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吃素會導致怕冷嗎?

 

不少人認為,素食裏大部份食物屬寒涼,那麼長期吃素會導致身體虛寒?當然,這是一種對素食的誤解,有必要作澄清。

互相取暖

食物的寒熱,與中藥的寒熱概念不同 

 

在筆者《素食濕重寒涼嗎?》一文中已經指出,食物的寒熱不等於身體的寒熱,這裡更想進一步的說,食物的寒熱並不等於中藥的寒熱。

 

中藥上有「寒熱溫涼」的不同屬性,「寒與涼、熱與溫」是程度輕重的不同,實際上就是只有兩大類。中醫認為「凡藥皆毒」,這裡的「毒」不是「毒品」,不是中毒讓人死亡的那種意思,傳統上「毒」是指「偏性」,所謂「凡藥皆毒」,其實就是指「以偏糾偏」,透過中藥的寒熱偏性,以糾正人體的寒熱之偏,所謂「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就是這個道理。

 

中藥跟食物雖然也可以有「寒熱」區分,但顯然兩者有所差異。中藥是用來治病的,一般只是短期運用,假如人體的寒熱偏性已經糾正過來了,就無需要再吃;食物是用來養生、維持生命的,供我們天天食用的,能夠稱得上食物,大都是性味平和,大部份食物都是「性平」的,就是不寒不熱、或者微寒微熱。假如是寒熱之性較強的食物,就會成為「藥食兩用」的(例如生薑、百合、龍眼、大棗),或者更傾向於成為「藥物」了(例如肉桂、桂枝、甘草、枸杞、人參)。

 

雖然中藥與食物同樣可以區分「寒熱」屬性,但是難說清楚寒熱程度的不同。例如說西瓜、苦瓜、雪梨、芹菜性涼;生薑、荔枝、龍眼、茴香性溫,這裡所說的寒熱屬性,其實沒有指明寒熱的輕重,這雖然與中藥所說的名字相同,但實際上其寒熱之性,要比中藥所說的寒熱溫涼都要輕得多了。再者,寒熱輕重也有一個「量」的問題,就好像開中藥多少劑量吧,食物的寒熱屬性一般較輕,要吃較大量、天天吃才會出現反應。

 

食物的寒熱,其實沒有經過嚴格研究!

 

坊間有不少飲食養生的書,甚至列出了每一種食物的寒熱屬性,有些非常關注健康的人,甚至會在選擇食物的時候,對每一種食物都先「查表」,好像查找「營養成份」、「熱量」的做法那樣,查找食物的「寒熱屬性」,找符合體質的才敢選擇食用,十分「挑食」。對於上述這一種做法,可以說,傳統中醫並不完全支持。

 

這種把食物區分寒熱之性的想法,可以稱作「食品中藥化」,嘗試將每一種食物都找出藥物的性味功效。這種做法雖然在古代已經開始嘗試了,但是各家有爭議,就算每一種中藥在本草古籍上的記載,亦常有各家說法不一致,現代這些養生書上對食物寒熱的記載,實際上大部份都沒有經過嚴格的考證研究,未必經得起考驗。
再者,食物的寒熱屬性是怎樣獲得的呢?是某些人自己嘗過的感覺嗎?是某些修道的人的感覺?是根據病人吃下去的感覺嗎?是根據現代食物的「熱量」多少來判斷嗎?……其實,都沒有人說清楚。實際上,除了最古代如《神農本草經》等經典醫著所記載的中藥以外,就算很多後來發現的「新中藥」,其中的寒熱屬性也常有爭議,那麼食物的寒熱屬性是怎樣,在中醫界依然是一個具爭議的話題。

 

對於這些食物寒熱的記載,大都沒有經過嚴格的考證,而且撰寫這些書的人亦非素食者,受到了現代營養學觀點的強烈影響,他們大多保持著素食並不夠營養的觀點,那麼當然也會批評蔬菜水果是寒涼的,最後得出了不宜多吃的主觀結論。這只是代表了某些個別專家的想法吧,觀點往往出現偏差。

 

這種現象,就好像筆者在《素食不夠營養?》一文中提到,由於營養學缺乏對素食的研究,往往用非素食者的標準評價素食,於是容易得出素食不夠營養的錯誤結論了。

5736135_115937208137_2

健康人體有自我調節寒熱的能力,生病了才難以調節

 

由於食物也有「微寒微溫」之性,有些聰明的人也會追問:長期天天吃不也會影響人的陰陽平衡嗎?對,這一個問題提得非常好,回答這問題要從三個角度說起:

 

第一:健康人不怕寒熱

 

人是一個有機的生命體,能夠保持自身的內在平衡,即使外在環境有寒熱溫度的變化,越是健康的人,所能承受的溫度差距則越大,健康人就算突然進入一個冷氣房間,或者冬天突然坐飛機到熱帶地區去,也可以不生病。

 

從這個角度看,人體胃腸對於食物的「寒熱」屬性也是一樣,假如人體本身健康氣血充足,飲食每一頓飯裏面,即使寒熱食物兼夾,身體也能夠承受得住,可以自行調節。這就是所以有些人吃很多辣椒也不會「上火」、有些人吃很多寒涼飲料身體也沒有毛病的原因。

 

換句話說,假如身體本身強壯健康,縱使食物有寒熱的偏頗,也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第二:生病人注重寒熱

 

假如生病了,人的內在平衡被打破了,則很難承受外在環境的變化。很簡答吧,例如人感冒了,就算沒有風吹,身體也可以覺得怕冷,走幾步路也覺得乏力。

 

生病時人的飲食就非常需要注意了,中醫上這方面有很多知識,例如飲食的禁忌,生病不可以吃甚麼,飲食必須注意寒熱,生病的時候尤其需要吃性平的食物。所以,中醫時常囑咐患者飲食清淡、禁忌油膩、不吃肉類奶酪等難消化的食物。

 

第三:體質偏虛又如何?

 

假如是在上述兩種狀態之間,就是從生病過後變成健康人的過程,俗稱為「亞健康」的狀態,體質偏虛的人該如何飲食?很多人在這一個過程裏面,單純運用「生病的飲食法則」,一直還是保持著飲食清淡、非常注重寒熱,例如煮菜覺得寒涼就加點生薑、枸杞子,希望在食物之間已經能夠達到「寒熱平衡」。
這種飲食方式,可以讓你繼續維持這樣的健康狀態,但未必能夠幫助你恢復到正常健康。長久保持這種平和的飲食方式,腸胃不夠鍛煉,那就很難恢復到最佳的健康狀態去。

 

 

要讓身體長久不怕冷,反而要吃點寒涼食物!

 

這一種「飲食鍛煉」觀點,比較少人提到,但其實傳統飲食文化非常注重這種思想。例如說,傳統文化強調要吃「粗糧」例如吃大米最好吃帶殼的糙米,吃蘋果土豆最好連皮吃,目的就是希望整個胃腸能夠得到適當的鍛煉,讓身體有足夠能力去消化食物。假如經常飲食「精細」不用消化的食物,就好像肉類、牛奶那樣,本身含有豐富的「營養」(也同時含有有害物質),好像很容易能夠吸收得到,但是腸胃反而缺少了鍛煉,久而久之身體就變得虛弱了。
想要讓身體不怕冷?吃溫熱的食品,只能夠幫助你得到短暫的舒適,但是卻不能讓你得到長久的溫暖,假如天天吃溫熱的更甚至會使人更加怕冷!!為何會有這種情況?道理很簡答吧,就好像冬天的時候,一個怕冷的人天天呆在家裡面享受暖氣,洗澡也用非常熱的水,穿很多衣服,但是每到戶外的時候依然怕冷。原因很簡單吧,就是因為外在提供給你的「熱力」,無法幫助你身體自身製造熱能,甚至進一步來說,假如經常在很溫暖的室內生存,身體覺得不用製造熱能也可以足夠生活,反而將體溫調節更低,讓你變得更舒適,那麼出到戶外就更冷了!
飲食也是一樣,當我們經常吃喝溫熱的食物,久而久之,我們的胃就不需要這麼多陽氣了,不然我們就容易「上火」。長期吃溫熱的食物,一方面不能幫助我們自身恢復陽氣感到溫暖,另一方面更有可能削弱人體的陽氣!就是說,若我們希望獲得長久健康不怕冷,並非透過飲食溫熱可以獲得,而是要鍛煉身體的陽氣,讓我們變得強壯。

 

如何鍛煉呢?就像好些北方生活的人,冬天天寒地凍的時候依然去游冬泳、洗冷水澡!這樣看起來很變態是不是?但是卻讓這些人不怕冷、少感冒、身體強壯。飲食上也是一致的,想讓自己變得更強壯,能夠在飲食上有更廣泛的「寒熱耐受性」:想讓自己不怕冷,那麼就要吃點「寒涼」的食物,讓腸胃得到鍛煉;想讓自己不容易「上火」,則要逐漸吃多點辛辣的食物,讓自己變得越來越能吃辣!

