者心烦意乱自己也不自知,这就好像在波涛汹涌的大海里,尽管丢多少块石头进去,其实还是依旧风高浪急。对于肉食者来说难以感受到平静与否,未能感受到吃肉对内心的影响,反而以为平常的状态就是平静了,却不知道内心翻江倒海。

 

其实,当一个人素食一段时间以后,内心的肉欲不生,也不会想要吃荤的。这转变是一种自然的、正常的反应,是从心而发的,长期素食者根本没有想吃肉的念头,也不会认为素食十分艰难,只不过是他们正常生活的一部份而已。

 

素食是言行一致的体现

 

上述的讨论,描述了一些「言行不一」的素食看法,一方面认为素食好,却因做不到而给自己找借口。选择素食,就是为了选择让自己向善的理念实行出来,不再做「人格分裂」的人。就好像一个顽皮的孩子,平常天天玩乐不念书,有一天突然下决心要发奋向学了,跟妈妈说以后会用功读书,可是他的生活却一点改变也没有,这就是言行不一了,内心的念头没有落到实处,其实等于撒谎。

 

中医有一句话叫「有诸内必形于外」,当一个人有甚么理想,他就会有怎样的行为;中医还有另一句话叫「司外揣内」,就是我们如何观察一个人的内心?需要从他的行为来判断。如何评价一个人的内心,不可以单纯依靠言语,而更要看他的行动,就知道他是否表里一致了。

 

当人内心开始醒觉,不想在饮食上伤害他人,让和平从自己每天的生活中实践出来,往往就从素食开始;当自己希望身体健康,让身体血脉流畅,去除一切毒素的侵害,素食就是最佳选择;素食能够保护环境,缓解粮食不足的问题,帮助减少饥荒与灾害,是对世界上各种问题作出积极的回应。

 

正心修身以后才能齐家治国,当人明白到自己可以透过改变自己来改变世界,改变饮食就是最基本的一步,人能够掌控自己口服欲望,才能推己及人,身体力行的贡献社会。

 

10407265_297507127088936_8481095381706865687_n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2. 素食目的不在吃?

rdn_4eaa018493d25

 

素食不就是讲饮食的问题吧?还有甚么其他的?当然不止了!

 

就好像驾车那样,一开始学习驾驶的人会问:如何开车?刹车?拐弯?车子坏了怎么办?…… 但是,当一个人学会驾车了,这些事情都不再考虑了,转而开始真正驾车的目的:节省时间到达目的地?为了谋生赚钱送货载客?为了驾驶郊游乐趣?……

 

谈素食,初尝素食的人都会很关注素食的问题,例如怎么吃啊?吃甚么啊?如何吃得健康啊?……当这些基本问题都解决了之后,学会怎么素食了,这些事情就不在考虑之列,转而到真正开始素食的目的——每一个人选择吃素的目的都不同,有人为了健康治病、环保人权、保护动物、宗教信仰……

 

这篇文章,想指出一个所有素食者都能够体会到的共同目的:「静心

 

素食并不止于不吃动物

 

很多人以为,素食就是指不吃肉,只吃植物性食物。这虽然也是素食的基本定义,但是素食者还有不同看法。例如佛家的素食者,主张不吃五辛,即葱蒜韭菜等「植物」都不吃;又如印度修炼瑜伽者,主张不吃惰性食物,其中就包括了「菇菌类」。

 

为何这些植物性的东西素食者不能吃?先说葱蒜类,在《黄帝内经》中有一段话说:

 

「黄帝曰: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何也。少俞曰:辛入于胃,其气走于上焦,上焦者,受气而营诸阳者也,姜韭之气薰之,营衞之气,不时受之,久留心下,故洞心。」《灵枢•五味论》

 

这段话的意思,说姜、韭菜等辛味食物,多食则让人「洞心」,是指食物进入胃之后,其气上行太过,气有余而留在心下,故此出现一种不适感觉。「洞心」通俗一点的讲,其实就是「心烦」吧,称为洞心是强调一种空虚感,胸中空洞不适感觉。

 

至于说「惰性食物」,则是指吃了之后让人感觉怠倦乏力、迟钝昏沉的食物,就是让人「懒惰」的食物吧。这类食物之中以「菇菌类」为代表,各种香菇、木耳等的食物,生长在阴暗潮湿的环境,是从发霉腐烂的地方生长出来的,没有太阳照射,故此其性阴沉,不少菌类更是有毒性的,这就可以理解为阴性十分强烈了。菇菌类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属于「寒湿」的食物,食后让人意志消沉。在修炼瑜伽者的角度看,惰性食物不单包括香菇,各种鱼肉、鸡蛋、葱蒜、烟酒、毒品、腐烂食品等都包括在内。

 

s1_53af394a5830b

 

为何素食者受到五辛影响?

 

素食者不吃五辛、惰性食物,其实就是这些食物会影响人体,让人觉得心烦、昏沉。其实这些感觉,非素食者也会拥有,例如吃了洋葱之后觉得有口气,其实就是一种心烦,只是这种不适感觉在素食者身上尤为明显。

 

为何非素食者感觉不出来?这就是「荤食」的作用影响了。这就好像一个人,进入一家很吵的酒吧里面去,一开始觉得很吵心跳加速,但在里面几个小时之后就适应了,到离开踏出门口时才发现,原来外面世界十分宁静;又例如刚进入一个新装修的房子里面,有一股油漆的化学品气味,觉得十分难闻,但没多久之后就适应了,嗅觉没感觉到问题,要到下一次再进门时才闻得到。

 

