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7月17日《大公报》访问报导
记者:王晓萌
《中医学神》
刚刚公布的第十八届中学生好书龙虎榜上,一本名叫《中医学神》的书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这是由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第三届毕业生李宇铭撰写,记载作者五年中医求学生涯的经验分享录。绿色生活教育基金主席周兆祥评价说,「宇铭的报告处处蕴藏着发人深省的道理,他的视野和远象教大家惊诧狂喜。」
将收获心得集成书
李宇铭从小喜爱运动。中学时当排球队长的他经常扭伤腿,于是决心立志将来做一名医生。直到中六才有读中医这条新路展现在眼前。当时中医在香港刚刚起步,但凭着小时候看中医的经验和对医学的热爱,宇铭毅然选择要读长达五年的浸大中医药学,「正因为中医这样的环境,造就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到我毕业的时候,就是新一代中医的世界了」。
经过五年多的中医学习,宇铭将收获心得写成书,也是为了让「有意读中医的学生不再觉得中医那么神秘」,像自己当年一样彷徨,「我的书可以给年轻人一个参考」。
满山都是宝
密密麻麻的课时表给了刚入学的宇铭极大挑战,「前两年的基础课部分最辛苦,都是很细的内容需要背」。入学仅三周便要求掌握人体二百零六块骨头的中英文名称和位置,二年级的中药学和方剂学更要求准确背出四百多种中药分类、药性、功效等,还要辨认它们的样子。考试前同学们想出各种办法应对压力,包括组织「识药速记大赛」学习切磋。更有同学改编《野菊花》歌词帮助记忆药物功效。
宇铭兴致勃勃地谈到在南京中医药大学交流时期山上采药的难忘经历,「中药教授对各种草药的用途了若指掌,走几步便会指出某种中药」,「我第一次感到满山都是宝」。
中西医理念碰撞
宇铭在《中医学神》书中提到,中医与西医全然不同的理念:西医把人看作各种部分的组合,「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传统中医学跟神学有相似之处,是对「全人」的关怀和医治。对于香港政策至今仍然不允许中医使用西药,他说「正好迫使我们一定要把中医学好」。
毕业后的宇铭将修读硕士课程,继续研究中医经典,尤其是张仲景的著作。他「希望中医的地位在香港得以确认」,将来做个全职的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