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百病生於氣之「思則氣結」(中)

24

 

《黃帝內經》裏有一句話很多人都聽過,叫「思傷脾」,為何思會傷脾呢?中醫認為,胃幫助人腐熟食物,產生了精氣,之後透過脾幫助「散精」,散精就是指脾使精氣向上、向外輸布,讓人周身得到滋養。假如一個人「思慮過多」,由於上文說過「思則氣結」,那就會使「脾氣散精」受到障礙,就是脾不能夠散精了,那會有甚麼問題?雖然消化沒問題,但是吸收不了、浪費掉,吃多少也沒用。有些人即使吃很多東西仍然身體瘦弱,就與這種原因有關;又俗話說「虛不受補」,為何吃了補的東西卻沒法吸收進去?也有這一方面的原因。

假如食物吃下去卻無法變成自己的東西,久而久之,氣血就會不足了、身體虛弱。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思傷脾之後導致氣血偏虛,人體就容易感受邪氣,各種疾病繼而產生。因此,可以說「思」是百病的源頭。

《黃帝內經》還有一句話叫「怒勝思」。想想看,假如一個人思慮很多,杞人憂天,對身邊的人過分關心,經常苦口婆心的給人提醒,但別人卻會覺得很煩厭,惹人生氣,結果往往是被大罵一場,之後思慮就立刻終止,那就可叫做「怒」勝「思」了。確實,要中斷「思」的方法,假如不是自己主動的制止念頭萌生,則要用比較暴力的「怒」來解決。

怎樣可以不用這種粗暴的方法來解決思慮?第一個建議,就是要發現思慮。很多人連自己思慮過度也不知,又如何有動力去解決問題?發現思慮的難,在於適應了,不覺得有問題。就好像城市人睡覺的時候,很多時戶外都總有一點噪音,天天如是不覺得有問題,假某天突然到了鄉郊旅行,夜間靜寂無聲的感覺反而讓人發悶不自在。其實,我們的腦袋裡,天天許多念頭起伏,我們都適應了,沒有察覺到雜念存在。

不妨先作一個「逛街練習」,就可知道自己的思慮有多嚴重了。每逢在街上走路的時候,嘗試張開眼睛,細心觀察身邊的風景,同時內心一句話也不說,絕對寧靜,也不要浮現出過去的圖像記憶。除了眼睛看東西外,也用耳朵聽聲音,鼻子嗅氣味,皮膚感溫度。看看這種狀態能持續多久?心中能否保持平靜而沒有念頭萌起?假如平素沒有經過練習的人,可能不到一分鐘,自然就走神了。走神越快,思慮過度越嚴重。

當明白到自己確實有思慮之後,還想進一步解決思慮過度的問題?那就需要「靜心」的鍛煉了。下回再續。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23. 百病生於氣之「思則氣結」(上)

 

23

「思」從現代心理學上來看不屬於「情緒」,但是中醫仍將之歸屬於「情志」的範疇,就是強調了它與人體健康密切相關。在《黃帝內經》說:「思則氣結……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思慮太過的人,會使氣血運行不暢而出現「氣結」,中醫常說的氣機鬱滯,例如時常唉聲歎氣,胸腹脹滿,胃脹噯氣等,這些都可以是氣結的表現,要考慮自己是否思慮太過。

上面《黃帝內經》這一句話,是相對於「驚」而言的。驚是「心無所倚,神無所歸」而出現的氣亂,思則是相反,心裏面有東西可以存留,精神不會散亂,所以「思」一方面可以幫助人不會容易「驚」,這可以理解為當人對事物認識清楚,充滿自信,就不會膽小驚恐了。不過,假若思慮太過,則會使氣血不通,由於中醫強調人的氣血要暢通,不通則病,因此,思可以說是百病所生的重要原因。

現代的都市人,可以說十居其九,都有思慮過度的毛病!這樣說是否誇張了一點?很多人都說:我沒有思慮啊?!非也,這只是一般人對於「思慮」的理解與中醫的認識不同。一般人認為思慮是指生活上有很多事情要煩惱、要處理,太多事情要想,但是中醫所說的「思」還有深層次的意思。

