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解外方證原意》

 

2.1

 

李宇銘的《傷寒解外方證原意》對約50首與解外相關的經方進行重新考證,每一首方皆提出新的觀點,不少觀點與主流理論大相徑庭,力求恢復經方理論原貌。

 
《傷寒解外方證原意》中所載的方證,包括了幾大部分:確實能夠解表、解外之方;一般認為能治表之方,經考證卻發現其方義並非在於解表;一般認為並無解表之功,但經考證卻發現其方具有解外功效之方。本書體現出張仲景在治療外感病過程中,對於有無邪氣在表的重視。

 

本書適用於中醫臨床工作者、研究者,中醫藥院校師生,經方愛好者、研究者,以及廣大的中醫藥愛好者閱讀參考。

 


 

 

目錄

 

桂枝湯方義在宣衛降營
葛根湯屬太陽傷寒代表方
越婢湯屬太陽溫病代表方
表鬱輕證並非病情較輕
二陽並病條文串解
桂枝湯“非發汗”解表機理
太陽病篇“非發汗”解表方
小青龍湯可不發汗
五苓散並非表裏同治
桂枝人參湯並非表裏同治
葛根黃芩黃連湯並非表裏同治
厚朴七物湯並非表裏同治
附:溫經湯屬逆流挽舟法
去桂加白朮湯證非小便自利
桂枝附子湯與甘草附子湯的關係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去桂之意
白虎加人參湯證屬表裏三焦熱盛
黃芩湯原能解表
小柴胡湯證重在邪結下焦
小柴胡湯辨證使用方法
大柴胡湯證無邪在陽明
小柴胡湯類方證治
麻黃細辛附子湯證並非太少兩感
麻黃升麻湯屬表鬱輕證
參考書目

 

 

作者:李宇銘

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ISBN:9787513216487

定價:25元(人民幣)

 

 


 

 

自序

 

 

《伤寒论》的研究,千多年来依然十分活跃,在《黄帝内经》以外,《伤寒论》是中医界皆最为推崇的医著。书中所载的方剂被尊称为“经方”,即“经典之方”,至今仍为临床常用,为中医之常道、大道,是成为明医的必经之途。

 

由于《伤寒论》文字深奥,远古思想难以理解,而且张仲景在书中写作风格特殊,文字精炼且少言背后思想,欲理解古经含义,往往需要透过注家的帮助。可是,当学生认真的阅读了大量注家以后,又会发觉每一个注家有各自的风格,实际上单在“伤寒学派”之中已经是一个“伤寒各家学说”,人人解释不一、莫衷一是。尽管现代许多医家自称运用经方,可是人人使用经方的思路不同,究竟该如何使用经方?究竟张仲景的原意为何?经方理论的原貌是怎样?此皆学医者渴求解开的谜团。

 

本书名为《伤寒解外方证原意》,目的正是为了解决此等难题,乃笔者多年来研究仲景学说的总结。书名为“原意”,乃是“力求仲景原意”,透过狭义的“以经解经”,让张仲景自己解释自己。本书的研究方法,是以张仲景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的原文互参“内证”,以仲景的话来解释自身的理论思维,论证不以《黄帝内经》等医经作为广义的以经解经(但可作为旁证),亦不以历代注家或现代教材为依据(但可作为对比参照)。透过此一方法,重新挖掘《伤寒论》中多首经方的理论原意,重构经方方证理论原貌。详细研究思路与方法,请参阅另书《伤寒六经原意·前言:智者察同的中庸之道》一文。

 

在此对书名几个概念进行说明。

 

