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睡觉时间要多长?

4

在不少养生书籍上,记载了一种「睡眠养生法」:在晚上子时(11-1时)是胆旺盛的时间,而丑时(凌晨1-3时)则是肝脏休息的时间,到寅时(凌晨3-5时)则轮到肺脏休息,然后到了早上卯时(5-7时),则到了大肠旺盛的时候。所以从这些资料看来,人应该在11点前睡觉最好,然后早上7时起床大便……

以上这种观点,不知您有没有听过?可是这里想告诉您,这种所谓的「养生法」,并非中医的观点!假如以这种观点来看,一整天里每个时段都有脏腑需要休息,从这个角度推论,那我们应该花一整天工作,另外一天完全用来休息,这样才能让五脏六腑都有足够休息嘛!当然,没有人会这样生活吧。

中医怎么看睡眠时间?原来《黄帝内经》里有很丰富的记载。最具特色的莫过于四时调整睡眠,比如在春夏的时候,《内经》说人应该「夜卧早起」,就是可以相对晚点睡觉,早点起床;到了秋天,则应该「早卧早起」,开始要早点睡觉了;而到了冬季,则应该「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可晚一点起床,允许你懒床到日出之后吧。(但不要忘记,《内经》鼓励春夏秋季要日出前起床啊!)

 除了四季的规律外,还有一日的节律。《内经》说:「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在每天晚上子时的时候,这时是「阴气尽、阳气生」,阴阳转化的时间,人则应该休息睡觉,让身体运作更好。其实除了子时之外,午时(11am-1pm)也是阴阳转化之时,所以中医也提倡一种养生方式,叫「子午睡」,除了晚上早点睡觉外,也提倡中午小睡片刻,以助养神。

中医看睡眠时间长短的问题,其实相当灵活,真没法说上一个适合全世界人的标准时间。每一个人体质也不同,睡眠时间也有差异。比如婴孩睡眠时间很长,整天都在睡;老年人则不用睡那么多。又如生病的人一般应该嗜睡休养,那么身体偏虚的人,也正常会睡得比较多一点了。

有人问:假如我们一周里工作劳累,打算周日睡够一整天补回来,这样可不可?当然不行啦!《内经》提醒我们一句话:「久卧伤气」,中医认为凡事过犹不及,睡得太多也会伤身的呢!

一般人对睡眠的认识,都是说睡七个小时就足够的了。听了以上的介绍,会否感受到中医的博大精深?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3. 阴阳平和先要静?

3阴阳平和先要静?

上回提到长命百岁的秘诀需要「恬惔虚无」,具体一点来说,这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呢?《黄帝内经》有更详细的解说,曰:

「阴阳和平之人,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尊则谦谦,谭而不治,是谓至治。」

这里形容了阴阳平和的人,亦即是身体处于最佳状态的人,他有甚么表现的呢?这种人的以安静自居,无为名利,没有任何惧怕,亦没有欲望使他追求欣喜,心里非常恬静;他能够顺从事物的发展特性,不与世事争竞,却又能顺应社会变化;虽然处于尊位却也十分谦卑,能够以德服人,可以说是最佳的统治者!

一个身体阴阳平和的人,他就能够做到以上种种。可是我们别倒乱因果,其实是因为这种人能够做到这样的德行,所以才能使阴阳平和。

骤听这样的描述,会否感觉有点太高尚了?!当然,这是告诉我们一个最终极的模范,但同时表达了,假如不能顺从天道而活,又或许心中不够平静,人体的阴阳总是会受到干扰,不能达致最佳健康。

再细想这一段话,会不会觉得有点奇怪,当中所形容最健康的人,为甚么都是讲他的内心和处世的态度?其实这才是不奇怪的地方,修身养性,与修养健康是完全一致的。所以中国自古的圣贤,都不会特别找寻甚么养生秘诀,而是从道德入手。只要一个人有高尚的德行,自然就有健康了。

所以,我们还是从修炼自己性情方面入手吧!如何调养性情,上面一段《内经》提示了一个重要法门,一个字:「静」。「静」的反面就是「嘈」,心不动、没有杂念,那就是静了。

有人问,难道上帝给我们脑袋,不是叫我们去想东西的吗?对,善用脑袋是正确的,可是有些人脑子里头无法控制,一件事情想一次解决不了,那么就想它十遍;十遍不够,就再来十遍……

还很多人都认为,要排除杂念很难。其实要排除杂念第一件要做的事,不是去「想」甚么方法,而是要「发现杂念」。随波逐流的被杂念带走,就像坐在木筏被河水冲走一样,完全不能自控。要控制杂念,首先得要知道自己就在河中,然后拿起船桨用力向岸边划,主动的找出口离开这个环境。重夺使用脑袋的主权,先从时刻关注内心、活在当下做起吧。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2. 长命百岁要讲心?