jpg

吃寒涼以補陽氣,需要掌握法度

 

以上的這種「鍛煉」強身的建議,可能很多人覺得很難接受,其實,這是受到了現代的養生文化所影響。由於民眾普遍希望在「付出最少」的前提下獲得健康,那麼中醫的「養生」逐漸變成只有「調養」而忘記了「鍛煉」。提倡要「鍛煉身體」,並不適合大部份人的口味。

 

可是,我們看看那些長壽百歲的老人?他們大都是堅持到老一直鍛煉身體、勤勞幹活,自己洗衣做飯種田,其實鍛煉才是身體強壯的硬道理。

 

當然了,千萬不要歪曲鍛煉的意義,中醫不強調走極端,而是要隨著自己的個人能力,逐漸的鍛煉上去。假如一個人平常沒有跑步的,不可能一下子就去跑馬拉松;假如一個人平常不能吃寒涼食物,當然不是一下子讓他天天吃冰凍西瓜了。鍛煉需要有一個過程,講求循序漸進。

 

鍛煉的目的並非挑戰極端,中醫依然鼓勵人要避免各種致病因素,例如天氣寒冷當然要穿衣服,只是鍛煉的角度就是要穿少一點而已,例如中醫的一句名言說:「若要小兒,安常帶三分寒」,小孩子也要提倡不要過分保暖了,更何況成人呢?又例如,雖然可以鍛煉自己吃各種食品,那麼可能有人問:是否應該鍛煉自己吃肉?吃各種零食和奇怪的東西?或者鍛煉自己吃含有不良添加劑的「黑心食品」?當然,有些食物的害處是多於好處的(例如在《中醫如何看素食?》指出了肉食的種種問題),假如這種鍛煉帶來的害處更多,那就沒必要作無謂的犧牲了。

 

另外,生病時不要鍛煉。生病的時候還要堅持做運動是不明智的選擇,鍛煉當然要選擇適當的時候,假如身體本身有各種疾病,就不是鍛煉飲食寒熱的好時候,生病了在中醫來看應該用中藥去糾正其寒熱之偏了。待病情已經緩解,身體逐漸恢復之後,保持和平飲食之餘,逐漸嘗試增加「鍛煉量」,讓自己吃粗糧、吃生食、吃素食、偶爾斷食少吃、吃寒涼——「粗、生、素、少、涼」這五個字,就是鍛煉腸胃的健康法則了。

 

d7cfd3d7094a4c0ab34c885a5786240e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13. 素食濕重寒涼嗎?

 

人們對素食有不少誤解,例如認為素食「濕重」和「寒涼」,由於這些好像是中醫的術語,所以有必要澄清一下。

Baodyyin

食物的寒熱不等於身體的寒熱

 

第一個概念要澄清的,食物的寒熱屬性,不一定「吃得多」之後,你身體就變成食物的那樣。就是說吃得多寒涼食物,身體不一定就會寒涼。身體的偏寒偏熱體質,飲食只是其中一方面的因素,除此之外,情志因素、生活習慣、先天體質、四時氣候、生活環境等等,都有影響,我們不能將身體的寒熱偏頗簡單「怪罪」於食物。

 

另一方面,很多時候吃素的人體質偏於寒涼,本身就是因為他吃素以前就偏於寒涼,因此吃一些平和的食物,身體都會偏於寒涼。素食也就是如此,有些人在轉向素食的時候,身體本身就是處於疾病的狀態,希望以素食來調養自己,於是吃素的時候出現問題,就跟許多因素有關了。

 

還有,也不見得吃肉的人身體就不會寒涼,從臨床一般觀察,假如一個病人體質寒涼,中醫不可能直接歸咎於就是「素食」讓你這樣,而是會跟上述各種因素有關係。

 

素食非寒涼,寒熱分程度

 

進深一點說,認為素食比較「濕重」和寒涼,其實中醫是沒有這種理論的。

 

先說素食「寒涼」的說法,素食的食物裏面,的確有比較寒涼的,例如蔬菜裡頭,苦瓜、西芹是相對寒涼一點的,水果裏面西瓜、雪梨是比較寒的。但是素食也有溫熱的食物啊,例如不少調味料的生薑、辣椒,又或者水果裡頭荔枝、龍眼都是,大家都知道啊。而且應該說,大部份素食都是比較平和的,就是不熱不寒,寒熱平衡,是最適合我們平常天天食用的。我們怎樣可以「一支竹竿打一船人」,只是有少部份素食寒涼,就說全部「素食」都寒涼呢?

 

我們要有一個概念,寒涼溫熱是有程度之分。假設以一條線來比喻,0分是最寒,1分就是最熱,中間的0.5分是寒熱平衡的話:

 

0————-0.5————1

大部份食物,其實都是在中間0.5,就是說稱得上食物,能夠給我們每天吃的,一般都是比較平和的,寒熱平衡的。即使有一些寒熱的偏性,食物的寒熱不會太過極端,例如大約在0.7熱或者0.3寒的程度。假如是到了0寒1熱的程度,這肯定不可以叫作食物,而叫做藥物。這是中醫對於寒熱的理解。

 

中醫裏沒有「濕重」的食物?

 

關於「濕重」,中醫本身沒有這種術語。不過中醫有時會說「濕氣較重」、「寒濕、濕熱較重」等,但是要注意的是,這些「濕氣較重」的術語,一般是指體質狀況或者疾病的診斷,而不是指食物的屬性。

 

一般來說,認為素食「濕重」,是指素食比較寒涼,而中醫認為寒涼容易「留濕」,就好像結冰那樣,有寒氣就會讓身體的水凝結成濕氣。的確,體質較濕的人不宜多吃寒涼食品,但素食不是一定就寒涼,這點上面已經說過。而且,更加準確的說,其實寒熱偏性比較極端的食品,普通人都不宜多吃,正常飲食應該多吃平性的食物。

 

除了寒涼食物容易「留濕」之外,油膩煎炸的食物也會容易留濕,還有一些粘滯的食物容易也容易留濕,例如糯米、一些蕨菜、一些魚類等,粘滯其實廣義來說,是指難消化的食物,容易傷脾胃,因此容易留濕。

 

還有沒有甚麼食物本身是比較「濕」的呢?也有,一般是指一些生長在陰暗潮濕環境的食物,主要是菌類(菰)。所以中國人傳統上多吃曬乾了的冬菇,就是希望以陽光去除濕氣,確是有一些智慧。所以體質偏濕的人適宜少吃菌類。除此之外,直接是屬於「濕」的食物,其實不多。

139754797262474148

吃芒果很濕熱?

 

舉例說,有些人認為吃「芒果」是比較濕熱,但其實芒果不是濕熱的,而是健脾益氣的,沒有「濕」的問題,但是為甚麼有些人認為它濕熱呢?這需要用醫理去理解。因為芒果補氣,稍為偏於溫性,假如體質本身有濕或者濕熱的人吃了補氣的藥物或者食物,就會容易化熱了,就產生濕熱。所以吃芒果之後濕熱,這不是芒果本身的問題,而是體質本身不適合的問題,千萬別怪罪芒果了。

 

其實各種食物也是如此,例如剛才說香菇比較濕,但是假如體質本身比較「乾」燥的人,缺乏滋潤的人,那麼多吃「濕」的食物是沒有問題的。中醫認為各種食物藥物都有其特性,用得對的話就對身體好,用得不對就反而有害,所謂水能覆舟亦能載舟,就是如此。

 

(本文原刊載於香港素食學會《茹素》雜誌:http://www.vegsochk.org/yueso/ys165/ys16502.php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12. 中醫如何看「素食夠不夠營養?」

 

在上文《素食不夠營養?》中,已經從營養學的角度,反駁素食不夠營養的說法。這裏打算從中醫的角度,進一步討論「素食夠不夠營養」的問題。

1325488314-2267321722

 

不講「營養」講甚麼?

 

首先,傳統中醫的角度,基本上沒有「營養」的概念。自古中國人都不講「營養的成份」,而只會講食物夠不夠豐富、是否充足,夠不夠飽,好不好吃…… 營養學是近代西醫學的附帶產物,隨著微觀還原論研究的發展,能夠分析每一種東西的「成份」,這就叫作營養了。古代無法作這種「分析」,就無法從這個角度討論問題了。

 

古代飲食不講「營養」的話,還可以講甚麼?中醫更強調另一個問題,用現代的語言來說叫「吸收」能力,古代中醫則叫「受納運化」。試想看,就算是在現代,很多在農村生活的人,飲食哪裡有這麼講究?哪裡按照營養學來選擇食物?他們就是種出甚麼了,就吃甚麼吧;又例如古代的人,肯定沒有營養學的概念,他們怎麼吃飯的?就是好吃的就吃吧,儘量選擇能找到、喜歡好吃的食物,哪裡會想這個食物含有甚麼成份?

