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飯氣攻心?

【醫博知源 · 李博士《信報》專欄】

很多人以為,身體疲累的時候,吃東西能夠補充氣力,卻沒想到身體疲累的原因,可以是吃太多導致!無疑飲食可以補充人的能量,但是吃多少才「合適」?可能我們從未想過,只是覺得「吃飽」就夠了吧?可是有些人經常吃很飽也不長肉,或者吃得多也經常缺乏精力,可知吃飽並非健康的指標。

2438467223_4c81fdc4d6_z

圖:Flickr

許多人在吃飽飯之後,出現俗謂「飯氣攻心」的現象,就是吃飯之後覺得神疲乏力欲睡,中醫上稱為「氣虛」的表現,吃飽為何反而導致人氣虛了?這是相當有趣的問題!首先「飯氣攻心」這句話頗為耐人尋味,這並非中醫術語,但「飯氣」這種表述方式,又很像中醫經常說的「氣」,「氣」這個字內有「米」字,本意即有從「飯」產生供養人之「氣」的意思,廣義引申為各種食物之氣、天地之氣。

《黃帝內經》中有一段話說:「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描述了食物進入胃產生了氣之後,這「食氣」可以上行到心,通過血脈流通周身。但要注意的是,這段話並非指「飯氣攻心」的不適,是氣血流行到心與血脈的過程,這生理過程不應該出現頭暈欲睡,反倒應該氣力充沛才對。「飯氣攻心」這句話,需要以其他角度作理解。

 

 

消化也要耗傷氣血

 

雖然我們覺得,吃飯能夠補充人身的氣血,但別忘記,食物進入身體,首先需要在胃腸消化,透過人自身的氣血去將食物「化成氣血」(中醫稱為「氣化」),如果人的消化力弱,你吃下甚麼就只能拉出甚麼,無法化生氣血。如果我們吃了難消化的食物、或者吃得太多,在食物還未化生成氣血之前,就先耗傷自身的氣血。道理就像你要外出吃飯,但前提是必須要翻越一座高山,你還未補充體力之前就必須先要付出氣力。

所謂「飯氣攻心」就是因為吃太多,反使正氣變得虛弱!其實並非真有「氣攻擊心」,反倒是氣不夠給予心,導致心變得虛弱。吃太多不單使胃腸虛弱而出現短暫的疲乏,長期如此更會產生各樣的病情。吃太多後消化不好,導致食物積滯,吃不下、便秘、腹脹是常見的病情。如果胃腸虛弱,水也不能消化,水就會流到周身各個部位,造成中醫上「水濕痰飲」的病證,常見的如鼻敏感,鼻塞流涕,就是水向上流;水能上行其實還反映身體不算太虛,如果正氣更虛的,水就一直往低處流,從上到下可能出現的病證如:容易咳嗽、氣短、哮喘、心悸、胃脹、脅痛、腸鳴、腹瀉、尿頻、水腫、濕疹等等。

當然了,無論你患哪種病,只要少吃一點,謹記每一頓飯最多七分飽,是長壽健康的不二法門,少吃能治百病,真是自古教下的寶貴智慧。

 

載於2016年1月15日《信報》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

隔周五刊登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