书名中“伤寒”指《伤寒论》一书,指本书的研究范围是《伤寒论》中的方剂理论。由于《伤寒论》本是从《伤寒杂病论》中分割而成,《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本为一书,故此在研究《伤寒论》的方剂理论时,需要与《金匮要略》互参,例如《伤寒》与《金匮》同载的方剂,研究时一并分析考虑。《伤寒论》的“伤寒”一词,本身指“寒邪”致病,而“六经”是指寒邪致病从表到里逐步深入的六个过程,可是《伤寒论》的内容并不单纯论述寒邪致病,亦有论述风邪、热邪,以及各种内生邪气的问题。从《伤寒论》的书名来看,伤寒指的是狭义的“伤寒”而非一般所谓“广义的”外感六淫(或说无广义狭义之分),但其书中内容确实包含了多种邪气在内的疾病,更准确的说《伤寒论》十分关注正气与邪气之间的相互作用,而非单独考虑邪气致病。

 

因此,本书的研究立场,并非单纯立足在邪气的角度看待《伤寒论》,而是更侧重在整个人体的正气,实即人体的生理理论,认识“表里三焦营卫”与“伤寒”之间的关系,作为解释每一个方证的背景理论。对于整个《伤寒论》的关键理论问题,例如“表里”、“三焦营卫”、“六经”、“脾约”、“客气”、“中风”……等理论的原意,请参阅笔者《伤寒六经原意》一书,是作为本书的理论基础。

 

接下来说“方证”。方证一词并非仲景原文,但是现代对于经方的使用,多以“方证辨”、“汤证辨证”作结,已经成为一流行术语。实际上,“方证”一词有多种含义,至今尚未有一清晰概念。其中较为错误者,认为“方证”是类似一种“证型”的问题,亦即认为方证像现在《中医内科学》上将感冒分成“风寒”、“风寒”、“暑湿”等几大类型,认为“方证”就是对于疾病分型的另一种看法。这种对于“方证”的理解,是按现代《中医基础理论》上对于“证”一词的认识,认为证是“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病理亦即是指疾病的“本质”、“病机”。这种看法显然是错误的,由于“方证”的概念是专门用在经方理论上,而张仲景时代的“证”并非解释成“本质”的概念,“证”是指“临床表现”,即患者的各种不适感觉,实际上亦即等同于“症状”,是指疾病的“现象”。其实,现代大部分提倡“方证”的经方家,均非抱持这种思想。

 

比较普遍的“方证”观点,是提倡“方”与“证”的关系,即是指“经方”与对应“证候”(症状)的关系,如何透过辨别症状,准确判断每首方可出现的一个或一系列症状,从而“辨证”使用经方。这种思想的最极端者,例如日本古方派的吉益东洞,认为“《伤寒论》唯方与证耳”,亦即是认为《伤寒论》的方剂理论,没有病机,而只有方药以及证候的对应关系。这种否定《伤寒论》具有病机理论的思想,至今在中医界仍十分流行,甚至提倡“抓主证”,即是每一首经方抓住最主要的一个症状即可使用,抑或提倡“药证”,即见某一症状即可用某一药物。这种思想,某程度来说是中医的倒退,回到几千年前,中医还未形成为理论医学之前的“经验医学”,只凭经验针对症状用药,而不考虑疾病原因。

 

事实上,《伤寒论》确实强调方与证的关系,但更重视两者中间的病机关联。虽然在《伤寒论》中较少直接论述背后的病机理论,但是相关记载仍有不少,例如原文说:心下有水气、表不解、气上冲、阴阳俱虚、胃气不和、阳气怫郁在表、血弱气尽腠理开……仔细挖掘可看到《伤寒论》中散在不少病机理论,张仲景在建立六经理论时,显然具有背后的系统理论,只是在写作中把重点放在证候的辨别上,模拟临床实践。正如《伤寒杂病论》的原序说:“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张仲景写作此书的目的,在于训练“见病知源”的能力,在知道疾病原因之前,强调的是“见”,即是观察辨别临床现象,从而得知疾病本质,张仲景更说“思过半矣”,重视临床思维能力,如何能够思考清楚疾病的原因。

 