 

從中醫和傳統中國文化的角度看,更重視「內在」自身的修養。這就好像學習那樣,比如像「填鴨式教育」,天天給你灌輸大量有益知識,可是學生本身接受不了、或者知識程度未夠,如何花錢去上課補習也沒用;但是,假如學生本身非常聰明勤奮,即使你在窮困的農村山區,沒有很好的教育環境,你也可以學有所成。

 


 

「素食不夠營養」的問題來自來「推卸責任」

 

說到這兒,或許大家也明白中醫怎麼看「素食夠不夠營養」這個問題了。「營養」是外來的東西,而中醫更強調人本身能否「吸收」營養,而不太在意營養本身。假如身體健康,清茶淡飯也足夠養生,假如身體本身不好,多麼補的下去都沒用。這也是中醫有說「虛不受補」的說法,身體虛弱吃甚麼都未必能夠補上。
不是這樣嗎?很多長壽老人,其實飲食也是相當隨便簡單,又或者深山裏面的和尚,吃飯也極其清淡,不也是健康的生存著?素食夠不夠營養,中醫從根本處就不這樣提問,而是反問:「你身體是否健康,能夠吸收足夠營養?」一個人夠不夠營養,中醫不把責任交給食物,而更著重自身健康與否。
這是中西醫學文化的差異。舉例說,例如西醫上的甲狀腺病,西醫比較傾向於用「碘質」吸收的太過或缺乏來解釋這種病,與沿海地區或內陸地區生活,食物含碘太過或太少有關。中醫則不這樣看問題,不會單純用外在因素來解釋疾病,例如同樣生活在沿海地區的人,人們的飲食習慣相約,但為甚麼有人會得大頸泡,有人不得?中醫更傾向於從自身去找尋答案,例如這一種病,就多與自身的情志、體質因素有關。

 

 


 

中醫不講營養講味道

 

 

再進一步討論,中醫不講「營養」,但是講「五味」,就是「酸苦甘辛咸」。五味是各種食物的基本味道,人人都吃,中醫認為「過猶不及」,五味都可以吃,只要不太過就行。假如是身體不健康了,則可以從五味的角度上,建議特別側重吃某一些方面的飲食,以幫助身體調整回正常狀態。
從這個角度看,五味的飲食調養,也是強調需要按個體的情況作建議,這是中醫強調「內在因素」的飲食養生特點。

 

但是,傳統中醫沒有說,必須要每一頓飯五味俱全,五味不等於「五種營養」,現在有一些養生書強調每一頓飯都要吃「五味」食物、「五色」食物,其實中醫沒有這樣的嚴格要求。再高層次一點說,中醫養生提倡飲食宜「清淡」,五味都不要濃烈,樸素簡單就是長壽的飲食方式了。

 

b01a956e89e76ba80e6d864a8e694d67


 

越是擔心會越不夠營養!

 

 

有些人剛開始吃素,只要身體出現一些小毛病,都會怪罪素食不夠營養所致。在這裡想指出一種現象——「越擔心素食不夠營養的人,則越容易出現不夠營養」,相反,假如不擔心自己營養不夠的人,則沒有這種問題。為甚麼會這樣呢?這裡嘗試用中醫的角度作一回答。

 

在飲食上,中醫強調「脾胃」關係,但很多人未必知道「脾胃」兩者各自做什麽工作。(中醫的脾胃,與西醫解剖學的脾臟胃臟的臟器概念完全不同呢。)

 

在中醫來看,「胃」是負責「腐熟水穀」的,就好像一個鍋一樣,當食物進入腸胃裏面了,胃就負責將食物「變熟」,變化成為「水穀精微」,通俗一點講就是變成人體的「氣血」、「營養」了。

 

但是,胃產生了這些氣血、營養以後,要帶走去周身才行,那就需要「脾」的幫助。《黃帝內經》指出「脾氣散精」,脾是負責將胃所產生的精氣、氣血、營養,輸送到全身去,負責運輸、疏通的工作。換句話說,脾和胃的關係,用現在的話來說,有點像「消化」和「吸收」的兩方面功能,胃負責消化食物,而脾幫助周身去吸收。

 

重點來了,一個人經常擔心的話,原來會影響整個「吸收」能力!在《黃帝內經》有兩句話說:「思傷脾」,思為何會傷脾呢?就是另一句話解釋了「思則氣結」。就好像一個人很集中的想事情時,人的呼吸就不暢順,身體凝注不活動了。當一個人常常思慮過多,則使「脾氣散精」的功能受阻,就是說,儘管胃的消化能力沒有問題,但是脾幫助疏通氣血的功能受阻了,脾氣不能將氣血帶到全身去,那麼自然吸收受阻,造成「不夠營養」的問題。中醫上說,這就叫「胃不虛而脾虛」、「虛不受補」,或者現代的話可以說「能消化但不能吸收」。

 

總而言之,一個人本身容易擔心、思慮的人,開始吃素往往就會更加憂心忡忡、思前想後,後來造成營養不良,於是怪責素食不好。其實,這本身未必是食物的問題,而只是吃素這個選擇反而加重了自己的思慮而已,實際根本原因在於自信不足。

 

成語說「心廣體胖」,如不擔心吃素不夠營養的人,其實吃飯生活都很隨便,儘管吃得少也容易長胖。從這個角度看,擔心是沒用的,越是擔心素食不夠營養,則真的會越不夠營養!素食不單是飲食問題,素食講求樸素、內心清淨,原來我們心想甚麼,與飲食健康有密切關係。

p4281117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11.素食不夠營養?

pic204

近年素食逐漸流行,越來越多人加入到素食者的行列,素食不單有益健康,更對環境保護十分有幫助,是一種「低碳」的綠色生活。有些人心中希望嘗試素食,可是卻不敢邁出第一步的原因,往往是擔心素食「不夠營養」。

 

例如說素食不夠蛋白質、維生素B12、缺鐵缺鋅缺鈣缺碘……這些說法對於入門的素食者來說,可說是一種「恐嚇」,是一種揮之不去的陰霾。初嘗素食者一方面覺得素食對健康好,但又總擔心自己健康走下坡,在這種吊詭的心態下,每當見到身體有甚麼不適,都會心虛以為營養不夠,萌生放棄素食的想法。
這裡想說的第一件事,其實從營養學的角度來看,是完全沒有「素食不夠營養」這種說法的!

 

道理很簡單,就算是雜食者或者肉食主義者,假如飲食不當,也可以有營養不足、不良、過盛,或者營養不均衡吧。這首先是看吃甚麼的問題,素食的食材五花百門,夠不夠營養是視乎你怎麼吃。

 

不過,面對這種常見問題,本文還想從一個「最徹底的」的角度作深入剖析——從現代營養學的角度,根本無法說明素食的營養問題!

 

 

「營養攝取量」是怎麼一回事?

 

首先來看看,「不夠營養」是怎麼一種概念。一般的理解,就是每人每天對各種營養有一個「攝取量」,例如成年人每天對熱量、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礦物質、微量元素、維生素等的攝取量,而且仔細的說,對於不同年齡階段,或者特殊人群如孕婦、嬰兒、老人、病人、慢性病患者等,各種營養素都有不同標準範圍,假若在範圍之內就叫做「足夠營養」,假若低於攝取量範圍就叫做「營養不足」。

 

一般人都明白上述概念,但很多人都不知道,這些「攝取量」是如何研究出來的?每一種營養素的研究方法不同,但總的來說,都是以健康人作實驗研究,給他們吃某些東西進去,看看之後排泄代謝的變化,從而推測人體究竟吸收應用了多少營養素。

 

這種營養攝取量的標準研究,對於「素食」的最大誤解,就是沒有將「素食者」作為特殊人群來研究

130806145542-large-560x420

錯誤地以「雜食者」的營養標準來評價「素食者」

 

在實驗研究中,這些「健康人」絕大多數都是「雜食者」,沒有將各種不同類別的「素食者」區別出來,現在對於「素食不夠營養」的說法,都是從某些營養師的口中,憑著這些攝取量標準,再基於素食者無法從肉類獲得某些營養素,因此推斷素食不夠營養。這一種「推論」、「假想」,是沒有實證研究基礎的,並非透過對素食者進行實驗研究的結果,亦非流行病學調查統計所得。

 

