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齋口不齋心」?

20106229345769376

現在有不少素食餐廳,是以仿葷、素肉作招徠,就是菜式完全可以做出肉類的質感與味道,只是原材料都是來自植物。對於這種飲食的方式,一些非素食者會批評,這種素食是「齋口不齋心」(是廣東話說「齋口唔齋心」),意思就是只是「素在口中,心中不素」。

 

對於這種「齋口、齋心」的說法我認為是一種對素食的偏見。就算按這種思路,比如是享受肉食的味道卻又不吃肉,這充其量可以倒過來說「齋心而不齋口」,但吃「素肉」顯然不可叫做「齋口」吧,不管他心想不想吃,嘴還是吃了。

 

說素食者「齋口不齋心」,意思是批評他沒有嚴格遵守素食的要求,其實心裏還是想吃肉。對於這種質疑,是由於非素食者還未體會到素食者的想法。

 

首先說一下「齋」字是甚麼意思。在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說:「齋,戒潔也」,齋就是強調受戒,是為了身心潔淨而不吃葷。齋與素意思基本相同,相對來說「吃素」就沒有「戒」的意思,更強調樸素簡單,說「吃齋」更加有佛教的意味。

 

46153343_10156715711406992_2431186046289969152_n

(香港中餐廳提供的「素乳豬」)

 

從素食的定義來看,一般是指「不吃肉」、「不殺生」,從這個角度來看,吃素肉並無不可,對這定義並無抵觸;假若以筆者前一篇《素食為何屬「情志養生」》的嚴格觀點,在中國文化的立場來看,由於五辛類的蔥蒜等食物也算「葷菜」,那麼素食的定義,應該是指「不心煩」的食物,假若吃下這東西讓人心煩不安的,那就是「葷」。可是,就算從這個角度來看,素肉雖然是「模仿」葷菜,假若原材料沒有葷食成份,技術還未高水平至模仿出這種「心煩」的作用來,不是真正的葷食,也沒有違背素食的原則。(這裡值得討論的,為何肉食讓人心煩?這必然與「殺生」有關。)

 

尤其是對於西方人來說,他們完全沒有「齋口」或者「齋心」的說法,就算是嚴格素食者(Vegan,不吃奶蛋芝士的素食者)吃素肉心安理得,這是因為他們認為只要不吃肉、不殺生,已經能夠達到保護動物的目的,吃素肉讓自己多點食物的選擇,那又何妨?

 

當然,這種質疑素食者的想法,其背後的思想是認為,素食者認為要守戒、清淨,為何心中還想吃這些類似肉食的東西?對於這種想法,其實只是非素食者不明白素食者而已。這讓我想起禪宗的一個故事:

 

兩位禪師一起上路,走到河邊的時候,見到一個美女無法過河。師兄就走過去,背上這個女人涉水到對岸,過河後放下了她,兩位禪師繼續上路。走了很長一段路以後,師弟一直悶不作聲,最後終於忍不住說了:「我們出家人嚴守戒律,不能親女色,為何你這樣做?」然後師兄就回答:「這女人我早就放下了,為何你還一直未放下?」

 

這個簡單故事,用在素食者吃「素肉」的情況也一樣。非素食者質疑素食者為何還未「放下」素肉,其實,素食者心中對於素肉沒有眷戀,只不過是一種素食的食物而已。對於剛開始吃素的人來說,吃素肉可能是一種過渡期的替代品;但是對於長期素食的人來說,吃素肉不會引起他「想殺生」、「想吃真肉」的念頭,「齋口不齋心」只不過是非素食者自己未能放下,於是對素食者的一種假想而已。

garden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3. 有素心就可不吃素?

 

salat herz

筆者在上文《素食目的不在吃?》一文中,指出了吃素最終的目的是讓人內心平靜,或許有人會問:「假如我已經內心平靜了,是否就沒必要吃素?」

 

也有些支持素食的人認為:「選擇素食最重要是有心,最後能否吃素其實不太重要吧?」

 

這種觀點十分吊詭!一方面支持素食,另一方面又覺得可以不吃素,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這次跟大家一起探討。

 

堅持吃素是否一種「執著」?