先要解釋「思慮」是甚麼?思和慮仔細而言是兩個概念,在《黃帝內經》有一段話說:「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志」是指人所存留的記憶,當我們記掛著有事要做,可以叫作「志向」、「立志」;當志要「存變」,就是指存在心中的志向要變成實踐的過程,那就需要「思考」、「思想」了;當心志要真的實踐出來,還要考慮到長遠的影響、計劃將來,這就需要仔細「考慮」了,慮是有「深謀遠慮」的意思。

簡單的說,思與慮都是指思考的過程,區別在於,思只是一種想法、念頭,而慮則是將很多想法串連起來,考慮到多方面的影響。從上述的解釋來看,思慮本身都是正常的,每一個人都可擁有,本身不會導致疾病,只是當思慮過度的時候,才會使身體出現毛病。

怎樣才叫思慮過度?假如念頭的萌生,是為了志向的目的而思考,那沒問題,是正常的;但是當我們腦袋隨時跳出一些無關重要的念頭,本身是不需要實踐思考的事情,可是自己卻控制不了,念頭隨意跳出來,那就是頭腦的干擾,顯然是思慮過度了。如何解決思慮過度?下回分享。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22. 百病生於氣之「驚則氣亂」

22

「驚」亦稱為「驚慌」,是相對於「思」的一種情志,在《黃帝內經》說:「驚則氣亂……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假如一個人突然受驚,往往會有心慌心悸、精神恍惚、緊張出汗,頭腦混亂的感覺,這在中醫來看,就是因為驚使心神不安,干擾氣血所致。

驚與恐十分相近,所以有「驚恐」這一個詞語,都是指「害怕」,兩者的區別,一方面驚慌是較為輕度的恐懼;另一方面,恐讓人感覺收斂、下沉,一個人恐懼的時候會周身乏力、怕冷軟弱,可是驚則沒那種陰沉的感覺,驚會引動人的氣血,特點是一個字:亂,胡思亂想,精神錯亂,而恐懼的人通常害怕得甚麼都想不了。

適度的驚可以說是警惕,是對人有益處的。例如說約了一個朋友,怕他會遲到,不如早點打電話提醒他吧,這一種驚是非常輕度的,是對事情走向負面的預防提醒,這種思想能夠幫助我們做好準備,讓事情做得更好。

但是,假若驚走向了極端,例如每一次約見朋友之前,你都給他打十多次電話,又或者每一位朋友你都會這麼擔心,那完全不是對方的問題,而只是自己本身信心不足,容易受驚了。

在現代的社會裏面,不少人都有「易驚」的性格,就是驚弓之鳥,警惕心過強,俗語說「防人之心不可無」,但是有些人就是把這種思想用到極處了,身邊連一個可信朋友都沒有,不敢敞開自己內心。說穿了,驚就是「信任不足」,對身邊的人、事物、外在環境都不能信賴,那樣就容易害怕發生甚麼不好的事。由於我們見到這個世界太多不好的事情發生了,天災、人禍、黑心食品、官商勾結、貪污腐敗、姦淫擄掠,人心莫測……數不盡的問題,假如我們內心只是聚焦在這些負面事情之中,教人如何不驚?

如何解決這種易驚的性格?這其實不在於外在環境的好壞,而在於內心平靜與否。這就好像辨認「偽鈔」的道理,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假鈔票層出不窮,假若我們知道這麼多造假的方式,不禁讓我們心寒,似乎沒法逃過偽鈔的騙局?但是,辨認偽鈔其實很簡單,我們不需要每一張假鈔票都辨認清楚,只要知道一張真鈔票是怎樣的就夠了!同樣道理,要讓自己不易驚,不要將專注力放在負面的事情上,只要知道正確的事怎樣做,凡事看到正面之處,那就能夠讓自己有信心,面對風浪也不會動搖。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21. 百病生於氣之「恐則氣下」

21

 

「恐」是在七情之中,最為負面的情緒。在《黃帝內經》說:「恐則氣下……恐則精却,却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矣。」恐懼讓人「氣下」,是因為恐懼是一種下行的力量,讓身體內的氣不能上行,讓人的氣血不能正常的向上升。俗語常說「被嚇到遺尿」,假如一個人極度的恐懼,甚至會出現雙腿軟弱、周身發抖,這也是氣往下而不能向上所致。

適當的恐懼,對人是有益的。例如面對火警、天災,內心保持適當的警惕,是幫助人生存的重要原因。但是若恐懼持續,即使環境改變了卻內心依舊,這就會傷害身體。

恐比悲更為負面。雖然悲恐兩者均屬於負面的情感,但是悲傷的人往往只是呼天搶地,身體虛弱甚麼都不想幹,對人生失去了動力;可是恐懼的人,可以在這樣的基礎上,做出傷人害己的行為,例如害怕面對問題而自殺,害怕懲罰而破壞法紀。