大部份長期素食者都有一些親身感受,就是素食者身心有別於常人。例如素食者身體感覺輕鬆、精神較佳、體力較強、耐力持久、二便暢通、頭腦靈活、心境平靜、性情溫和、樸素節儉、慾望較少、善良堅韌、慈悲愛人、輕鬆自在……這些一大堆的話,是大量素食者的親身感受,也有大量素食名人作證。

 

由此理解,素食者當屬一種「特殊人群」,就像孕婦嬰兒那樣需要另外處理。現在卻將雜食者的標準,加諸素食者的身上,這是「營養學」研究設計不合理之處。

Cara-G-Save-the-Planet-TC-300

素食者就好像一個特殊民族,有其獨特飲食文化

 

除此之外,在營養學的研究設計之中,也講求不同人種、不同地域的人,營養攝取量有所不同。例如說,中國人的身體狀況不等同於美國人,因此不可用美國的攝取標準來應用在中國人之中。而且就算是中國一個國家,地方這麼大,不同小數民族的人體質可有差異,一個標準亦難以通用全國。故此攝取量的研究,需要按照每一個地區和人種來個別研究,沒有一個全世界的統一標準。

 

由此角度理解,素食者這種「特殊人群」,他們的飲食方式特殊,就好像某一個部落、村莊、國家具有某一種特殊的飲食方式,假若他們能夠健康的生存,當然有必要將他們獨立出來研究吧。

 

再者,素食之中也分為不同種類的素食者,有不吃牛羊的素食者,有吃魚但不吃其他肉類的素食者,有吃奶蛋的素食者,有奶蛋也不吃的素食者,有生機飲食素食者,有隻吃水果的素食者……假若要研究的話,也應當將不同類別的素食者分別出來研究。

 

只是很可惜,至今還沒見到專門給素食者的「營養攝取量」研究。所謂素食「不夠營養」的說法,反映了當今營養學發展還未夠成熟,只能以雜食者的標準來評價素食者,這就像用美國的標準來規範中國人的飲食一樣,這顯然是不夠科學了。

 

1966116_1480515668828105_1900872716_o

 

從營養學的枷鎖中解放出來

 

抽身一點的看,營養學是有其局限的。就算各種營養學的實驗研究,它都會列出每一種研究的不足之處,尤其是各種實驗都是短期的,長期的飲食觀察難以研究,經費太高,受試驗者也難以忍受;營養學將人的飲食營養與各種因素割裂開來,例如所謂「心廣體胖」,心情好營養吸收快,緊張的話容易拉肚子消化不良,這些都是健康常識,人的心理因素對於營養吸收的作用,營養學都不太關注。

 

植物性飲食較肉類容易消化,且在消化食物時付出較少能量就能夠消化完成,就是說減少內耗而增加吸收,整個吸收過程更有效率;另一方面,素食者內心平和,精神虛耗減少,這些都可以是素食者總體需要營養偏低的原因(這就是素食無論在體外與體內一樣環保,同樣減少消耗資源)。既然如此,以雜食者的營養標準放諸素食者身上,要求素食者要相同的營養要求,就好像以城市人的標準來看到農村人一樣,本身農村人生活簡樸而自在,但卻強迫他們要達到城市人的物質生活水平,這不就是浪費嗎?

 

要知道,營養學只有約一百年的歷史,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還只是最近一、二十年的事,而且基本上只是城市人或者富人特別關注,農村人或窮人都不太講究。反觀素食的文化已經有幾千年歷史了,相比營養學哪一個更有智慧?這是見仁見智了。營養學相比素食的歷史,就好像一個初生嬰兒一樣,尚有很大的進步空間,而素食的文化卻是一個智慧老人,經得起歷史的考驗;那麼素食不夠營養的誤解,就好像嬰孩反過來要求老人的飲食必須要跟我一樣,嬰孩天天喝人奶十分健康,老人不喝人奶是否不夠營養?

 

想想看,在營養學還未興起的時候,歷史上大部份的日子裏,沒有「營養學」的標準,人們是否就不懂得如何健康飲食?就沒有人能夠得到健康?顯然不是。健康的飲食,是可以從傳統的飲食文化中,得到最佳的飲食智慧

 

素食者健康生存就是最好證明

 

很簡單的道理,世界上有大量素食者能夠健康的生存,在各種領域上作出貢獻,這足以說明素食沒有營養不足的問題。

 

進一步說,例如在寺廟裏面的和尚,他們的飲食非常清淡,甚至吃很少東西,從這些營養學的角度來看,他們完全是偏食,肯定營養不良吧!可是有些和尚更是武功非凡、長命百歲,請問營養學如何解釋這些情況?還有,有一種素食方式叫「生機飲食」,他們完全不吃煮熟的食物,只吃生的植物食品,而這些人還是十分健康的生存著,請問營養學如何解釋這種「嚴重偏食」的情況?沒有經過這方面研究的話,根本無法解釋,其實,沒有必要用營養學的觀點去評價這些人,反而應該努力研究另一個問題——為何素食者能夠獲得足夠營養?回答這比批評素食不夠營養來得更有意義。

 

面對「素食不夠營養」的誤解,我們不必怪罪營養學,這畢竟只是科學還未發展成熟;這只能怪罪某些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的營養學者,胡亂渲染錯誤思想,抱持肉食的霸權主義,迷信人必須要吃肉才能生存,同時幫助肉蛋奶工業賣廣告。

1231190_627834313915142_38145913_n

 

批評素食前不妨先親身體會

 

 

聽了上述原因的討論,或許還有一些肉食者或雜食者會辯駁:既然大家都是人類,體質應該相同,應該用相同標準!這種想法,主要是由於「非素食者」對於「素食」還沒有親身體會,無法站在素食者的角度去明白素食者的身心獨特之處。

 

解決其實方法很簡單,「要評價一件事先要瞭解」,例如你要批評《論語》你就必須先要讀懂它,不然你就沒資格去評論吧。要評論素食夠不夠營養,不妨嘗試連續吃素七年,相信你也自然會體會到素食的好處了。

 

 

 

 


 

註:

本文旨在反駁「素食不夠營養」的錯誤觀點,而非說明「素食必然夠營養」,素食是否健康,仍需要視乎您怎麼吃、還有您的身體狀態如何。在目前營養學研究的前提下,似乎難以從科學的角度說明素食的營養攝取量標準,故此就連「素食夠不夠營養」的問題也無法客觀討論。不過,素食如何可以讓人「健康」,這則是每一位素食者自我的身心感受,是可以從傳統素食文化之中不斷學習而獲得的。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10. 中醫如何看素食?

 

隨著素食日益普及,人們逐漸知道素食對健康的好處,不過這方面的資訊大都來自西方營養學的知識,反而很少從中國傳統醫學的角度探討此一問題,是否中醫反對素食呢?中醫認為人應該吃甚麼?

0023ae99e0150c4f601a0c

動物藥非危急時不用

 

 

自古以來,不少著名醫家非常提倡素食,例如尊稱「藥王」的唐代大醫孫思邈,他說「常須少食肉,多食飯……」他以素食為主的飲食方式,活到了一百多歲。他有一篇著名的文章叫《大醫精誠》,傳誦千古,每一個中醫皆會看過,裏面有一段名言說:

 

「自古名賢治病,多用生命以濟危急,雖曰賤畜貴人,至於愛命人畜一也。損彼益己,物情同患,況於人呼!夫殺生求生,去生更遠。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爲藥者,良由此也。其虻蟲水蛭之屬,市有先死者,則市而用之,不在此例。只如雞卵一物,以其混沌未開,必有大段要急之處,不得已隱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爲大哲,亦所不能及也。」

 

 

大醫孫思邈認為人與動物平等,提倡使用動物藥要非常謹慎,應當用自然死亡的動物而不是刻意殺生的;再者,就連雞蛋一個看似很普通的東西,他都認為要在危急關頭才能使用,大家就可以想到,孫思邈平常不怎麼吃雞蛋了。

 

 

人應該吃甚麼?