 

例如佛家對於素食的看法,其實沒有嚴格的規定。佛教在印度還未傳入中國之時,當時沒有規定僧人不許吃肉,過著托缽乞食的日子,飲食隨便,是到了南朝梁武帝之後,才開始提倡全面素食的;又例如現在的藏傳佛教,也允許信徒吃肉,有不少佛教徒亦主張可吃「三淨肉」(就是眼不見殺、耳不聞殺、不為己所殺)。那麼,有些人認為信佛其實不一定要吃素吧?不少在家信佛的人也沒有吃素,其實只要「心裏素」就可以了,何必執著於吃肉與否?

 

其實,佛教從不嚴格素食到開始全素食,可理解為一種「進步」,就是隨著佛教徒希望將慈悲心引申到生活各方面時,在飲食上也得實踐。當然不要顛倒因果,信佛不是爲了吃素、不是吃素才可以信佛,而是吃素可以幫助信徒內心清淨,實踐信念。假如說信佛也可以不吃素的話,這就是一種倒退了。

 

藏傳佛教允許吃肉,也是出於無奈,由於身處高原本身難以種植植物,就只能像遊牧民族那樣賴以吃肉維生了,現在藏蒙地區的交通比過去發達了,也逐漸開始了素食運動。其實,素食者在有些時候因為特殊環境而需要妥協,例如初嘗素食的人往往會接納吃「鍋邊素」,就是指在沒有更好選擇的時候,即使食物中混有葷食時,也會吃旁邊的素食,其實也是同一道理。
素食者大都性情隨和,在飲食上是隨便的,吃肉與否有時候真不是重點,即使逼於無奈需要吃肉,也無必要有罪疚感。某程度來說,長期素食者不願意吃肉,是由於不喜歡吃吧,就好像有人很不喜歡榴槤,聞到氣味就跑開了。素食者不吃肉並非叫「執著」於吃素,例如有吸毒者決定改過自身,決定放下吸毒而重過正常生活,沒有人會說他不吸毒就是「執著」吧?假如一定要用「執著」的角度來說,這就是「擇善固執」吧。

 

帶著感恩的心吃肉就可?

 

還有另一種說法,有些人自知無法放下吃肉,認為只要懷著感恩的心吃就可了。

 

當然有這種想法的人,是比沒有感恩的心而吃肉要好一些,懂得感恩,人生會快樂。不過,這裡想進一步探討這「感恩」從何而來?例如當你感激一個人、想報答他的時候,到最後卻殺死對方、吃掉對方,這聽起來是否十分恐怖?!感恩反而變成了怨恨?這麻木不仁真教人心寒啊。

 

就是說,當一個人真正的對動物感恩,是不會想吃肉的。假如我一邊說我懷著感恩的心去吃肉,這種感恩的心,主要目的不是爲了讓對方好過,而是讓自己好受。這其實並非真的感恩,只是一種「贖罪感」,好像懺悔一樣。假如真有一個人能天天吃飯都在(感恩)懊悔,何必不更進一步改變「錯失」?

 

當然了,一邊感恩的吃肉,也無法去除肉類本身含有的不良成份:尸毒、農藥、抗生素、激素、化肥、膽固醇、脂肪、細菌、病毒…… 假如有人能夠一邊吃下各種「黑心食品」,又一邊心存感激,這人可真是過分的包容了吧!?

