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給中醫看病的時候,會被問及「平常喜歡吃甚麼?」「你住在哪兒?」問這些事情究竟有甚麼用?為何中醫需要「查家宅?」竟然這問題在《黃帝內經》
中也有提及!
「凡欲診病者,必問飲食居處,暴樂暴苦,始樂後苦,皆傷精氣,精氣竭絕,形體毀沮。」
文中說,醫生看病必須要詢問患者的飲食狀況與居住地方。假如患者是「暴樂」或者「暴苦」,抑或「先樂後苦」,這兩種情況都會耗損身體的精氣,影響健康。這些樂與苦,跟飲食與居處有何關係?當然密關係了!人生的快樂與痛苦,很多時被環境轉變牽著走,除非是聖人才能處變不驚,時刻保持心平氣和。
因飲食或居處苦樂所生的疾病,也是在臨床上常見的,例如到落後的地方旅行,因為飲食口味轉變,不是自己喜歡的東西,這就容易生苦、繼而生病;到富裕的國家旅行,連續一周都吃好住好,當回來正常生活的時候,這就感覺「暴樂暴苦」了;小孩子在舒適的家中生活,突然要到農村家鄉去,這可以是一種「先樂後苦」。由於這些情緒的變化,影響身體氣血,最後導致身體受損,看看《內經》怎麼解釋:
「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形。愚醫治之,不知補瀉,不知病情,精華日脫,邪氣乃并,此治之二過也。」
這裏說暴怒會傷害人的陰血,這是由於怒氣是往上行的力量,上行太過導致人體的陰血不能下行收藏;暴喜會傷害人體陽氣,喜也是一種上行的力量,使氣血通暢、和緩,但是上行太過也有問題,暴喜加上暴怒,一起使氣血向上、向外走,導致脈象摸上去好像很壯實、充滿,但是身體裏外都是虛弱,面對這種看似矛盾的病情,如果醫生不懂診斷,就無法作出治療,患者身體日益虧虛,自然容易虛脫生病了。
所以,瞭解病人生活上的狀況十分重要,這裡所說的飲食與居處也是舉例,各種原因導致的情緒苦樂改變,也是會傷害身體的,簡單如失去了心愛的物件,嚴重如突然失去了至親,這都是苦的原因。
其實,「苦」與「樂」總是相對而言的,別人覺得苦的事情你未必會覺得苦,例如在山區生活的人普遍十分快樂,但是城市人到山區去則不覺得好受。因此,習慣將苦的事轉化成樂,站在別人的角度看世界,「換位思考」,才是讓我們獲得長久快樂的方法,也是身體得到健康的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