 

 

在中醫第一經典《黃帝內經》之中,雖然並不反對吃肉,但應該說是較為支持素食的,亦沒有說人必須要吃肉才能生存。在《素問·藏氣法時論》有一段話說:

 

「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

 

311194927981

這很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營養學」概念!早在兩千多年前,中醫已經有類似營養金字塔的說法了。(但這實際上不是講「營養」問題,只是指出食物種類)

 

仔細看這四大類,嚴格來講不是平等地位,而是有不同層次的,不是說每天四類各佔一份就最好。穀類是「供養」人生命的,所以最為基本、必須吃!水果是「輔助」的,而蔬菜則是讓人「充滿」,給我們吃飽的。所以按等次說,穀類應該吃最多,蔬菜水果為其次。

 

至於肉類,其作用是「益」,這個字用得非常巧妙!益是指「有益」,是好的意思,這樣看肉類似乎不是必需品,就好像現在的「營養補充劑」那樣,它對身體可以有益處,但是並非沒有它就會死掉,其他三類食物就更為必須。

 

值得指出的地方,「益」在古文的本意是「溢」,即「滿溢」,水滿瀉出水庫外,是好是壞?當然是浪費了、太多了!所以「益」字在《內經》中有時候也屬貶義,有「水能覆舟,亦能載舟」的過猶不及思想,它雖然有益處,可是很容易走到反面。

 

 

 

《黃帝內經》指出吃肉的種種問題

 

 

因此,《內經》還記載了很多吃肉所導致的疾病,例如說:

 

「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素問·熱論篇》

 

 

這是說一個人剛感冒初癒,千萬不要給他吃肉,吃了容易使病情復發。可是我們很多時都是倒過來的,剛感冒好了,稍有點胃口,就立刻吃肉;又或者剛生孩子的婦女,天天喝雞湯,其實都對身體不好。

 

「消癉仆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肥貴人,則高梁之疾也!」《素問·通評虛實論》

 

 

 

這裡的高梁是指「膏粱」,是脂膏、細糧的意思(並非指穀類裏面的高梁米),傳統解釋為「肥甘厚味」。仔細而言,「膏」是指肉食,尤其指肉食裏面含有脂肪較多的一類;「梁」指精細的食品,細糧可理解為經過加工,就像在超市裏能面買到的各種食品:蛋糕、罐頭、薯片、糖果、冰淇淋……

 

 

這段話作出嚴厲的警告!例如消渴、中風、半身不遂、身體痿弱、氣喘等病,是肥胖、富貴人才得的,都是因為吃「膏粱」太多引起吧。值得要注意的是,很多人說吃肉「太多」才有問題,但是《內經》不是這樣說,而是說吃「膏粱」就有這些病!再來看看吃肉有甚麼問題?

 

 

「高梁之變,足生大丁」《素問·生氣通天論》

「夫熱中消中者皆富貴人也,今禁高梁,是不合其心」《素問·腹中論》

「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身體柔脆,肌肉軟弱,血氣慓悍滑利,其刺之徐疾淺深多少,可得同之乎。歧伯答曰:膏梁菽藿之味,何可同也,氣滑即出疾,其氣濇則出遲……」《靈樞·根結》

「且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驕恣從欲輕人,而無能禁之,禁之則逆其志,順之則加其病,便之奈何?治之何先?」《靈樞·師傳》

 

2195-120209102J543

 

 

 

《內經》有這麼多的記載,可以知道當時已經知道飲食血肉的壞處,相反,吃五穀蔬菜水果,在《內經》之中則沒多少這樣的問題。看來歷史還是不斷重複,即使到了今天,為何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的人這麼多?原因很簡單吧,都是富貴病、文明病,是吃出來的。

 

 

上面的最後兩段《內經》引文,有一個挺有趣的地方,還指出了吃肉的人的體質和性格:身體脆弱、肌肉軟弱,驕傲放縱、輕視別人,不可以說反對他的話,就像暴君那樣。想想看,我們身邊有沒有這樣的朋友?是否形容自己「無肉不歡」?

 

 

人體本來最適合吃素

 

 

在《黃帝內經》之中,經常指出人的「胃」的功能,是用來腐熟「水穀」的。例如:

 

 

「胃者水穀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藏氣」《素問·五藏別論》

「人以水穀為本,故人絕水穀則死,脈無胃氣亦死」《素問·平人氣象論》

「四支皆稟氣於胃……四支不得稟水穀氣」《素問·太陰陽明論》

「榮者水穀之精氣也,和調於五藏,灑陳於六府……衞者水穀之悍氣也,其氣慓疾滑利」《素問·痹論篇》

「胃者,五穀之府」《靈樞·本輸》

「穀入於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靈樞·經脈》

「胃中熱則消穀……六府者,胃為之海……五穀乃容」《靈樞·師傳》

「余願聞六府傳穀者,腸胃之小大長短,受穀之多少奈何?」《靈樞·腸胃》

「胃大一尺五寸,徑五寸,長二尺六寸,橫屈受水穀三斗五升,其中之穀,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滿」《靈樞·平人絕穀》

 

Stomach

 

類似的記載在《內經》中十分常見,認為人身的氣血是從水穀化成的,就算最後一段用解剖的角度去觀察腸胃的大小,也不忘用水穀的多少作容量單位,可見腸胃最佳的消化對象是五穀。《內經》時代認為人最應該吃的,就是喝水和以五穀為主的飲食方式。
《黃帝內經》沒有絕對的說「人不可吃肉」,而是指出了許多吃肉的問題,也一再強調食物以水穀為最重要。這一種觀點,與現在的情況相近,現代不少研究發現,人體生理結構表明人應該是素食動物,那麼人究竟可不可以吃肉呢?可以,但是「可以」不代表「健康」。人有自由決定自己的行為,就好像你可以選擇抽煙、吸毒、濫藥,但這不代表對你有好處。既然有更健康的飲食方式,我們都應該懂得如何選擇了。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9. 怎麼證明人是素食動物?

rabbit_mouth_450

對於素食的另一種爭論,在於人類是「素食動物」還是「雜食動物」?

 

其實,這本來是一個科學的問題,而且應該早有定論,只是很多人不知道而已——人類肯定是素食動物。

 

這是從人體的生理結構,與各種動物的生理結構作比較之後,所得出的結果。這些研究可多了!不想在這裡贅述,有興趣者不妨看看這個《拯救地球》網頁的前兩篇:「人類原本應該吃甚麼?」和「我們是雜食動物嗎?」,也可以看看《食物知情權》的:「我們天生吃素」一文。

 

不少人會用一些中學的生物常識,造成人是雜食的動物的印象,例如說:人類有「犬齒」,證明人的牙齒可以用來撕開肉類,當然這個誤會,比較一下自己的牙和小狗的犬齒就自然知道答案了;又例如說人類的盲腸退化了,就說明人不是像兔子那樣吃素(兔子有很大的盲腸),但這只是證明了人類不是兔子那種吃草的素食動物,要知道素食動物之中有很多種類,而人類是最接近靈長類動物的,有誰見過猩猩會趴在地上吃草?

comparison_final_1500

不過持平一點的講,我覺得用生理結構去說明人類是素食動物,還有不足之處。例如以大熊貓為例子,熊貓的身體結構是肉食動物,可是他後來「改吃素」了!變了喜歡吃竹子;又例如貓狗都是肉食動物,可是現在不少養貓狗的人,也將他們「改吃素」了,素食的貓狗非常潮流,他們也活得很健康。因此,單純用身體結構來說明人的飲食,還是有不足之處。

 

在這裡,還想說一個我認為最刺激的方法,證明人類是素食動物!

 

接受挑戰,來證明你是雜食者吧!

 

這方法我是從「加里尤樂夫斯基」的素食講座之中學習得來的,我覺得這個論證確實厲害,且人人可嘗試!假如你認為自己是雜食或者是肉食動物,挑戰你做以下實驗,去證明自己的飲食方式,實驗的「三部曲」如下:

7679_1280x800

第一步,手捕:到公園去,嘗試發現一隻松鼠(找不到松鼠就找一隻麻雀吧),然後你要親手去抓住它,過程不可使用任何工具、要追捕;

 

第二步,口殺:抓住以後,在松鼠還沒死之前,你就要用你的牙咬死他,咬的過程中要張開眼睛看著,要有一副很享受的樣子;

 

第三步,全吃:你要一口一口的吃,且不可挑食,不可選擇只吃某些部份,要將皮毛、眼睛、內臟也全吃下去,流出來的血要喝下不要浪費,咬破裝著糞便的腸子,骨頭吃不下也要咬碎慢慢吸啜,直至全部吃完為止。

 

 

當然,我相信這個世界上,只有極極極少數的人能夠完成這個「實驗」。大部份人就連第一步「抓到松鼠」已經投降了,更莫說親口咬下去。

 

人皆有惻隱之心?

 

這個論證,就像孟子的「孺子入井」一樣,在《孟子·論四端》中說:

「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

假如你見到別人的孩子快要掉下井裏面,你肯定會忍不住要去救他吧。這一個哲學上有名的論證,用來說明人人皆有善心,自古傳誦,而上述吃松鼠實驗正有異曲同工之妙,證明了人的本性。

i1960705 (1)
自然界裏的肉食或者雜食動物,他們對於鮮血、獵殺,都是毫不留情的,吃肉的動物確實是喜歡吃鮮肉,享受鮮血淋淋場面。人類呢?假如肉類沒有經過煮熟,生吃牛肉雞肉豬肉,大部份人都頂不住了,更何況是用自己的口咬下去?往後的都不用說了。
現在的人喜歡吃肉,其實不是真的喜歡殺動物,只不過誤將「肉」變成了一種「食品」,從而忘記了它的出處——來自有生命的動物
由於現代的職業分工仔細了,已經甚少人需要自己親手屠殺動物,假如給你另一個挑戰——以後吃肉都必須要自己親手屠宰,你覺得你能吃得到多少種肉類?