人生裏面,最大的恐懼是甚麼?死亡。人們常常掛在口中的話,例如說:「那就死定了!」人生最嚴重的問題,莫過於死亡吧,當我們說到人最終極的內心恐懼,都可以跟「怕死」拉上聯繫。例如說,通常膽小的人,身體都會比較瘦弱、怕冷,相反強壯的人就不會膽小,宏觀一點看,死亡的感覺就像陰風寒冷、無力抵抗,那麼,假如死亡距離我們很遠的時候,是否可以感覺為輕微的怕冷乏力?

所以,當我們覺得身體虛弱的時候,不妨問一下內心:「究竟我在怕什麽?」怕死當然是一個終極的解釋,但是因何怕死?本來人生大不了的就是一死,沒甚麼可怕,可怕的其實是「失去」。我們在世上得到了很多東西,可是就是捨不得放開。怕死就是害怕失去自己、失去生命,那麼輕度一點的怕死,就是失去一些東西了,失去金錢、失去朋友、家人、失業、失戀、榮譽、健康……想讓自己身體不再虛弱?可以先問自己,有甚麼事情讓自己不能放下?

如何能夠戰勝恐懼?中醫還有一種方法,叫作「思勝恐」。恐懼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對於事情的不掌握。例如很多人會怕黑,但是怎麼也不會在自己睡房裏怕黑吧!只會在陌生的地方,是因為我們不熟悉這環境。假如我們對未來不能掌握,也會產生恐懼擔憂。在這個時候,「思」就十分重要了,讓自己從「不知道」變成「知道」,掌握自己的人生,就能夠從迷霧之中走出來,甚麼都不用怕了。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20. 百病生於氣之「悲則氣消」

20

 

「悲」是一種負面的情緒,是「喜」的反面。在《黃帝內經》說「悲則氣消……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營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悲傷會讓人「氣消」?因為「悲」干擾了正常心肺上行之氣,使人體的氣血不能正常運行,人的陽氣在中間不能散佈,故此氣好像消失了。

想想我們在悲哀嚎哭時的感覺:眼淚一湧而上、口中呻吟,可是卻感覺到氣促,就像呼吸不了,甚至覺得周身發抖。這種感覺,就是因為「悲」有點像「怒」一樣,有上升的感覺,但是悲卻沒有怒那種怒髮衝冠的強烈,悲最突出的是無力感,由於氣血不暢,讓人感到虛弱。所以,中醫有一句話說「悲傷肺」,就是指悲導致肺氣不通,可以出現呼吸氣促,甚至周身的氣血運行不暢。

悲不單純是傷肺,亦會「傷心」。例如上面說的「悲則心系急」,道理也很簡單,中醫認為「心藏神」,悲傷自然神傷,精神疲憊,所以俗語也說「人不傷心、不流淚」,這一個「傷心」其實跟中醫所說的「心傷」是一回事。

除了流淚傷心的悲以外,其實「悲觀」的負面態度,亦屬於悲的範圍,只不過程度較輕而已。可是要明白,程度輕不代表不嚴重,慢性中毒,有時候比急性中毒更難治!所謂溫水煮蛙的道理,假如突然發生意外而感到悲傷,往往過後就會釋懷,但是若是長期抱持負面的思想,頑固態度對身體造成的傷害,比一場傷心痛哭更為難解。

悲能夠傷人,但倒過來說,假如一個人身體虛弱,亦容易傷春悲秋。《內經》另有一句話說:「六十歲,心氣始衰,善憂悲」,當人的年紀大了,假若身體出現虛弱,就會多愁善感。雖然比較多老人家容易有這種毛病,但是亦有一些人年過半百以後闊達開朗,心境平靜一無掛慮,從中醫的角度看,他們就是「心氣不虛」了。就是說,身體好的話則不容易悲傷,同時思想悲觀的人容易身體虛弱。

