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不少素食餐厅,是以仿荤、素肉作招徕,就是菜式完全可以做出肉类的质感与味道,只是原材料都是来自植物。对于这种饮食的方式,一些非素食者会批评,这种素食是「斋口不斋心」(是广东话说「斋口唔斋心」),意思就是只是「素在口中,心中不素」。
对于这种「斋口、斋心」的说法我认为是一种对素食的偏见。就算按这种思路,比如是享受肉食的味道却又不吃肉,这充其量可以倒过来说「斋心而不斋口」,但吃「素肉」显然不可叫做「斋口」吧,不管他心想不想吃,嘴还是吃了。
说素食者「斋口不斋心」,意思是批评他没有严格遵守素食的要求,其实心里还是想吃肉。对于这种质疑,是由于非素食者还未体会到素食者的想法。
首先说一下「斋」字是甚么意思。在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说:「斋,戒洁也」,斋就是强调受戒,是为了身心洁净而不吃荤。斋与素意思基本相同,相对来说「吃素」就没有「戒」的意思,更强调朴素简单,说「吃斋」更加有佛教的意味。
(香港中餐厅提供的「素乳猪」)
从素食的定义来看,一般是指「不吃肉」、「不杀生」,从这个角度来看,吃素肉并无不可,对这定义并无抵触;假若以笔者前一篇《素食为何属「情志养生」》的严格观点,在中国文化的立场来看,由于五辛类的葱蒜等食物也算「荤菜」,那么素食的定义,应该是指「不心烦」的食物,假若吃下这东西让人心烦不安的,那就是「荤」。可是,就算从这个角度来看,素肉虽然是「模仿」荤菜,假若原材料没有荤食成份,技术还未高水平至模仿出这种「心烦」的作用来,不是真正的荤食,也没有违背素食的原则。(这里值得讨论的,为何肉食让人心烦?这必然与「杀生」有关。)
尤其是对于西方人来说,他们完全没有「斋口」或者「斋心」的说法,就算是严格素食者(Vegan,不吃奶蛋芝士的素食者)吃素肉心安理得,这是因为他们认为只要不吃肉、不杀生,已经能够达到保护动物的目的,吃素肉让自己多点食物的选择,那又何妨?
当然,这种质疑素食者的想法,其背后的思想是认为,素食者认为要守戒、清净,为何心中还想吃这些类似肉食的东西?对于这种想法,其实只是非素食者不明白素食者而已。这让我想起禅宗的一个故事:
两位禅师一起上路,走到河边的时候,见到一个美女无法过河。师兄就走过去,背上这个女人涉水到对岸,过河后放下了她,两位禅师继续上路。走了很长一段路以后,师弟一直闷不作声,最后终于忍不住说了:「我们出家人严守戒律,不能亲女色,为何你这样做?」然后师兄就回答:「这女人我早就放下了,为何你还一直未放下?」
这个简单故事,用在素食者吃「素肉」的情况也一样。非素食者质疑素食者为何还未「放下」素肉,其实,素食者心中对于素肉没有眷恋,只不过是一种素食的食物而已。对于刚开始吃素的人来说,吃素肉可能是一种过渡期的替代品;但是对于长期素食的人来说,吃素肉不会引起他「想杀生」、「想吃真肉」的念头,「斋口不斋心」只不过是非素食者自己未能放下,于是对素食者的一种假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