 

(不是胡說的,Facebook的創辦人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在曾為自己定下一個挑戰,說以後只會吃自己親手宰殺動物的肉,讓自己吃得更負責任。這改變讓他基本上成了素食者。)

 


 

上文提到的《加里尤樂夫斯基》講座,很多人形容為「將會是你聽過最棒的演講」!

大陸朋友請看土豆視頻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8. 吃植物也是殺生啊?!

rdn_4f8cc9f571ed1

有一些反對素食的人,常常會用一種特殊的命題,駁斥吃素的人「偽善」。他們反問素食者一個問題:「難道植物就沒有生命?吃植物就不是殺生?」我可以明確的回應:

 

「對,吃植物也是殺生。」

 

植物也有生命,這當然是肯定的,植物有情、甚至說萬物皆有情,我也覺得很合理。假若連「殺植物」也要避免,有人問,那麼人類還有甚麼東西可吃?當然有!

 

解決這種殺生問題的終極飲食方式,可以說是素食的最高層次叫——「果子素」,就是飲食只吃水果,這是一種最慈悲的飲食方式,吃水果不會傷害植物本身,植物製造水果就是希望給動物吃,希望動物幫助傳播種子,給植物與動物營造一種互助生態。《聖經》的創世紀中,一開始就記載了伊甸園中的人類只吃水果;而人類最接近的動物近親,靈長類動物如猩猩,他們就是以水果為主要糧食的,抑或也會吃花、樹葉、樹皮,但吃這些都不會摧毀整棵植物。

 

素食是為了「不殺生」的問題,抽身一點看,本身並非一個「0」和「1」的問題,而是一個「0-1」的過程。嚴格一點講,甚麼叫「生命」,細菌病毒算不算是生命?但是當我們喝一口水進去,不多不少我們口腔裏面也有細菌死掉,這是不是殺生?一腳踏出去,走在山野上,有多少小草或螞蟻昆蟲因你而死掉?人生在世,無可避免隨時誤殺,但是,若有慈悲的心,我們可以減少這種殺戮的發生。

 

從素食上看,會否殺生可以是一個不斷深入的層次問題。例如一些人剛剛從肉食轉變為素食,在轉變的初期先戒掉紅肉,後來慢慢戒掉白肉、魚肉、海產,到慢慢什麽肉類都不吃;然後也逐漸的不吃含有動物成份的製品如「啫喱」(用魚膠粉製造)、「芝士」(加工過程需要用牛胃的消化液製成)、某些「核桃酥」和「月餅」(用豬油製成);逐漸地連奶蛋、酸奶、牛油、蜂蜜等動物製品也不吃;再逐漸地連動物製品也不使用,如皮鞋、皮帶、皮包、羽絨服、羊毛衣、駝絨被、皮草;再逐漸地也不用經過動物實驗的化妝品、藥物、疫苗、醫療技術等……

 

這樣逐步減少自己能夠吃下食物的範圍,其實也是逐步「放下」的過程,也就是從肉食者的「1」逐漸減少殺生到接近「0」的一個過程。

 

雖然能吃能用能選擇的東西好像減少了,但是自己能夠活得更加簡單,同時減少殺害生命,讓自己活得輕鬆自在。從素食者的角度來看,不吃動物是為了不殺生,但是吃植物本身並非就不是殺生,而是盡力讓自己減少殺生而已。

 

要知道,動物是在食物鏈裏面的最高層次,動物需要吃很多植物才能養活自己。例如有研究說雞吃2公斤飼料才能長1公斤肉;豬吃3-4公斤飼料才長1公斤肉;牛吃8公斤飼料才長1公斤肉,假如去掉牛身上不能吃的部位,實際上要30公斤飼料才長出1公斤的牛肉。從這個角度用簡單的數學算一下,假如人類吃動物,就間接等於吃掉很多植物,這要殺害的生命更多!

 

非素食者批評素食者「吃植物是殺生」這種說法,我不否認這是事實,但這不是「偽善」,只是素食者內心希望「向善」的過程而已。

 

我心底裡還有一個良好的願望,就是當有人這樣質疑素食者的時候,是因為他們內心真的認為「殺生是不對的」,才質疑素食者為何認為吃植物沒問題。假如他們一邊認為殺生是不對,可是在批評了素食者以後,卻一邊繼續讓自己任意殺動物,恐怕他們真會人格分裂,該如何面對自己的表裡言行不一?

 

veganextreme

圖片引用自「食物知情權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7. 開始素食必須循序漸進?

 

the idea!

不少開始嘗試素食的人,也認為棄肉茹素應該要一步一步來,逐漸的戒肉,例如先戒掉紅肉,其後也戒掉白肉、戒掉海產、戒掉魚肉、戒掉雞蛋、戒掉牛奶芝士奶酪、戒掉蜂蜜燕窩……
又或者是按日子逐漸減少吃肉,例如每一個月的初一、十五吃素,或如所謂「六齋期」、「十齋期」,意思就是一個月中吃六天或者十天素,又如有人提倡每週吃素一天、三天,又或者是短期連續吃素一個月、幾個月吃素,生病調養時吃素等等。當然最終極的目標,就是天天吃素了。

 

很多人都認為素食開始應該要這樣,但我不贊同這種觀點,我和我認識不少素食的朋友,也是當天決定吃素了,就立刻所有肉都不吃!也沒有內心想吃肉的「心癮」,究竟這是如何做到的?

 

這其實是素食的「頓悟」與「修行」的問題,這篇文章與您分享兩者區別。

 

 

甚麼東西需要逐步戒除?

 

 

在戒除惡習的時候,往往視乎要戒除的是甚麼東西,給予「逐步戒除」或「立刻戒除」的建議。

037_Hypnotherapy2_002
有甚麼要「逐步戒除」的?例如戒煙,往往是建議逐步戒除,假如本身每天吃一包煙的,每天減少吃一根,直至完全戒除為止;又如戒毒,往往是先找尋代替品,例如先用美沙酮作為替代海洛英的方法,幫助患者逐漸減少吸毒的劑量,直至完全戒除。

 

但有一些東西,比較建議立刻完全戒除。例如戒賭,應該下定決心完全戒掉,而不是逐步的減少,所謂「少賭怡情」,這句話只是對於沒有成癮的人來說的,但對於成癮者來說則並非如此,少賭也是不斷喚醒他賭錢的慾望;又例如戒酒,喝酒成癮的人往往很難控制自己「適量」的喝,喝了一點點,就會想繼續喝下去。

 

 

身癮與心癮的對策不同?

 

為何有這兩種戒除方法的不同?實際上是一個「身癮」與「心癮」的問題。就像戒煙戒毒,通常成癮者也會有「身癮」,一下子不吃的話,就會周身乏力,甚麼事情也提不起勁,甚至出現各種不適症狀。這也像一些吃西藥激素的患者,假如停藥的話,突然完全不吃就可能出現反彈,身體未必一下子能夠適應,故此要逐步的減量。

 

至於能建議一下子戒除的,主要在心癮而不在身癮。就好像戒酒時,身體未必有甚麼不適反應;戒賭就更加沒有身癮吧。假如說因為心思思想賭錢,覺得「身痕」,這完全不是身體不適,而是一種直接的心理反應。

 

心癮跟身癮有時候很難截然分開。例如很多人喜歡喝咖啡奶茶來提神,覺得不喝咖啡就覺得不夠精神。咖啡會對生理造成影響,但這個影響多少也跟心癮有關。舉例如一些人習慣天天喝豆漿果汁,不喝也覺得不夠精神,但豆漿沒有咖啡那種提神的作用,這能夠提神就完全是心癮了。

 

應該說,所有癮其實都是「心癮」!不是說否定有身體的成癮,而是指身癮也是在心癮的基礎上發展而來,沒有獨立的身癮存在,身癮也總是包含著心癮的。本身「癮」就是指心中的不良嗜好,自己控制不住自己吧。況且,很多時候身癮就算不照顧也能夠「撐過去」,比如有一些戒毒的方法,也是一下子就堅持不吸毒,縱使身體很難受,但是只要熬過幾天,也會適應過來。

 

 

素食應該「頓悟」還是「修行」?