这就是一个人的适应能力,假如长期吃肉、吃这些五辛惰性食物的人,身体长期浸泡在「喧闹」、「气味浓烈」的环境,其实身体也有不适感觉,但是都被掩盖了,自己感觉不到。长期这种饮食的人,身体也有心烦昏沉的不舒服,只不过自己不察觉,更变成了自己一种性格,例如爱发脾气、意志消沉,甚至变成一种体质,长期疲乏劳累,却没有想过是饮食所致。

 

由于素食者饮食清淡洁净,就好像长期在一个宁静舒适的环境里面生活,假如外面有一点噪音、一些臭气,就容易感觉得到了。故此素食者就连五辛、香菇等食物,吃下去也容易感觉到不舒服,这并不是因为素食者的肠胃差了,而是素食者的身心比较灵敏,容易感觉到自己内心与外界的变化,更喜欢保持平静。

 

 

素食是一个「修心」的过程

 

从这些角度看,素食者并非单纯是不吃肉,素食者选择食物的目的,除了有考虑不杀生的原因外,终极的目标是「修心」。

 

很简单吧,选择「不吃肉」的想法,本身已经是对内心的一种挑战了,戒除吃肉就是解除「心瘾」,这种心瘾某程度就是指一种长期的心烦意乱、内心不平静,也是长期吃肉所导致的一种身心状态。

 

进一步看,不吃肉以后,不代表内心就一定平静。人的内心还是会受到七情六欲、外在环境变化所影响,但因为素食者平素内心经常保持平静,容易察觉到外在影响,不会被情欲带走了而不自知,寻找各种方法让自己变得更加平稳。因此在食物的选择上,假如让自己心烦昏沉的食物,都会尽量避免了。

 

在儒家与道家的典籍中,有不少记载说当时每于求道、求学,或者祭祀的时候,都主张斋戒,如《南华真经》说:

「颜回问道于孔子,孔子曰:汝斋戒,吾将语汝。颜回曰:回居贫,唯不饮酒,不茹荤久矣。孔子曰:是祭祝之斋,非心斋也。」

在这段话里面,孔子更指出了一个观点叫「心斋」,就是说不吃肉喝酒只是「祭祝之斋」而已,更重要的是「心斋」,就是指内心的洁净、安宁了,有这种心态,才容易学好大道。

 

由此可见,提倡「素食」的概念比「吃斋」更深一层,素食并非单纯的禁忌、受戒,而是希望在调整饮食的过程中,让自己内心清净。

613a05fagw1drfd73xcwnj

素食是为了「身心合一」

 

透过饮食的改变影响身心,这就告诉了人们,饮食并非单纯为了身体需要。人们在吃饭的问题上,比较多考虑是否足够营养?是否能让身体健康?如何吃能帮助治病养生?……这些想法,对于素食来说还未到一个最高层次——饮食对人内心直接影响。

 

西方有一句话说: 「You are what you eat.」(你吃甚么,你就是甚么),人会被食物的性质影响自己的性格,其实中国传统也有这种观点,就好像笔者在《中医如何看素食?》一文中,指《黄帝内经》中记载了吃肉的人的性格放纵、骄傲、刚烈,正好反映了吃肉对人性情的影响。

 

肉食之中含有「尸毒」、除了是对人体健康不良的毒素外,更指动物在被杀之时的愤怒、痛苦、恐惧的情绪,人类吃下以后,也会被这些情绪所影响。因此所谓「荤食」,为何让人头脑昏沉,就是指这些食物本身的特性不好了。

 

素食改变人内心,倒过来说,决定素食已经是内心的转变。一个人要从非素食而改变为素食,本身已经是心先变了,立志转变自己,之后才决定在饮食上改变。而在饮食改变之后,内心又逐步随着身体洁净而内心变化,互为因果。

 

素食并非单纯一种饮食习惯,而是一种哲学、一种生活态度、人生观念,代表了前卫的绿色思想,亦是回归传统的饮食方法,是通过饮食修行,让自己身心合一,甚至与自然共融。

 

这也是素食者容易快乐的原因,真正的快乐并非来自欲望的满足,而是当自己内心平静、身心调和、欲求减少,这种祥和美满的状态,正是持久快乐的泉源。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1. 你为甚么吃素?

s2_53d4ec0fc9238

 

每年到了盛夏的时候,就会想一想,原来自己吃素又一年了。

 

我自2003年开始吃素,至今(2010年)吃素已经是踏入第七年了,对于一个素食者来说,到七年好像总是一个奇妙的突破,因为在医学上有一种传说:人体里所有的东西,都会有一个新陈代谢的周期,有一些比较短,比如皮肤天天更新,身体里面的粘膜也是常常替换,有一些相对长一点,比如红细胞一般三个月就更新一次,至于人体中最久才更新一次的组织,就是骨头,骨头需要七年以后,才能完全变成新的。

 

那么,假如吃素七年之后,从医学的角度看,那么整个身体都是从素食来构成的了,已经不再含有肉食的成份。从这个角度来想一想,就会觉得:哗!原来自己已经脱胎换骨了!

 

当然实际上不是如此了,不是到了七年这个界限,然后世界一切就变得不一样了。但确实这些年身体一直有着微妙的变化,这些变化是悄悄地来到,可是猛然察觉了,不禁也为自己感到惊讶。

 

这些年来,仍不断有人问:你为甚么吃素啊?现在的回答越来越简单了:没有甚么特别甚么原因,就是喜欢吃吧。

 

要找原因的话,可以说上一大堆,但是又好像没有找到一个最合适的。其实是甚么原因,已经不重要了。就好像有人喜欢画画,开始的时候可能是有某种机缘让他开始去学,但是当他画了几十年后,那个开始的原因,已经不重要了。喜欢的就去做吧,随心所欲,率性而为,这样的人生不是很快活嘛?

 

(本文写于2010年7月5日)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