如何可以讓自己不容易思想負面?減少悲傷?方法很簡單!《內經》又說:「神有餘則笑不休,神不足則悲」、「心藏脉,脉舍神,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其實悲觀就是缺乏正面積極的思想,中醫說「喜勝悲」,當一個人在笑的時候,自然不會悲傷吧!所謂「邪不能勝正」,只要時刻保持正面樂觀的態度,提醒自己不要掉進負面陰沉的坑裏,只讓自己腦袋想好事,悲哪能出來?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19. 百病生於氣之「喜則氣緩」

19

 

「喜」是在七情之中,最為正面的一種情志,簡單來說喜就是開心、快樂吧。在《黃帝內經》說:「喜則氣緩……喜則氣和志達,營衛通利,故氣緩矣」,各種其他情志都容易過極而導致疾病,可是唯獨「喜」不會,喜能夠使氣血通暢、和緩,亦即使身體恢復正常。所以,現在有些養生方法提倡「常笑」,甚至說「笑能治百病」、「笑是治病良藥」,這是由於笑是喜的表現,透過笑可以使氣血通暢,自然百病不生。

但是,喜也不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例如《黃帝內經》也說「喜傷心」,假如喜歡的情緒太過,這也是對人體不好的,這裡所說的「心」,尤其是指中醫上「心藏神」的意思,就是因為常常都是處於一種過於歡樂的心態,那麼就會心神散換,不能集中精神了,可以導致心神的疾病。《黃帝內經》更說:「暴喜傷陽」,假如突然的歡樂太過,那就可能「樂極生悲」了。

想想看,我們身邊或許都有一些朋友,他們是常常笑面迎人,只要一些很小的事,都會讓他笑過不停的?這一種類型的人,性格上往往都是比較隨意,正面來說做人是比較隨和的,容易跟人相處,能夠容易適應環境轉變,但是負面的說,則是做人意志不夠堅定,人生目標還未清晰,安於現狀,這也反映了「喜」的正常與太過的兩種情況。更仔細的說,「喜」與「怒」相對,而怒在前一篇指出可是一種向上、擴展的能量,一個人多喜則少怒,這也是他們做人意志不夠堅定的原因,因為喜而欠缺推動力。

若是一個人缺乏「喜」,那就會成「悲」了。喜是正面積極的,而悲則是負面消極的,缺乏正面,那就成負面了。所以,要消除悲傷、解除負面思想,直接方法就是找點讓自己快樂的事情來做吧。從中醫理論來說,這就是喜能剋制悲。

總言之,喜還是一種十分珍貴的情志,因為快樂是能夠幫助我們身體健康,生病時抱著正面積極的態度,亦能有助加快康復。只要記住別要得意忘形,樂有節制,那樣就不會成病。儘管喜怒哀樂乃是人之常情,但是有些人卻說難以得到真正的快樂,為甚麼呢?按照《大學·中庸》的說法:「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其實,很多時候歡笑都是短暫的,想要得到長久的快樂,最好的辦法還是保持平靜的內心,各種情緒不會隨便發出,才能感到內心的平安祥和,那樣才是真正的快樂呢。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18. 百病生於氣之「怒則氣上」

18

 

中醫認為人的七情與健康緊密聯繫,在《黃帝內經》中尤其有「百病生於氣」的說法,指出了各種情志如何影響人的健康,從今期開始,將會逐一探討,首先談「怒」。

很多人都認為發怒是不對的,但是中醫強調過猶不及,其實適當的怒是有益的。例如有成語說:「鮮車怒馬」,其中的「怒馬」即是指馬匹的壯健,而不是說牠發脾氣,還有如春筍怒發、草木怒生、心花怒放……這些「怒」,都形容旺盛、迅速,是一種積極的力量,有生長、發展的意味。又比如說消防員在火場上英勇救人,這一種勇氣亦可稱為「怒」。

所以,很多時適當的怒對人生很重要,怒是一種上升、擴展的力量,有「怒氣」則每天精神充沛,工作有目標,人生有動力;相反,缺乏怒則使人懶惰、逃避、退縮、怕事。

但是,當怒太過的時候,則可以使人生病。《黃帝內經》說:「怒則氣上……怒則其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故氣上矣」,很多電視劇情,都描寫當人暴怒以後立刻可出現吐血,這就是因為當這一種上升的能量太過了、失控了,則人體的氣血亦向上衝而見嘔血;文中還提到一種「飧泄」的病,其實就是指吃東西下去不能消化,未消化的食物直接排便出來,這是由於這種太過的氣血上升,使在下面的胃腸不能消化食物了。

