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如何成为一个中医——李宇铭

2006年6月11日《明报》访问报导

记者:郑依依

寻书,本土作家

 

我如何成为一个中医——李宇铭

 

6月初的晚上,记者致电约访李宇铭,这时,他刚完成中医注册考试。此前,他从广州省中医院完成实习回港,在羊城写成自己的第一本书《中医学神》。

 

这本坊间少见的中医书,以五六万字的轻巧篇幅,记载本地正式开办中医学位课程初期,这名学生6年中的求学过程与省思。

 

书写得深入浅出,对中医从无概念的记者亦能轻易理解。只是,对于中医药体系看似「只要信,不要问」的理论,有着西洋生物学背景的记者始终不以为然。李宇铭坦然笑曰,「我自已亦用了好几年去接受呢。」

 

而此书,对于习惯西医药理一套的港人,也许是理解中医的好途径。李大夫缓缓举例:「在中医药物分类中,水也是药的一种。《本草纲目》中的水有30多类,《伤寒论》中,也有7至8类,煎不同的药应配不同的水。」例如急流中的水,以大自然喻身体的中医理论中有助通身体气肌与水液;用水勺里扬起至有水珠,名甘澜水,其快而滑有益脾胃;若从「科学」角度解释,当然便似是不可理喻的「迷信」。「以往我也难以置信,水不就是H2O吗?煎中药用自来水不就好了吗,」李宇铭也感迷惑。

 

甚至大二那一年,他更曾对学医药经典《伤寒论》抱有怀疑:「那1700多年前的艰涩古文,怎么还要去学?现在不也有白话文的教材吗?」

 

但升上大三后,《伤寒论》换了老师教授,他感染了同学间重视经典价值的气氛,回到二年级的班房旁听;大四,再一次旁听,逐渐把没认真学好的功课追回。甚至,在大五那年到南京参加一年学术交流,再深入读书,他终于进入中医独特的世界。

 

「不知而不信更迷信」

 

「即使目前在西方自然疗法中,便指水乃有记忆力。用水将药物稀释至数以千万倍,水仍会记得药物的功效。」「读中医,是了解中国人千古以来认识事物的方法。西方以物质结构来了解世界,其实认识不到中医那不一般的哲学思想。」他特别强调书中的一句话:「不知而信,谓之迷信;不知而不信,更迷信!」

 

李宇铭条理分明的解析他撰写此书的目的:首先希望更多人认识中医,特别在青年人层面推广中医学,透过他的习医过程,模仿他对中医由浅入深的认识;第二、纠正不确的中医概念,「许多朋友读这本书时都不禁惊呼,『咦?原来是这样的吗?怎么与我所知的不同?』」而第三是,在书中的尾段,他写下国内中医发展的负面情况,包括中医人数下降、中医院内西医西药竟比中医中药吃香,这些少被提及的话题,「也是希望有志于此的年轻人,在修读中医前有心理准备。」在本地对中医开始了重视的今天,他香港希望不要重蹈大陆中医过份依赖西医的覆辙。

 

毕业了,李宇铭或将告别学神的阶段。如同他在书中的结尾写上:「复兴中医的担子,已放我们这一代中医的肩上了。」

 

这本书,是责任的开始。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