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銘博士撰文】
素食已經成為了新的潮流文化,全球引起了熱潮,不少國家和地區,人們紛紛轉投素食者行列。相比十多年前,在香港要成為一個素食者,人家可能認為你是個怪人,現在吃素已經給人正面、健康、環保、時尚的形象。
(圖:2016年世界和平飲食亞洲巡迴演講活動,台灣心覺醒文教基金會以蔬菜製作的「素火雞」)
香港素食會,創會至今20年來,一直努力推動香港的素食文化。香港是全球著名的「美食天堂」,同時也是全球肉食消費最高無肉不歡的城市,正因為這種原因,更加突顯推廣素食的重要性。
我們現在說要「推廣素食」,究竟是推動甚麼?是推動慈悲心?健康生活?保護動物?宗教理念?……這些,都可能是素食的動機之一,我們要推動的並非因著各種背後思想,而是「素食」的自身,素食這一種飲食方式,是值得我們深入探究的,是一種基本的生活態度。
進一步問,素食有這麼多不同種類,你們是推動哪一種?例如有不吃肉的素食者?蛋奶素?純素?食生?果子素?五辛素?海鮮素?瑜伽素?初一十五素?星期一素?彈性素食?……從林林總總的素食方式,可知「素食」實在難有一種定義。或者讓我們回歸最原始的理解,《說文解字》說:「素,白緻繒也」,素即是指沒有染色的絲綢,引申指簡單、樸素、潔淨,素食即最基本的飲食方式。
其實傳統的素食,沒有排除一定不能吃肉,對於一般大眾而言,不一定完全吃素。傳統中國人大都只是過時過節才吃肉,平時一般都吃素,這從最廣義來說,也可以說中國人大部分是「吃素」的。如果能夠回復這種傳統的飲食方式,就算人們不是完全的吃素,相比現代已經是相當不錯了。
推廣素食,某程度是由於現代人吃肉太過,導致各種問題產生,為了糾正時弊,素食才蓬勃興起。現在不少人願意成為嚴格的素食者,目的就是為了彰顯理想,告訴人完全吃素也能夠健康生存。其實,素食不在乎食物選擇的定義,素食不是一種規條,素食是一種心態,樸素的程度因人而異,推動素食實際上是推動「素心」,這是各種素食動機的共同基礎。吃素能夠讓人得到真正的快樂,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因為——「知足常樂」。
本文原載於2015年11月Club O會訊《生機健康》第1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