不過,除了暴怒以外,另外一種怒是更值得我們關注的,就是隱藏的怒,或者現代喜歡稱之為「鬱怒」。這種情況在現代社會十分多見,我們所說的工作壓力、生活壓力,逐漸累積了抑鬱、怨恨、憤世嫉俗,對生活上諸種事情都覺得不滿,這些負面能量的累積,也就成爲了我們潛藏的怒。這種怒對身體造成的影響更大呢,因為它是長期的、慢性的侵害我們,由於這種怒是緩慢漸進的增大,我們也逐漸的適應了,不容易察覺它的存在。

那麼,如何可以預防怒氣太過?「息怒」則是十分重要的法則。息怒可包括兩種層次,一種是「釋怒」,當憤怒的情感來臨的時候,不是每每的去壓抑它,而是要適當的去釋放它。當然了,假如怒氣累積到非常厲害的時候才釋放,那就容易出毛病了,故此要學會從怒氣很小的時候,就要釋放它。這就牽涉到要「析怒」,需要理性的面對自己內心的情感,需要自覺地省察當下的情緒,當怒氣初生即消除它,那就能夠心平氣和了。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17. 醫患關係誰最重要?

17

 

醫生與患者之間的溝通,常常說成為「醫患關係」,建立良好的醫患關係,對於雙方都有益處。在醫者與病人之間,一般認為是醫生更為主導的,就好像老師與學生之間,是老師教導學生學習,學生則要虛心聽從。原來早在《黃帝內經》中,已經有討論了醫患關係的問題,而且觀點十分獨特!

今良工皆得其法,守其數,親戚兄弟遠近音聲日聞於耳、五色日見於目,而病不愈者,亦何暇不早乎?……

黃帝提出了一個問題,假若生病了之後,有一種情況:假如是高明的醫生,能夠清楚掌握醫學的理論法則,而他所治療的病人,即使像自己親戚兄弟那樣經常見面,已經十分熟悉對方的聲音氣色,能夠非常準確的作診斷,但為何在這樣的前提之下,仍然會治不好病?難道還是不夠及早治療?岐伯從一個特別的角度解釋:

歧伯曰:病為本,工為標,標本不得,邪氣不服,此之謂也。

「工」即是醫生的意思,他從醫患關係的角度解釋,又用了中醫學「標與本」的說法,認為在治病的過程中,病人為本,而醫生只是標,就是說醫生只是幫助病人康復,假如病人無法接納醫生的幫助,身體內的「邪氣」不能制止,病則不能治愈。

進一步問,為何病人無法接納醫生的幫助呢?這裡的接納不單是吃藥治療的問題,其實這跟上一篇提到的「神不使」有關。在中醫治病的時候,除了診斷明確、選擇正確的治療方法之外,假如病人的精神、意志不強,或者有其他慾望、貪念、思慮、擔憂,均會影響療效,這些都是治病能否獲效的更根本原因。

道理就像扶助一位婆婆過馬路,但婆婆本身不需要過去,你怎麼扶她也不想動;又好像地震的災民需要援助,但是某地區不想接納其他國家的支援,救援物資怎麼也到不了他們的手中。從《內經》這些話中可以看到,中醫非常重視人的情緒、心理,在治療康復中的作用,當一個人的心底裡有各種不願意接受治療的想法,這將會造成「神不使」,即使華佗再世亦無能為力了。

在醫生與病人的關係中,其實是以病人為首,而醫生只是一個幫助者。這一種醫患關係的態度,反映了中國文化中重視「內因」的思想,就好像老師與學生之間,學生的主動學習更為重要,老師只是一個引導者而已,學生能否成才,還得要靠自己的努力呢。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16. 康復的關鍵是甚麼?

16

 

為何人到了臨終的時候,即使用上了各種正確的治療方法,但也沒法取得效果?就這一個問題,在《黃帝內經》中有精闢的見解,黃帝問岐伯:形弊血盡而功不立者何?歧伯曰:「神不使」也。

黃帝問的是,身體敗壞了、氣血耗盡的時候,為何治療方法不能見效?岐伯的回答十分精煉,三個字:「神不使」。當然大家聽完這三個字,也會一頭霧水,不明白岐伯想說甚麼,所以黃帝也繼續追問:

帝曰:何謂「神不使」?歧伯曰:鍼石,道也。精神不進,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壞神去,榮衞不可復收,何者?嗜欲無窮,而憂患不止,精氣弛壞,榮泣衞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岐伯的回答其實很有趣,他解釋用針灸等方法治療卻不能獲效的原因,是因為「精神不進,志意不治」。這裡先要解釋「精神」的意思。「精神」現在一般理解為人的意識、思維、神志,是指一種心理狀態,而在《內經》裏雖然亦有這一方面的意思,但更深一層的認為,「精」是指一個人內裏面精氣充足,於是在外面的「神氣」自然充沛,所謂「有諸內必形於外」,精神是人體內狀態的外在反映。

岐伯解釋,「神不使」就是指一個人的「精神」沒法改善、志意無法恢復,當然黃帝還不滿意這一個答案,繼續追問這精神敗壞的根本原因是什麽?岐伯深刻的指出,是由於人的「嗜欲無窮,憂患不止」。

這非常值得我們深思。一個人為何會「死亡」?為何正確治療仍不能獲效?原因竟然是與人的慾望、貪念、思慮、擔憂有關。由於種種情志因素,導致人的心神擾亂,精氣也受到傷害,氣血不通,身體也就「不聽話」了。所以在中醫裏,對於「精神」的理解是內外互為影響的,人的心理會影響人體,而身體狀況又會反映在神氣上。

從這個角度看,「生存意志」確實是病重時康復的關鍵。一個人他「想」甚麼,會決定他能否活過來,而且不單是「想不想活」的問題,假如他在病危的時候,還在想那些慾望、貪念、思慮、擔憂……這些將會成為他康復的最大障礙,吃甚麼良藥都是浪費。

 從宗教的角度看,這就是靈魂與肉身的關係,人的靈魂離開了,剩下的身體很快會敗壞,可知靈魂才是身體健康的終極「掌權人」。我們的「精神」也是一樣,所謂「思想決定命運」,一個人的生與死,真是在「一念之差」。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15. 為甚麼容易「熱氣」?

15

很多人知道吃了肉類、辛辣、煎炸、油膩食物太多之後,會使體內積熱,熱氣上升頭面繼而出現各種不適,這種情況民間則稱為「上火」或者「熱氣」。其實,除了飲食的因素之外,在《黃帝內經》中還提到一種更重要的原因:

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於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

這裡講了一種疾病叫「煎厥」,這種病會出現眼睛突然盲了看不見東西、耳朵聾了聽不見東西,其實就是形容人在中暑之後,突然昏倒的情況,失去意識了。

煎厥的原因,是由於過於煩勞之後,使人體內的陽氣向上向外張弛,結果使人體內的精氣耗損了,如此長期反覆耗傷,再到了夏天剛好也是陽氣外展的季節,則使陽氣外張更加嚴重,於是突然病作。

現在很多人認為,「中暑」就是因為夏天酷熱,受熱太過之後就出現這種病,可是細心想想,例如大熱天時一群人去爬山,每一個人都面對同樣環境,卻為何只是少部份人中暑?在《黃帝內經》裏面有了清晰的解釋,其根本原因是「煩勞」。

「煩勞」包括了兩方面:心煩與勞倦。由於思慮太多,心浮氣躁,心煩即是一種「上火」的表現;過於勞累之後,身體氣血耗傷了,亦容易使火氣上炎。

當然了,《內經》這裡只是舉例而言,「煎厥」的病情是比較嚴重的,假若「煩勞」程度較輕,而又不在大暑之節,人體內的陽氣仍可因「煩勞」而外張,可出現各種「上火」的表現。

因此,假若要問自己為何常常容易「熱氣」?一般人只會用「飲食過於熱氣」來解釋,這就好像得了中暑就將原因單純歸咎於「天熱」,其實只是將責任推卸給外在因素而已。中醫看病雖然認為外在因素有所關係,但更認為內在因素在發病上起決定性的作用。環觀我們的四周,「煩」與「勞」都是現代都市人共有的通病,

 

為何現在這麼多人有上火?答案就不言自明了。原來自己的「身」與「心」,需要負上更多的責任。

很多人問:假如得了上火,是否喝點涼茶、吃點清涼的東西就能夠解決問題?從上述的討論,大家都會明白到,熱氣的原因不單在於「熱」,吃清涼的東西雖然能夠解決其中的一部份問題,但是「治標不治本」,還有更根本的問題需要解決。不求身外,尋諸於己,是養生的重要方法。

http://club-o.org/newsletter/CO076/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