 

說到這裡,究竟棄肉茹素,應該要一下子改變,還是逐漸的改變?這當然沒法一概而論了,就看這個人之前吃肉的程度,有沒有達到有「身癮」的問題了。有些無肉不歡的人,吃肉吃得過多,一下子不吃肉而改吃全素,身體不能一下子適應,可能出現周身乏力、精神萎靡,消化不良。讓身體從吃肉的飲食結構,轉變為吃素的方式,身體是需要一個改變的適應期的。

 

但是「適應期」有長有短,而這裡更想指出,棄肉茹素的過程,往往是心癮比身癮要大。不吃肉,一般對身體沒多少影響,吃素本身可以讓人足夠健康,往往剛剛開始吃素的人,因為對素食缺乏信心,擔心吃素不夠營養,這種擔心所造成的「心癮」,造成了身體虛弱的感覺,就好像不喝咖啡的人就覺得不夠精神那樣了。

 

這也是所以很多素食者,初起吃素的時候,總是喜歡找「代替品」的原因,也總是希望問,不吃肉如何可以獲得足夠鈣質?蛋白質?鐵質?維生素?……想在各種素食裏面找尋代替肉食的食物。這些想法,其實是誤以為肉類都含有豐富營養,總是不太願意放棄這癮吧。還如覺得吃肉的口感不錯,於是就喜歡吃「素肉」,這就像一種素食的「美沙酮」吧,是幫助人逐步的調整完全吃素。

 

可是,有些戒毒的人,吃美沙酮也會造成依賴,雖然沒有毒癮但卻變成美沙酮癮了。其實,所謂「長痛不如短痛」,逐漸的戒除惡習可以說是「藕斷絲連」,比一下子戒掉更難,守戒的過程並不好受啊!初吃素時卻仍偶爾吃一下肉,其實是提醒著自己吃肉的美味,甚至變成珍惜吃肉的機會,那樣就很難徹底戒除心癮了。

0521cover

如何「頓悟」吃素,放下心癮?

 

那麼,有沒有方法能夠讓自己「頓悟」?無痛地一下子變成徹底的素食者?
方法當然有!筆者就是一個例子,我小時候也是無肉不歡,但在決定素食之前,閱讀了大量素食的書籍與資訊,完全明白了素食是甚麼一回事,為甚麼要這樣做?該這樣吃?心中徹底知道自己是為了甚麼,到決定吃素的那一天起,內心就再沒有想吃肉的心癮了。
我也有一位朋友,看了一套短片叫《從農場到冰箱》,知道了肉蛋奶是如何「製成」以後,他和他的全家都決定素食,他說就連一點肉慾都沒有。

 

 

You tube《從農場到冰箱》短片

大陸朋友請看土豆視頻

 

想徹底素食,必須要「情理兼備」

 

想讓自己很快進入全素食的狀態,其實很容易!要做到兩方面,情與理俱備——

 

第一,讓情緒感受到吃肉的壞處

 

假如你知道廚房裏面給你做飯的人,是給你用地溝油、添加劑、染色素、致癌物質,衛生極度惡劣,食物都是過期腐爛的,沒有清洗就下鍋,餸菜裏面有蟑螂蒼蠅,含有大量致病細菌……當你瞭解了這些真相,還有人會願意吃這道菜嗎?

 

想要讓自己不想吃肉,方法很簡單,首先是先讓自己厭惡吃肉吧!假如你還不知道吃肉的禍害,不妨多點看看那些影片吧!(看影片比看文字要更震撼)例如上述 《從農場到冰箱》 的那類虐待動物片子,不妨在決定素食的時候,把心一橫,找大量片段來看吧!又例如看看《微妙的平衡-真相》等的健康紀錄片,讓自己明確知道肉食對於身體造成的禍害,明白到癌症、心臟病、血壓高、糖尿病等疾病,如何跟吃肉有關?看完了,感受到吃肉的問題,喚醒了自己的良心,就知道不可以這樣吃下去了。

 

Youtube《微妙的平衡:真相》

大陸朋友請看土豆視頻

 

很多人喜歡吃肉,其實只是被外表的包裝所蒙蔽了,假如揭開了吃肉的種種問題,看到真相去,就能夠恢復人類的理智。

 

 

第二,理性地知道素食的好處

 

在清掃了舊習之後,就要重新輸入正確的知識。在吃素初期,需要學習好各樣吃素的求生本能,例如該怎麼吃素才健康?吃些甚麼、怎樣吃,就是整套的健康飲食方法。

 

知道怎麼吃還不夠,怎樣才可以讓自己吃素長久?所謂「動機+方法+行動=成功」,學習了吃素的方法以後,假如單純以不想吃肉作為「動機」,這難以讓人堅持下去,必須讓自己知道吃素的各種好處,才能夠持之以恆。不妨在決定素食之初,找尋大量書籍和上網閱讀資訊,理性認識素食的各種優點。

 

例如瞭解人類本身是素食動物,素食對身體健康的影響、對「內心情緒」的幫助、對「激發創意」的幫助;還有素食的「利他主義」,吃素如何幫助環境?減少溫室效應、水土流失、環境污染;素食如何幫助人類解決糧食不足問題,幫助減少饑荒;素食如何幫助動物,減少動物受苦;素食如何幫助心靈,不殺生減少殺戮,讓人類達到真正的和平。

 

很多人以為吃素是一種苦行,其實不然,苦不苦全在一心,當我們知道自己為甚麼這樣做,心念一轉,那就能夠離苦得樂了。這就是所謂「放在屠刀、立地成佛」,願意放下殺死動物的屠刀,立刻覺悟成為有智慧的素食者。

95114958

 


 

附:三部值得安坐細看的素食影片

 

《地球上眾生Earthlings》(必看!經典動物紀錄片)

 

《關愛生命》Making the Connection 2010 (由英國Vegan society拍攝,有英國議員、廚師、運動員、營業師、母親的分享,很精彩!)

 

素食的101個理由(The Animals Rights Foundation of Florida 給學生的講座)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6. 素食是極端行為?

 

有些抗拒素食的人,會說素食是極端的,正常人應該甚麼都要吃才好、百無禁忌。

 

這或許是不少非素食者心底的想法,認為素食是一種偏激的行為,不符合主流社會的價值。這種想法其實十分奇怪,細心想想看,素食的極端在哪裡?甚麼都吃難道就不極端?

 

怎樣的飲食方式才叫極端?

 

自古以來,沒有一種醫學或健康的知識,強調人應該「甚麼都吃」,人吃食物肯定是要有所選擇的,比如人要選擇優質的、新鮮的、健康的食物;食物也有高級低級之分,有營養、沒營養之別,好吃、不好吃之選;食物有許多不同種類選擇,穀類、豆類、果仁、瓜類、水果、蔬菜、油鹽調料等;還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無機食品、天然食品、加工食品、黑心食品等等的區分,假如說,我們應該甚麼食物都吃的話,其實這種想法才是非常極端!人的肚子並非儲物櫃,收藏東西應該是有所選擇的,而不是隨意的甚麼都放進去肚子。

 

「甚麼都應該吃」的想法,其實來自過去沒東西吃的年代。當一個人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才會甚麼都吃,例如在戰亂、天災、饑荒的時候,草根樹皮,各種動物屍體、蛇蟲鼠蟻,甚至紙張泥土石頭都要拿來吃。由於沒法選擇,就不能甚麼都要求最好的了。可是,現今社會的環境比較富裕了,假如我們還是抱著這種舊思想,這就不合時宜。
要說極端,其實現代的飲食方式更極端!中國人過去大部份人的飲食都都十分清淡,甚少吃肉,農村的飲食都以吃素為主,可是近代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響,肉蛋奶的消耗突然倍數增長,同時給中國人帶來了許許多多的文明病,這種飲食方式的改變才是真正的走向極端,人們逐漸遺忘了過去千百年來的傳統飲食方式為何。
早前世界衛生組織評選了「十大垃圾食品」,其中包括了:1.油炸類;2.腌製類;3.加工類;4.餅乾類;5.汽水可樂類;6.方便類;7.罐頭類;8.話梅蜜餞類;9.冷凍甜品類;10.燒烤類。從這十大類食物來看,恐怕現代社會的人,天天都把「垃圾」放進肚子裏面,可是人們還習以為常,說這是「正常的」,認為無法避免;更甚者認為中國人吃了這麼多黑心食品以後,身體就像一個化學工廠一樣,已經煉成百毒不侵了!這種思想,想起來真有點心寒,大家說這極端不極端?中國人的飲食觀是否十分可怕?