 

10388141_283798985126417_5655504272343132043_n

 

心靜自然素

 

說回一開首提出的問題:「一個人內心平靜的話,是否吃葷也可?」也不排除這種可能,就好像剛才講最開始佛教僧人也可以吃肉一樣,一個大師內心平靜的時候,就好像一個波平如鏡的湖面上,丟一塊石頭進去,激起了波浪,但水也很快恢復平靜了。

 

但是,當一個人內心真的平靜,其實也不會萌起吃肉的慾望,內心自然希望飲食清淡、樸素、健康、不殺生。就好像當衣服剛洗乾淨以後,也不會想立刻拿去碰髒東西吧。

 

提出這種想法,其實主要是非素食者內心未夠平靜,念念不忘口腹之欲,未能站在素食者的立場看問題。肉食者心煩意亂自己也不自知,這就好像在波濤洶湧的大海裏,儘管丟多少塊石頭進去,其實還是依舊風高浪急。對於肉食者來說難以感受到平靜與否,未能感受到吃肉對內心的影響,反而以為平常的狀態就是平靜了,卻不知道內心翻江倒海。

 

其實,當一個人素食一段時間以後,內心的肉慾不生,也不會想要吃葷的。這轉變是一種自然的、正常的反應,是從心而發的,長期素食者根本沒有想吃肉的念頭,也不會認為素食十分艱難,只不過是他們正常生活的一部份而已。

 

素食是言行一致的體現

 

上述的討論,描述了一些「言行不一」的素食看法,一方面認為素食好,卻因做不到而給自己找藉口。選擇素食,就是爲了選擇讓自己向善的理念實行出來,不再做「人格分裂」的人。就好像一個頑皮的孩子,平常天天玩樂不念書,有一天突然下決心要發奮向學了,跟媽媽說以後會用功讀書,可是他的生活卻一點改變也沒有,這就是言行不一了,內心的念頭沒有落到實處,其實等於撒謊。

 

中醫有一句話叫「有諸內必形於外」,當一個人有甚麼理想,他就會有怎樣的行為;中醫還有另一句話叫「司外揣內」,就是我們如何觀察一個人的內心?需要從他的行為來判斷。如何評價一個人的內心,不可以單純依靠言語,而更要看他的行動,就知道他是否表裏一致了。

 

當人內心開始醒覺,不想在飲食上傷害他人,讓和平從自己每天的生活中實踐出來,往往就從素食開始;當自己希望身體健康,讓身體血脈流暢,去除一切毒素的侵害,素食就是最佳選擇;素食能夠保護環境,緩解糧食不足的問題,幫助減少饑荒與災害,是對世界上各種問題作出積極的回應。

 

正心修身以後才能齊家治國,當人明白到自己可以透過改變自己來改變世界,改變飲食就是最基本的一步,人能夠掌控自己口服慾望,才能推己及人,身體力行的貢獻社會。

 

10407265_297507127088936_8481095381706865687_n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2. 素食目的不在吃?

rdn_4eaa018493d25

 

素食不就是講飲食的問題吧?還有甚麼其他的?當然不止了!

 

就好像駕車那樣,一開始學習駕駛的人會問:如何開車?刹車?拐彎?車子壞了怎麼辦?…… 但是,當一個人學會駕車了,這些事情都不再考慮了,轉而開始真正駕車的目的:節省時間到達目的地?爲了謀生賺錢送貨載客?爲了駕駛郊遊樂趣?……

 

談素食,初嘗素食的人都會很關注素食的問題,例如怎麼吃啊?吃甚麼啊?如何吃得健康啊?……當這些基本問題都解決了之後,學會怎麼素食了,這些事情就不在考慮之列,轉而到真正開始素食的目的——每一個人選擇吃素的目的都不同,有人爲了健康治病、環保人權、保護動物、宗教信仰……

 

這篇文章,想指出一個所有素食者都能夠體會到的共同目的:「靜心

 

素食並不止於不吃動物

 

很多人以為,素食就是指不吃肉,只吃植物性食物。這雖然也是素食的基本定義,但是素食者還有不同看法。例如佛家的素食者,主張不吃五辛,即蔥蒜韭菜等「植物」都不吃;又如印度修煉瑜伽者,主張不吃惰性食物,其中就包括了「菇菌類」。

 

為何這些植物性的東西素食者不能吃?先說蔥蒜類,在《黃帝內經》中有一段話說:

 

「黃帝曰: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何也。少俞曰:辛入於胃,其氣走於上焦,上焦者,受氣而營諸陽者也,薑韭之氣薰之,營衞之氣,不時受之,久留心下,故洞心。」《靈樞•五味論》

