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吃素会导致怕冷吗?

 

不少人认为,素食里大部份食物属寒凉,那么长期吃素会导致身体虚寒?当然,这是一种对素食的误解,有必要作澄清。

互相取暖

食物的寒热,与中药的寒热概念不同 

 

在笔者《素食湿重寒凉吗?》一文中已经指出,食物的寒热不等于身体的寒热,这里更想进一步的说,食物的寒热并不等于中药的寒热。

 

中药上有「寒热温凉」的不同属性,「寒与凉、热与温」是程度轻重的不同,实际上就是只有两大类。中医认为「凡药皆毒」,这里的「毒」不是「毒品」,不是中毒让人死亡的那种意思,传统上「毒」是指「偏性」,所谓「凡药皆毒」,其实就是指「以偏纠偏」,透过中药的寒热偏性,以纠正人体的寒热之偏,所谓「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就是这个道理。

 

中药跟食物虽然也可以有「寒热」区分,但显然两者有所差异。中药是用来治病的,一般只是短期运用,假如人体的寒热偏性已经纠正过来了,就无需要再吃;食物是用来养生、维持生命的,供我们天天食用的,能够称得上食物,大都是性味平和,大部份食物都是「性平」的,就是不寒不热、或者微寒微热。假如是寒热之性较强的食物,就会成为「药食两用」的(例如生姜、百合、龙眼、大枣),或者更倾向于成为「药物」了(例如肉桂、桂枝、甘草、枸杞、人参)。

 

虽然中药与食物同样可以区分「寒热」属性,但是难说清楚寒热程度的不同。例如说西瓜、苦瓜、雪梨、芹菜性凉;生姜、荔枝、龙眼、茴香性温,这里所说的寒热属性,其实没有指明寒热的轻重,这虽然与中药所说的名字相同,但实际上其寒热之性,要比中药所说的寒热温凉都要轻得多了。再者,寒热轻重也有一个「量」的问题,就好像开中药多少剂量吧,食物的寒热属性一般较轻,要吃较大量、天天吃才会出现反应。

 

食物的寒热,其实没有经过严格研究!

 

坊间有不少饮食养生的书,甚至列出了每一种食物的寒热属性,有些非常关注健康的人,甚至会在选择食物的时候,对每一种食物都先「查表」,好像查找「营养成份」、「热量」的做法那样,查找食物的「寒热属性」,找符合体质的才敢选择食用,十分「挑食」。对于上述这一种做法,可以说,传统中医并不完全支持。

 

这种把食物区分寒热之性的想法,可以称作「食品中药化」,尝试将每一种食物都找出药物的性味功效。这种做法虽然在古代已经开始尝试了,但是各家有争议,就算每一种中药在本草古籍上的记载,亦常有各家说法不一致,现代这些养生书上对食物寒热的记载,实际上大部份都没有经过严格的考证研究,未必经得起考验。
再者,食物的寒热属性是怎样获得的呢?是某些人自己尝过的感觉吗?是某些修道的人的感觉?是根据病人吃下去的感觉吗?是根据现代食物的「热量」多少来判断吗?……其实,都没有人说清楚。实际上,除了最古代如《神农本草经》等经典医著所记载的中药以外,就算很多后来发现的「新中药」,其中的寒热属性也常有争议,那么食物的寒热属性是怎样,在中医界依然是一个具争议的话题。

 

对于这些食物寒热的记载,大都没有经过严格的考证,而且撰写这些书的人亦非素食者,受到了现代营养学观点的强烈影响,他们大多保持着素食并不够营养的观点,那么当然也会批评蔬菜水果是寒凉的,最后得出了不宜多吃的主观结论。这只是代表了某些个别专家的想法吧,观点往往出现偏差。

 

这种现象,就好像笔者在《素食不够营养?》一文中提到,由于营养学缺乏对素食的研究,往往用非素食者的标准评价素食,于是容易得出素食不够营养的错误结论了。

5736135_115937208137_2

健康人体有自我调节寒热的能力,生病了才难以调节

 

由于食物也有「微寒微温」之性,有些聪明的人也会追问:长期天天吃不也会影响人的阴阳平衡吗?对,这一个问题提得非常好,回答这问题要从三个角度说起:

 

第一:健康人不怕寒热

 

人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能够保持自身的内在平衡,即使外在环境有寒热温度的变化,越是健康的人,所能承受的温度差距则越大,健康人就算突然进入一个冷气房间,或者冬天突然坐飞机到热带地区去,也可以不生病。

 

从这个角度看,人体胃肠对于食物的「寒热」属性也是一样,假如人体本身健康气血充足,饮食每一顿饭里面,即使寒热食物兼夹,身体也能够承受得住,可以自行调节。这就是所以有些人吃很多辣椒也不会「上火」、有些人吃很多寒凉饮料身体也没有毛病的原因。

 

换句话说,假如身体本身强壮健康,纵使食物有寒热的偏颇,也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第二:生病人注重寒热

 

假如生病了,人的内在平衡被打破了,则很难承受外在环境的变化。很简答吧,例如人感冒了,就算没有风吹,身体也可以觉得怕冷,走几步路也觉得乏力。

 

生病时人的饮食就非常需要注意了,中医上这方面有很多知识,例如饮食的禁忌,生病不可以吃甚么,饮食必须注意寒热,生病的时候尤其需要吃性平的食物。所以,中医时常嘱咐患者饮食清淡、禁忌油腻、不吃肉类奶酪等难消化的食物。

 

第三:体质偏虚又如何?

