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如何成為一個中醫——李宇銘

2006年6月11日《明報》訪問報導

記者:鄭依依

尋書,本土作家

 

我如何成為一個中醫——李宇銘

 

6月初的晚上,記者致電約訪李宇銘,這時,他剛完成中醫註冊考試。此前,他從廣州省中醫院完成實習回港,在羊城寫成自己的第一本書《中醫學神》。

 

這本坊間少見的中醫書,以五六萬字的輕巧篇幅,記載本地正式開辦中醫學位課程初期,這名學生6年中的求學過程與省思。

 

書寫得深入淺出,對中醫從無概念的記者亦能輕易理解。只是,對於中醫藥體系看似「只要信,不要問」的理論,有着西洋生物學背景的記者始終不以為然。李宇銘坦然笑曰,「我自已亦用了好幾年去接受呢。」

 

而此書,對於習慣西醫藥理一套的港人,也許是理解中醫的好途徑。李大夫緩緩舉例:「在中醫藥物分類中,水也是藥的一種。《本草綱目》中的水有30多類,《傷寒論》中,也有7至8類,煎不同的藥應配不同的水。」例如急流中的水,以大自然喻身體的中醫理論中有助通身體氣肌與水液;用水勺裏揚起至有水珠,名甘瀾水,其快而滑有益脾胃;若從「科學」角度解釋,當然便似是不可理喻的「迷信」。「以往我也難以置信,水不就是H2O嗎?煎中藥用自來水不就好了嗎,」李宇銘也感迷惑。

 

甚至大二那一年,他更曾對學醫藥經典《傷寒論》抱有懷疑:「那1700多年前的艱澀古文,怎麼還要去學?現在不也有白話文的教材嗎?」

 

但升上大三後,《傷寒論》換了老師教授,他感染了同學間重視經典價值的氣氛,回到二年級的班房旁聽;大四,再一次旁聽,逐漸把沒認真學好的功課追回。甚至,在大五那年到南京參加一年學術交流,再深入讀書,他終於進入中醫獨特的世界。

 

「不知而不信更迷信」

 

「即使目前在西方自然療法中,便指水乃有記憶力。用水將藥物稀釋至數以千萬倍,水仍會記得藥物的功效。」「讀中醫,是了解中國人千古以來認識事物的方法。西方以物質結構來了解世界,其實認識不到中醫那不一般的哲學思想。」他特別強調書中的一句話:「不知而信,謂之迷信;不知而不信,更迷信!」

 

李宇銘條理分明的解析他撰寫此書的目的:首先希望更多人認識中醫,特別在青年人層面推廣中醫學,透過他的習醫過程,模仿他對中醫由淺入深的認識;第二、糾正不確的中醫概念,「許多朋友讀這本書時都不禁驚呼,『咦?原來是這樣的嗎?怎麼與我所知的不同?』」而第三是,在書中的尾段,他寫下國內中醫發展的負面情况,包括中醫人數下降、中醫院內西醫西藥竟比中醫中藥吃香,這些少被提及的話題,「也是希望有志於此的年輕人,在修讀中醫前有心理準備。」在本地對中醫開始了重視的今天,他香港希望不要重蹈大陸中醫過份依賴西醫的覆轍。

 

畢業了,李宇銘或將告別學神的階段。如同他在書中的結尾寫上:「復興中醫的擔子,已放我們這一代中醫的肩上了。」

 

這本書,是責任的開始。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