 

這段話的意思,說薑、韭菜等辛味食物,多食則讓人「洞心」,是指食物進入胃之後,其氣上行太過,氣有餘而留在心下,故此出現一種不適感覺。「洞心」通俗一點的講,其實就是「心煩」吧,稱為洞心是強調一種空虛感,胸中空洞不適感覺。

 

至於說「惰性食物」,則是指吃了之後讓人感覺怠倦乏力、遲鈍昏沉的食物,就是讓人「懶惰」的食物吧。這類食物之中以「菇菌類」為代表,各種香菇、木耳等的食物,生長在陰暗潮濕的環境,是從發霉腐爛的地方生長出來的,沒有太陽照射,故此其性陰沉,不少菌類更是有毒性的,這就可以理解為陰性十分強烈了。菇菌類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屬於「寒濕」的食物,食後讓人意志消沉。在修煉瑜伽者的角度看,惰性食物不單包括香菇,各種魚肉、雞蛋、蔥蒜、煙酒、毒品、腐爛食品等都包括在內。

 

s1_53af394a5830b

 

為何素食者受到五辛影響?

 

素食者不吃五辛、惰性食物,其實就是這些食物會影響人體,讓人覺得心煩、昏沉。其實這些感覺,非素食者也會擁有,例如吃了洋蔥之後覺得有口氣,其實就是一種心煩,只是這種不適感覺在素食者身上尤為明顯。

 

為何非素食者感覺不出來?這就是「葷食」的作用影響了。這就好像一個人,進入一家很吵的酒吧裏面去,一開始覺得很吵心跳加速,但在裏面幾個小時之後就適應了,到離開踏出門口時才發現,原來外面世界十分寧靜;又例如剛進入一個新裝修的房子裏面,有一股油漆的化學品氣味,覺得十分難聞,但沒多久之後就適應了,嗅覺沒感覺到問題,要到下一次再進門時才聞得到。

 

這就是一個人的適應能力,假如長期吃肉、吃這些五辛惰性食物的人,身體長期浸泡在「喧鬧」、「氣味濃烈」的環境,其實身體也有不適感覺,但是都被掩蓋了,自己感覺不到。長期這種飲食的人,身體也有心煩昏沉的不舒服,只不過自己不察覺,更變成了自己一種性格,例如愛發脾氣、意志消沉,甚至變成一種體質,長期疲乏勞累,卻沒有想過是飲食所致。

 

由於素食者飲食清淡潔淨,就好像長期在一個寧靜舒適的環境裏面生活,假如外面有一點噪音、一些臭氣,就容易感覺得到了。故此素食者就連五辛、香菇等食物,吃下去也容易感覺到不舒服,這並不是因為素食者的腸胃差了,而是素食者的身心比較靈敏,容易感覺到自己內心與外界的變化,更喜歡保持平靜。

 

 

素食是一個「修心」的過程

 

從這些角度看,素食者並非單純是不吃肉,素食者選擇食物的目的,除了有考慮不殺生的原因外,終極的目標是「修心」。

 

很簡單吧,選擇「不吃肉」的想法,本身已經是對內心的一種挑戰了,戒除吃肉就是解除「心癮」,這種心癮某程度就是指一種長期的心煩意亂、內心不平靜,也是長期吃肉所導致的一種身心狀態。

 

進一步看,不吃肉以後,不代表內心就一定平靜。人的內心還是會受到七情六欲、外在環境變化所影響,但因為素食者平素內心經常保持平靜,容易察覺到外在影響,不會被情欲帶走了而不自知,尋找各種方法讓自己變得更加平穩。因此在食物的選擇上,假如讓自己心煩昏沉的食物,都會儘量避免了。

 

在儒家與道家的典籍中,有不少記載說當時每於求道、求學,或者祭祀的時候,都主張齋戒,如《南華真經》說:

「顔回問道于孔子,孔子曰:汝齋戒,吾將語汝。顔回曰:回居貧,唯不飲酒,不茹葷久矣。孔子曰:是祭祝之齋,非心齋也。」

在這段話裏面,孔子更指出了一個觀點叫「心齋」,就是說不吃肉喝酒只是「祭祝之齋」而已,更重要的是「心齋」,就是指內心的潔淨、安寧了,有這種心態,才容易學好大道。

 

由此可見,提倡「素食」的概念比「吃齋」更深一層,素食並非單純的禁忌、受戒,而是希望在調整飲食的過程中,讓自己內心清淨。

613a05fagw1drfd73xcwnj

素食是爲了「身心合一」

 

透過飲食的改變影響身心,這就告訴了人們,飲食並非單純爲了身體需要。人們在吃飯的問題上,比較多考慮是否足夠營養?是否能讓身體健康?如何吃能幫助治病養生?……這些想法,對於素食來說還未到一個最高層次——飲食對人內心直接影響。

 

西方有一句話說: 「You are what you eat.」(你吃甚麼,你就是甚麼),人會被食物的性質影響自己的性格,其實中國傳統也有這種觀點,就好像筆者在《中醫如何看素食?》一文中,指《黃帝內經》中記載了吃肉的人的性格放縱、驕傲、剛烈,正好反映了吃肉對人性情的影響。

 

肉食之中含有「尸毒」、除了是對人體健康不良的毒素外,更指動物在被殺之時的憤怒、痛苦、恐懼的情緒,人類吃下以後,也會被這些情緒所影響。因此所謂「葷食」,為何讓人頭腦昏沉,就是指這些食物本身的特性不好了。

 

素食改變人內心,倒過來說,決定素食已經是內心的轉變。一個人要從非素食而改變為素食,本身已經是心先變了,立志轉變自己,之後才決定在飲食上改變。而在飲食改變之後,內心又逐步隨著身體潔淨而內心變化,互為因果。

 

素食並非單純一種飲食習慣,而是一種哲學、一種生活態度、人生觀念,代表了前衛的綠色思想,亦是回歸傳統的飲食方法,是通過飲食修行,讓自己身心合一,甚至與自然共融。

 

這也是素食者容易快樂的原因,真正的快樂並非來自慾望的滿足,而是當自己內心平靜、身心調和、欲求減少,這種祥和美滿的狀態,正是持久快樂的泉源。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1. 你為甚麼吃素?

s2_53d4ec0fc9238

 

每年到了盛夏的時候,就會想一想,原來自己吃素又一年了。

 

我自2003年開始吃素,至今(2010年)吃素已經是踏入第七年了,對於一個素食者來說,到七年好像總是一個奇妙的突破,因為在醫學上有一種傳說:人體裏所有的東西,都會有一個新陳代謝的週期,有一些比較短,比如皮膚天天更新,身體裏面的粘膜也是常常替換,有一些相對長一點,比如紅細胞一般三個月就更新一次,至於人體中最久才更新一次的組織,就是骨頭,骨頭需要七年以後,才能完全變成新的。

 

那麼,假如吃素七年之後,從醫學的角度看,那麼整個身體都是從素食來構成的了,已經不再含有肉食的成份。從這個角度來想一想,就會覺得:嘩!原來自己已經脫胎換骨了!

 

當然實際上不是如此了,不是到了七年這個界限,然後世界一切就變得不一樣了。但確實這些年身體一直有著微妙的變化,這些變化是悄悄地來到,可是猛然察覺了,不禁也為自己感到驚訝。

 

這些年來,仍不斷有人問:你為甚麼吃素啊?現在的回答越來越簡單了:沒有甚麼特別甚麼原因,就是喜歡吃吧。

 

要找原因的話,可以說上一大堆,但是又好像沒有找到一個最合適的。其實是甚麼原因,已經不重要了。就好像有人喜歡畫畫,開始的時候可能是有某種機緣讓他開始去學,但是當他畫了幾十年後,那個開始的原因,已經不重要了。喜歡的就去做吧,隨心所欲,率性而為,這樣的人生不是很快活嘛?

 

(本文寫於2010年7月5日)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