本书所说的“方证”,重视经方与证候之间的病机联系,从证候、到病机、再到方药三步的一线贯穿,是张仲景方证理论的重要价值。单纯研究某一方的用法,还未能突显张仲景的“系统理论”,更重要的是在明确每一方的方证理论后,能够看到“证与证之间”、“病机与病机之间”、“方与方之间”、“药与药之间”,甚至是“剂量与剂量之间”的内在联系,看到了“证-机-方-药-量”之间一脉贯穿的理论,此即为“得道”,得医学之大道。

 

因此,“方证”一词,实际上是以“方”与“证”两者作为代表,训练医者的理论思维,是经方理论的重要思想。

 

最后说“解外”。“解外”与“解表”概念不同,按笔者在《伤寒六经原意·表里部位概念》一文中指出,张仲景的表是指体表,而“表证”是专指“恶寒”一证,是专指由于寒邪在表所导致的证候(临床表现),表是相对于里,而张仲景的“里”并非“非表即里”,里是专指“下焦”。张仲景的“外”与“内”,“外”同样是指体表,而“内”则是非表即里的概念,即是非在体表皮毛血脉,包括了体内的三焦藏府。由此理解,张仲景所说的“解表”与“解外”的概念略有不同,解表是专指解除在表的寒邪,若非寒邪在表,例如是邪热在表、水湿在表等寒邪以外的邪气,则当称为“解外”。解外的概念范围较广,包含了解表在内,而解表的范围较窄,专指解除寒邪在表的治法。本书以“解外”命名,即是强调讨论各种有邪气在表的病情,而不单独讨论“寒邪在表”的方证。

 

本书对约50首与解外相关的经方作重新考证,每一首方皆有提出新的观点,不少观点与主流理论大相径庭,力求恢复经方理论原貌。本书中所载的方证,包括了几大部分:一、确实能够解表、解外之方,例如太阳病篇的麻黄汤、葛根汤、桂枝汤等方;二、一般认为能治表之方,经考证却发现其方义并非在于“解表”,例如五苓散、桂枝人参汤、葛根芩连汤、麻黄细辛附子汤等方;三、一般认为并无解表之功,但经考证却发现其方具有解外功效,如越婢汤、白虎汤、黄芩汤、麻黄升麻汤等方。由此可见,本书对于整个《伤寒论》的解外理论,作了彻底的重新研究。

 

《伤寒论》奠定了中医理论中的“解表法”,解表并非独有发汗解表,还有“非发汗”的解表法、各种调和营卫、阴阳自和的解外法。由于《伤寒论》所讨论的,是邪气从表入里的过程,邪气在表属于病情较轻、需要首先治疗的病证。但临床上,单纯邪气在表的病情只占少数,更多是邪气在表兼有其他病情,而对于“表里同病”的治则,一般认为有三方面:里证为轻,则先表后里;里证为急,则先里后表;若单治表或治里均会加重病情,则表里同治。可是,这三大法则还是过于粗略,在何种情况下选择表里分治或合治?才是要具体讨论的问题。由于除了太阳病主表以外,其余五经亦可同时兼有邪气在表,故此各种邪气在表的病情千变万化,按邪气在六经不同、病机兼杂多少,正气虚弱程度等因素,所采取的解表方法并不一样,形成了丰富的解外证治理论。

 

本书全面探讨《伤寒论》解外方证的理论,作为笔者另一书《伤寒治内方证原意》的姐妹篇,内外相应,体现出张仲景在治疗外感病过程中,对于有无邪气在表的重视。在读毕此书以后,对于各种经方的争议问题当能迎刃而解,能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一方面明白到方证理论本身并不难学,又能感受到仲景学说的系统与严谨,赞叹经方理论的完美与高尚,是在后世时方理论之中所不能找到的。

 

本书为笔者多年来学习研究的成果,在研究时努力丢空自己、探寻仲景原意,但因能力有限,未能高攀医圣之全心,难免挂一漏万,愿能砖引玉,诚邀各位学者批评指正,促进学术进步,以冀恢复“仲景学派”的辉煌!

 

 

作者

2012年于北京中医药大学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