2长命百岁要讲心?

怎样能够长命百岁呢?就此问题,岐伯有一句传颂千古的名言: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这句话正反两方面都谈及了。首先我们要避免不健康的因素,这里说的「虚邪」,就是指使人虚弱的病邪。要知道中医所讲的「邪气」,都不是甚么鬼神妖怪,而是「不正谓之邪」,只要是不正常的事物,都叫做邪气。所以又有「邪正不两立」的说法。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就是形容致病的因素,就好像贼一样悄悄的到来,叫我们要小心防避。世界上有多少贼?我们不知道,贼人不会在面上写着「我是贼」吧!我们不能把所有贼人都收进监牢,但我们能够做好「防盗」措施,就不会被偷东西了。这就是中医的特色观念,外在的致病因素,很多时控制不了,最重要是懂得防避,从自身做起。

防避是相对被动的,从正面的角度看,怎可主动的获得健康?就是要做到「恬惔虚无」。「恬惔」就是安静清闲,「虚无」是心无杂念,说白一点,就时常让头脑一片空白,甚么都不想。只要做到这样,就能使人体真气顺畅,精神内守不耗散,自然不会生病,长命百岁了!

长寿的秘密,简单不简单?都是说起来易,做起来难了!只要我们试一下,安静的坐下来叫自己头脑暂停,就会发现杂念立刻浮现。失眠的人大都是这样吧,一躺下来,脑子却停不了。

现代人生活节奏这么快,身体休息的时候脑子也不能跟随。当然有些人反倒是不希望脑子停下来,觉得不动脑筋实在太浪费了,巴不得连睡觉也要思考;有些人则是控制不了,头脑启动了「自动导航」,想关掉已经不可能。事实上,后者往往是前者的时间久了,才逐渐变成了一种习惯。就好像有人习惯每天听收音机,现在要你不听了,耳边也总觉得有声音在播放著。

从这个秘诀可以知道,中医的养生法则,最重要是「讲心」。精神的调养是最高层次的健康法门,中国传统文化这么重视修身养性,也是同一道理。

我们再进深想想,为甚么岐伯要说这样一句话呢?也是因为当时的人也面对着同样的困难吧。不论古今,世间上仍有太多烦恼事,人的气血扰乱了,病怎能不生?自寻烦恼,不也正是自寻短见?

要想长寿,其实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不过总要有点坚持和牺牲。本来「恬惔虚无」很容易,现在却变成要努力修炼的功课了。

1. 未老先衰为甚么?

1未老先衰为甚么?

在《黄帝内经》开首的第一段文字,黄帝提出了一个问题,他听闻上古的人都能够活到百岁,而且身体动作都没有衰退,可是到了今天,为甚么人们到了五十来岁,就已经衰弱了?

《内经》的时代,距离我们已经两千多年了,黄帝说这段话时,是指比两千年前更上古的时间,而他当时说的「今天」,已经发现这种现象。这一个问题,到现在我们还是非常关心,可是现在五十岁衰老好像是一件常事了,甚至有些年轻人都在概叹,为甚么到二、三十岁就变老了?活到百岁真有可能吗?

于是,《内经》中记载了岐伯的回答:「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为甚么上古的人能够活过百岁呢?道理说出来很简单,就是因为他们懂得「天道」。这个「道」,就是指万事万物的正常规律,这规律体现在人身上,我们就会叫作「生命之道」,或者「养生之道」了。

懂得养生的人,就是懂得按照天道的法则来生活。尤其「节制」二字,是中医的智慧养生窍门,凡事过犹不及,讲求中庸之道。这里还举了一些具体例子,主要还包括了三方面:饮食饥饱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劳作安逸有节度等,就是饮食、生活、运动三方面,只要都做好了,健康就距离我们不远了。

但是岐伯还指出了反面情况,为何半百就早衰?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这种无节制的生活,大家都会感到不健康了,可是在我们身边,却有许多人都是这样过日子:有人为了满足食欲,饮食过饱过丰;有人为了追求享乐,生活没有规律;有人为求生计工作忙碌,弄得精神身体劳累不堪,却又缺少运动……

其实,无论是两千年前,抑或是今天,情况还是一样。这就是读古人书的价值了,《黄帝内经》之所以被誉为中医最重要的经典,就是因为她讲出了千古不变的道理,值得我们反复细味。

怎样让自己活到百岁?下期再谈。

(专栏Pdf版本:http://www.vegsochk.org/yueso/ys172/V3-62.pdf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