 

假如是在上述两种状态之间,就是从生病过后变成健康人的过程,俗称为「亚健康」的状态,体质偏虚的人该如何饮食?很多人在这一个过程里面,单纯运用「生病的饮食法则」,一直还是保持着饮食清淡、非常注重寒热,例如煮菜觉得寒凉就加点生姜、枸杞子,希望在食物之间已经能够达到「寒热平衡」。
这种饮食方式,可以让你继续维持这样的健康状态,但未必能够帮助你恢复到正常健康。长久保持这种平和的饮食方式,肠胃不够锻炼,那就很难恢复到最佳的健康状态去。

 

 

要让身体长久不怕冷,反而要吃点寒凉食物!

 

这一种「饮食锻炼」观点,比较少人提到,但其实传统饮食文化非常注重这种思想。例如说,传统文化强调要吃「粗粮」例如吃大米最好吃带壳的糙米,吃苹果土豆最好连皮吃,目的就是希望整个胃肠能够得到适当的锻炼,让身体有足够能力去消化食物。假如经常饮食「精细」不用消化的食物,就好像肉类、牛奶那样,本身含有丰富的「营养」(也同时含有有害物质),好像很容易能够吸收得到,但是肠胃反而缺少了锻炼,久而久之身体就变得虚弱了。
想要让身体不怕冷?吃温热的食品,只能够帮助你得到短暂的舒适,但是却不能让你得到长久的温暖,假如天天吃温热的更甚至会使人更加怕冷!!为何会有这种情况?道理很简答吧,就好像冬天的时候,一个怕冷的人天天呆在家里面享受暖气,洗澡也用非常热的水,穿很多衣服,但是每到户外的时候依然怕冷。原因很简单吧,就是因为外在提供给你的「热力」,无法帮助你身体自身制造热能,甚至进一步来说,假如经常在很温暖的室内生存,身体觉得不用制造热能也可以足够生活,反而将体温调节更低,让你变得更舒适,那么出到户外就更冷了!
饮食也是一样,当我们经常吃喝温热的食物,久而久之,我们的胃就不需要这么多阳气了,不然我们就容易「上火」。长期吃温热的食物,一方面不能帮助我们自身恢复阳气感到温暖,另一方面更有可能削弱人体的阳气!就是说,若我们希望获得长久健康不怕冷,并非透过饮食温热可以获得,而是要锻炼身体的阳气,让我们变得强壮。

 

如何锻炼呢?就像好些北方生活的人,冬天天寒地冻的时候依然去游冬泳、洗冷水澡!这样看起来很变态是不是?但是却让这些人不怕冷、少感冒、身体强壮。饮食上也是一致的,想让自己变得更强壮,能够在饮食上有更广泛的「寒热耐受性」:想让自己不怕冷,那么就要吃点「寒凉」的食物,让肠胃得到锻炼;想让自己不容易「上火」,则要逐渐吃多点辛辣的食物,让自己变得越来越能吃辣!

jpg

吃寒凉以补阳气,需要掌握法度

 

以上的这种「锻炼」强身的建议,可能很多人觉得很难接受,其实,这是受到了现代的养生文化所影响。由于民众普遍希望在「付出最少」的前提下获得健康,那么中医的「养生」逐渐变成只有「调养」而忘记了「锻炼」。提倡要「锻炼身体」,并不适合大部份人的口味。

 

可是,我们看看那些长寿百岁的老人?他们大都是坚持到老一直锻炼身体、勤劳干活,自己洗衣做饭种田,其实锻炼才是身体强壮的硬道理。

 

当然了,千万不要歪曲锻炼的意义,中医不强调走极端,而是要随着自己的个人能力,逐渐的锻炼上去。假如一个人平常没有跑步的,不可能一下子就去跑马拉松;假如一个人平常不能吃寒凉食物,当然不是一下子让他天天吃冰冻西瓜了。锻炼需要有一个过程,讲求循序渐进。

 

锻炼的目的并非挑战极端,中医依然鼓励人要避免各种致病因素,例如天气寒冷当然要穿衣服,只是锻炼的角度就是要穿少一点而已,例如中医的一句名言说:「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寒」,小孩子也要提倡不要过分保暖了,更何况成人呢?又例如,虽然可以锻炼自己吃各种食品,那么可能有人问:是否应该锻炼自己吃肉?吃各种零食和奇怪的东西?或者锻炼自己吃含有不良添加剂的「黑心食品」?当然,有些食物的害处是多于好处的(例如在《中医如何看素食?》指出了肉食的种种问题),假如这种锻炼带来的害处更多,那就没必要作无谓的牺牲了。

 

另外,生病时不要锻炼。生病的时候还要坚持做运动是不明智的选择,锻炼当然要选择适当的时候,假如身体本身有各种疾病,就不是锻炼饮食寒热的好时候,生病了在中医来看应该用中药去纠正其寒热之偏了。待病情已经缓解,身体逐渐恢复之后,保持和平饮食之余,逐渐尝试增加「锻炼量」,让自己吃粗粮、吃生食、吃素食、偶尔断食少吃、吃寒凉——「粗、生、素、少、凉」这五个字,就是锻炼肠胃的健康法则了。

 

d7cfd3d7094a4c0ab34c885a5786240e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