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著名醫家孫思邈,在《大醫精誠》中說過一句名言:「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訓勉醫者濟世為懷之時,不論病人的社會地位、無論種族、智慧、親疏,都要人人平等,好像給親人般診治,提醒醫者應有的高尚醫德情操。
孫思邈的話對後世影響深遠,導致醫生診證時往往不會詢問病人的「經濟狀況」,以免患者有別的猜想。可是在《黃帝內經》之中,卻反而提醒醫生必須要詢問患者的「貧富貴賤」!——
「凡未診病者,必問嘗貴後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榮;嘗富後貧名曰失精,五氣留連,病有所并。」
這裡指出了兩種因富貴貧賤所生的病,一種叫「脫榮」,指一些患者本是尊貴的身份,卻降低成卑賤的地位(如古代從王公貴族貶成了平民),雖然沒有受到外在致病的因素影響,可是病卻從內而生。另一種情況叫「失精」,是由於患者先從富裕的生活,卻突然失去財產變成貧窮人,這會使五臟之氣虧虛,病由此起。
為甚麼從富貴變成貧賤,會出現疾病?雖然生活環境變差是一種因素,但更重要與情志有關。由於先貴後賤、先富後貧,導致心情不舒、自卑抑鬱、害怕恐懼、思慮憂傷……各種情緒與負面思想對健康造成傷害。這種病情在現代社會還經常出現,例如一些退休人士,剛從崇高的工作崗位上退下來,一下子無法接受自己變回「平民」身份,於是開始悶悶不樂而生病;又如一些富人因投資失利導致破產,往往也是身體健康走下坡的時候。
《內經》還接著說:「醫工診之,不在藏府,不變軀形,診之而疑,不知病名。身體日減,氣虛無精,病深無氣,洒洒然時驚,病深者,以其外耗於衞,內奪於榮,良工所失,不知病情,此亦治之一過也。」這些脫榮、失精的患者,身體逐漸變得消瘦虛弱,氣短乏力,易驚膽小,容易生病,假若在這種病情上,為醫者不知道患者的生活背景,就無法從心理上幫助患者治本,也容易出現誤診過失了。
這段話提醒了我們一個重要道理,人的健康與生活、心理、社會地位、經濟狀況都有密切關係,生病時必須要考慮自身的環境與內在因素。還有一點,當中醫看病的時候,有時候詢問您的生活背景資料,原來跟診治疾病有密切關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