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日記背後:《中國中醫藥報》全仁中醫報導

《走到日記背後》

 

2011年4月4日。

本報記者徐雪麗

 

 318日起,本版連續刊載了李宇銘醫師在菲律賓義診期間的9篇日記,到今天連載告一段落。在這9篇日記中,有為病患奉獻的幸福,有對神奇醫術的讚歎……在分享這些快樂之餘,讓我們走到日記背後,瞭解隱藏在文字間的故事。

 

 

李宇銘是一名香港註冊中醫師,2000年入讀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獲得碩士學位,目前正在北京中醫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自稱鐵杆中醫的他,對中醫學有著較為深入的思考,著有《中醫學神》、《中醫不切西瓜》等書。

 

說起在菲律賓英芬塔(Infanta)義診時的經歷,李宇銘連說帶比劃地向記者描述了這樣一個場景:沒有地方住,我們一群人打地鋪,並排睡在地上,好多蜘蛛啊、小蟲啊就在附近爬來爬去……我們連洗澡、吃飯都不方便,但是看著患者那麼信任我們,也就有了更多的勇氣。今年八九月份我們計畫還要回到英芬塔,並嘗試安排醫生在當地常駐。

 

說起英芬塔,那是菲律賓東部的一個小城鎮,當地居民以農業和捕魚為生,周邊8個城鎮、逾13萬人口只有一家設有25張病床的醫院,而這唯一的醫院每天又只有一位醫生值班,醫療資源極其匱乏。經過對當地居民及醫院的走訪、考察,李宇銘和他全仁中醫的朋友們,最終選擇把英芬塔作為義診地點,開始了他們已經堅持3年的菲凡之旅

 

全仁中醫是由香港一群青年中醫師在2009年初發起建立的公益性組織。他們認為,用中醫藥簡、便、驗、廉的優勢説明貧困地區的居民尤為合適,希望通過教育和診療工作,能夠幫助貧困人民,讓更多人認識中醫、信任中醫,將中醫帶到世界上更多的地方去。

 

20091月,李宇銘和他的2位同學首次來到英芬塔,令他們驚訝的是,當地居民對針灸、中草藥等治療方式並不排斥,對他們報以充分的信任和熱情,於是他們在當地開始了首次義診。義診的消息傳出去後,4個小時之內就來了50多位病人,小小的診療室坐得滿滿當當。當地居民對中醫藥的信任以及對中醫師的尊重,讓他們感到自豪,同時也引發了他們的思考——“怎麼樣才能更多地幫助到患者。” 

 

20098月,在第一次考察成功的基礎上,李宇銘帶領著9位香港年輕的中醫師再赴英芬塔進行了為期7天的考察和服務,在4天的密集式義診中,共診治了230多人,400多人次。有了前期的經驗,20108全仁中醫分批次帶著中藥飲片、針灸器具等再赴英芬塔,展開了為期2個月的義診之旅,除去在地區醫院定點開展義診外,他們每天還搭乘三輪車到附近行動不便的患者家中治療。

 

菲凡之旅在幫助當地居民的同時,也讓參與義診的中醫師更加堅定了對中醫學的信念。

 

一群年輕中醫師放著能掙錢的工作不做,自己花錢,又是飛機、又是汽車地鑽進菲律賓的偏遠小鎮開展義診,一次、兩次不行,還要長期駐診,他們為了什麼呢?

 

對於這個問題,參與義診的歐卓榮醫生說,做義診當然沒有錢,甚至還要我們自己付錢來買藥品、器械,但在整個過程中我們追求的不是錢,而是內心的滿足。我們來這裡做義診,能夠影響一個生命,幫助到一個人,這種滿足感真的很大。張苑紅醫師講,她的義診之旅充滿了驚喜。她診治的一位中風偏癱半年的中年男病人,在接受第一次針灸治療後,當晚就能自己轉身了,經過連續四天的治療後,自己能夠慢慢走路了。

 

她說,也許是患者的信任,也許是當地人生活方式的簡單,在這裡中醫療效竟然如此之快,讓我深受鼓舞。當病人家屬在治療的最後一天向我們道謝,深深地擁抱我時,那個擁抱比她說出的“Thank you very much!”更能感動我。

 

菲凡之旅中,中醫人處處洋溢的青春風采,中醫藥時時閃現的神奇魅力,會隨著全仁中醫的笑臉傳揚。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