 

 1238786_378583435604458_689019468_n

百無禁忌才是極端的飲食方式

 

「極端」一詞,本身就是事物發展到極點,但同時帶有負面之意,例如「樂極生悲」,就是一種快樂太過極端了,就出現悲傷。假如單純說做事情做得非常極致,可是沒有負面情況發生,這就不叫極端。例如得了奧運會金牌的選手,有誰會說他們是搞「極端」?又例如牛頓、愛恩斯坦這些科學家,科學研究水平超卓無人能及,難道他們就是極端份子?又如孔子提出了理想的道德與治國思想,雖然到最後未必能夠實現,但是沒有人會說他搞極端活動。

 

素食本身就是人類的正常飲食方式,素食符合人體結構、生理功能(參考《怎麼證明人是素食動物?》一文),素食本身含有給人體需要的充足營養,能夠讓人健康生存;素食沒有肉食那樣的各種毒素,導致人體生病不健康;素食同時對動物有益處,減少殺戮;素食對地球環境有幫助,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素食有助解決全球貧窮飢餓的問題,讓世人都有足夠食物…… 素食有一大堆的好處,假若說素食是極端行為的話,這是掩耳盜鈴,沒有看到各種事實。

 

相反,由於人類吃肉蛋奶的需要日益大增,全世界每年上百億的動物被殺(看看這個可怖的數據吧!打開這個網頁,就知道當下立刻有多少動物死亡),大部份飼養動物都是被關在工廠式的農場裏時刻被虐待,屠宰場天天出現血腥場面。為甚麼就連吃雞蛋也是殺生?因為所有雄性的小雞由於不會生蛋,在出生的第一天就被粉身碎骨。由此可知,肉蛋奶的飲食方式,是人類文明的倒退、一種異常極端的暴力行為,看不見的殺戮戰場天天都在上演。

 

自古中國文化強調「中庸之道」,中庸就是強調不搞極端,強調凡事恰到好處,每每找到最佳點。中庸並非「平庸」,並非做人甚麼都要吃,不是吃飯隨便「百無禁忌」就是中庸,而是應該選擇最佳的飲食方式,讓人自己得到健康,也讓社會發展得以持續。顯然,素食就是中庸的飲食方法,現代的飲食方式才是走了極端。

 

素食就是和平革命、不走極端

 

可是,為何許多人還會認為素食是偏激、極端?這其實是素食者的「善」,觸動了許多人的神經。其實人們都明白,素食是一種善良的行為,素食者希望不要殺生,本身沒有干擾其他人,但是當素食者跟非素食者相遇時,非素食者因為有所「對比」,自我感覺映襯出自己「不夠善良」、甚至突然感到自己是「惡人」、道德有所缺失,非素食者爲了反駁「我並非壞人」,就反過來說「素食是極端」。這就是素食者容易引起別人反感的原因。
這就好像一種情況,例如一個學校裏面,考試時大部份學生都作弊,當中只有少數學生堅持不要作弊,卻反而被其他學生所唾棄,認為他們自命清高,還反過來說:「作弊是正常的,既然人人都這樣做了,你們為甚麼這麼極端呢?過來跟隨主流吧!」
素食是一種「非暴力」的抗爭,面對整個文化的變遷,素食者感到無法以一己之力改變社會,但是仍能夠以自己的行動,說明素食是足以生存,是一種健康的生活飲食方式。素食者被人說是極端其實也已經習以為常,這對於素食者本身並非一件值得生氣的事,只是當主流社會逐漸走向極端的時候,素食卻在全世界逐漸成為一種新潮流,這就值得我們反思,究竟甚麼才是真正極端?

 

veganextreme

(圖片引用自「食物知情權」)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5. 吃素還有甚麼人生樂趣?

1394522444-3231894974

 

不少人覺得,放棄吃肉,人生就失去了很多美食,甚至嚴重的說「活下去還有甚麼意義?」

 

這句話其實十分極端,反而應該問他:「您的人生意義就在於吃肉嗎?」這樣的妙問妙答,弄得素食者和非素食者僵持不下。

 

飲食並非「人生意義」

 

飲食只是人生基本層次的東西。以前高中念書時,讀過一篇文章是殷海光的《人生的意義》,他就說人生有四種層次,從低層到高層分別是:物理層、生物邏輯層、生物文化層,最後是真善美、理想、道德的層次。其中,飲食就是「生物邏輯層」的內容。

 

人必需要滿足這一層次的需要的,但是當一個人滿足了這一層次以後,還會想更上一層,例如做一些有「文化」的事,甚至追求美好的、真善的事。

 

當一個人說「不吃肉不能活下去」,這句話其實反映了他十分重視「生物邏輯層」,認為人的生命就在於吃。對此可有兩種理解:

 

一:誤以為不吃肉就等於不吃「食物」:

人當然是要飲食才能夠生存的,只不過很多人誤以為不吃肉人就不夠「營養」,所以就不能生存了。這樣想只是一種誤解,其實不吃肉人還是可以健康生存的。(可參考《素食不夠營養?》一文)

 

二:誤以為人生的意義僅在於吃:

當然人生還有很多比飲食更高尚的意義,但是有一些老百姓,生活上沒發現到更有意義的事情,例如天天生活營營役役,假如不在飲食上作文章,那就連他人生美好的事情都失去了。對於這一類朋友,其實並非真的認為飲食是人生最重要的事,只不過在人生某一階段裡頭,還未找到他更值得追求的事吧。

 

諺語說:「有情飲水飽」、「廢枕忘餐」,當一個人專心的去追求更有價值的事,飲食自然變得次要。吃素也是一樣,當一個人明白了吃素的背後意義,希望追求素食背後的那種價值,自然就會轉變成吃素了。(可參考《素食目的不在吃?》、《素食為何能夠「激發創意」?》等文章)

 

 

飲食之美不在食物,而在一心

 

上述兩個解釋或者不夠完全,有些人還會說:「不是哦,飲食也可以很有文化,追求各種美食、享受人生,不就是一種更高尚的意義嗎?」

 

其實,推崇素食並非反對美食,素食亦有很多美味的食品呢,只是素食更提醒了我們一個問題:「怎樣才是真正的美?」

 

一種食物好吃與否,往往不在於食材本身,而在於吃下去的狀態。例如說,當我們到一家普通的餐館點菜,選了一道「家常豆腐」,若這小菜的價錢十分便宜,儘管做得不怎麼樣,一般人都會覺得好吃;但是,當同樣一道菜到了高級餐廳去,售價提高了,環境不同了,人們對於這道菜的要求也提高了,即使它做得跟普通餐廳味道一樣,一般人都會批評這餐廳為何做出這低水平的菜式。

 

這就是說,我們對於食物的美味與否,受到各種外在因素影響,例如社會文化、餐廳裝修、價格,甚至是氣候、心情、廚師的樣子、侍應生的衣著,老闆的態度,各樣事情都影響我們對味道的評價。

 

世間上最美味的食物是什麽?有一個觀點,說起來大家一定都會認同——「十分飢餓時所吃的食物,就是最美味的。」人人都有這個體會:口渴非常,只是喝普通清水也十分可口;非常飢餓、手腳乏力,只要吃上饅頭白飯也覺得很好吃。相反,假如吃飽了,給你甚麼山珍海味、名貴食品,也沒胃口吃下去。

 

提倡素食,正是從這個角度出發,提醒我們回歸到食物的本身去,透過樸素的飲食而獲得快樂。由於這個世界,太多事情干擾我們對味覺的享受,即使吃得很豐富,內心依然不滿足。吃素就是強調「簡單的美」、「樸素的美」,回歸自然的真善美。素食並非主張人要「禁慾主義」,而是希望我們透過簡單的飲食,足以得到滿足的人生。

vegetarian-diet1

 

素食要學習的,其實是素心

 

當一個人能夠說出「吃素還有甚麼人生意義?」這樣的一句話,正反映他的人生真沒甚麼樂趣,又或者他不懂得享受食物的美味,要透過加強刺激來麻醉自己。

 

真正的快樂,應該是持久的、發自內心的,不為外在因素所干擾的。從飲食上得到的快樂,只是短暫的快樂,要透過每天不斷的吃來維持,假如某天吃的不好,我們就不快樂了嗎?吃素就不同了,素食者認為人生還有很多其他樂趣,不需要透過飲食來讓自己生活美好,就算天天飲食清淡,抑或到餐廳去卻沒甚麼菜式可選,亦不會生氣抱怨。

 

有一句名言說:「快樂不在於擁有得多,而在乎需要的少。」又或者說:「快樂不在於環境,而在乎心境」,素食就是一種這樣的鍛煉,讓我們在飲食上實踐樸素簡單,追尋真正滿足內心的人生意義,而不需要執著在食物上,使生活變得更美更好!當我們在飲食上所花的心思越少,我們就能夠花更多精神時間,放在更有意義的事情上,人生就更自由了。

 

素食,雖然好像是談論飲食的問題,其實素食背後的哲學思想,才是吸引人堅持素食的重要原因。素食是一種人生修煉、是回歸身心喜悅的第一步,只要你開始嘗試素食,人生將會不斷改變,天天有驚喜,素食者甚至會說——「不吃肉,才讓我找到了人生的意義!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